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宁波冬至的习俗

宁波冬至的习俗

2024-06-19 07:53: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eh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宁波冬至的习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宁波冬至的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宁波冬至的习俗

篇1:宁波的冬至习俗

1、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说到宁波人冬至吃什么,那就一定得提到宁波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汤圆是宁波的着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2、大头菜烤年糕

大头菜经久耐煮而不变形,一镬方方正正的大头菜,在酱油、菜油的润泽下,纹理清晰,看似有红烧肉的质感。夹一筷入口,菜香扑鼻,嚼之肉质软嫩,鲜咸中带着大头菜天生的甜味,没有太多调味品的掺和,吃的就是大头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3、汤果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宁波汤圆声名在外,然而对宁波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叫“汤果”的无馅的糯米食品。汤果也用糯米揉制,形状可以大的跟汤圆一般,小的可以像珠子球或者更小。宁波人冬至要吃“酒酿圆子”,就是用小粒的汤果煮晚稻米酿出来的酒糟,散点淀粉,放上点红丝绿丝,或打上蛋花,有的还可以切些苹果,做法大同小异,只是汤果不可少。

4、赤豆粥

宁波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猫小黄狗。”听过这童谣的宁波人应该不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糖粥”就是赤豆粥。这种赤豆粥格外精细,因为赤豆和粥是分开做的。赤豆磨成豆沙浇在白粥之上,好似红云覆盖白雪,色香味俱佳。过去宁波有一种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竹梆,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声音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

吃赤豆粥甜而不黏,稀而不薄,极为爽口。在宁波,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篇2:宁波的冬至习俗

圆梦

冬至当天早晨,大家会相互传梦,长辈还会为小辈们“圆梦”,跟西方圣诞节孩子放袜筒等圣诞老人爬烟囱来送礼物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冬至节与西方圣诞节虽时间相近,但两者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人过节喜欢以狂欢来庆祝,而我们宁波因独特的农耕文化,更倾向于以温馨祥和的方式过节。

施粥敲更

早先,宁波一些慈善机构,每年自冬至日起到除夕,在各地的城隍庙等地每日施粥两餐,救济贫民。虽然佐粥小菜仅为咸菜、乳腐,然当朔风凛冽,冰天雪地之际,稠粥沸汤,香气四溢,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宁波不少地方上的热心人土,自冬至日起到除夕止,每晚晚餐之后到午夜,雇人敲更,被雇用的人往返大街小巷,口中高喊:“小心火烛!”喊一遍,敲一下。

宗祠祭祖

过去,宁波人在冬至日到宗祠祭祖的习俗世代相传,同姓同宗者纷纷相约参加盛典,经商在外的游子也不例外。是日,全族子孙齐集祠内,祠中摆起“全堂羹饭”,点燃粗如手臂的蜡烛,烛为绿色,祭品中高包上面的方戳子,也用绿色。祭祀陈设忌用红色的原因是:冬至一到,天寒地冻,应加倍小心火烛,舍红取绿,意谓“压火”保安。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隆重恭敬。

祭典之后,按常规,祭祀当值者要用祠堂公田的收入,备办“冬至酒”,招待所有前来祭祖的宗亲。大族的宗祠,还要请戏班子在宗祠戏台演戏一天。席散,按每户人口多寡分发麻饼或高包,故有“拜冬至馒头”之说,但女性一般不计在内。之后,风气渐开,男女平等,女性也享受同等待遇,分得麻饼或高包。

供金紫

冬至日早起,家人按长幼次序,向列祖列宗像跪拜,这种在家祭祀活动,称“供金紫”。族祭的“冬至酒”每户仅限一人参加,同日,每户人家都会举办家祭。经济能力再不济,赊赊借借也要“供金紫”,在冬至前数日,将祖先遗像从箱中取出,逐一开启检视,若有鼠咬虫蛀,立刻送裱画店修补。到了冬至夜,循例将本支系历代祖先遗像取出,按辈份依序挂起,悬于堂前间,陈设供桌,燃点香烛,供奉祭品。

为什么叫“供金紫”呢?古时无照相,大户人家的祖先遗像全是请人精工细绘,皆以真金白银丹砂作丹青,所绘祖先遗像皆紫袍玉带,熠熠生辉;加之古代官服称“金冠紫衣”,故称“供金紫”,也称“供神像”。每幅像要费数月工夫,始能绘成,工价昂贵。人物服装顶戴,皆按生前身份规定,不得僭越。

