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

2022-12-27 08:06: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饮饮迟是江湖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

篇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10-27 18:19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成我一次考试就通过了,非常感谢老公对我的默默支持,也感谢父母给我的大力帮助。我觉得复习的效果在考场上怎样才能最大的发挥,我想给各位姐妹谈谈我的一点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顺利通过考试拿到证件!

在这几种常见的考场病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紧随突然慌乱的是记忆堵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都能够回忆起自己在以往考试中曾经发生过的记忆堵塞(起码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尽管表面上看来它是一种常见的考场病,但是,它肯定不受考生欢迎--谁希望在考试中正想解答某道题时,当正努力想从已到舌尖的话中选出一个熟悉的或者相当明白的方剂、中药、穴位时,还未动笔,那即将呼之欲出的灵感和记忆却突然消失了呢?

值得指出的是,引起记忆堵塞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对考试准备不足。因此,治疗记忆堵塞的最好办法也是预防。为了减少记忆堵塞产生的可能性,就要在考试前进行充分地、有规律地复习。

如果你在考试过程中发生了记忆堵塞现象,不妨尝试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报一个辅导班,我报的是医学教育网的辅导课程,给我的感觉就是把一个迷途的小孩推向上光明。对我的考试非常有帮助。

第二,是保持镇静。记忆堵塞在非常紧张的环境里似乎更严重,更容易发生。这时,你要保持镇静,并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率。先慢吸气,当对自己说“放松”时缓缓呼气,在你完成缓慢呼吸时,你再考虑你正在努力回忆的问题,如果你仍不能回想起来,就暂时搁下这道题,开始做别的题,过段时间再回过头来做这道题。

第三,联想。克服记忆堵塞的另一个办法是联想。你不妨自己的复习笔记,并努力回忆与发生记忆堵塞问题有关的论据和概念,把回忆起的内容迅速记下来,然后,看你能否从中挑出一些有用的材料或线索。如果你费尽心机,结果仍没能从中找出任何联系,那么,你就要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出考试卷的主考人,在自己的大脑中“看”(即想象)试卷和答案;交替地,再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并把你自己的手看做是这位聪明学生的手,即使仅仅写出几个似乎与答题没多大关系的字,你也要仔细分析并捕捉其中是否能为你正在发生记忆堵塞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或启发。

第四,利用其它试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克服记忆堵塞的最后一个办法是利用试卷上的其它试卷。在标准化考试中,可能会要求考生做大量试卷,后面的试卷也许会给你提供某些线索,你可不要轻易放过有心的搜索。当然,需要提醒的是,你在头脑中要始终记住发生记忆堵塞的试卷,如果在后面恰巧遇到了一个与之相关或有些联系的,就要仔细看其中是否有哪些东西能够给你提供线索或启发。

篇2: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方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方法

在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的过程中,有些科目的复习对于中西医专业考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医学教育网特整理了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复习方法如下,希望对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重点突破法

曾有学者断言,任何知识的核心内容仅占其全部知识的约20%,弄通这20%就相当于熟悉了该知识的大半。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生往往是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和精力均有限,考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复习,出了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考试大纲,其中对各章节内容均按要求分为掌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这一比例实际上也可以作为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生分配自己学习时间和投入精力的参考指标,每位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及能力合理安排。要求掌握的内容是骨架与核心,必须学深学透。在对核心内容弄懂记牢的基础上再逐渐将范围扩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到需要熟悉的内容,最后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二、提纲挈领法

所谓提纲挈领法是以章节条目为线索,将所学内容串联的学习方法。有道是会读书的人可以将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后者是指学习学出门道,能将厚厚的书中内容理出精髓。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生在复习时,可以在通览一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以提纲挈领法重温各章节内容。

篇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经验谈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经验谈

