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

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

2024-06-22 07:42: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oengsdr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

篇1: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

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的黄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黄昏

季羡林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

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一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

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 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作。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作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鉴赏: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之典范也。

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发展了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遨游在瑰丽想象的海洋,感受其语言的馨香,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感。我同意有人的评价,说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炜华,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莫奈之流,以《黄昏》一篇为其代表;如果用“笛之悠扬、鹤之嘹唳、酒之醇芳”,都无法描述季先生对黄昏的感受,这是一曲精彩的《黄昏颂》,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事实上,他做到了。而“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黑夜与黄昏的对比,你是否意识到作者分析的精辟呢?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你不妨拈来几处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吧!

篇2:季羡林《黄昏》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黄昏》原文及赏析

《黄昏》原文

季羡林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cheng)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一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作。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作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黄昏》赏析

曾经读过不少描写黄昏的诗文,读过茅盾笔下那气势雄浑的黄昏,也读过何其芳笔下那寂寞惆怅的黄昏,还读过诗人勃洛克那缠绵悱恻的黄昏……;惟独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略带伤感的咏叹,在头脑中还留下些许印象。然而,前不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茫然地静坐在电脑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自己是被季先生那瑰丽的想象所打动,还是被文中那轻梦般的黄昏所折服。总之,我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之典范也。

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发展了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遨游在瑰丽想象的海洋,感受其语言的馨香,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感。我同意有人的评价,说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炜华,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莫奈之流,以《黄昏》一篇为其代表;如果用“笛之悠扬、鹤之嘹唳、酒之醇芳”,都无法描述季先生对黄昏的感受,这是一曲精彩的《黄昏颂》,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事实上,他做到了。而“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黑夜与黄昏的对比,你是否意识到作者分析的精辟呢?

篇3:季羡林《黄昏》赏析

季羡林《黄昏》赏析

台湾的情歌教父周传雄曾说过:自己很喜欢《黄昏》,这首歌改变了我整个下半辈子,因为我本来从歌手转到幕后,可是,那首歌在亚洲受欢迎,使我又回到幕前当艺人。

周传雄的《黄昏》就像自己走过的音乐道路一样,家境不好使他有着比别人更为艰辛的成长史,这首歌也一样,把其中的强烈悲怆忧郁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童年时期就有了音乐的梦想和天赋的他,在那一刻得以实现,听周传雄不加丝毫渲染地淡淡道来,平静中却体会着别样的辛酸。

《黄昏》是一首旋律比较缓慢,色彩比较阴郁的歌曲,但渗透着一种忧郁的张力,很有力量感。不仅有强烈悲怆之感,更注重的是情感的细腻、真挚感。歌词非常感性,富有诗意,旋律比较缓慢,易于抒情。

周传雄的《黄昏》的创作,仍然遵守个人在音乐上既定的模式、套路,毕竟风格的根深蒂固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况且个人的创作气质、艺术特性的如影随形这更会加深颠覆、改变的难度。不过《黄昏》依然是一张趟流行浑水的专辑,依然秉承着周传雄过多的音乐情怀。也许这是周传雄在音乐上的一个底线。周传雄并没有从此在音乐的编曲上玩花样,玩风格,而也正是因为周传雄坚持的流行的创作,则是让他的音乐里里外外不管旋律的构架如何改变,不管编曲的着力点如何不同,挥之不去的就是那份感觉,那股味道。

周传雄的用心之处不仅仅表现在创作上的精致,同时歌曲的内容也尽可能体现出应有的内涵性,而编曲上也都尽可能地推陈出新,以提高专辑的品质,丰富音乐的可听性,展现出周传雄在音乐上的张力。 旋律的精致性实际上是周传雄音乐中最让人放心的部分,尽管他的曲调总在一个固定模式中流转回旋,但是可听性、品性之高却又不能不让人折服。而每一张专辑中,周传雄必然会保留一定量的传统情歌作品,《黄昏》不仅注重强烈悲怆之感,更注重的是情感的细腻、真挚感。

在内容形式上,老搭档陈信荣包办的所有词作赋予了整张专辑更多元化的内容特色。专辑中除了有传统谈情说爱的作品之外,还有描述速食爱情的《匆匆》,也有具送别意味的《赋别曲》。而《黄昏》突出了灰色金属的质感,但是不喧闹,反而让整首歌充满张力。 在《黄昏》中,运用的全是灰黄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息,总让人觉得郁郁寡欢,满心的憋屈说不出来,灰黄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枯黄秋草暗淡的城堡,黑色的钢琴,长长的杂乱无章的头发每一处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歌曲中以周传雄在漫漫秋草灰黄中歌唱为主线,再加上昏暗的天空,似落非落得夕阳,在云层中明灭穿行,若隐若现。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周传雄在城堡前弹钢琴的线索,特别是在古堡中穿行,走走停停,若有所思的状态,和第一条线索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融为一体,让整个情节扑朔迷离,似乱而非乱,乱中有序,结构完整。

