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

2024-06-07 07:40: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ianzu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

篇1: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

◇原文月日,愈再拜①:

天池之滨,大江之□,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②。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③。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獭之笑者,盖十**矣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⑤。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⑥?其哀之,命也⑦;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⑧。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①科目:分科取士的项目。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算等,又有大经、小经之目,故称“科目”。月日:在写书信时有具体的.月份和日期。

②天池:南海。□(fén):水边,水涯。常鳞凡介:普通的长鳞长壳的水中动物。品汇:种类。匹俦:相当、相比。

③寻常: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

④旷途:旷远之路□(bīn)獭:水獭。摈,小水獭。

⑤俯首帖耳: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驯服的样子。摇尾而乞怜:似狗摇着尾巴讨主人的欢喜。

⑥庸讵(jù):何以、怎么。

⑦命:命运,命中注定。

⑧疏愚:粗疏愚笨。

◇鉴赏本文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参加礼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韦舍人希望得到引荐的一封书信。

这篇文字的独特之处在于托物为喻,采用了诗歌比兴手法,将“直道则丑”的许多意思借物喻尽情说出。这样,虽属干谒之作,但文笔曲折含蓄,能先占地步,又免除了那种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之嫌,不卑不亢,可谓极聪明的写法。文章开头即突兀地造出一个“非常鳞凡介”的“怪物”来,然后文凡八转,方点到作者炫玉求售的主题,别开生面,回味无尽。

韩愈文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造语新颖。此文仅二百余字,被后人用为成语或概括成成语的就有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十有八九、熟视无睹、举手之劳等,可见其创造性之强。

◇妙评《应科目时与人书》空中楼阁,其自拟处奇,而其文亦奇。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

亦无头,亦无尾,竟斗然写一怪物,一气直注而下,而其文愈曲。细分之,中间却果有无数曲折,而其势愈直。此真奇笔怪墨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

《应科目时与人书》曲折犹龙,自公而后,眉山老苏最熟此法门矣。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八

此贞元九年宏词试也。无端突起譬喻,不必有其事,不必有其理,却作无数曲折,无数峰峦,奇极妙极。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篇2: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作者: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②,大江之濆③,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③。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之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犬宾)宾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⑤,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

①应科目:即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参加考试的意思。

②天池:《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是寓言中的海。

③濆(fen):水边。汇:类。俦(chou):伴侣。

④(“犬宾”,为一字,读bin):小水獭。十八九:指多次。

⑤庸讵:相当于“岂”,表示反问。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宾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视而不见了)。能不能知到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到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现在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解析】

尝读书,见一篇《应科目时与人书》,并不了解其背景,猜想韩愈那时候应该很年轻吧,年少则气盛脸皮薄,好听的说法叫骨头硬有气节,本来是去求人家么,他偏偏耍了一把牛。

在唐朝,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拜谒当时有名望的人(主要是大官),以求引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有人在考试前,写过“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句子,来试探那一届的主考官。不过人家的态度可是比韩愈谦虚谨慎的多了,我要是考官一定喜欢这种清楚明白自身地位的人,当然这家伙后来在学问上的成就可是比韩愈差的太多,文品和人品,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是差相仿佛的。

这篇文章也同样是给当时的大人物的,很牛,口气很强硬,极其自以为是。当然这种牛脾气不分古今中外都有举不尽的好例子。文中借“怪物”之口,说道: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这种话自古以来有过无数种表现形式,并不新鲜。关键在于——第二段的几句话。

“今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我为之深深叹息,她终于也免不了“鸣号”,毕竟也是俗人。当然,从理论上说,人无完人,人力有时而穷,向别人要求帮助,绝对正当,毫无可耻。只是心里面还是很奇怪,忍不住的感到悲哀。也许我的联想不太准确,我想起了“让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或许我亵渎了,然而我的确感觉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说服不了情感,情感战胜不了理智。而且我认为韩愈也有这种感觉,他的.“鸣号”也仅仅是“聊试”而已。而且我认为,即使如此韩愈已经感觉到了羞愧,所以他立刻接下来补充,“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将一切归之于命运,向“有力者”挑明,就算你帮了我,我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老天早就安排好了,——我窃以为这是死要面子,不够厚道。天主教义好像有一条“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在这方面似乎是略显欠缺了。

