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2025-01-04 08:34: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梦里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篇1:《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的词意:该舍弃的而今可以全都舍弃,要忘记她却怎么也忘记不了。

出自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芳草碧色,萋萋遍面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释

①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谓“琵琶有帝台春”此调仅此97字双调一体。全首韵脚属第十七部入声“陌”、“锡”、“职”通韵。

②“芳草”句:语出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写春日离别时的景色。

②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叫“阡”,东西方向的叫“陌”。

③乱红:飘落的花瓣。

④盈盈:指年轻女子风姿绰约。拾翠侣:语本曹植《洛神赋》,此指巧遇同游的年轻歌女。

⑤凤城:此指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寒食:指寒食节。

⑥旋:很快,随即。

⑦漫:空自地,白白地。

⑧暮云凝碧: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句意。写黄昏日暮佳人不见。

⑨拼:割舍。

⑩怎生:怎么能。

鳞鸿:即鱼、雁,古有鱼雁传书的故事,常用来代指书信的使者。

参考译文

春草长满了南面的大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渌港,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瞑。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译文二】

青草翠绿葱茏,萋萋长满南边小道。暖风中乱落的柳絮残红,也知道人的心情,显得倦怠无力满怀苦愁。记得那位轻盈娇美的京城女子,我们曾一起在寒食节赏花春游。可到了今天,在荒远的海角再度逢春,我却浪迹天涯四处漂泊。

愁情好像已经消释,一会儿又像蛛丝密织;暗暗地拭去泪水,顷刻间又偷偷地流。我倚遍栏杆久久伫立,直等到天已黄昏,却只见暮云凝碧霄。该舍弃的而今可以全都舍弃,要忘记她却怎么也忘记不了。我重又询问鱼雁,试着再把她的消息寻找。

赏析

《帝台春·芳草碧色》是宋代李甲的'一首伤春词,是写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面对眼前的美好春光,不禁回忆起往日的情怀。上片先由眼前的春光转而回忆当年与佳人于寒食节携手春游,共赏凤城春色,再由远及近回到现实中,写到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烟消云散了,而自己已是天涯倦客;下片一气贯注,渲染强烈的相思之情。“拚则”两句似浅实深,深受后人的喜爱。全词词意极浅,含蕴却深,多少追悔、失落、怅望、牵萦尽在其中,意蕴无穷。

艺术手法上,该词生动逼真,情致哀婉,选词用语,庄谐相间。

这是一首借春景写伤离隔绝之情的作品,仅此一点便不同于一般的伤春寄情之作。上阕由景人情叙事,下阕绝少写景,直抒其情,依然质朴精炼,感人至深。

上阕起句即写眼前所见春景:芳草萋萋,绿遍山野。这是以春景起兴。茂盛的春草与词人心中的离情苦恨正相契合,同样无边无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描写的正是此情此景。紧接着,作者由寓情于景描写春草转而遗貌取神描绘花絮,摈弃了春花柳絮撩人愁思的写法,而是直接描绘一种神韵:它们“也知春愁”,所以悠然飘落之中又有一种“无力”的轻愁。花也人也,人的苦情之状毕现眼前。“忆得”几句交代了作者伤春的具体原因。《东京梦华录》这样描绘汴京的寒食节:“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当年的巧遇欢聚与而今的只身飘泊天涯两相对照,叹良辰不再,佳人难遇,倍增伤感。

下阕首句则写作者在追忆之中的情状。四个三字句,句短韵密,语促情深,读来如急雨催花发,散珠落玉盘,韵味凄楚无穷,比“剪不断,理还乱”的空自感叹更有感染力。作者在强烈的孤寂愁苦之情的驱使下登高远望,所见“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拼则”几句对仗工稳,语极浅白,情却深挚:已经拼命割舍却怎么也割舍不了,难以忘怀之下只有“试重寻消息”了。作者用俗俚之语却充分描绘出了理智与情感相交织,放弃与追求、希望与失望相反复,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痛苦。情感抒发的细腻丰富、凄楚动人,自然显露出作者执著忠贞的品格。

全词紧紧围绕“春愁”写景、叙事、摹状,生动逼真,情致哀婉。选词用语,庄谐相间。尤以四个三字句,精炼自然,实为不可多得的妙语。

篇2: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代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译文