一,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照考试之前,你首先要对该种考试的性质及要求有所了解,同时评估一下自己的基础如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基础好,你只需借本医照考试教材看一遍,我想就OK了,如果你基础不是很好那你就得花点功编著的教程和习题集足够。这两本书要不少银子,没必要买,找同事及考过的人借,因为每年的书都大同小异,用旧的足够,但要提到的一点是,每年改变的基本上是最后面非重点部分,如医患关系,法律常规等,不看也可以,不影响得分,但是如果你基础确实不好,还是有必要看一下,考前可记记最新版考医照习题集的答案,因为这部分多为原题出现,一定要记住是背最新版本的'答案。

二,考试分两部分,过了实践才有资格考笔试,因此实践部分也不能马虎,尽管它确实不难。另外过了实践部分,也不能放松学习,因为实践成绩是不给保留的,笔试没过,就算是实践过了,第二年也得重考实践。所以一定要都一步到位。

三,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笔试中内外妇儿是重点,这部分如果考得好,笔试基本OK,其它的随便看看就行,实践,看我们的诊断书足矣,就是病史采集及体检部分是重点,这是我们作为医生必须掌握的,病例分析只要到时照材料抄抄就行,当然一些常见病例你应该知道。另外心电图,胸片考前加强一下,就那么几种疾病,背背就到位了。

四,看书技巧:那本辅导教程可不薄,天气正热,要坐下来看书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里本人推荐一种方法,你可以把书多少页看一下,再你有的时间算下,比如还有60天,书是1200页,你计划看两遍,那每天你就一定要花时间看40页,自我约束,月下来,你发现一本这么厚的书竟被你读完了,很有成就感,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看也是白看,记不住,这很正常,只要有印象就行,毕竟以前都学过的,现在只是复决而已,个人推荐是最好看三遍,如果你不想靠运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另外,有些人现正在考研,觉得没时间复习,其实考研和考照是不矛盾的,本人就是两者同时准备的,最后都中了,因为各科毕竟综合于医学,任何一科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通的。当然时间一定要分配好,不要顾此失彼。

最好预祝各位考试成功

篇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通关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通关必备

如何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全面、系统地领会吃透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各门课程的学习要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是广大考生最为关心的话题。这里介绍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技巧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之前也总听人说,复习两三个月就能轻松过考试,当时我还不信。这怎么可能,要是我书还没看完一遍呢,更不要说过考试了,简直是无稽之谈。后来经高人指点方恍然大悟,特拿来在大家共享。

一、重视考试教材并全面研读

考生往往希望学习和复习的范围越小越好,甚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辅导老师考前的押题之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经验表明,要想顺利通过考试,不能放松对教材的全面研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试题基本上是不超出指定教材范围的,指定教材阐述了大量的基本问题,从教材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个部分都有可能考到。考生只有充分准备,在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教材是考试的根本。一般来说,指定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答案标准,你必须按指定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要求去回答考试中的所有问题,否则你很难获得高分。没有指定教材而去参加考试是不可想象的。但有了教材,还必须善于总结与系统把握教材的精髓。考试通过的考生说:“善于总结和系统把握是成功考生复习时的'常规武器',也是他们考场上屡次取胜的两大'法宝'”。所谓“善于总结”就是在仔细看完一篇教材的前提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边看书,一边作总结性的.笔记,把教材中每一章的要点都列出来,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所谓“系统把握”就是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把握每一课程,而且要系统地把握考试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每门课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各个章节割裂开来。总之,从整体来把握教材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研读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考生宜早做安排。很多考生在学习上喜欢先松后紧,一开始并不在意,到考前突击复习,搞得十分紧张。每年临考之时都有一些学生遗憾地抱怨,再有一周时间复习肯定能够过关,与其考前后悔,不如笨鸟先飞。

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要突出全面理解和融会贯通,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指定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研读教材要注意准确把握文字背后的复杂含义,研读教材还要注意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对应考科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

二、功夫下在刀刃上,深刻把握重点

对教材全面研读的同时,考生也要注意抓住重点进行复习。因为不同科目各部分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每门课程都有其必考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每年的试卷上都会出现,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考生在复习中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须把握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气。因此,全面研读教材与重点把握教材都很重要。全面研读可以使考生在考场之上稳扎稳打,保持良好应试心态;把握重点则能使考生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考试收益,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各科目的重要知识点我们会在今后的栏目中陆续向各位考生介绍。

