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2024-05-09 08:15: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e7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篇1:《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让(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克明俊德(6),以亲九族(7)。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9)。

【注释】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考察。古 :这里指古时传说。

(2)钦:恭谨严肃。

(3)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

(4)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

(5)格:到达。

(6)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

(7)九族:指同族的人。

(8)平:辨别。章:使明显。百姓:白官族姓。

(9)黎民:民众。于:随着。使:友善。雍:和睦。

【译文】

考查古代传说,帝尧德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的友善和睦起来了。

【读解】

尧使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开国元勋”。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史官责无旁贷的职守,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名垂千古。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原文】

乃命羲和(1),钦若昊天(2),梨想历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时(4)。分命羲仲,宅嵛夷(5),日旸谷(6)。寅宾出日(7),平秩东作(8)。日中(9),星鸟(10)以殷仲春厥民析(12),鸟兽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讹(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鸟兽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虚(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毛毨(26)。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鸟兽 氄毛(32)。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闰月定 四时(34),成岁。允厘百工(35),庶绩咸熙(36)。”

【注释】

(1)羲和:羲氏与和氏,相传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时的官重黎氏的后代。

(2)钦:恭敬。若:顺从。昊:广大。

(3)历:推算岁时。象:观察天象

(4)人时:民时.

(5)宅:居住。嵛(yu)夷:地名,在东方。

(6)旸(yang)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7)寅:恭敬。宾:迎接。

(8)平秩:辨别测定。作。兴起,开始。

(9)日中:指春分。春分这天昼 夜时间相等,因此叫日中。

(10)星鸟: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鸟 名,所以则星鸟。

(11)殷:确定。仲:每个季度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

(12)厥:其.析:分散开来。

(13)孳(zi)尾:生育繁殖。

(14)交:地 名,指交趾。

(15)讹:运转,运行。

(16)致:到来。

(17)日永:指夏 至。”夏至这天白天最长,因此叫日永。

(18)星火:指火星。夏至这天黄昏, 火星出现南方。

(19)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地。

(20)希:稀疏。希革:意 思是鸟兽皮毛稀疏。

(21)饯:送行。纳日,落日

(22)西成:太阳在西 边落下的时刻。

(23)宵中:指秋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虚:星名,指虚星,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这里指 回到平地居住。

(26)毛毨(xian):生长新羽毛。

(27)朔方:北方。幽都:幽 州.

(28)在:观察。易:变化。这里指运行。

(29)日短:指冬至。冬至 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ao):星名,指昴星,为西方白 虎七宿之一。

(31)隩(yu):奥,意思是内室。

(32)氄(rong):鸟兽细软 的毛。

(33)期(ji):一周年。有:又。

(34)以闰月定四时:古代一年十 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 数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计超过了一个月,所以安排闰月来补足,使 四时不错乱。

(35)允:用,以。厘:治,规定。百工:百官。

(36)庶:众, 多。熙:兴起,兴盛。

【译文】

于是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规律,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尧 又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观察辨别太阳 东升的时刻。昼夜时间相等,黄昏时鸟星出现在南方,据此来确 定仲春时节。这时民众散布在田野上耕作,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尧 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观察辨别太阳向南运行的情况,恭 敬地迎接太阳南来。根据白天最长,黄昏时火星出现在南方的天 象,来确定仲夏时节。这时民众居住在高处,鸟兽羽毛稀疏。尧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边的昧谷,恭敬地为太阳送行,观察辨别太阳 西落的情况。根据昼夜时间相等,黄昏时虚星出现在南方的天象, 来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回到平原居住,鸟兽的羽毛重新生长。 尧还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情况。根据 白天时间最短,黄昏时昴星出现在南方,来确定仲冬时节。这时 人们住在室内避寒,鸟兽长出了细软的毛。尧帝说:“唉!你们羲 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闰月的办法来确定 春夏秋冬四时,这就成为一年。以此来规定各种事情就都会兴盛 起来。”

【读解】

这一段记载了神明的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细节是否真实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些信息:中国远在民族部落时代就已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 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定时令。我们现在已很难想象这件 事对人类进步文明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迁移感,同时也初步有了空间方位感。

时空意识的产生,导致了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录,对 方位变化的辨认,在人们生存的层面上,时间和空间的确立有助 于人们迁徙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物质生产活动,也 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春种秋收,夏避洪水酷热,冬避严寒冰雪。在 意义的层面上,时空感使人确认人自身在天地万物间的位置,体验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看,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自然 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个立足点带来的结果是对 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把人的存在纳入自然的轨道,使人的 生产、生活、思维合乎自然法则,因而最具有意义的生活,便是顺应自然的生活。

我们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大概就始于尧的时代。崇尚自然 的意识,囊中体现在“敬天”的观念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它 既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又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的人,必须敬重上天,服从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代表,他 以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来统治人世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冒犯 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则,罪该万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 起来造反,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把“天”、自然、神灵同权力、特权和专制结合起来,也算是 民族传统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权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顺从自然, 也就是敬重、顺从权力。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在敬天、顺应自然、服从权力中消解了。这也是儒家要把《书》作为经典的原 因之一。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1),龚朕位(2)?”