有名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知是来自徐志摩还是张爱玲,总之流传极广。这味道似乎有点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和韩愈的那句话感觉有些距离。

拓展阅读:韩愈《送孟东野序》

送孟东野序

作者: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1];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2]。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3]。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4],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5],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6],咎陶、禹[7],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8],又自假于《韶》以鸣[9]。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10]。伊尹鸣殷[11],周公鸣周[12]。凡载于《诗》、《书》六艺[13],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14],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5]。”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6]。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7]。臧孙辰、孟轲、荀卿[18],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19],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20]。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21],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22],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23];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24],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25]。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26]。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27],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中华书局影印本《全唐文》

【注释】

[1]激:阻遏水势。《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后世也用以称石堰之类的挡水建筑物为激

[2]炙:烤。这里指烧煮

[3]假:借助

[4]金、石、丝、竹、匏(páo袍)、土、革、木:我国古代用这八种质料制成的各类乐器的总称,也称“八音”。如钟属金类,罄属石类,瑟属丝类,箫属竹类,笙属匏类,埙(xūn熏)属土类,鼓属革类,柷(zhù助)属木类

[5]推敚(duó夺):推移。敚,同“夺”

[6]唐、虞:尧帝国号为唐,舜帝国号为虞

[7]咎陶(gāoyáo高姚):也作咎繇、皋陶。传说为舜帝之臣,主管刑狱之事。《尚书》有《皋陶谟》篇。禹:夏朝开国君主。传说治洪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尚书》有《大禹谟》、《禹贡》篇

[8]夔(kuí奎):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9]《韶》:舜时乐曲名

[10]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耽于游乐而失国,五子作歌告诫。《尚书》载有《五子之歌》,系伪托

[11]伊尹:名挚:殷汤时的宰相,曾佐汤伐桀。《尚书》载有他所作《咸有一德》、《伊训》、《太甲》等文。或说系后人伪作

[12]周公:名旦,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又辅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礼作乐。《尚书》载有他《金縢》、《大诰》等多篇文章

[13]六艺:汉以后对《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的统称

[14]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

[15]“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语出《论语·八佾》。木铎,木舌的铃。古代发布政策教令时,先摇木铎以引起人们注意。后遂以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16]庄周:即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山东蒙阴县)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荒唐:漫无边际,荒诞不经。《庄子·天下》篇说庄周文章有“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的特色

[17]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遭谗被贬。楚顷襄王时,国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著有《离骚》等不朽诗篇

[18]臧孙辰:即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文仲。《左传》、《国语·鲁语》载有他的言论。孟轲:即孟子。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孟子》。荀卿:即荀子。战国时赵人,儒家学者,著有《荀子》

[19]杨朱:字子居,战国时魏人。其说重在为我爱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翟(dí敌):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一说宋国)人。墨家学说的创始者,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其言行主要见于《墨子》。管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辅佐齐桓公称霸。后人辑有《管子》一书。晏婴: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景公贤相,以节俭力行,显名诸侯。其言行见于《晏子春秋》。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人。道家学说的始祖,相传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经》)即其所作。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韩昭侯时为相,十五年,国治兵强。其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韩非:战国时韩国公子,后出使入秦为李斯所杀。著名法家代表,其说见《韩非子》。慎到:战国时赵国人,著有《慎子》。田骈(pián):战国时齐国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邹衍:战国时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时称“谈天衍”。尸佼:战国时晋国人。著有《尸子》,《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孙武:即孙子。春秋时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时入秦为相,主“连横”说,游说六国与秦结盟,以瓦解“合纵”战略。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曾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

[20]李斯:战国时楚国人。秦始皇时任廷尉、丞相。他对秦统一天下起过重要作用。有《谏逐客书》

[2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著名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字子云,西汉成都人。辞赋家,著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又有《太玄》、《法言》等专著

