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训的局限有哪些
“socialcompl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声训的局限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声训的局限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声训的局限有哪些
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早期的声训大多只是用音同、音近、音转来解释词义,探索词的命名意义,但这些解释、探索有很多穿凿附会的成分。例如:波,水质皮。坡,土之皮。由于古代的门第观念森严,门阀之争严重学生都排挤别人的观点,难免会讹误,有时出现同一个词,所用的音近音同字是不确定的,加之没有辩证,无法让人辨别真伪,定夺是非。如刘熙的《释名》:“山,产也,产万物。”
二、曲解“音近义通”现象,任意扩大声训范围。从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音近义通或某音表某义是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必须是在同根词或是在同源词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同音字,也不可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如《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司马彪:“时女,犹处女也。”
三、不明音义关系,鼓吹“声象乎义“的学说,而违背了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声象乎义的首创者是清代学者邹伯奇“声象乎义者,以唇舌口气象之。”
声训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为后代的词源学、语源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它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同时,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也要注重文献的考证,将声训与形训、义训相结合。
篇2:口才每日训练练声
口才每日训练练声
口部操训练
1.搓脸:10秒。
2.转颈:10次,10秒。
3.松下巴:10秒。
4.提颧肌:10次,10秒,手辅和自行交替进行。
5.咀嚼:闭、张口各20次,30秒。
6.半打哈欠:5次,10秒。
7.喷唇:双唇紧闭,再发“P”音。(30次)
8.咧唇:双唇紧闭,噘起,再向两边伸展(30次)
9.转唇:左右转唇,88拍,30秒
10.撮唇:10次,20秒
11.合口左右撅唇:10次(左、右为一次),30秒。
12.双唇打响:30次,30秒。
13.顶腮:30次,30秒。
14.转舌:88拍,1分钟。
15.刮舌:20次,20秒。
16.伸卷舌:20次,20秒。
17.立舌:10次,30秒。
18.弹舌:30秒。
19.气泡音:闭口和张口共30秒。
20.慢吸快呼:2次,20秒。
21.慢吸慢呼:2次,20秒。
22.快吸慢呼:4次,2分钟。
23.“咝”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24.轻度哼鸣:20秒。
25.“咿”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26.“啊”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27.数“数儿”:一口气由1数到30,3次,3分钟。
28.数“数儿”:一口气数10个八拍,3 次,3分钟。
29.数“数儿”:“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口气数3到4个回合。2次,2分钟。
30.“嘿”、“哈”共30秒。
开嗓的练声方法
(一)无声训练
1、口的开合训练
张开嘴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平放。
咀嚼练习
张口咀嚼和闭口咀嚼结合进行,舌自然平放
2、双唇练习
双唇闭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及左右转圈。 双唇嘟起再向两边咧开 双唇打响练习
3、舌头练习
舌尖顶下齿,舌面逐渐上翘。舌根与软腭接触打响。
4、半打哈欠的动作保持
5、提颧肌练习,手辅和自行交替进行
(二)有声训练
1、依着前面半打哈欠的动作发“嘿”的拖长音
2、发短的“哈”和“嘿”音。用拳头抵住腰部,发声的时候感觉力量向外膨胀
3、发“哈嘿”“哈黑厚”要有力
4、调整气息,闻花香,发“SHI"音 发完后发“呼”音 两者交替
5、发螺旋音“yi”“a”分别为三声,为胸腔共鸣的螺旋音,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螺旋音,用气息支撑拉长
6、夸大练习成语:美好理想,山河美丽,百花齐放,百炼成钢等等。或设定几十米以外有个人,要叫住他,深吸一口气喊“阿毛”“小兰”等
简单练声法
简单练声法之【气息训练】
(1)深吸气以后,用这一口气发出两三个扎实的HEI音,不断重复坚持数日就可以获得自动进气的感觉,这以后呢,要由慢到快,稳健轻巧的连续弹发HEI音气泡音:60秒
(2)把手放在胸口来体会一下,发这个HA音,看胸部是不是产生了振动,如果有了振动的话就证明你就有了胸腔共鸣,60秒
(3)搓脸:20秒
松下巴:10秒
提颧肌:30次,30秒
打口腔 半打哈欠:8个8拍 60秒
(4) “啊 ”-----音:a的延长音深、匀、稳男生30秒女生25秒 5次
(5) a的直上直下飞机5次
(6) a的 绕梁音 综合练习哼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5次
(7) “si”——音:1分钟。
简单练声法之【唇的练习】
(8)喷 双唇紧闭 阻住气流 突然放开发出P 。咧 先把双唇撅起来,然后呢,向嘴角用力,向两边伸展。歪 先把双唇撅起来,然后呢,向左歪再向右歪交替进行。绕 双唇紧闭,撅起,然后呢,左转360度,再向右转360度,这样交替进行,这里应该注意到向左转多少圈,那么向右就应该转多少圈。各以88拍练习,各60秒。
简单练声法之【舌的练习】
(9) 刮 舌尖抵下齿背,舌体用力,用上门齿的齿沿刮舌尖和舌面,反复进行。弹 先把力量集中在舌尖,抵住上齿龈,堵住气流,堵住呼出的气流,然后呢,突然打开爆发出te音,反复进行。顶 先闭唇,用舌尖来顶左右的内颊,交替进行。转 闭唇把舌尖伸到齿唇的中间,先向顺时针方向环绕360度,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环绕360度,这样交替来进行,这样交替进行。
(10)数“数儿”:一口气由1数到30,3次,3分钟。
(11)打枣绕口令
(12)绕口令:任选10段,10分钟。
简单练声法之【发声练习材料】
1、经济纪律、天气预报、利欲熏心、囤积居奇、里约热内卢、连续剧、人大会
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刚果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两字词的练习,根据声母不同的发音部位可以分别锻炼双唇或舌的各个着力点的力量)
2、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双唇)
3、巴老爷有八十八棵芭蕉树,来了八十八个把式要在巴老爷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巴老爷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树,不让八十八个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八十八个把式烧了八十八棵芭蕉树,巴老爷在八十八棵树边哭。(锻炼唇力)
