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孩子最讨厌家长什么?
“abc123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孩子最讨厌家长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孩子最讨厌家长什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孩子最讨厌家长什么?
有三种表现,只要家长做了,孩子会非常讨厌家长,觉得家长不可理喻,家长不但得不到孩子的合作,反而招致孩子的厌恶、反感,失去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孩子最讨厌家长的三种表现:
一、说话不算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遇到过家长说话不算话的情况。孩子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觉得家长不可理喻,甚至觉得家长无耻,会从心里再也不相信家长。比如一位家长,曾经答应孩子做到什么事情,就给孩子买一双好运动鞋,但当孩子做到了,家长就开始跟孩子解释:“房子要装修”,“工资又下降”,“你爸爸要换辆新车”等等。把孩子气得好多天每天跟妈妈生气,最后,妈妈拗不过孩子,还是给孩子买了,但孩子仍然从此非常反感妈妈,不再相信妈妈的话。当这个妈妈跟我诉苦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字:“该!”妈妈苦笑着说,“我知道,但我们家的经济条件的确不好,确实买不起那么贵的鞋,一双要上千块呢!”我说:“买不起,你就不该承诺!”
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遇到过家长拿自己与别的孩子比的情况。孩子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很反感家长,不想听家长说任何一句。比如一位家长在孩子吃饭前,往往会不咸不淡地说一句“咱们家后院你张叔家的孩子又考上重点高中了”!孩子说:“我一听这句话,就一口也吃不下去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妈妈每次都在证明我是我们小区唯一的一个笨蛋!”
三、说一套做一套。
大部分孩子会意识到家长说一套做一套,但往往不会说出来。比如一位妈妈曾经说:“孩子会撒谎,我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孩子撒谎!”但孩子说:“妈妈也撒谎!刚刚接了电话,还跟人家说‘过两天去北京’呢!其实昨天就来北京了!”
还有一个被认为是抑郁症的孩子曾经这么说过:“我最讨厌妈妈的事就是每次她总会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说的肯定没错,但一旦错了,她就又说‘妈妈也不是专家,错了就错了么’!”
如果家长们不想惹得孩子从心里烦了你,最好不要做上面的三件事。
篇2:家长教育孩子是最忌讳唠叨
家长教育孩子是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主题是“说说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就是“太唠叨”。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忌讳唠叨这种行为。
“路上小心!放学了就赶紧回家!别在路上乱吃东西,要不然就会生病的!”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诗诗已经走出家门口了,妈妈的叮嘱仍然还在耳边响起。
诗诗皱了皱眉头,回头说道:“妈妈,你别再嗦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后,诗诗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诗诗,今天上课怎么样?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诗诗听着妈妈的唠叨,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妈妈,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这么唠叨!听得我都烦死了!”
妈妈愣了下,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诗诗捂住了耳朵,喊道:“这种为我好,我可不想要,请你不要再唠叨了!”
诗诗妈妈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
爸妈们总是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行为孩子并不领情,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们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是因为对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复唠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还是少些唠叨为妙。否则,你将“收获”一个拒绝交流、喜欢和父母对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唠叨,爸妈可以这样做:
1.叮嘱点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别太信口开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3.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点江山”。只有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篇3:教育孩子有三大忌讳
教育孩子有三大忌讳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还有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专家支招: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其他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其他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专家支招: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父母应该对孩子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父母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专家支招: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篇4:家长教育孩子的三大误区
家长分享教育孩子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三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老,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0-3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么教育都没用了。
其实,这种担心倒是多余了。据研究,虽然3岁前确实是孩子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但并不表示这时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元的密度与大脑发育成熟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可以发现,0-3岁的孩子语言能力非常差,词汇量也非常少,但到了5岁后就会爆发式成长,10天便可能学到原来1年的词汇量。
所以,家长真没必要纠结于孩子的头三年,让孩子学这学那,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最好的教育便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要比死磕孩子的前三年有用的多。
误区二:总对孩子说不能
我们时常看到,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出问题,这也要管,那也要管,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千万不要只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做。比如,你不能与别的同学打架,但如果真的与同学有冲突怎么办,如果同学打孩子怎么办?要告诉他做到不首先挑事,不首先动手,如果真的起了冲突,要学会保护自己,万不得已可以用武力保护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尽量寻求老师的帮助。
此外,要让孩子不做什么事,家长首先要做到,这边说了不能随地吐痰,转身自己就来了一下,这样的言传身教怎能教育好孩子。
误区三:多多报兴趣班
看吧,每到周末,钢琴班、英语班、绘画班各类兴趣班如同庙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穿梭的身影。据统计,一二线城市平均每个孩子报2个兴趣班。没办法啊,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让他以后更具竞争力!大部分家长都会这么说。
可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吗,这么多兴趣班里,有几个是孩子真正愿意上的,有几个是与他们兴趣相结合的。
其实,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特长的学习和锻炼,而是我们真正的陪伴。有专家指出:幼儿阶段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孩子很可能变得叛逆、不听话。
少报几个兴趣班吧,多陪陪孩子吧,多与他享受现在的快乐!
【教育孩子的三大忌讳-孩子最讨厌家长什么?】相关文章:
3.家长教育孩子心得
10.怎样教育孩子家长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