供奉祖先遗像,多数至高曾祖为止,再上代很罕见。这大概是因年代久远、遗像散失,或下代支派繁衍,分居各地,无从联系,情况不明之故。有许多家庭,干脆绘一幅神主总牌位,囊括历代祖先,一应俱全,倒也合理,十分省事。冬至次日早晚,点燃香烛,供奉清茶各一次。祖像收下,拂拭一番,卷好放入箱内,置于干净高燥处,表示恭敬,准备除夕大年祭祀时再用。

如今,“供金紫”的古风早已不再,而这种古代的祖宗神像反倒成了海外的热门收藏品。

篇3:宁波冬至的习俗

关于宁波冬至的习俗

一、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大头菜香成了宁波冬至节风味独特的乡间美食,让人食之难忘。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放入镬中,块要切得稍厚一点,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大头菜先放入,后放大块年糕,翻一下,放点酱油,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爿盖上草灰,柴爿彻夜暗燃,用文火煮,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放入糖和盐,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头菜经久耐煮而不变形,一镬方方正正的大头菜,在酱油、菜油的润泽下,纹理清晰,看似有红烧肉的质感。夹一筷入口,菜香扑鼻,嚼之肉质软嫩,鲜咸中带着大头菜天生的甜味,没有太多调味品的掺和,吃的就是大头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二、拜冬至

宁波老话“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要谢年”,宁波冬至流行祭奠祖先,焚香燃烛,称“拜冬至”。旧时冬至日有宗祠的大族则在宗祠内用三牲福利祭祀祖先,令人兴“孝思不匮,永锡尔类”之思。是日,当地望族凡男性,由族长率领,在宗祠内举行族祭礼仪。将整鸡、整鱼放在红木盘上,恭恭敬敬地端放到祖先灵位前,先由族长太公上香叩头,然后各子孙按辈份循序一一跪拜祖先,行三叩首之礼后,由主持人念祭祖辞,再焚烧纸钱、寒衣供死者享用和御寒,俗称“送寒衣”。

冬至前,预先剪好纸做男女衣服,以备冬至日在先祖像前焚化,叫“做寒衣”。祭典之后,按常规,祭祀当值者依靠祠堂公田的收入,备办“冬至酒”,也叫“亚岁宴”,所有“拜冬至”者均入席,既怀念亡者,又彼此联络久别生疏的乡情,称之为“食祖”。还请戏班子在宗祠处演戏。族祭的“冬至酒”每户仅限一人参加。若附近住有孤独或无力做羹饭者,亦邀来共餐。囿于礼俗,谢绝女性参加冬至酒。

“冬至酒”散席后,同姓宗族祠堂还要按人丁分发“胙肉”。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诸多奖励规矩,清朝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学历区别高低,高者多得,以示鼓励;老人优先,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胙肉”是用祠堂公田所产或富家捐款购置的,族长主理其事,“胙肉”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氏族内每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续修一次族谱,续谱在冬至日举行开笔典礼。冬至也是游子寻根认祖之日。

三、冬至汤团

宁波民间有“吃了汤团大一岁”之说,吃汤团一直是宁波盛行的冬至习俗,冬至吃的汤团又叫“冬至团”。宁波老话“冬节团子年节糕”之说,意思是冬至节吃汤团,过年吃年糕。冬至吃汤团象征团圆、圆满、和谐、吉祥。

“冬至团”以糯米粉为外皮,“冬至团”之,以猪肉、荠菜、萝卜丝、豇豆沙、赤豆沙等蒸好作馅子。“冬至团”分甜咸两种,甜团做法:里边不放糖,待团煮熟,外表用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加上白糖或红糖“擂一擂”,所以又叫“擂团”,香甜爽口。有的人家裹好的团,放在晚稻米里“擂一擂”,在羹架上蒸熟,叫做“雪团”。

冬至前几天,用糯米水磨,干后揉粉备用。冬至前一日晚间,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团,主妇们将搓好的汤团盛于盘中,冬节早晨,烧煮甜汤团,先在堂前敬供神明与祖先。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兽头铺首之上,视为辟邪。然后家人围坐而食,取其团团圆圆之意。“冬至团”好煮,吃起来细腻、黏软、滋润。“冬至团”煮做好后主要用以作祭祖供品,也可用于亲朋互赠,邻里相馈,小辈送长辈,或者待客,冬至团是“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四、冬至羹饭

旧时,在宁波,每户人家,无论贫困富裕,冬至日有祀神之举,叫做“供金紫”;各家多备办酒肴,在家祭祀祖先,称为“冬至羹饭”。“供金紫”其实就是“家祭”,焚香点烛祀祖所用的蜡烛须为绿色。在冬至前数日,将祖先遗像从箱中取出,逐一开启检视,如被鼠咬虫伤,立刻送裱画店整修。至冬至夜,循例将本支系历代祖先遗像取出,按辈份依序挂起,悬挂堂前间,陈设供桌搁几,燃点香烛,供奉祭品,藉以表“孝思不匮”之意。