[22]节数(shuò硕):节奏短促

[23]弛以肆:弛,松弛,引申为颓废。肆,放荡

[24]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诗人,韩愈《荐士》诗称其“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陈伯玉集》。苏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宝进士。诗文散见于《全唐诗》、《全唐文》。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有《元次山文集》。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李观:字元宾,赵州赞皇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登进士第。擅长散文,有《李元宾文集》

[25]浸淫:逐渐渗透。此有接近意

[26]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人。他是韩愈的学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张籍:字文昌,吴郡人。善作乐府诗,有《张司业集》

[27]役于江南:指赴溧阳就任县尉。唐代溧阳县属江南道。

篇3:《应科目时与人书》文言文解析

【作品介绍】

《应科目时与人书》作于贞元九年(公元793)。韩愈进士出身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信。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帮他做些宣传,扩大自己的声誉。文章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而细微地表达出来。全文气势充沛,富于变化;分寸掌握得好。

【原文】

篇4:《应科目时与人书》文言文解析

作者: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②,大江之濆③,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③。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之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犬宾)宾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⑤,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

①应科目:即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参加考试的意思。

②天池:《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是寓言中的海。

③濆(fen):水边。汇:类。俦(chou):伴侣。

④(“犬宾”,为一字,读bin):小水獭。十八九:指多次。

⑤庸讵:相当于“岂”,表示反问。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宾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视而不见了)。能不能知到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到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现在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解析】

尝读书,见一篇《应科目时与人书》,并不了解其背景,猜想韩愈那时候应该很年轻吧,年少则气盛脸皮薄,好听的说法叫骨头硬有气节,本来是去求人家么,他偏偏耍了一把牛。

在唐朝,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拜谒当时有名望的人(主要是大官),以求引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有人在考试前,写过“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句子,来试探那一届的主考官。不过人家的态度可是比韩愈谦虚谨慎的多了,我要是考官一定喜欢这种清楚明白自身地位的人,当然这家伙后来在学问上的成就可是比韩愈差的太多,文品和人品,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是差相仿佛的。

这篇文章也同样是给当时的大人物的,很牛,口气很强硬,极其自以为是。当然这种牛脾气不分古今中外都有举不尽的好例子。文中借“怪物”之口,说道: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这种话自古以来有过无数种表现形式,并不新鲜。关键在于——第二段的几句话。

“今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我为之深深叹息,她终于也免不了“鸣号”,毕竟也是俗人。当然,从理论上说,人无完人,人力有时而穷,向别人要求帮助,绝对正当,毫无可耻。只是心里面还是很奇怪,忍不住的感到悲哀。也许我的联想不太准确,我想起了“让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或许我亵渎了,然而我的确感觉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说服不了情感,情感战胜不了理智。而且我认为韩愈也有这种感觉,他的“鸣号”也仅仅是“聊试”而已。而且我认为,即使如此韩愈已经感觉到了羞愧,所以他立刻接下来补充,“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将一切归之于命运,向“有力者”挑明,就算你帮了我,我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老天早就安排好了,——我窃以为这是死要面子,不够厚道。天主教义好像有一条“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在这方面似乎是略显欠缺了。

有名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知是来自徐志摩还是张爱玲,总之流传极广。这味道似乎有点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和韩愈的那句话感觉有些距离。

篇5:《应科目时与人书》阅读理解及答案

《应科目时与人书》阅读理解及答案

《应科目时与人书》作于贞元九年(公元793)。韩愈,进士出身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信。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帮他做些宣传,扩大自己的声誉。文章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而细微地表达出来。全文气势充沛,富于变化;分寸掌握得好。

原文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坟,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

①应科目:即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参加考试的意思。

②天池:《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是寓言中的海。

③濆(fen):水边。汇:类。俦(chou):伴侣。

④(“犬宾”,为一字,读bin):小水獭。十八九:指多次。

⑤庸讵:相当于“岂”,表示反问。

[注]①本文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 ②濆(fén):水边。 ③品汇匹俦:指同一类东西。 ④獱(biān)獭:水獭,半水栖动物。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封求人帮助推荐的信,但几乎满篇记述了一“怪物”的遭遇,只在最后用一句话点明主旨,语言十分委婉含蓄。