4、门口吊刀,刀倒吊着。……(反复说,锻炼舌的顶力)
5、门前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就拉哪两辆,拉两辆,留两辆。……(反复说后两句,锻炼舌的弹力和灵活)
6、哥跨瓜筐过宽沟,快过宽沟观怪狗,光顾观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锻炼舌根的力量和灵活)
7、长虫围着砖堆转,转完了砖堆钻砖堆。……(反复说,锻炼舌尖的灵活)
8、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阎演员,俩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比阎演员的眼圆,还是阎演员比严圆眼的圆眼。(锻炼唇的展撮灵活)
9、西关村种冬瓜,东关村种西瓜,西关村夸东关村的西瓜大,东关村夸西关村的大冬瓜,西关村教东关村的人种冬瓜,东关村教西关村的人种西瓜。冬瓜大,西瓜大,两个村的瓜个个个大。(a音的练习)
10、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花凤凰。 (锻炼口腔开合)
篇3:声训的功能有哪些
声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通假借。解决同音替代问题,避免铜价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方法。王引之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屈为病矣。”用声训的方法说明通假,读者容易理解。注释中说明通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借字释本字。如《管子·轻重丁》: “今齐西之粟, 釜百泉。”注: “泉, 钱也。”“泉”是本字, “钱”是借字。二是用本字释借字。《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朝”是本字,“调”是借字。三是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如《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训“隐,痛也。”按《说文》:“殷,痛也。”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借字,故用“殷” 的意义来解释“隐”字。
第二,探寻词语的来源。声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语音形式为线索来推求语源。东汉刘熙认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他撰《释名》也就是要推求语源,把事物之所以命名告诉人们。被很多人认为是形书的《说文》,据别人统计,声训则占十之七八,有很多是用于推求语源的。如,“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粟之为言续也。”
第三,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声训萌芽于先秦时期,盛于两汉,《释名》一书几乎全用这种方法。它们反映了上古语音,利用它来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收获颇丰。同时声训也有一定的的缺陷:用声训方法释词,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词的本质属性。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汉语中存在大量异音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而音近义通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只有同根词,才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否则,即使同音,也不能是音近义通。
第三,存古音。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盛行于汉代,如汉代刘熙《释名》。这些丰富的训诂资料为我们流传下来了丰富的语音资料,利用这些语音资料,训诂学家们在研究上古语言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例如:上古声纽的拟定,上古韵部的考订,入派三声的核准。
篇4: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
1、对转:指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在韵腹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同一发声部位的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阳声韵(收鼻音的韵),入声韵(收塞音的韵)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对转分为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1阴阳对转:《卫风·氓》:“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泮”,读为“坡”,“泮”训“坡”。
2阴入对转:《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荆,斧以斯之。” “斯”(si)训“析”(xit)。
3阳入对转:《诗经·鄘风·定之有方》:“灵雨既零,命彼倌人。”“零”(ling)训“落”(lot)。
2、旁转:指汉语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声纽和韵尾不变的前提下,韵腹发生转变。《诗经·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戍”训“守”。
在以上三种声训方法中,古人大量使用的是同音为训和对换为训,使用旁转为训的大都是清朝人。
四、声训的功能
声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通假借。解决同音替代问题,避免铜价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方法。王引之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屈为病矣。”用声训的方法说明通假,读者容易理解。注释中说明通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借字释本字。如《管子·轻重丁》: “今齐西之粟, 釜百泉。”注: “泉, 钱也。”“泉”是本字, “钱”是借字。二是用本字释借字。《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朝”是本字,“调”是借字。三是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如《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训“隐,痛也。”按《说文》:“殷,痛也。”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借字,故用“殷” 的意义来解释“隐”字。
第二,探寻词语的来源。声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语音形式为线索来推求语源。东汉刘熙认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他撰《释名》也就是要推求语源,把事物之所以命名告诉人们。被很多人认为是形书的《说文》,据别人统计,声训则占十之七八,有很多是用于推求语源的。如,“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粟之为言续也。”