三、切勿纸上谈兵,实践模拟更重要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实际业务中很少接触,仅仅依靠记忆和自身理解来准备资格考试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演练一些高质量的练习题,可以提高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水平,进而提高应试能力。通过练习考生可以逐渐总结出考试内容的某些重点与规律,发现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

适当做一些练习题和模拟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往年的考试试卷,虽然再考和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熟悉题型是很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所以,在应试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和模拟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众所周知,考试所涉及的各个科目均具有严谨性、务实性的特点,尽管很多问题从理论上讲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需要运用专业判断,但在考试时,考试试题的答案都应具有“唯一性”,客观性试题尤其如此。这里的“唯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统一”,即统一于“考试大纲”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指定教材”的各“考试点”。但考试大纲只规定了考试范围,并未给出具体的考试内容;指定教材通常也只是就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平铺直叙地加以展开说明。如何将“指定教材”中各“考试点”(由“考试大纲”决定)与“考试试题”的“答案”联系起来呢?这就要求你在理解指定教材的同时,必须做一些练习、模拟题,并能举一反三。可见,每一位考生还必须得有一本与指定教材相配套的习题复习资料。

一本好的习题复习资料应该按照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的内容,以“考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附有多套模拟试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练习、模拟,你可以自我测试对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了解哪些内容知道,哪些问题能回答,哪些章节没把握,哪些试题你以前根本没见过,哪门课比较起来掌握得较好,等等,从而为你进一步学习做好思想和时间上的准备。但复习资料不宜过多,选一两本就行了,多了容易眼花,反而不利于复习。

多做练习固然有益,但千万不要舍本逐末,以题代学。练习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应试能力的培训核心在前面两个环节。做练习要尽量选择高质量的习题,至少应保证是根据新教材编写的习题。重做历年考试真题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但要注意,因为教材的变化,以前考题的标准答案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考试。

篇5: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四气和五味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五味的确定

2.五味的作用

细目二: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细目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细目四:有毒与无毒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中药的应用

细目一:中药的配伍

1.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细目二:用药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2.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细目三:用药剂量

1.用量的含义

2.确定用量的依据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细目四:用法

1.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2.服药的时间

第三单元解表药

细目一:概述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药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生姜、香薷、辛夷、藁本、苍耳子

3.下列药物的用法:

麻黄、香薷、荆芥、辛夷

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麻黄、桂枝、香薷、苍耳子

5.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

细目三:辛凉解表药

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升麻、蔓荆子

3.下列药物的功效:

淡豆豉

4.下列药物的用法:

薄荷、桑叶、柴胡、葛根

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薄荷、牛蒡子

6.桑叶与菊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篇6: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药理学

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及体内过程

细目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两重性、量效关系

细目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2.半衰期的概念、多次重复给药及稳态血药浓度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细目一:m受体兴奋药

1.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

2.毛果芸香碱的应用

细目二: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的作用及应用

第三单元抗胆碱药

细目一:阿托品

1.阿托品的作用

2.阿托品的应用

3.阿托品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细目二: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的作用及应用

细目三:阿托品的人工合成代用品

1.常用眼科用药

2.常用解痉药

第四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1.药物解救原则

2.胆碱酯酶复活药的应用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细目一:去甲肾上腺素及间羟胺

1.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2.间羟胺的作用及应用

细目二: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细目三: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细目四:多巴胺