春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南面的大路。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暝。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注释

盈盈拾翠侣: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的踏青拾翠的伴侣。

凤城:指京城。

鳞鸿:即鱼雁。相传鱼雁可以传书。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篇3:帝台春·芳草碧色阅读答案

帝台春·芳草碧色阅读答案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篇4:帝台春,帝台春李甲,帝台春的意思,帝台春赏析

帝台春,帝台春李甲,帝台春的意思,帝台春赏析 -诗词大全

帝台春

作者:李甲  朝代:宋  体裁:词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释】 ①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泛指女了踏青游春。

②凤城:京城。

③鳞鸿:即鱼雁。古人说鱼雁可以传书。【译文】春草葱葱,风中花朵飞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我满怀心事,一脸倦容。回忆起那知心的人儿,美丽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有春风吹拂中,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终日笑语不断。可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孤苦伶仃。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一张挣不脱的网又罩住我心中。我悄悄将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控制不住再次流下来。我无法释怀,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远望。黄昏已去,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沉沉,天边一片黄昏暮色。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切,我痴情一片,再次问飞翔的鸿鸟她的消息。【赏析】本词抒写天涯倦客的思乡念远之情。上片前半写海角逢春之景,后半转忆当年在京师与情人寒食节春游的美好情景。下片一气贯注,渲染强烈的相思之情词人看到一片烂漫的春色,不禁回忆起难以忘怀的春梦往事。上片由景入情。“暖絮”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第四、五句写因为梦的失落,加之天涯海角为客,故而春愁无限。“盈盈拾翠侣”,写这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是一位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眼波盈盈的少女;设想她与诗人在“寒食后,风细柳斜斜”的良辰美景,携手共赏凤城春色是多么美好,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像一场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下片直抒其情,除“暮云凝碧”一句写景外,纯用白描,寓情于景,自然是诗词的高致,以情、以事描写,抒发内心的衷曲亦可达到艺术的至境。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载:北宋时,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当时寒食节是男女寻欢作乐的最佳时机。词人所回忆的正是这种情景。下片专写愁状。”愁旋释“以下连用四个视而不三字句,句句用韵。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虚实相映,描摹愁苦之状。“论情致则宛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俞陛云语)。以下几句描摹黄昏时六神无主,失魂落魄的情态,正是为情所困的精神状态。“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两句如同口语,极为浅白,但因是真情至情,故备觉感人。明代潘游龙说:“‘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古今诗余醉》)。

篇5:高阳台西湖春感翻译赏析

高阳台西湖春感翻译赏析

《高阳台·西湖春感》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张炎,其古诗全文如下: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前言】

《高阳台·西湖春感》是宋末词人张炎的作品。此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乌衣巷》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注释】

⑴高阳台:词牌名,调名取自宋玉《高唐赋》,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

⑵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⑶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⑷西泠:杭州西湖桥名。

⑸一抹:一片。

⑹韦曲:唐时长安城南皇子陂西韦氏、杜氏累世贵族,所居之地名韦曲、杜曲。

⑺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⑻“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翻译】

茂密的碧叶上黄莺在筑巢,湖面微波轻卷着落叶柳絮,暮色苍茫断桥下驰回归船。春日苦短还能够畅游几次?想再看花开又要等到明年。东风啊请暂伴蔷薇少住,待到蔷薇花开春光已少得可怜。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如今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只见豪门旧居长满苔藓,游赏胜地也荒草连天。听说这深深的新愁,如今让那些清闲的白鸥也愁得白发翩翩。我再也无心去重温笙歌旧梦,只把紧掩重门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怕见落花纷飞,怕听声声啼鹃。

【赏析】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篇6:《买花·帝城春欲暮》翻译赏析

《买花·帝城春欲暮》翻译赏析

《买花·帝城春欲暮》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前言】

《买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为组诗《秦中吟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广为传诵的一首。此诗通过叙写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揭露了当时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深刻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诗分两部分,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写田舍翁感叹买花。全诗行文晓畅,对比鲜明,讽刺辛辣,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

【注释】

⑴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

⑵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度:过。

⑶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

⑷酬直:指买花付钱。直:通“值”。

⑸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⑹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⑺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