《黄昏》最精彩之处,莫过于高潮部分撕心裂肺的欢畅,那仰天长啸,把阴郁的色彩推向了最高点,把其中渗透着的忧郁的张力最大化,在那一刻翻江倒海,充满力量感。他不仅把强烈悲怆之感唱到了极致,更注重的是情感的细腻、真挚感,像黄昏的天空,像灰黄的天空下的枯草,每一次夕阳穿行的悸动,每一次微风下的寒颤,都有生命感,感动着一切,唱出了痛,唱出了伤,唱出了自己真挚的心! 每次唱这首歌都很感动,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或许跟歌曲的意境有关。写这首歌的那段日子,我写的歌没有人要听。我曾经写了50首歌都被唱片公司退回来。当时是,我刚从歌手小刚转作制作人周传雄,对未来还看不清楚。正因为这首歌让他看到了光亮有了希望。所以,每次演唱会上,他必唱的是一首改变了他下半辈子生涯的歌曲《黄昏》。

篇4:季羡林散文《黄昏》赏析

季羡林散文《黄昏》赏析

曾经读过不少描写黄昏的诗文,读过茅盾笔下那气势雄浑的黄昏,也读过何其芳笔下那寂寞惆怅的黄昏,还读过诗人勃洛克那缠绵悱恻的黄昏……;惟独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略带伤感的咏叹,在头脑中还留下些许印象。然而,前不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茫然地静坐在电脑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自己是被季先生那瑰丽的想象所打动,还是被文中那轻梦般的黄昏所折服。总之,我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之典范也。

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发展了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遨游在瑰丽想象的海洋,感受其语言的馨香,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感。我同意有人的评价,说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炜华,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莫奈之流,以《黄昏》一篇为其代表;如果用“笛之悠扬、鹤之嘹唳、酒之醇芳”,都无法描述季先生对黄昏的感受,这是一曲精彩的《黄昏颂》,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事实上,他做到了。而“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黑夜与黄昏的对比,你是否意识到作者分析的精辟呢?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你不妨拈来几处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吧!

篇5:季羡林作品《黄昏》赏析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吗?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吗?西方不正亮着红霞吗?从南方吗?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像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吗?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融入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像: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吗?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吗?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常常在夏天里,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檐角上的蜘蛛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苍蝇的尸体。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再一抬头,暗灰的天空里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在冬天,天井里满铺着白雪。我蜷伏在屋里。当我看到白的窗纸渐渐灰了起来,炉子里在白天里看不出颜色来的火焰渐渐红起来、亮起来的时候。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吗?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的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里有老虎。老虎?黄昏来了,在白天里只呈露着淡绿的暗光的眼睛该亮起来了罢。像不像两盏灯呢?森林里还该有莽苍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里有狮子,有大蚊子,有大蜘蛛,也该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也该有萤火虫罢。现在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也该有花,但似乎不应该是夜来香或晚香玉。是什么呢?是一切毒艳的恶之花。在毒气里,不只应该产生恶之花吗?这花的香慢慢融入棕红色的空气里,融入绚烂的彩雾里。搅乱成一团,滚成一团暖烘烘的热气。然而,不久这热气就给微明的夜色消溶了。只剩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现在渐渐地更亮了。老虎的眼睛更像两盏灯了,在静默里瞅着暗灰的天空里才露面的星星。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吗?随了眨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吗?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吗?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吗?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吗?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二、《黄昏》赏析】

曾经读过不少描写黄昏的诗文,读过茅盾笔下那气势雄浑的黄昏,也读过何其芳笔下那寂寞惆怅的黄昏,还读过诗人勃洛克那缠绵悱恻的黄昏……;惟独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略带伤感的咏叹,在头脑中还留下些许印象。然而,前不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茫然地静坐在电脑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自己是被季先生那瑰丽的想象所打动,还是被文中那轻梦般的黄昏所折服。总之,我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之典范也。

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发展了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遨游在瑰丽想象的海洋,感受其语言的馨香,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感。我同意有人的评价,说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炜华,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莫奈之流,以《黄昏》一篇为其代表;如果用“笛之悠扬、鹤之嘹唳、酒之醇芳”,都无法描述季先生对黄昏的感受,这是一曲精彩的《黄昏颂》,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事实上,他做到了。而“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黑夜与黄昏的对比,你是否意识到作者分析的精辟呢?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你不妨拈来几处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吧!