第三,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声训萌芽于先秦时期,盛于两汉,《释名》一书几乎全用这种方法。它们反映了上古语音,利用它来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收获颇丰。同时声训也有一定的的缺陷:用声训方法释词,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词的本质属性。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汉语中存在大量异音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而音近义通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只有同根词,才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否则,即使同音,也不能是音近义通。
第三,存古音。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盛行于汉代,如汉代刘熙《释名》。这些丰富的训诂资料为我们流传下来了丰富的语音资料,利用这些语音资料,训诂学家们在研究上古语言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例如:上古声纽的拟定,上古韵部的考订,入派三声的核准。
五、声训的局限
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早期的声训大多只是用音同、音近、音转来解释词义,探索词的命名意义,但这些解释、探索有很多穿凿附会的成分。例如:波,水质皮。坡,土之皮。由于古代的门第观念森严,门阀之争严重学生都排挤别人的观点,难免会讹误,有时出现同一个词,所用的音近音同字是不确定的,加之没有辩证,无法让人辨别真伪,定夺是非。如刘熙的《释名》:“山,产也,产万物。”
二、曲解“音近义通”现象,任意扩大声训范围。从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音近义通或某音表某义是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必须是在同根词或是在同源词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同音字,也不可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如《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司马彪:“时女,犹处女也。”
三、不明音义关系,鼓吹“声象乎义“的学说,而违背了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声象乎义的首创者是清代学者邹伯奇“声象乎义者,以唇舌口气象之。”
声训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为后代的词源学、语源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它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同时,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也要注重文献的考证,将声训与形训、义训相结合。
篇5:关于训诂学的声训方法概述
训诂学的声训方法
声训是与形训、义训相对而言,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字是记录语言的一个工具,因而仅靠字形来确定字义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这不仅因为古代用字出现通假现象,更因为形声字的产生,形声法的出现,使汉语出现了衍声的现象,而同音字的产生,方言字的分化,更是以语音形式为纽带的。因而声训的出现,就为训诂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释义方法,在训诂学史上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下面我就从声训的定义、源流、理论依据、作用和影响等方面对声训做一浅显的介绍。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音训,即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是一种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形式着眼,利用语音,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二、声训的发展历史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声训一法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著,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的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
了“右文说”,“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到清代,声训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由于加深了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古音研究有新突破,声训便有了更大的发展。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音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音的时代性。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而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
三、声训的方法
古人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声训方法有三种:
(一)同字为训:
1、同字为训:用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的字来训释。《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之中的“蒙者蒙也”,前一个“蒙”是卦名,而后一个“蒙”是蒙昧的意思。
2、同音为训:用同音字来解释被释词。《尔雅·释言》:“樊者,藩也。”《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二)音近为训:用多个读音相近的词,相互训释。《礼记 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注:颠,头顶的意思)《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三)音转为训:指在双声字之中,韵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训释,转换。音转又可分为对转和旁转。
【声训的局限有哪些】相关文章:
1.局限近义词
2.声的成语
3.训心得体会
5.桥声作文850字
7.惜声高中生作文
9.鞋声阅读答案
10.蟋蟀声高中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