多巴胺的作用及应用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细目一:α受体阻滞药

酚妥拉明的作用及应用

细目二:臼受体阻滞药

p受体阻滞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第七单元h1受体阻滞药

1.h1受体阻滞药的作用及应用

2.常用制剂

第八单元镇静催眠药

细目一:苯二氮革类

1.苯二氮革类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2.常用制剂

细目二:巴比妥类

1.巴比妥类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2.常用制剂

第九单元抗震颤麻痹药及抗癫痫药

细目一:抗震颤麻痹药

1.左旋多巴的作用及应用

2.安坦的作用及应用

细目二:抗癫痫药

常用抗癫痫药的选择性应用

第十单元抗精神失常药

细目一:抗精神分裂症药

氯丙嗪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细目二:抗抑郁症药

丙咪嗪的作用及应用

第十一单元镇痛药

细目一:吗啡

1.吗啡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2.吗啡镇痛作用机理

细目二:人工合成镇痛药

1.哌替啶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2.其他常用人工合成镇痛药制剂

第十二单元解热镇痛药

细目一: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细目二:其他解热镇痛药

扑热息痛、布洛芬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第十三单元呼吸兴奋药

常用呼吸兴奋药的应用原则

第十四单元抗高血压药

细目一:利尿药

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及应用

细目二:β受体阻滞药

普萘洛尔的降压作用及应用

细目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的作用及应用

2.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

细目四:钙拮抗药

硝苯吡啶的降压作用及应用

细目五:作用于中枢部位的交感神经抑制药

可乐定的降压作用及应用

细目六: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利血平的降压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细目七:α1受体阻滞药

1.哌唑嗪的降压作用及应用

2.哌唑嗪的不良反应

细目八: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

1.肼苯哒嗪、硝普钠的降压作用及应用

2.常见不良反应

第十五单元抗心律失常药

1.奎尼丁的作用及应用

2.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的作用及应用

3.普萘洛尔的作用及应用

4.胺碘酮的作用及应用

5.维拉帕米的作用及应用

第十六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细目一:强心甙

1.强心甙的作用及应用

2.强心甙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3.常用制剂及用法

细目二:减负荷药

1.利尿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作用

2.血管扩张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作用及常用血管扩张药

第十七单元抗心绞痛药

细目一:硝酸酯类

1.硝酸甘油的作用及应用

2.硝酸甘油的主要不良反应

3.其他硝酸酯类制剂及应用

细目二:β受体阻滞药

普萘洛尔的作用及应用

细目三:钙拮抗药

1.钙拮抗药的抗心绞痛作用及应用

2.常用钙拮抗药

篇7: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生理学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细目二: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1.整合作用的概念

2.人体功能的三种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分类;神经调节的特点

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体液调节的特点

细胞、组织、器官自身调节的概念

细目三: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

1.反馈的概念

2.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目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点

2.细胞膜的物质转动功能:被动转运的概念和形式;主动转运及离子泵的概念;胞吐和胞纳的概念

细目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细胞静息电位的定义及形成的离子基础

2.可兴奋细胞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定义及形成的离子基础

3.阈值、阈电位、局部反应、总和的概念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其特征

5.神经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细目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耦联物质

2.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的概念

3.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单元血液

细目一:血液与内环境

1.体液的概念及其分布

2.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3.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

4.血浆成分;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5.血液的理化特性

细目二:血细胞

1.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及正常值

2.红细胞的生成

细目三: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体内、体外的抗凝物质及抗凝原理

3.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细目四:血量和血型

1.血量;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abo血型系统

3.输血的基本原则及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单元血液循环

细目一: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1.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2.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细目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的概念;心脏起搏点及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2.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兴奋性:心肌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概念及意义

4.心肌收缩的特点

细目三:心脏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率正常值

2.心脏泵血——射血与充盈过程

3.心脏的输出量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正常心音及心电图各波形的意义

细目四: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4.微循环的概念及其血流通路

5.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细目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延髓心血管中枢及降压反射

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细目六:心和脑的血液循环

1.冠脉循环、脑循环的特点

2.血一脑脊液屏障

第五单元呼吸

细目一:肺通气

1.呼吸道口径的调节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3.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内负压的概念及意义

4.肺通气阻力的组成;顺应性的概念

5.肺容量的组成;潮气量、功能残气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及意义;时间肺活量的正常值

6.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细目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1.肺泡及组织气体交换的动力及过程

2.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细目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呼吸气体的运输形式

