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案设计
“cai198401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案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难点:理解 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看了课题,我想知道
2、读第一遍课文,推荐生字词。
3、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 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
4、读了课文,我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5、默读课文,除开头外,文章按 顺序写了 被捕前 、 、 、
和 这四件事。从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李大钊。
二、质疑自探,合作交流
1、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2、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3、读到课文结尾处,再次出现了“4月28日”,我找到了与结尾相照应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是这样理解的:
A、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 ”,这力量就是 。正因为他 ,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他 ,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B、我还能用这样的方法理解其他的句子,如: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李大钊在孩子眼里是个怎样的父亲?
(2)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C、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读读李大钊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你从哪品味出来的
(2)从中可以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展示:
四、课堂检测
学完课文后,我想对先烈说:
我想对同学说: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案设计]
篇2:《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时 一课时 设计人 徐玉莲 修改人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书籍、抽屉、恐怖、瞪眼、魔鬼、苦刑、匪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体会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朗读点拨法: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针对课题质疑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研读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四、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言行和神态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2、体会前后照应的好处。 3、从被捕前和被捕时两部分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好处。 五、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的感想 2、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二、生字全解: “籍、魔、舅”三个字,笔画多且变化多,要提示学生把笔画写正确, “魔鬼”字的最后两笔不要漏写,“舅”字的上部分的两个短横不要连写。这三个字都不要写得太长。 三、多音字 本课多音字较多,要提醒学生注意。“勉强”的“强”的读音是“qiǎng”不读“qiáng”、“待了一会儿”的“待”读“dāi”,不读“dài”、“被难”中的“难”读“nàn”而不读“nán”;“夹衣”中的“夹”读“jiá”而不读“jiā”。 四、词语全解: 1、轻易 2、恐怖3、一拥而入4、严峻5、会意6、沉着 五、近反义词:近义词: 会意――领会 镇静――沉着 恐怖――恐惧 一拥而入――蜂拥而入 反义词: 幼稚――成熟 含糊――清楚 不慌不忙――慌慌张张 六、四字词语: 不慌不忙、一拥而入 七、仿写句子: 原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八、句段解析: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父亲含糊的回答同父亲平常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李大钊同志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表现 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习“被捕前”的内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自渎课文,思考:李大钊的表现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你能找出原因吗? 3、学习“被捕时”的内容:(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 “我“与父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4、学习“法庭上”的内容:(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 在法庭上,父亲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5、学习“被害后”的内容: 从哪里可以看出全家的悲痛? 6、合作学习开头、结尾的内容: 同桌讨论,课文开头和结尾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练习设计: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 qiǎng) 待会儿(dài dāi) 书籍(jí jì) 含糊(hú hu) 拥入(rōng yōng) 夹袄(jiá jiā) 2、填空。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1、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主要回忆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九、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十、写作特点: 1、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2、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 3、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板 书 设 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对革命高度负责 李大钊 被捕时 临危不惧 法庭上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课 后 反 思 优点: 1、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了文本的内核,学生在朗读和探究中受到了教育,学习了写作方法。 2、为了更好的感受李大钊这个人物,感受当时的社会,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李大钊的资料和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去了解更多的背后的故事。课后 要求学生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完成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 不足之处: 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发言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还有的同学采取等待的态度,等别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现象,老师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就越俎代庖。另外,在学生的发言之后,评价比较单一,或者是不够及时。篇3: 十六年前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烧掉文件和书籍;
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篇4:《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篇5:《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篇6:《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出示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篇7:《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李大钊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李大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篇8:《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李大钊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李大钊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
1、李大钊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李大钊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李大钊
1、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9:《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