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初一(七年级)诗词

初一(七年级)诗词

2022-05-30 07:59: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iGloo异格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初一(七年级)诗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一(七年级)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一(七年级)诗词

篇1:初一(七年级)诗词

初一(七年级)诗词

上册:《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 《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掩映于绿杨浓荫下的白沙堤。

《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宋代诗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诗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踟蹰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是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下册:《木兰诗》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篇2:诗词(七年级下)(网友来稿)

诗词五首(七年级下)(网友来稿)

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

教学内容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  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  、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 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nbs

篇3:诗词(七年级下)(网友来稿)

诗词五首(七年级下)(网友来稿)

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

教学内容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 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

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篇4:七年级下诗词

七年级下诗词五首

教学内容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 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 、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

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 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 、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篇5:七年级初一随笔精选

一片一片你轻轻的飞舞,那是生命最后的美丽。

你生于阳春三月,走过夏的繁华,经过暴雨的洗礼。如今你已褪尽娇艳,换之以沧桑的枯黄。秋风过处,你不停的摇曳着。那是你在反抗时间的无情,怨恨它悄悄的将你的青春偷走吗,还是你在迎风而舞?

终于你的生命灯枯油尽,你飞舞于天地间,轻轻的,如空气般,让不经意走过你的人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你无泪,却多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把自己的美丽展现。于是你飞舞,如蝴蝶般飞舞,婀娜的身姿回旋着,摇摆着。风在为你吟唱,树在为你沉默,还有那昔日的伙伴在枝头为你喝彩,为你伴奏。它们在你身上找到了安详与勇敢。

你静静的投入大地的怀抱,安然睡去,不流一滴眼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是你的信念吗?如果是这样,在你睡去的那一刻心中一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鸟语花香的夏天。

是的,一定是这样的。你睡得那样安甜,那样安甜……

篇6: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

篇7:七年级语文诗词教案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重点:

① 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 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设计思想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篇8:七年级诗词默写填空

七年级诗词默写填空

一、直接默写:

1、雨昏青草湖边过,。

2、俱往矣,,。

3、,关山度若飞。,。

4、妇姑荷箪食。

5、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6、,。沙场秋点兵。

7、,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8、黄鹤一去不复返,。,。

9、,相失万重云?,哀多如更闻。

10、游子乍闻征袖湿,。相呼相应湘江阔,。

11、,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12、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1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

14、居高声自远,。

15、今我何功德。

16、种豆南山下,。

17、已是悬崖百丈冰。

18、了却君王天下事,。

1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须晴日,,分外妖娆。

21、?烟波江上使人愁。

22、乱入池中看不见。

23、江山如此多娇,。

24、无情有恨何人觉?

25、日暮乡关何处是,。

26、多谢浣纱人未折,

27、,赢得生前身后名。

28、,但惜夏日长。

29、,关山度若飞。

30、待到山花烂漫时。

31、马作的卢飞快。

32、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33、大漠孤烟直,。34、晴川历历汉阳树。

篇9: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三、写出下列注释,并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1.迢迢(tiáo):

2.皎皎: 3.擢(zhuó):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 8.几许: 9.盈盈: 10.脉脉(m m): 11.素: 12.涕: 13.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

四、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分析研究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分析研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结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春望》

新课导入

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自主预习:

1、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2、 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

2、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国: 城:

⑵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恨:遗憾,不满

⑵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

(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自主预习:

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裘( ) 衾( ) 薄( ) 着( ) 瀚( )

阑( ) 饮( ) 羌( ) 掣( )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深度研析: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和李白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思路结构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西江月》

自主预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整体感知:诗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合作研究: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练习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 ) (2)纤纤擢素手( )

(3)浑欲不胜簪( ) (4)狐裘不暖锦衾薄(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9.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10.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析:要能举出一部相应的书,能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三种观点只要阐述合理都可以。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三、写出下列注释,并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1.迢迢(tiáo):

2.皎皎: 3.擢(zhuó):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 8.几许: 9.盈盈: 10.脉脉(m m): 11.素: 12.涕: 13.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

四、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分析研究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分析研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结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春望》

新课导入

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自主预习:

1、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2、 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

2、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国: 城:

⑵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恨:遗憾,不满

⑵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

(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自主预习: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裘( ) 衾( ) 薄( ) 着( ) 瀚( )

阑( ) 饮( ) 羌( ) 掣( )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深度研析: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和李白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思路结构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西江月》

自主预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整体感知:诗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合作研究: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练习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 ) (2)纤纤擢素手( )

(3)浑欲不胜簪( ) (4)狐裘不暖锦衾薄(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9.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10.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析:要能举出一部相应的书,能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三种观点只要阐述合理都可以。

篇10:诗词 初一作文500字

我盼啊盼,终于盼到今天了,因为今天是我们班的第一届诗词大会。

比赛的规则是:一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抢答题,要从九宫格和十二宫格里找出五言诗和七言诗,抢到并答对就可以得一分,小得到五分的就进入下一轮的必答题,答对一题就算一分,最后看谁的分数多,前三名就进入下一轮的飞花令。

比赛开始了,朱光轩连续5道题答对,率先获得下一轮的资格。之后,王鹏翔和黄沐然也获得下一轮的资格,我也不甘示弱。然后,包嘉琦连续答对四题,就差一题了。下一题,包嘉琦说的是举头望明月,可是正确的答案是举杯邀明月,“错!”老师说。“我知道,我知道!”邓琳晓说,“是举杯邀明月。”“对!”老师说。后来,邓琳晓又连续答对几道,进入了下一轮。

第二轮开始了,我们每一题都答对了。接着,又是几道抢答题,因为我和王鹏翔手速太慢了,所以遗憾离场。

第三轮是决胜局:飞花令。陈老师说:“我们今天飞花令的主题是花。”一听到花,我心想:哎呀,这个太多了。黄沐然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该朱光轩了,他卡壳了,“倒计时10、9、8、7……时间到。”陈老师说。朱光轩遗憾离场。邓琳晓也一下子蒙了。最后,黄沐然又说了好几个与花有关的诗句,成为本场的擂主。

虽然我这次没有获得擂主,但是收获了许多知识。

【初一(七年级)诗词】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诗词

2.七年级初一作文

3.初一七年级学生评语

4.初一家长会发言稿七年级

5.记叙文七年级初一初中作文

6.记初一军训七年级作文

7.七年级关爱作文400字初一作文

8.初一七年级生活散文随笔精选

9.七年级初一童年600字话题作文

10.优秀的七年级初一新生自我介绍

下载word文档
《初一(七年级)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