B.文中的“怪物”有不同凡响的才能,有坚贞的操守,宁肯烂死沙泥之中,也不卑躬屈膝以求得可怜,其精神令人敬佩。

C.作者一方面不断地寻求机遇以图施展抱负,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际遇归于天命,思想是矛盾的。

D.文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表达了对对方竭力提携自己的感激之情。

3.“愈今者实有类于是”中的“是”指的是。(2分)

4.对下列句中“其”的指代内容或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 其:怪物 B.其哀之,命也 其:有力者

C.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 其:怪物 D.阁下其亦怜察之 其:语气词,表示希望

5.文章末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再三慨叹命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分)

6.有人认为韩愈在信中乞求当政者的引荐,无异于“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2.(2分)D(作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并非感激提携自己。)

3.(2分)“怪物”(蛟龙)困于泥沙中而乞求“有力者”帮助的状况

4.(2分)C(“其”为指示代词,代以上这种情况。)

5.(3分)⑴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进行自我宽慰;⑵埋怨有力者的不识人才熟视无睹;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的感情;⑷表达自己不改本性的坚定信念(每项1分,写出三项即可)

6.(3分)提示:认为韩愈即“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不正确。作者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的不凡抱负和困难处境具体表现出来,文中扬才露己,有求于人,却用有志用世的强烈坦率的自我表现,抒发胸中对不平遭遇的感慨;自信自负,以蛟龙自居,并谴责“有力者”的不识人才熟视无睹,没有表现出如“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卑屈情态。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赏析:

尝读书,见一篇《应科目时与人书》,并不了解其背景,猜想韩愈那时候应该很年轻吧,年少则气盛脸皮薄,好听的说法叫骨头硬有气节,本来是去求人家么,他偏偏耍了一把牛。

在唐朝,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拜谒当时有名望的人(主要是大官),以求引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有人在考试前,写过“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句子,来试探那一届的主考官。不过人家的态度可是比韩愈谦虚谨慎的多了,我要是考官一定喜欢这种清楚明白自身地位的人,当然这家伙后来在学问上的成就可是比韩愈差的太多,文品和人品,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是差相仿佛的。

这篇文章也同样是给当时的大人物的,很牛,口气很强硬,极其自以为是。当然这种牛脾气不分古今中外都有举不尽的好例子。文中借“怪物”之口,说道: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这种话自古以来有过无数种表现形式,并不新鲜。关键在于——第二段的几句话。

“今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我为之深深叹息,她终于也免不了“鸣号”,毕竟也是俗人。当然,从理论上说,人无完人,人力有时而穷,向别人要求帮助,绝对正当,毫无可耻。只是心里面还是很奇怪,忍不住的感到悲哀。也许我的联想不太准确,我想起了“让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或许我亵渎了,然而我的确感觉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说服不了情感,情感战胜不了理智。而且我认为韩愈也有这种感觉,他的“鸣号”也仅仅是“聊试”而已。而且我认为,即使如此韩愈已经感觉到了羞愧,所以他立刻接下来补充,“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将一切归之于命运,向“有力者”挑明,就算你帮了我,我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老天早就安排好了,——我窃以为这是死要面子,不够厚道。天主教义好像有一条“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在这方面似乎是略显欠缺了。

有名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知是来自徐志摩还是张爱玲,总之流传极广。这味道似乎有点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和韩愈的那句话感觉有些距离。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相关文章:

1.与人分别时的祝福语

2.韩愈的诗赏析

3.韩愈进学解赏析

4.自我介绍时应注意语气

5.利剑,利剑韩愈,利剑的意思,利剑赏析

6.韩愈《湘中》的赏析

7.山石,山石韩愈,山石的意思,山石赏析

8.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赏析

9.见面时应注意的礼仪

10.签订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word文档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