祖先遗像格式甚多,有夫妻合绘于同一幅者;有男女各绘一幅者;还有的生前不愿预先绘遗像,到了寿终正寝,移灵于中堂之际,才召来画师面对死者临摹。

冬至夜阖家相聚宴饮,一般人家都备“十碗头”,取其十全十美之意。其中又以“六荤四素”居多,荤的有鸡、肉、鱼、蛋等,素的有千层结、粉丝、青菜、烤麸等,都是家常菜肴。有的还包括“四京果”:胡桃、桂圆、莲心、黑枣之类;“四水果”:橘子、苹果、生梨、金柑之类:“四茶食”:黑洋酥、白麻片、麻酥、桃酥之类。满满一大桌,边吃边聊,于推杯论盏间加深亲情友情。一年间的疑虑隔阂不知不觉烟消云散,一年疏远了的亲情和淡漠了的友情再度续上。

五、冬至圆梦

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老宁波人有“困困冬至夜”的说法。在睡前要洗热水脚,意思是养成晚上热水洗脚的好习惯,天冷不开裂,也祈求来年走得顺利。宁波民谚“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前一天晚上,备好香烛向灶神祈求好梦,亦有赶往慈城镇清道观(今已毁)求梦者,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宁波民间总认为冬至夜的梦最美好,以此夜梦兆占卜一年吉凶,那一夜要比平常要睡得早些,以求好梦。

冬至当天早晨,大家会相互传梦,长辈还会为小辈们“圆梦”,跟西方圣诞节孩子放袜筒等圣诞老人爬烟囱来送礼物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冬至节与西方圣诞节虽时间相近,但两者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人过节喜欢以狂欢来庆祝,而我们宁波因独特的农耕文化,更倾向于以温馨祥和的方式过节。

六、冬至老话头

宁波有关冬至的民谚还真不少。“过了冬(指冬至),日长一颗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喝了冬至酒,一天长一手。”意思是说,冬至这天白天最短,过了冬至日,白昼就一天比一天白天长、夜晚渐短,道出了冬至日的气象特点。“冬至有霜,年有雪”是说冬至有霜,过年就会下雪。

“冬至多风,寒冷年丰”、“冬至前头七日霜,明年有米没砻糠。”“冬至青云从北来,定主年丰大发财”,这是讨口彩。

“冬至西北风,明年燥松松”、“烂冬油菜燥冬麦”指冬季多雨油菜长势好,干燥麦子长势好。“冬至长长节,做到除夕歇”意思是:只要你有时间,有心去做,在这一时段内活计很多,什么都可以做,做到除夕方可歇息。

但假如真的从冬至做到除夕,那么,宁波人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儿孙不还债,冬至连除夜。”宁波话“还债”的意思是不孝顺或没教养,此话谓儿孙不孝顺,那末只有一年做到头了。

七、冬至进补

冬至进补在宁波历史悠久,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宁波人冬至进补必服中药。因此,冬至一到,中医师、中药铺,门庭若市,其盛况要到立春为止。

王诗琅所编的《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福建产龙眼干)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

宁波旧俗,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于墙壁之上,俗称“冬至萝卜”,谓是治痢疾的良药。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冬至日的各种习俗也慢慢消失了。但作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现在的宁波人还是应该了解一些。

篇4:宁波过冬至有哪些习俗

宁波冬至的习俗

1.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说到宁波人冬至吃什么,那就一定得提到宁波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汤圆是宁波的着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2.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大头菜香成了宁波冬至节风味独特的乡间美食,让人食之难忘。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放入镬中,块要切得稍厚一点,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大头菜先放入,后放大块年糕,翻一下,放点酱油,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爿盖上草灰,柴爿彻夜暗燃,用文火煮,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放入糖和盐,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头菜经久耐煮而不变形,一镬方方正正的大头菜,在酱油、菜油的润泽下,纹理清晰,看似有红烧肉的质感。夹一筷入口,菜香扑鼻,嚼之肉质软嫩,鲜咸中带着大头菜天生的甜味,没有太多调味品的掺和,吃的就是大头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3.汤果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宁波汤圆声名在外,然而对宁波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叫“汤果”的无馅的糯米食品。汤果也用糯米揉制,形状可以大的跟汤圆一般,小的可以像珠子球或者更小。宁波人冬至要吃“酒酿圆子”,就是用小粒的汤果煮晚稻米酿出来的酒糟,散点淀粉,放上点红丝绿丝,或打上蛋花,有的还可以切些苹果,做法大同小异,只是汤果不可少。

