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

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

2025-02-15 07:45: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无为大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

篇1: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

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

美国是商务专业教育发展较早并相对成熟的国家.很多国家的'商科教育都受美国的影响.它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本文拟通过对美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与特色的分析,力图给我们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培养方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作 者:林涛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商学系 刊 名:出国与就业 英文刊名:WORK & STUDYING ABROAD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美国高校   国际商务   培养   启示  

篇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宋亚晨,董临萍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37)

摘要:本文基于职业胜任力视角,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分析,并从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分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多样性等方面提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一方面源于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源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这往往导致很多在校成绩良好的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却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绩效,无法适应岗位要求,阻碍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本文基于职业胜任力理论,以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仅促使他们顺利就业,而且还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取得持续成功。

二、职业胜任力

职业胜任力并不仅仅指获取一份职业的能力,还包括个体在职业保持和职业晋升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了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已有研究对职业胜任力的界定涉及个体对自我职业动机、价值观、职业身份等的识别能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体获取社交网络的能力三个方面。如Defillippi和Arthur(1994)指出职业胜任力包括“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联络谁”(know-whom)三个维度。

其中“know-why”能力是一种与个体的职业生涯动机、价值观以及身份识别相关的能力。这里的身份识别是指个体对自我职业生涯身份的一种认定;“know-how”能力则反映了与个体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体运用这些能力完成日常工作,也在日常工作中使技能得以提升。“know-whom”能力反映了个体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社交网络。个体能够从广泛的社交网络中获取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信息、影响力和指导(Colakoglu,2009)。Eby等认为这一能力还涉及个体社交网络的宽度和多样性,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社交网络来促进职业生涯的进步。个体社交网络的广度和强度提升了个体寻找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能力(Dess& Shaw,)。已有研究结果显示职业胜任力对个体职业成功的预测作用。比如“know-why”能力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组织认同度;“know-how”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职业满意度,显然个体具备的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越高,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越强,也越能促进职业成功。“know-whom”能力包括的`内外部网络都能预测职业成功,而且外部网络的预测作用更强。

三、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本科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方案,也是高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以某高校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其目标是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职业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和人际技能。从课程设置来看,共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47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58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程(40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平台课程(25学分)。首先,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来看,现有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过少,不能满足培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需求。培养方案更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育,实践平台课程占总学分比重约为15%,与其对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因此往往导致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工作。其次,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尽管最近几年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还不能有效全面覆盖,无法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就能反思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能力强项和优势,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等,而这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把握职业发展机会,实现职业成功至关重要。最后,现有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不够合理。从时间安排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四最后一学期,此时大学生已经面临求职就业的压力。另外实践环节的内容安排也不够合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中没有配置相应的实践环节内容,导致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互动。

四、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我们认为应该本着提高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原则去完善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既有助于大学生在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还可以训练其职业洞察力,初步掌握人际网络建构的技巧,从而帮助大学生奠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实践教育各环节的内容和学分安排,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首先,合理安排各环节的学分比例,优化各环节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这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实现,一是改变部分通识类、学科类以及专业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增加一些匹配课程内容的嵌入式实验项目,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中,可以在员工招聘、绩效考核等环节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体验招聘面谈组织技能,以及绩效评估面谈的相关技巧;此外其他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都可以将实践环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加实验类课程,让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或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直观的认识。其次,加强对社会实践环节的引导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一样,在寻找实习和实践岗位的时候,面临着岗位少、专业针对性弱的困难。企业无法大批量接纳实习生,同时也无法保证企业所需要的实习生岗位正好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方向。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质量,一是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机会;二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成果证明材料,提高学生应聘成功的概率;三是制订检验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过程,确保其社会实践环节的质量。再次,增加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常见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军训、暑期实习、认知实践课与毕业实习等,方法较为单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贯穿在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如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社会调查、企业课堂、校友演讲等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对企业展开实地调研,增强感性认识,又可以认识和了解一些校友或企业家,进而有机会建立初步的社交网络,逐步积累人脉资源。最后,在通识教育平台增加职业辅导模块。有效的职业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去向,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为了保证职业辅导的覆盖面,可以在通识教育平台循序渐进地导入职业辅导课程,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唤醒其职业生涯愿望,增强其职业洞察力。

参考文献:

[1]COLAKOGLU,S. N. (2009,August)。SUCCESSFULPURSUIT OF A BOUNDARYLESS CAREER:CAREERCOMPETENCIES PERSPECTIVE.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Proceedings (Vol. 2009,No.1,pp.1-6)。Academy ofManagement.

