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

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

2025-02-14 08:02: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inw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

篇1: 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

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

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和新教材的逐步推行,各地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公开课, 对这些旨在示范、指导的公开课,笔者想就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自主合作探究”

公开课似乎都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其实,认真思考,这似乎只是为迎合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这些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是否有力度,否则换来的结果还不如老师的讲解,因为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力度,学生随便说几句一下子就完了,就说别的事去了,而且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的基本上不发表意见,这样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吗?如果你的问题有力度,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愿望,学生的讨论会十分热烈。因此,并不是一节课中弄几次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标签式的或形式上的改变并不是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质。

二、关于“联系生活学语文”

现在的公开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你的感觉是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再一想,学生从头到尾似乎没怎么翻书,那么,学生那么热闹在做什么?十有八九在“联系生活”。当然,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联系生活学语文,这绝对没有错。但放开文本,或者只给很短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这绝对是错误的,教育论文《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教师急急忙忙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很少翻书或者不用翻书,学生的书本非常干净。新课标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的分析,但绝对不是抛弃分析,恰恰相反,阅读中,适当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人们对文本的一般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然后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读者开始对文本的情感、主旨等方面的整体感知只有重新回到文本中去,才能印证自己的感知是否正确,因为开始的初步的感知有可能是错误或者不完整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整体感知就抛弃分析,这样抛弃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丢弃了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语文课上没有学到语文。

三、关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节公开课下来,起来答问的学生总不少,即便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形。对于这“丰富多彩”的回答,教师常常是说:“你说的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对此我不禁疑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反复修改,一步步直到求得正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也会更深刻,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本身,“体验”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

课标的制定对纠正我们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标精神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实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课标才有可能真正落实。

篇2: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和新教材的逐步推行,各地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公开课, 对这些旨在示范、指导的公开课,笔者想就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自主合作探究”

公开课似乎都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其实,认真思考,这似乎只是为迎合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这些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是否有力度,否则换来的结果还不如老师的讲解,因为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力度,学生随便说几句一下子就完了,就说别的事去了,而且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的基本上不发表意见,这样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吗?如果你的问题有力度,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愿望,学生的讨论会十分热烈。因此,并不是一节课中弄几次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标签式的或形式上的改变并不是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质。

二、关于“联系生活学语文”

现在的公开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你的感觉是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再一想,学生从头到尾似乎没怎么翻书,那么,学生那么热闹在做什么?十有八九在“联系生活”。当然,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联系生活学语文,这绝对没有错。但放开文本,或者只给很短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这绝对是错误的。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教师急急忙忙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很少翻书或者不用翻书,学生的书本非常干净。新课标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的分析,但绝对不是抛弃分析,恰恰相反,阅读中,适当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人们对文本的.一般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然后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读者开始对文本的情感、主旨等方面的整体感知只有重新回到文本中去,才能印证自己的感知是否正确,因为开始的初步的感知有可能是错误或者不完整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整体感知就抛弃分析,这样抛弃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丢弃了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语文课上没有学到语文。

三、关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节公开课下来,起来答问的学生总不少,即便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形。对于这“丰富多彩”的回答,教师常常是说:“你说的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对此我不禁疑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反复修改,一步步直到求得正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也会更深刻,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本身,“体验”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

课标的制定对纠正我们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标精神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实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课标才有可能真正落实。

篇3: 期中开课反思

期中开课反思

开课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但我还是想把我上的那节公开课――纸箱作画,做一个总结。

对于纸箱作画这节课来说,我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自己认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楚的。第一环节是导入活动,通过出示图画引出这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与小朋友的谈话,了解到他们所认识的不同房子的造型。第二环节是教师示范画,我自己准备了一个小一点的纸箱,在纸箱的周围封上了白纸,然后事先已经在纸箱的三面分别画上了不同形状的房子,在第一环节中,与小朋友的交流后,在最后一面空白面上画上了,交流后小朋友最想画的房子。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请小朋友在用纸箱拼凑的不同形状的“房子”上作画。

在这三个过程中,我认为在进行最后一个环节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请孩子们作画前,我所要说的要求讲的不是特别的清楚。我应该告诉他们,“房子”是由不同大小的箱子所拼成的,我们需要在一个平面上画上一幢不同形状的`房子,然后每一幢房子里面有门,有窗。但是我在上那节课的时候,由于有一点点的小紧张让我忘记提这个要求,所要在孩子们作画的时候,他们在一个纸箱上画了一个房子。但是在各位听课老师及时的提醒下,才完成我所想要达到的那个要求。在一大个箱子的顶部还需要另外画上装饰画来装饰整幢房子。在装饰由许多箱子组成的房子中,需要小朋友们一起合作完成,在作画的过程中还要体验小朋友之间一起合作完成画的快乐之情。

在这个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和许多听课的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对与这种合作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都分配好自己所要完成的部分,最后出来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为,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在要进行每一个活动前,对孩子们所要提的要求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方面,用最最简洁的话来告诉他们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样才能把每一节课上的完整。

篇4:《直面高三》的开课反思

《直面高三》的开课反思

高三12班是我们学校最好毕业班,因为马上面临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为了更好的让学生释放压力,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很好的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我组织了一次名为《直面高三》的心理活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有了以下感悟:

反思之一:信任――指引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要无限的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

朱永新教授说过“要无限相信你的学生、要无限信任你的学生”,我想:无限相信每一个学生、无限信任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还因为老师真正的信任会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反思之二:班会课应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用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和同伴。课要取得成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同龄人的内心话语更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动之以情,就是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育才能深深烙入学生的.心中,对学生的一生起到长久的影响作用。

反思之三:班会课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也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才能实现。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能动及探究创造等主体性就必然表现出来,这也是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班主任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班主任只是班会这一过程的场外指导,从设计到实施,从参与到评价,决策者始终是学生自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及过程,老师征集和吸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将各种建议再进行优化组合力图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仅这个准备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在班会课的准备中,可以感觉到学生的独立创造热情很高,从编排到表演、谈剧、分析思考,学生一直以最积极的态度参与,其剧情逼真、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这些说明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去摸索、去表现,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也得到自我锻炼。班会课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很多。就连一些平时胆小害羞,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被活跃的课堂气氛所感染,思维也跳动起来,回答问题大胆而且有条理。我们也能从中发掘一些人才,如主持人、班干部或一些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这些同学恰恰是一些平时在班中默默无闻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学生。但他们在班会上却能大胆地演出、表现自我、积极进行思考分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时候或师生互动,或同学互动,大家的状态都是真实的最佳的。

学生的可塑性都很强,需要我们的启发引导他们感悟人生的真谛。当然我们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一定能立竿见影,而须持之以恒。我们不可能单纯依靠班会课,而应提倡“学生一日生活都是过程,都是教育”的观点,才能更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相关文章:

1.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2.开课**

3.开课计划

4.小班开课教案

5.班主任开课自我介绍

6.银行对公柜员工作总结

7.对公客户经理述职报告

8.微信开课范文

9.三公开课活动总结

10.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下载word文档
《对公开课的几点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