4.赤豆粥

宁波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猫小黄狗。”听过这童谣的宁波人应该不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糖粥”就是赤豆粥。这种赤豆粥格外精细,因为赤豆和粥是分开做的。赤豆磨成豆沙浇在白粥之上,好似红云覆盖白雪,色香味俱佳。过去宁波有一种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竹梆,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声音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

吃赤豆粥甜而不黏,稀而不薄,极为爽口。在宁波,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圆梦

冬至当天早晨,大家会相互传梦,长辈还会为小辈们“圆梦”,跟西方圣诞节孩子放袜筒等圣诞老人爬烟囱来送礼物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冬至节与西方圣诞节虽时间相近,但两者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人过节喜欢以狂欢来庆祝,而我们宁波因独特的农耕文化,更倾向于以温馨祥和的方式过节。

施粥敲更

早先,宁波一些慈善机构,每年自冬至日起到除夕,在各地的城隍庙等地每日施粥两餐,救济贫民。虽然佐粥小菜仅为咸菜、乳腐,然当朔风凛冽,冰天雪地之际,稠粥沸汤,香气四溢,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宁波不少地方上的热心人土,自冬至日起到除夕止,每晚晚餐之后到午夜,雇人敲更,被雇用的人往返大街小巷,口中高喊:“小心火烛!”喊一遍,敲一下。

宗祠祭祖

过去,宁波人在冬至日到宗祠祭祖的习俗世代相传,同姓同宗者纷纷相约参加盛典,经商在外的游子也不例外。是日,全族子孙齐集祠内,祠中摆起“全堂羹饭”,点燃粗如手臂的蜡烛,烛为绿色,祭品中高包上面的方戳子,也用绿色。祭祀陈设忌用红色的原因是:冬至一到,天寒地冻,应加倍小心火烛,舍红取绿,意谓“压火”保安。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隆重恭敬。

祭典之后,按常规,祭祀当值者要用祠堂公田的收入,备办“冬至酒”,招待所有前来祭祖的宗亲。大族的宗祠,还要请戏班子在宗祠戏台演戏一天。席散,按每户人口多寡分发麻饼或高包,故有“拜冬至馒头”之说,但女性一般不计在内。之后,风气渐开,男女平等,女性也享受同等待遇,分得麻饼或高包。

供金紫

冬至日早起,家人按长幼次序,向列祖列宗像跪拜,这种在家祭祀活动,称“供金紫”。族祭的“冬至酒”每户仅限一人参加,同日,每户人家都会举办家祭。经济能力再不济,赊赊借借也要“供金紫”,在冬至前数日,将祖先遗像从箱中取出,逐一开启检视,若有鼠咬虫蛀,立刻送裱画店修补。到了冬至夜,循例将本支系历代祖先遗像取出,按辈份依序挂起,悬于堂前间,陈设供桌,燃点香烛,供奉祭品。

为什么叫“供金紫”呢?古时无照相,大户人家的祖先遗像全是请人精工细绘,皆以真金白银丹砂作丹青,所绘祖先遗像皆紫袍玉带,熠熠生辉;加之古代官服称“金冠紫衣”,故称“供金紫”,也称“供神像”。每幅像要费数月工夫,始能绘成,工价昂贵。人物服装顶戴,皆按生前身份规定,不得僭越。

供奉祖先遗像,多数至高曾祖为止,再上代很罕见。这大概是因年代久远、遗像散失,或下代支派繁衍,分居各地,无从联系,情况不明之故。有许多家庭,干脆绘一幅神主总牌位,囊括历代祖先,一应俱全,倒也合理,十分省事。冬至次日早晚,点燃香烛,供奉清茶各一次。祖像收下,拂拭一番,卷好放入箱内,置于干净高燥处,表示恭敬,准备除夕大年祭祀时再用。

如今,“供金紫”的古风早已不再,而这种古代的祖宗神像反倒成了海外的热门收藏品。

篇5:宁波立秋习俗

秋忙会。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实现目标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摸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篇6:宁波冬至吃什么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说到宁波人冬至吃什么,那就一定得提到宁波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宁波汤圆的做法:

亦称宁波猪油汤团。浙江传统名点。主要作料为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桂花等。采用吊浆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熟研末,加入猪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馅心;以水磨粉为皮坯,包入馅心搓圆,置沸水锅内煮熟后,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红绿丝即成。特点是,色白发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90年代以来,还新创“麻蓉汤团”、“速冻汤团”等新品种,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