[2]DeFillippi,R.J.,Arthur,MThe boundaryless career:Acompetency based model[J].Journal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307-324.

[3]Direnzo,M. S.,& Greenhaus,J. H.()。Job search andvoluntary turnover in a boundaryless world:A control theoryperspectiv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6(3):567-589.

[4]Dess,G. G.,& Shaw,J. D.(2001)。Voluntary turnover,socialcapital,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6(3):446-456.

[5]Eby.L.T.,Butts,M.,&Lockwood,A. Predictors of success inthe era of the boundary less career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2003(24):689-708.

[6]朱新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学术版,,6(12):231-232

[7]张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网络财富,,(5 ):7-8.

[8]魏欣,王立东。中国高校职业辅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26-28.

篇3: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论文

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论文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五十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各大高校中率先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它是我国教育层面系统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开始。期间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初创时期,“文革”的停办时期,1977年至1992年“劳动经济学”专业与“劳动人事管理”专业并行发展的时期。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直到1997年部分院校仍以“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名义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1998年才真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发展的时期。

经过四十多年的曲折历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已被正式列入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从“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二是1999年全国还只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04年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增加到61所,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被列为“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个专业方向。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只是个别学校的少数教师相对孤立地从事的专业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第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该专业研究深度不够。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科班出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不深入,现阶段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更多的也是处于学习和研究琢磨阶段,对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也难以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另一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忽视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纯粹的理论知识,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基本靠这学生进入社会后自己慢慢摸索,导致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缓慢。

(二)教学传统化和古板化

一方面是学课堂分离及学生与教师不能融合。教学是一个词语,“教”与“学”是不可分离的,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活跃性、主观性较强的专业,要让学生在活跃的环境学习。而许多老师难以认识到这根本点,上课时知识的硬灌、课堂气氛沉重、教师牵引力不足、缺少吸引点等现象,学生与教师无法融合成一个整体,整个课堂也完全分离开来。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当代学生的思想不够了解。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走进大学,个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学习思想上也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考试内容,忽视了人文知识、社会交往、地理风俗等的学习,形成了思维比较封闭,反应较为缓慢。现阶段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忽视了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一个开放性、活跃型的专业与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压抑后的学生相结合,怎么样去平衡之间的差距,目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三)课程安排缺乏严谨性

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学校课程安排缺乏严谨性,不能突出该专业的特征。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大,变动较为频繁,课程安排前后顺序缺乏标准,什么课程必须安排在初期作为铺垫或者帮助学生心理定位等,导致对学生进行跳跃式教学,难以把握住该专业的中心点,始终停留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学生产生了学习迷茫感,对该专业的兴趣下降。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建立相应的诱导措施

1、寻求人力资源管理资深人才。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短缺是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一个严重问题,向外引进专业资深教师是高校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招聘计划,突出招聘信息的亮点,尽可能多的吸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资深人士前来。另一方面是高校应积极参加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在自身学习提高的同时努力去寻求该专业的资深人才,与其沟通交流,将其尽可能纳入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从而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担任专业课授课任务,使教与学相结合,寻找自身需要提高的部分,从而更有目标的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参加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结合送出去进修,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引进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型观点;参加本专业学术会议等培养教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保持良好的关系,使教师能走进企业,深入企业从事实践操作,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理论得到深化,同时改变以往理论脱离实践的授课模式,促使培养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创新化,开放化

1、课堂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阶段高校的课堂都处于呆板、死沉的气氛,一直处于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而活跃型、开放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则需要一个互动性的氛围来拉动学生,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活跃、敏捷的思维,提高个人的主动积极性,使其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个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各种创新方法,比如:将专业知识与游戏相结合、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等融入到课堂中,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打动学生,将课堂打造得更加丰富化,突出课堂的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2、重视实践模拟,培养实力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紧紧结合进行教学,加强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事情的处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许多理论知识必须在相应的实质环境下,让自己真正的处在那种情形里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能真正的掌握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精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提供的资源,创建学生实践空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践当中,将自身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提高,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如: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内学生工作;高校建立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该专业将会涉及到的工作;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一些招聘会,观察企业人事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观察他们的模式;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输送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工作。

【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相关文章:

1.论美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及启示

2.美国人工智能专业分支及就业方向

3.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

4.美国留学传媒专业的分支及申请条件

5.美国留学经济学专业的分支专业及申请条件

6.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7.美国留学经济学专业若干分支及申请经济学硕士的条件

8.对创建特色专业及培养航空人才的相关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美国高校国际高务专业人力培养及启示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