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

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

2024-10-31 08:15: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妩媚的女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

篇1:理科课改培训感言

理科课改培训感言

本周3在东校大礼堂进行了理科课改培训,张校长和与会老师的精彩发言让我如沐春风,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我个人也接受学校的改革理念,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今天的晨会学校放了兴华学校的课堂实录,我被孩子们的课堂中的开放激情,老师表现出来的诙谐幽默而感染着,看完后我反思了一下其实我们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一样的,学生的智力也是相当的,为什么他们学校的孩子能如此的能言善辩,老师课堂上能表现的如此轻松自如,关键就在于他们的课堂模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了孩子们主观能动性,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做,交流讨论,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把一个个新知中的疑难点解决了!事实证明通过同伴之间交流获取的知识比老师直接呈现出来更有效!因为前者比后者多了思考的过程!孔子说过“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就向我们解释了思考的重要性。

这两天我们数学组借鉴兴华的课堂模式试验了几节课,虽然学生讨论多了,时间有些仓促!但大家对这种模式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面对共同的处境,我们全组成员纷纷群策群力,一个导学案会改上5-6遍,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导学案中时间如何分配,哪些知识重点讲哪些需轻描淡写!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我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篇2: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

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是令人终生受益的。许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计算教学”,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也一直在全球领先。

上世纪,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非常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重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训练技巧,运用计算解答应用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从 年我区进入省级课改实验,到今年正好十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经过课堂教学调查研究,发现了目前计算教学的几个误区。

1.过分依赖情境。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 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成了“终极目标”。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 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没有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少。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多样化”,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标准 版》重新把“运算能力”列为核心概念,赋予运算能力一些新的内涵。《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洁。换言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标准2011 版的指引下,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全面理解“运算能力”,更好地落实计算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计算教学的实践中研究的一些对策。

一、从解决问题中“应运而生”———凸显计算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非常重视对知识的铺垫,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示范讲解———强化训练”的步骤进行。其最大优点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起点,注重技能的掌握与形成。其缺点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致于很多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对于计算没有好感。

因此,课标实验教材中每一个计算例题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入计算的学习,赋予计算以实际意义。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选择什么算法来解决,然后再算出结果。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就是以两个班合乘一条船为情境,通过解决“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的问题,引入23+31、32+39 的计算教学,再从“(1)班、(2)这条船上还能上几人?”引出68-54 的计算教学。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选择数据列式计算———最后解答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的需求是来源于生活,计算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计算的内驱力。

二、注重直观操作与指导———突出算理的理解

何为算理?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如计算24+35 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24 是2 个十和4 个一组成的,35 是由3 个十和5 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4 个一与5 个一相加得9 个一,再把2 个十与3 个十相加得5 个十,最后把5 个十和9 个一合并得59,这就是算理。

当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后,发现了计算的规律: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直接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再把几个得数合并,这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进行优化计算过程,为了便于计算一般写成竖式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普遍适用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是算法的理论依据。

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常常要借助学具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案例: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学生在引出36-8的算式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自主尝试计算。不一会儿,有学生露出了愁容。

师: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6 减8 不够减……

师:是呀,个位6 减8 不够减,那怎么办呢?我们借助小棒来寻找方法吧!

(师带领学生先摆出36 根小棒,然后想办法拿走8 根,看看还剩多少根。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位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拿的。)

生1:我先拿走6 根,还差2 根,就从3 捆里面拆开1 捆,拿出2 根,这样就剩2捆零8根了

师:你是把8 分成了6 和2,先减6,再从10里面减去2等于8,最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板书:36- 8 =28)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我是把一捆小棒拆开,和6根单根的放在一起,然后从这里面拿走8 根。

师:噢,你是从这16 根里面拿走8根,还剩8 根,再和2 捆合在一起,就是28。老师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16-8=8 8+20=28)

生3:6 减8 不够,我是拿一捆拆开,从10 根里减去8 根,剩2 根。再和另外的26 根合起来,就是28 根。(板书:10-8=2,2+26=28)

通过小棒操作,学生经历了解决了“个位上不够减”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数形结合,将口算与学具操作对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落实思维的外化———重视算法的表述

算法是计算的程序和方法,是数学中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如教学口算“23+31”时,学生往往会借助笔算的基础,用“2+3=5 ,3+1=4,合起来是54”来表述,听听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的:

师:哪里的“2”?哪里的“3”?我不太明白……(作疑惑状)

生:是“23”十位上的2,“31”十位上的3。

师:那怎么表示才能看出是十位的“2”和“3”呢?

生:嗯……应该是20+30=50,3+1=4,50+4=54。

寥寥数语,就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算法,将思维的过程清晰而明朗地展现出来。

四、加强沟通与建模———超越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不是“终极目的”。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或同意或反驳,在交流中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如何统一?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计算方法的体验上。“算法多样化”是由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看事物的着眼点、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会产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体验是理解、优化算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学生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利用小棒操作后,交流了3 种不同的想法,师相机板书:

①36-6=30 10-2=8 20+8=28

②16-8=8 20+8=28

③10-8=2 2+26=28

师: 虽然3 位同学的想法不太一样,但在操作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生思考中)

师用红笔把算式中的“10、16”圈出来。

师:6 减8 不够减,不管是从10 里减,还是从16 里减,都需要从3 个十里拿出一个十,变成10 个一,再来减去8。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退一当十”。

教师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共性,完成建模———“退一当十”。

五、沟通口算、估算与笔算的联系———关注计算的策略

课标实验教材非常重视计算策略的选择。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是选择精确计算还是估算?要根据具体要求而定。