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特点:

宁波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汤圆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滑润味美。

1.宁波冬至习俗

2.广东冬至节吃什么

3.韩国人冬至吃什么

4.上海冬至习俗

5.冬至的诗句

6.冬至孕妇可以吃汤圆吗

7.什么时候立冬 立冬习俗补冬怎么吃进补

篇7: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

吃饺子

每年的冬至都是可以吃饺子的,在20的冬至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一年的冬至之前包饺子的时候,最好就是把肉馅剁得响一些,这样意味着家里有钱,馅儿多。这样做一顿饺子与家里人吃了,自然是可以让家人以后赚的到更多的吃食的。

九九消寒

在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就是人们说的.“提冬数九”了。每隔九天数一次就,数够九次,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这个时候九尽了,“九尽杨花开”,这个时候天气就很暖了。在这个时候用九碗九碟吃饭,那就叫做九九消寒,对运势也是很好的。

祭天祭祖

年的冬至也是可以拜祭祖先的,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冬至拜祭祖先的习俗的话,最好就是在这一天拜祭。准备好当地拜祭祖先常用的物品,然后去祭祖,可以求得明年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家人自然一年间都会过得很好的。

用九层糕祭祖

在某些地方,冬至拜祭祖先的时候会用九层糕拜祭,例如以糯米粉,分别捏成鸡、鸭、龟、猪、牛、羊之类的象征吉祥的动物,分成九层蒸熟,然后拿去拜祭先祖,这样一来家里明年就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少灾少难。

喝羊肉汤

喝羊肉汤这个冬至的习俗,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过节之前,最好就是给自己的长辈送一些羊肉礼品,这样就意味着长辈明年身体健康,财运旺盛了。喝羊肉汤之后,家里人是可以安稳地度过冬天的,明年的运势业还会越来越好。

篇8:宁波立秋有哪些习俗

宁波立秋习俗1、袚高秋

除了吃西瓜,宁波立秋民俗里,还有比较特别的环节,俗称“袚高秋”。在镇海、奉化等地,每年立秋到来,大人们都会专门给孩子吃绿豆粥,服酒曲。立秋给孩子喝绿豆粥的传统,意在防“滞夏”。

酒曲,是在经过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在米粒上生长出菌丝后,就成了酒曲。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长得快、长得壮。

宁波立秋习俗2、吃立秋水

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在立秋当天,大人们会到河里或者井中取水,然后给小孩子喝下。这叫“吃立秋水”,民间认为,吃过立秋水的小孩,即便在秋冬时节不小心喝了生水,也不容易腹泻。

宁波立秋习俗3、啃秋

在宁波民间,立秋也被称为“高秋”。宁波《非遗汇编》中并无立秋习俗的记载,不过宁波方言中有“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一说,说明在这一天,宁波人最熟知、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吃西瓜,民间也称“啃秋”。

在宁波,立秋吃“立秋西瓜”,寓意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送走酷暑,迎接凉爽的秋季。为什么要吃西瓜呢?一是因为过了立秋,西瓜就要“落市”;二是因为有“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难耐,忽逢立秋,赶紧将其咬住。

宁波立秋后养生方法:

因为立秋后天气还会炎热,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等,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

中医专家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容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专家指出,要适当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点果仁类的食物。起居还宜早起早卧,多呼吸新鲜空气,多做深呼吸,以及时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注意不做剧烈运动,不过度劳作,可适度慢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容易引起感冒。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此外,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秋老虎”还可能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因此,立秋后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宁波立秋后气候:

从气候特点上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散,秋阳肆虐,尤其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酷热之中,所以民间就有“秋老虎”的说法。

气象资料也显示,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持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凉爽。对于宁波而言也同样如此。

宁波真正的凉爽天气差不多要从入秋开始。按照气象学上的入秋定义是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其第一天即为入秋首日,常年宁波的入秋时间是9月26日。所以在这之前宁波气温还是炎热为主。

篇9:宁波过端午习俗

宁波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宁波人都是怎么过端午节?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每当艾旗扬风,粽叶飘香之际,意味着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宁波乡间称端午节为“端五”,也叫端阳。宁波谚语有:“五月端午晴,烂草刮地塍。五月端午落,燥谷燥草好进屋”;“端午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亦美然”;“若要芋艿大,端午要削过”等,这些有关农业、气象的民谚,今天用于预测天气倒未必准确,但其中蕴涵着浓浓的浙东乡风乡韵,使人觉得家乡的端午分外亲切。