2.hb与02的可逆性结合;氧饱和度的概念

3.c02化学结合的主要形式—hco3-的形成过程

细目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延髓和脑桥的呼吸中枢及其作用

2.肺牵张反射

3.c02、低02、[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作用途径及意义

第六单元消化和吸收

细目一: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1.消化、吸收、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3.自主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4.胃肠激素的概念;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及缩胆囊素的主要作用

细目二:口腔内消化

1.唾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2.食管的蠕动

细目三:胃内消化

1.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内源性泌酸物质;引起胃液分泌抑制的因素

3.胃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胃排空的概念及其控制

细目四: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2.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盐的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4.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

细目五:大肠内消化

1.肠内细菌的作用

2.小便反射

细目六:吸收

1.小肠吸收的有利因素

2.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形式及吸收途径

第七单元体温

细目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变动

1.体温的概念

2.正常体温及其变动

细目二:产热和散热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2.主要产热器官及产热调节反应

3.皮肤的主要散热方式及散热调节反应

细目三:体温调节

1.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

2.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单元肾脏

细目一:排泄的概念、途径及尿的理化特性

1.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2.肾脏功能

3.尿的理化特性

细目二:肾脏结构与肾血流量的调节

1.肾单位和集合管

2.球旁器的组成及其功能

3.肾血流量的调节

细目三: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及正常值

2.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细目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2.na+、ci-、k+、水、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

3.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细目五: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1.h+-na+交换和k+-na+交换

2.nh3的分泌

细目六: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1.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细目七:排尿活动

排尿反射

篇8: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外科学

第一单元外科证治

细目一: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2.发病机理

细目二:外科辨证

1.四诊在外科的应用

2.辨阴证、阳证

3.辨肿痛痒脓

细目三:治法

1.内治法

2.外治法

第二单元无菌与手术

细目一:概念

1.外科无菌技术

2.灭菌

3.消毒

细目二:外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和灭菌

1.物理灭菌法

2.化学灭菌法

细目三:外源性感染的预防

1.病人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和消毒

2.手术人员的准备

3.手术室的一般规则

第三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细目一:手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

2.特殊准备

细目二:手术后不适处理

1.疼痛

2.发热

3.恶心、呕吐

4.腹胀

5.尿潴留

细目三:术后常见并发症处理

1.术后出血

2.切口感染

3.肺不张和肺感染

4.泌尿系感染

第四单元麻醉

细目一:麻醉前准备

1.麻醉方法选择

2.麻醉前用药

细目二:局部麻醉

1.常用的局麻方法

2.局麻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细目三:椎管内麻醉

1.硬膜外麻醉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处理

2.腰麻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处理

细目四:全身麻醉

全麻分类与适应证

第五单元复苏

细目一:心跳呼吸骤停

1.心跳呼吸骤停常见病因

2.诊断

细目二:心肺复苏法

心肺初期复苏

第六单元外科营养

1.外科病人的胃肠外营养

2.外科病人的胃肠内营养

第七单元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细目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与治疗

1.水钠代谢紊乱

2.钾代谢紊乱

3.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

细目二:补液

1.制定补液计划

2.安全补液的监护指标

第八单元输血

1.输血适应证与禁忌证

2.输血的准备

3.输血反应与并发症的防治

第九单元休克

细目一:概论

1.病因与分类

2.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

细目二:低血容量休克

1.诊断

2.西医治疗

细目三:感染性休克

1.诊断

2.西医治疗

第十单元急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肾后、肾前和肾性肾衰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原则

第十一单元损伤

细目一:机械性损伤

1.闭合性损伤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2.开放性损伤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细目二:烧伤