⑻织:编。巴:一作“笆”。

⑼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⑽习为俗:长期习惯成为风俗。

⑾迷不悟:迷恋于赏花,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

⑿田舍翁:农夫。

⒀喻:知道,了解。

⒁深色花:指红牡丹。

⒂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翻译】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就是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说明了一个事实: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篇7: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的翻译赏析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的翻译赏析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晏殊。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前言】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送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和离别后无穷无尽的离愁的词作,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上片写春景春恨,“楼头残梦”一联,“五更钟”“三月雨”言怀人之时、怀人之景,“残梦”“离情”言怀人之情,二句属对精工,情景交融。过片深进一层,从无情立笔,反衬出多情的恼人,并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为千万缕。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全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展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⑴玉楼春:词牌名。又名“木兰花”。

⑵长亭路:送别的路。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⑶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⑷残梦:未做完的梦。

⑸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⑹一寸:指愁肠。还:已经。千万缕:千丝万缕。比喻离恨无穷。

【翻译】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赏析】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阕从饯行的酒席上开始写起。古人远行时祭祀路神的仪式叫“祖”,于足后人即用“祖席”来指代送别时的宴会。 “长亭”是指古时修建在大路旁供行人休息的建筑,饯行的酒席一般都设在这里, “离歌”即送行之歌。可见,开头两句是同义分说,作者这样写,用意在于强调送别的场面。下句“香尘”足指落花满地,使尘土也染上了花的芬芳。隔着漠漠的`香尘,旅人频频回首。“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桌依波转”把同一时间的两个不同镜头相互对比,居者伫立在林旁,马儿长嘶哀鸣,行人在船上随船远去,顺着曲折的河流,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下阕是写居者送别旅人,独自回到家中的情景。 “画阁”、“高楼”在宋词中都是家中常用的景物,登高望远怀念远人,盼望离人归来,却只见水面映着残阳,直到远方。 “斜阳只送平波远”一句倍受后人推崇。收尾两句与上句衔接非常自然,目光望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发出两句真诚、火热的爱情誓言:“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此语由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化出,而情调更为缠绵、深沉。

这首词从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叹美好生活的不常,写情细腻含蓄,又进而寄托着对于贤才受到排挤的现实政治的愤慨,感情比较激动,但表达仍然婉转;情调看似有些消极,实际上并不消极,在晏殊词中,是一首优美动人而又有深意的作品。

篇8:思帝乡·春日游翻译及赏析

思帝乡·春日游翻译及赏析

《思帝乡·春日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前言】

《思帝乡·春日游》是一首由唐末五代诗人、词人韦庄创作的正面抒写女子在婚姻生活上要求自由选择对象的强烈愿望的情歌词。作者以白描手法,清新明朗的笔触,勾出了一位天真烂漫、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这首词语言质朴多情韵,无辞藻堆砌现象,却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在“花间”词中独具一格。

【注释】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翻译】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赏析】

这首词不掩饰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爱自由。词意质朴大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片被风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而却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下面才一泻而出毫无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上六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

韦庄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这阕《思帝乡》小令便是五代时期花间派代表词人韦庄的作品。

篇9:《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诗词翻译及赏析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前言】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从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注释】

①阑珊:衰败、将尽之意。

②鴂:鴂鸟又名伯劳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

③梅花:《梅花落》,笛曲名,这里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剩,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翻译】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常。自然界的'景物也和社会现象一样,在不断变化。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此以来不知几度矣。黄昏的时候,坐在小院怀念有人。可是,偏偏遇到伯劳鸟。咫尺江山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可是,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反而梦中惊醒的却是刺耳的角声。这又怎么不另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赏析】

先看看苏轼在上片的表述。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东坡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我们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岂可自由往来?无奈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走的进军号角,也为空躲避不及的落到山后去了。

东坡此词,入单纯把它看做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的翻译赏析

2.春思原文翻译赏析

3.思帝乡·春日游翻译及赏析

4.《登凉州尹台寺》翻译赏析

5.登单于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6.《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7.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8.清平乐·别来春半的翻译赏析

9.李白《春思》原文翻译和赏析

10.《春暮西园》原文及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