老宁波过端午,有粽子、香袋、雄黄酒的浓浓香味,也有菖蒲、艾草带来的田野清香,还有佩香袋、系长寿绳、画额、挂钟馗像、龙舟竞渡等辟邪纳福、攘毒防疫的忙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早已淡化,有些习俗则绵延至今。

“五月白糖粽子”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粽子,吃粽子似乎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了。可是,裹粽子、吃粽子、互赠粽子一直是宁波最有代表性的端午习俗。宁波民谣《十二月节气歌》中有“五月白糖粽子,六月桥头摇扇子”,还有“酒入雄黄粽子香,要尝味道到端阳”的说法。宁海的《节俗谣》唱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日吃柴脑(乌饭麻糍),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说明吃粽子是端午食俗。宁波老话讲“吃过端五粽,还要冻三冻”,或者说“吃过端五粽,棉袄勿可送”,意思是吃了端午粽子,还有较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

宁波人包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宁波箬壳粽用的是老黄箬壳(毛竹壳)或用青竹壳,不像别处用芦苇叶、菰叶(茭白叶)、芭蕉叶等裹扎;宁波粽子是稠粘适口的碱水糯米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白粽子;宁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不同于别处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宁波粽子以糯米粽为主,不同于别处以高粱米、黄黏米、粘玉米等裹的。宁波粽子品种花样繁多,有碱水粽、赤豆粽、绿豆粽、豇豆粽、红枣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荤馅料。粽子煮熟后,剥去箬壳后的四角糯米粽,因碱水浸泡的缘故,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过去宁波有关端午吃粽子的“绕口令”是这样唱的:“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音“婆”)脱壳,筷割角,白糖一(音“笃”),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解缚脱壳,筷割角,白糖一,直哒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虽说是计数的童谣,却道出了宁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点。

从前端午粽子是主妇们自家裹的。据宁波《时事公报》1930年5月7日报道,当年宁波城中曾举办过端午粽子赛会。宁波的巧妇们将在家中预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宾客观赏品评。粽子的式样有鸳鸯枕、凤头、莲船、石榴,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其馅有荤有素,其味有甜有咸,五味杂陈。最终评定莲船式样为最佳,该粽长约一尺许,粗如玉臂,内掺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鸡丝,外裹箬壳,扎以彩绳,编成“请尝”、“端阳”字样,有棱有角,悦目动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于瓷盆,遍尝亲友,味极鲜美。有人赋诗赞云:“未曾剥壳香盈溢,便经入腹齿犹芳。”

“江厦街”因“江厦侯”黄晟得名

乾隆年间象山人倪象占在《南杂句》中描述宁波人过端午情景:“五月端阳老虎描,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有的人家还要在门口贴上打油诗:“五月初五端午节,诸虫百毒门外歇,若要再想钻进来,请等过了重阳节。”同蚊子、苍蝇开玩笑,颇具幽默色彩。

据说,宁波人端午插艾叶挂菖蒲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唐代武官黄晟。相传,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潜藏着一条猪婆龙,出没无常,兴风作浪,吞食百姓,百姓们都不敢坐船渡江。每年端午前,百姓们要用童男童女、家禽猪羊等投入江中,以乞平安。这事被武官黄晟知道后,他发誓要除掉这条妖龙。黄晟(859909),字明远,鄞县人,唐朝末年武将。他历任飞都副兵马使、左散骑常侍、浙东道东西副指挥使、明州刺史,为官间,建明州罗城18里,重造浮桥,深受明州百姓爱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4月24日,猪婆龙又出来作孽,为保护黎民,黄晟手持长剑,纵身跃入姚江,在江中与妖龙搏斗,血染江面,妖龙虽除,黄将军却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黄晟死时50岁,百姓无不失声痛哭,从此姚江再无妖龙危害。宋太祖得知此事,在开宝八年追封黄晟为“江厦侯”;宋理宗在淳八年加封他为“灵翼侯”。明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飞庙”(旧址在今中山广场北侧),四季香火不绝。每年端午,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黄将军神灵呵护。

宁波三江口“江厦街”的地名,就是源于宋太祖封黄晟的谥号“江厦侯”,甬城百姓为纪念建造明州罗城的刺史黄晟,将甬城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江厦街”。

据象山《崛坡黄氏宗谱》载:唐懿宗乙卯年黄晟生于鄞县,死后下葬于东钱湖隐学山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因黄晟后裔迁居象山,墓亦随之迁至象山珠溪“常乐寺”之后,供人瞻仰。黄氏宗祠有对联:“乘骥显鸿犹四海中星辉云烂,斩蛟传骏烈千秋下浪静波澄。”宋戴埴《鼠璞》:“唐末刺史,初为飞都副兵马使,保护乡井(家乡),殁,祠之。”记载此事。