1.面积计算与深度判定

2.现场急救与初期处理

3.辨证论治

4.创面外治疗法

细目三:毒蛇咬伤

1.分类与临床表现

2.诊断

3.急救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外治疗法

第十二单元外科感染

细目一:概述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西医治疗

4.辨证论治

5.外治疗法

6.手术治疗

7.应用抗菌素的注意事项

细目二: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辨证论治

1.疖

2.痈

3.急性淋巴结炎

4.急性蜂窝织炎

5.丹毒

6.急性淋巴管炎

7.手足部化脓性感染

8.脓肿

细目三:全身化脓性感染

1.中、西医诊断

2.西医治疗原则

3.辨证论治

细目四:特异性感染

1.破伤风的诊断、治疗、辨证论治、预防

2.颈淋巴结核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治疗法

第十三单元肿瘤

细目一:概论

1.分类

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细目二:恶性肿瘤

1.分期与转移方式

2.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3.中医基本治疗法则

细目三:常见体表肿块的诊断

1.皮脂腺囊肿

2.腱鞘囊肿

3.脂肪瘤

4.纤维瘤

5.血管瘤

第十四单元颅脑疾病

细目一:颅内压增高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西医治疗

细目二:脑损伤诊断与治疗

1.脑震荡

2.脑挫裂伤

3.硬膜外血肿

篇9: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运用

细目二:剂型

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反应用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1.麻黄汤、桂柱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且化裁运用

2.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辛凉解表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月、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再造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细目一:概述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寒下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细目三:韫下

1.温下剂的配伍特点

2.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大黄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润下

1.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2.济川煎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五:逐水

十枣汤、舟车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服用方法及其意义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细目二:和解少阳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调和肝脾

1.四逆散、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细目一:概述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细目二:清气分热

1.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清营凉血

1.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清热解毒

1.凉膈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普济消毒饮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五: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六: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左金丸、玉女煎、芍药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导赤散、泻白散、清胃散、白头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七: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八:清热祛暑

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六单元  温里剂

细目一:概述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细目二:温中祛寒

1.理中丸、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回阳救逆

1.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回阳救急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七单元  表里双解剂

细目一:概述

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解表攻里

1.解表攻里剂的基本配伍

2.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防风通圣散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八单元补益剂

细目一:概述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补气

1.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补血

1.四物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气血双补

八珍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

细目五:补阴

1.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大补阴丸、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左归丸、七宝美髯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六:补阳

1.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右归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九单元安神剂

细目一:概述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滋养安神

1.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甘麦大枣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单元开窍剂

细目一:概述

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开

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一单元固涩剂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玉屏风散、四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牡蛎散、金锁固精丸、固冲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细目一:概述

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行气

1.越鞠丸、半夏厚朴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厚朴温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天台乌药散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降气

1.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

2.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篇10: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

细目一:细菌性痢疾

1.病原学及中医病因病机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辨证论治

8.预防

细目二:霍乱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预防

细目三:伤寒

1.病原学及中医病因病机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7.预防

细目四:病毒性肝炎

1.病原学分型与临床分型及中医病因病机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7.预防

细目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原学及中医病因病机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7.预防

第二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预防

细目三:肺炎

1.分类

2.西医病原学与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四:肺结核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预防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痛

1.病因病理

2.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3.辨证论治

4.预防

细目六: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预防

第三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二:原发性高血压

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6.预防

细目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定义

2.危险因素

3.西医分型

细目四:心绞痛

1.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7.预防

细目五:心肌梗死

1.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六:充血性心力衰竭

1.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中医学关于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七:心律失常

1.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

2.辨证论治

第四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细目一:胃炎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二:消化性溃疡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三:胃癌

1.西医癌前病变及病因病理与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细目四:肝硬化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7.预后

细目五:原发性肝癌

1.西医病因病理分型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5.辨证论治

细目六:急性胰腺炎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细目七:上消化道出血

1.西医病因分类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西医治疗

6.辨证论治

第五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西医常见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依据

4.西医治疗及辨证论治

细目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

2.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及辨证论治

细目三:肾病综合征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常见并发症

5.西医诊断标准

6.鉴别诊断

7.西医治疗及辨证论治

细目四:尿路感染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及辨证论治

细目五:慢性肾功能不全

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依据

5.西医治疗及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相关文章:

1.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2.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临场发挥巧记十大妙招

3.执业医师考试心得体会

4.执业医师考试答案

5.执业医师考试笔试

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条件

7.执业医师考试疑难题

8.百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

9.执业医师考试复习经验

10.执业医师

下载word文档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