课改十年来,我们认识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它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比如,面对不同的算式,学生有时用计算器计算,有时用精确笔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商的位数,准确不准确,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来验证计算的结果。同时,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所以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2011 版课标》的推进使用,我们数学教师也要全面、与时俱进地理解、把握计算教学的内涵与作用,不断地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篇3:教学感言:我课改,我快乐

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学不仅要面向孩子的现在,更要面向孩子的未来;强调孩子的主体性,以及孩子良好的情感体验;强调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下面我就一年级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把这些新课改理念,在我的教学中真正地、实实在在地体现的。

一、三分钟,让孩子们热爱阅读。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孩子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识字为读,读为说、写。孩子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么样?直接关系到语文素养的高低。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 “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一、二年级的阅读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为达到这一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每堂语文课的三分钟预备铃一响,我就马上走进教室,给孩子们朗读。一开始,我给孩子们读的是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格林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孩子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后来就和名诗、优美的散文、成语故事、日记等夹杂在一起,交叉地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三分钟铃一响,孩子们已经整齐地在教室里等着我了,而且听得津津有味,天天盼着上语文课。通过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孩子们受到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激起了阅读的渴望。半期过后,孩子们学完了拼音,我就向孩子们介绍《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伊索寓言》、《西游记》等等名作的拼音读物,并让他们尽量到课外去阅读,读给爸爸妈妈听,读给同学听,读给老师听。三分钟阅读时间就请读得好的孩子来读给大家听,这时我就读得少些了,这样既巩固了拼音又多认识了字,还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民主、和谐的课堂,谁都喜欢。

每一堂课都应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孩子们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孩子们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

但这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看到那刚刚进校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真的'挺可爱。但是,那些课堂常规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有些孩子还是记不住。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陈阳,聪明活泼,特别好动,他那双小手,总是爱搞小动作;还有,那张小嘴也爱说悄悄话。有一次上课,他拿出一大盒水彩笔在玩,我走过去提醒他,他收起来了;我刚一讲课,他就又对着同桌说话;我停下来望着他,强忍着火气,他坐好了。我又开始讲课,刚讲了几分钟,他又把鞋状的橡皮擦拿出来玩了。这时我抑制不住的火气直往上冒,就失态地发火了,我不加遏止地发泄着,全班孩子都被吓坏了,鸦雀无声,怯怯地望着我,哪还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呢?

事后,我特别地后悔。在课堂上发火,影响了师生的情绪,完全破坏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浪费了全班孩子的很多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我意识到只有当众道歉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最好的挽救方法,于是就在全班面前郑重地说:“孩子们,对不起,老师错了。”全班孩子都惊讶地看着我,在那惊讶中,我分明看到了几分亲近,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要让孩子们失望。就在我们班的班规中,加上了约束老师行为的,如:老师每月全班发火不得超过一次,老师中午放学时不得留任何孩子,老师拖堂不得超过1分钟等等,老师如有违反就罚扫教室一天,并请全班孩子监督并帮助老师改正。孩子们都挺高兴,最后推选班长来帮助我,每当一见到老师即将要发火时,就向我示意。每当这时,我就赶快调节自己的情绪,表扬表现好的孩子,以引起不专心孩子的注意,或者利用体态语言,如拍拍肩、摸摸头等亲热温暖的举动,或者一个眼神,或者声音的抑扬顿挫,或者无声……来提醒孩子。这样,效果还不错,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师生身心愉悦。

三、开心认字打擂台。

回归生活,让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提倡多认少写,一年级的认字量就保底400个,上不封顶;并鼓励孩子们离开课本,到精彩的外面的世界中,认识更多的字。

我首先让家长和孩子们意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是学习祖国文字广阔的课堂。广告牌、商店招牌、厂牌、商品标牌、物品包装袋、街道的名称,无不显示着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在平时,通过看电视,也能认识很多字。动画片的片名,节目主持人的姓名,各栏目名,都是孩子们认字的好教材。

兴趣是孩子们认字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处处、时时在生活这本“课本”上认字。我每周一下午都举行一次“开心认字打擂台”活动。孩子们分为八人一组,每个孩子都把平时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做成卡片,然后全组把都认识的字合在一起向全班进行展示,用击鼓传花来决定由谁上台来给大家汇报交流本组共认字多少个,并教大家认读一遍。(这样,一组合起来的字就要本组的每个孩子都认的,而且全班孩子都把所有的字认了一遍。)认字最多的组为擂主,以后就是夺擂比赛。孩子们可有兴趣了,大部分孩子都主动地到生活中去认字,积极地向家长、老师、哥哥、姐姐等请教,还学会了团结协作,连下课十分钟都不会忘了教一教同组的同学认一认自己才学会的字。这样,把不怎么积极的也带动起来了。活动的时候,气氛更是热烈,朗读声、欢呼声一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少年儿童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这项活动正是针对了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为孩子们自愿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识字其乐无穷,还使孩子们有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认识的字也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

在我的课前三分钟、课堂四十分钟和课后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的理念就像沁人的雨,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新课程的实践,更像习习春风,不断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参与新课改工作,深感荣幸。从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新课改理念的实践,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课改,我快乐!

【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相关文章:

1.课改感言

2.课改先进感言

3.家长对课改感言

4.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

5.课改总结

6.课改计划

7.课改学习心得

8.课改论文

9.课改工作总结

10.课改体会

下载word文档
《中学生课改感言一句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