“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

宁波老话“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宁波人作兴吃“五黄六白”,只不过这老底子的传统现在已有所淡化,但在宁海、余姚及宁波市区,不少家庭仍保留着吃“五黄六白”的食俗。“五黄”指黄瓜、黄鱼、黄鳝、黄蛤、黄梅。各地稍异,水乡吃黄鳝,海滨吃黄蛤,山区吃黄梅,有的用黄泥蛋(咸鸭蛋)、黄豆瓣、枇杷(皮黄色)等替代,因地制宜,反正是五样“黄”字头食物即可。“六白”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或白酒、白蒜头等),民间认为,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

“五黄六白”是“上市头”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黄鱼,宁波民谚有“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之说,在宁波人的心目中,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灿灿的黄鱼,它是鱼中的王子。端午的黄鱼个头肥大,不论清炖、红烧、油拖、做羹,味道都鲜美无比。咸齑大汤黄鱼、苔菜拖黄鱼、糖醋黄鱼,都是宁波人的家常菜。像苔菜拖黄鱼,用面粉拌成糊,将黄鱼肉条蘸裹面糊,入油锅一炸。翡翠般绿的苔菜,黄橙橙的油拖黄鱼,外酥内软,香味浓郁,那个味道美啊!

端午是黄鱼旺发季节,从前宁波的黄鱼多得“造反”,吃不完的黄鱼,从黄鱼背部入刀,剖开成扇形,洒上盐晒干就成了黄鱼鲞,宁波老歌谣《十二月鱼名》有“四月黄鱼晒白鲞”之句,黄鱼鲞送给上海亲戚,是美味的下饭。大黄鱼原本是宁波最普通的海鱼,当初的价格不过二角六分一斤,后来涨到了四角八分钱一斤,30年前菜场里还能排队买到野生大黄鱼,宁波市1985年端午节黄鱼日销量为29吨,这也许是野生大黄鱼最后一次大规模售卖。

清代王莳蕙《黄花鱼》诗:“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是对宁波沿海大黄鱼丰收景象的描绘。只见海面上,大黄鱼鳞光灿烂,腾挪闪耀,似金箔璀璨。然而,当年满舱的金箔如今已千金难买,对老宁波来说,野生大黄鱼鲜美的滋味只剩下了追忆。

宁波人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老话头,黄鳝产于家门口的田塍边,容易捕钓。黄鳝圆肥味美、肉质鲜嫩,佐以韭芽,炒成鳝丝糊辣、爆鳝等,色泽黄亮,清香爽口,为宁波百姓端午宴客时所必备。

黄瓜也是“当令头”蔬果,与虾仁同炒,也可单独冷拌,鲜嫩清脆。饭后细嚼枇杷,不但应节令,且有助消化。

“龙舟竞渡”始于古代于越

宁波是端午节龙舟竞渡发祥地之一,1976年在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该钺一面上刻双龙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刻一龙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皆头戴高高的羽毛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做竞渡游戏。宁波古属“于越”,以蛟龙为图腾,于越地处水乡泽国,以舟代车。这件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证明:龙舟竞渡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在于越已盛行,如今的龙舟竞渡始于古代于越。宁波具有江河湖泊优势条件,如东钱湖、姚江、奉化江、甬江等,龙舟竞渡习俗一直风行。

《鄞县通志文献志》记载有旧时鄞西集士港赛龙舟时万人空巷,观者如堵的盛况。

1946年《时事公报》报道:该年鄞县的张斌桥、西门外,及鄞东鸬鹚桥各处港岸分别举行赛龙舟活动,观众人山人海,西门外竞赛龙舟时,因拥挤不堪,有观赛儿童失踪,警方恐人多滋事,中止了赛龙舟。同时,江东栎木庙赛龙舟会也热闹非凡,自张斌桥至卖席桥街等处,先巡游一周,接着龙船开赛,锣鼓喧天,笙歌遏云,船身亮丽,赛者穿红着绿,每船坐二十余人,各执一桨,骁勇非凡。沿岸万人翘首,人声鼎沸,极一时之盛。

过去宁波还有在夜间的龙舟比赛。夜龙船上,张灯结彩,往来穿梭,水上水下,别具情趣。雕有龙头龙尾、长约二三丈的龙舟,十多人齐划,中间站着一俯一仰指挥者打锣,十余条龙船一起出发,老远就听到“锵咚咚,锵咚咚……”有节拍的锣鼓声,舟快如飞,从张斌桥到新河头,兜圈子夺红旗,得胜者可得好几埕老酒,如今这种“鼓吹通宵闹画船”的盛况已难以寻觅了。