作者:李跃进 李白非

篇6: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与季羡林先生比邻而居,交往甚深的乐黛云教授说:“先生在90年代的作品中,《二月兰》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它的不平凡之处是以多取胜,随着春风的召唤,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夺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势。季老观察到从他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整个燕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特别是遇到大年,二月兰仿佛发了狂的怒放。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大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在这里,季老著一“怒”字,二月兰也境界全出了。

一切景物皆情语。季老赌物思人,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他将对亲人的浓浓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季老回忆道: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着一把小铲,带一个黑色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里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还在开花,她离开时,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角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老祖是季老的婶母,婉如是先生的爱女,虎子和咪咪是先生视同亲人的“家庭成员”。然而老祖和婉如已相继离世,虎子和咪咪也遵循自然规律离开了人间。回忆这些往事,季老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往事如云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世事是善变的,文革开始,在季老倒霉的日子里。是非不分,人妖颠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季老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有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他打招呼,虽处人世,实为异类。在这艰难时世,季老回忆道:

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德华是季老的妻子,比他大四岁,只念过小学,一辈子没有看过一部小说。季老说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正是这些没有遭到当时政治生态污染的她们组成一个坚强的团队使季老倍感人世间的温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二月兰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她们虽然是及其普通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她们以自己的原始本能为季老争得了一方净土,她们也包括季老家庭的小保姆,还有家庭特殊成员——虎子和咪咪。

季老写下了散文《二月兰》,寄寓了他对在他生命中有着非凡地位的几位亲人的深沉怀念和无尽哀思。有了她们,苦中亦有欢,没有了她们,欢中亦有苦。她们就像那二月兰独自存在也许并不起色,但是组成团队,那可是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的啊!

《二月兰》歌颂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表现了在逆境中巍然屹立,顺从自然,顽强执着的品性;同时又有着对生命悲欢的哲学思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既情感丰富又豁达通脱的季老风神。

这篇散文文笔优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迷离,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但给人以感人的力量,及至抒发感情时,又是那样地真情流露,浓烈而不做作。借二月兰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看到季老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坦然,历尽沧桑悟然!

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文章能写出历史沧桑感,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思想力量。《二月兰》就是这样一曲有着历史沧桑感的生命的歌。

篇7: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原文阅读及赏析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原文阅读及赏析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于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简析:

什么是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慢慢读来,恰似在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

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明乎此,你就不会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会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人生匆匆,光阴荏苒,与其在不快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不如从伤害自己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把握好分分秒秒。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篇8:《返照·楚王宫北正黄昏》原文及译文赏析

《返照·楚王宫北正黄昏》原文及译文赏析

《返照·楚王宫北正黄昏》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前言:

《返照》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夔州(今重庆奉节)雨后的景象;颔联写江上斜阳返照,层云遮蔽树林的情景;颈联写作者年迈多病的境况,感伤时事的心情;尾联写担心时局不稳,想回北方而未能成行。在结构上,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三联都对仗,尾联不对,揭示意旨。

注释:

⑴楚王宫:楚王之宫。在重庆市巫山县西阳台古城内。相传襄王所游之地。唐皇甫冉《巫山峡》诗:“巫峡见 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⑵白帝城: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⑶返照:夕照;傍晚的阳光。唐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诗:“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石壁:陡立的山岩。晋葛洪《神仙传·孙博》:“山间石壁,地上盘石,博入其中,渐见背及两耳,良久都没。”

⑷归云:犹行云。《汉书·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拥树:抱树;环树。《太平御览》卷三五〇引《韩非子》:“楚人有白猿,王自射之,则搏矢而熙。使养由基射之,始调弓矫矢,未发,而猿拥树号矣。”

⑸衰年:衰老之年。杜甫《泛舟送魏仓曹还京因寄岑参范季明》诗:“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高枕:枕着高枕头。

⑹绝塞:极远的边塞地区。唐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⑺豺虎乱:语出王粲《七哀诗》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豺虎喻凶狠残暴的寇盗、异族入侵者。

⑻招魂:招生者之魂。《楚辞》有《招魂》篇。汉王逸《题解》:“《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翻译:

楚王宫北面,正是黄昏时候;白帝城西边,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夕阳照到江面上,好像石壁翻到江中,云雾遮蔽了树林,看不见山下的村庄。我已衰老,加上肺病,只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边塞,感伤时事,也就早早闭门。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赏析:

这首诗第一联是把一个景色分两句写。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来代表夔州。两句诗只是说夔州雨后斜阳的时候。第二联说斜阳返照到江水上,好像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第三联写自己年迈病肺,只有高枕而卧,因身在这遥远的边塞,感伤时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其言外之意是说: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东的门户,故称绝塞。“愁时”和“肺病”作对,应讲作“哀时”,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

最后一联是说自己想回北方却未能成行。“豺虎乱”是用王粲的《七哀诗》诗句。杜甫有《夔府书怀四十韵》长诗一首,其中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768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末句意义比较隐晦,旧注以为此句“言在此屡遭寇乱,旅魂已将惊散也”(见《杜诗详注》)。这是臆解,没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讲作“旅魂惊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没有着落。“实”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几处用得出人意外。《秋兴八首》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和这里的“实有未招魂”,从来都是含糊读过,没有人讲出作者本意。

理解这两个“实”字的前提是弄清楚作者的思想基础。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用来比喻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杜甫此句必须联想宋玉的《招魂》,就才能体会这个“实”字的来历。杜甫还有一首《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可以作为此句的鉴证。吴昌祺释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无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删订唐诗解》)沈德潜注云:“己之惊魂,不能招之北归。”(《唐诗别裁》)这两个注都是仅仅阐发诗意,而没有联系《楚辞·招魂》,因而没有接触到“实有”二字的作用。

《水经注》在描写长江巫峡风景的一段中记录了两句渔民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思想上涌现这个歌谣,所以说:听了巫峡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泪。“三声泪”是摘用原句中三个字。其实“三声”是猿啼三声,“泪”是行人旅客听了猿啼而下泪。如果杜甫思想上没有这两句歌谣为依据,“三声泪”本来不能成为一个词语。杜甫诗集中已注明了这首渔民歌谣,故这个“实”字容易理解。但是,除了《唐诗解》以外,都没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与“实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篇9: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及赏析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及赏析

原文: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间。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译文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注释

①阑干:即栏杆。

②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③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④“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

赏析:

创作背景

宋代地方官妓隶属于“乐营”,也称“营妓”。长官每有宴会,辄召官妓歌舞侑酒,应客与她们接触多了,往往会产生感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录此词,谓阮阅“尝为钱唐幕官,眷一营技,罢官去,后作此词寄之”。胡与阮时代相及而稍后,其《丛话》即因际问《诗总》(后改称《诗话总龟》)而继作,于《前集》序中明言之。所云阮作此词情事,当可信。

赏析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篇10: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赏析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燕,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阮阅今存词仅六首。这是一首相思词。开头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从“黄昏”到“斜月”初升,以景物变化写时间推移,又巧妙地展示了思妇伫立楼头,远望良人的时间之长,暗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乃“一石三鸟”,用笔颇精。“一双燕子”是思妇眼前所见之景,燕子双双,比翼齐飞,呢喃作语,这是多么欢乐的景象,它反衬出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这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两行征雁,画角声残”是思妇仰望所见与所想。仰望晴空,两行征雁远飞,将她的思绪牵到远方。良人此时此刻正在边陲,听戍楼上画角凄厉悲咽,正在思念家乡,思念她吧!这里运用想象,从对方写起,从而有力地表现了思妇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景,以景托情;下片写人,在上面景物的层层铺垫衬托下,人物进入画面。“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写闺中人在华美的窗下迎春风而伫立,思念远方的征人,不觉洒泪胸前。这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出了思妇的形态、情思。上片是明写景,暗写人,情如一股澎湃的春水,至此,浩浩荡荡无法遏止,情化为泪,挥洒于东风里。“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青山”,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想象手法,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这一想象,使笔锋陡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如此,意境开阔,别具情味,更深切感人。正如浦起龙所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种手法,古代诗人常用之,如“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均表现了情深一往,爱意弥坚,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篇情思委婉、深挚,辞采自然凝炼,构思巧妙。运用白描与想象,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暗写人的情思;下片写人,有形有神,有心理刻划。在章法上多变化,有景物烘托人物的正面描写,也有“从对面飞来”的侧面描写,如此多面勾勒,使全词蕴藉而又深刻。

【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季羡林作品《黄昏》原文

2.季羡林作品《黄昏》赏析

3.黄昏季羡林阅读答案

4.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及赏析

5.季羡林《鱼与熊掌》原文阅读

6.《新春》原文及赏析

7.自遣原文及赏析

8.大东原文及赏析

9.墨梅原文及赏析

10.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黄昏 季羡林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