送端午担垫矮凳脚

宁波旧俗,有对象的男青年要在端午挑“端午担”送女方家,在乡间见到过这种场景:端午一大早,田塍上远远近近走着肩挑箩筐的后生,不是收旧货兑麦芽糖的,而是虔诚地向未来的丈人家去“进贡”的,他们的后面跟满了拍手跺脚的毛孩子,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黄鱼要成双,一只蹄、一只鸡、粽子、荸荠、粉干,……还有一只头颈涂红的戆大鹅,据说鹅在路上越叫越发,称“戆戆鹅”,故有“呆大”女婿一说。

城里未过门的女婿(俗称“毛脚女婿”)也要提包头送节,趁此机会好好拍拍丈母娘的“马屁”,包头六色或八色,用幢箱篮装着酒、烟、黄鱼、火腿……外加时鲜佳果枇杷、桂圆之类。宁波人把这种送礼称作“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丈人丈母摆平。

按礼节,丈人丈母要把部分“节货”作“回礼货”送还女婿家。如果是新媳妇,回礼中会有雏鸡,寓意“早生贵子”。

篇10:宁波立夏习俗吃什么

宁波立夏习俗吃什么

1、脚骨笋

老宁波立夏吃“脚骨笋”是诸多习俗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自然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因此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无论是用传统的乌笋、野山笋,还是用常见的雷笋,吃“脚骨笋”的重点还在于形状,将笋拍裂成扁形,切成4厘米左右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2、君踏菜

软菜在宁波,另有个名称,叫“君踏”。说起“君踏”,有一个风趣的传说,据说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入侵中原,康王赵构为了逃避金兵,从杭州市落难至宁波。金兵尾随而来,他落荒而逃,从江北一片菜地经过,把蔬菜踩的面目全非。当晚下了一场春雨,田里被踩踏过的那些蔬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第二天竟恢复原貌,郁郁葱葱。于是,民间就把这种蔬菜称为“君踏”,意思是“君王踩踏过的蔬菜”。

立夏吃软菜即寓意像“君踏”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年生机勃勃,健康长寿。此外,软菜性凉,熟后柔滑,传说立夏吃了,一个夏季可保持皮肤光滑,不生疮疖。

3、蛋

吃茶叶蛋和撞蛋,也是老宁波的重要习俗。老底子宁波人在初夏时节注重养生。“立夏吃只蛋,石板会踏烂”,说的就是在立夏当天吃茶叶蛋,会有好的体魄。

在宁波,历来有立夏这天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相互馈赠、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小孩拄“立夏蛋”游戏等习俗。

4、倭豆饭

这道吃食跟戚继光抗倭有关。相传,当年戚继光率兵在余姚沿海抗击倭寇,戚家军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就会摘一颗蚕豆,用线串好挂在胸前。蚕豆的颗数就代表杀敌的人数,以豆数多寡记功论赏。因此,在宁波周边地区,蚕豆也称为“倭豆”。

立夏前后,鲜倭豆恰好上市。倭豆饭就是用倭豆煮饭:倭豆剥肉,米是糯米,最好再配一些火腿(切丁,咸肉亦可),一起煮成饭即可。

5、黑饭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宁波很多地方都有“黑饭节”,为此还有一首诗:四月八来见绿秧,背着黑饭踏田坎,春风吹开葫芦盖,隔天十亩扑鼻香。很多人以为黑饭是黑米做的,其实它是用白米做的。

这道菜背后也有一个故事,讲是北宋名将杨文广。当时,杨文广被奸臣所害入狱,他的妹妹每天来送饭菜,但是发现都被狱卒吃了。看着哥哥越来越憔悴,妹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梧桐叶捣出黑汁泡糯米。狱卒看到后,以为饭很脏,就不吃了。后来在四月初八,杨文广越狱成功,并建功立业,洗脱了罪名。为了纪念这位名将,每年的四月初八,宁波人都会做黑米饭。

【宁波冬至的习俗】相关文章:

1.宁波的冬至习俗

2.广东冬至习俗

3.无锡冬至习俗

4.冬至传说习俗

5.冬至中国各地习俗

6.南方冬至习俗作文

7.我们家的冬至习俗作文

8.冬至的由来与习俗

9.四川冬至习俗有哪些

10.关于客家人冬至的习俗

下载word文档
《宁波冬至的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