岳曰:“否德添帝位(3)。”

曰:“明明扬侧陋(4)。”师锡帝曰(5):“有鳏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8),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9),乂不格奸(10)。”

乂帝曰:“我其诚哉!女于时(11),观厥刑于二女(12)。”厘降二女 于妫汭(13),嫔于虞(14)。

帝曰:“钦哉!”

慎微五典(15),五典克从(16)。纳于百揆(17),百揆时叙(18)。宾于四门(19),四门穆穆(20)。纳于大麓(21),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22)!汝舜。询事考言(23),乃言凪可绩(24),三载。汝陟 帝位(25)。”舜让于德,弗嗣。

【注释】

(1)庸命:顺应天命。

(2)袭:用作“践”,意思是履行,这里指接替帝位。

(3)否(PT):鄙陋。添(tian):辱,意思是不配。

(4)明明:明察 贤明的人。扬:选拔,举荐。侧陋:隐伏卑微的人。

(5)师:众人,大家。 锡:赐,这里指提出意见。

(6)鳏(guan):困苦的人。

(7)俞:是的, 就这样。

(8)瞽(gu):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乐官瞽瞍。

(9)烝烝:形 容孝德美厚。

(10)乂(y i):治理。格:至,达到。奸:邪恶。

(11)女: 嫁女。时:是,这个人,这里指舜。

(12)刑:法度,法则。二女:指尧的 女儿娥皇和女英。

(13)厘:命令。妫(guT):水名。汭(rui):河流弯曲的 地方。

(14)嫔:嫁给别人作妻子。

(15)徽:美善。五黄:五常,指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6)克:能够。从:顺从。

(17)纳:赐予职 位。百接;掌管一切事务的官。

(18)时叙。承顺,意思是服从领导。

(19)宾:迎接宾客。

(20)穆穆:形容仪容齐整。

(21)麓:山脚。

(22)格:到来,来。

(23)询:谋划。考:考察。

(24)乃:你。凪(zhi):求得。

(25)陟:升,登。

【译文】

尧帝说:“唉!四方的部落首领!我在位任职七十年,你们中 有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

四方部落首领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

尧帝说:“可以考察贵戚中贤明的人,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贤人。”

大家向尧推荐说;“民间有个处境困苦的人,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啊,我听说过。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

四方部落首领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 不正,母亲善于说谎,,他的弟弟象十分傲慢,但舜能与他们和睦 相处.他用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改恶从善,不走邪 路。”

尧帝说。“那我就考验考验他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他,通 过两个女儿考察他的德行。”于是,尧命令两个女儿到妫河的弯曲 处,在那里嫁给了虞舜。

尧帝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

舜谨慎地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臣 民都能顺从。他又受命管理百官,百官都能服从。他在明堂四门 迎接前来朝见的四方诸侯。四方诸侯全都仪容整肃。他还到深山 老林中去经受风雨考验,即使在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时也不迷失方向。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考察你的言论,你 提的意见十分正确。经过三年考验,你一定能成就大业。你现在 可以登上帝位了。”舜要把帝位让给更有德行的人,不愿就位。

【读解】

对君王来说,挑选接班人是件大事,它关系到国家会不会变 颜色。尧帝当了70年君王,功德满天下,无奈年龄不饶人,总有退位的一天,要把权力交给下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尧的时代还没有皇帝江山不外传的世袭制, 可以把权力交给家族以外的人。这种移交权力的做法,在古代叫 做“禅让”。并且,把权力交给谁,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领参与讨论, 提出建议,推荐人选。这就很有点民主色彩了,不是由最高统治 者一个人说了就算。

移交权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说众多争权夺利的复 杂瓜葛,单就享受够了尊严、顺从、声名、功绩、荣华富贵等等 的心态来说,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尧的时代这是。 不成问题的,即使从最高职位上退下来,依然会受到崇敬,不会 失去得太多,不会人一走茶就凉,毕竟那时世风还很淳朴。

退出权力中心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会带来恐惧感。处于权 力中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诱惑力越大,失衡就越重,恐惧 感就越强。这大概是后世的帝王们即使路上黄泉路也不愿交出权 力的重要心理原因。于是,后来有了世袭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 是朕儿子孙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规定好了,用不着挑选, 也不容外人讨论、提意见。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把王位传给了白 痴太子司马衷,只不过短短十六年,司马家的天下就被白痴皇帝 葬送掉了。

从今天想昨天,“禅让”帝位和民主评选接班人,还是有几分 让人神往。

【原文】

正月上日(1),受终于文祖(2)。在璇玑玉衡(3),以齐七政(4)。肆类 于上帝(5),禋于六宗(6),望于山川(7),遍于群神。辑五端(8)。既月乃 日(9),觐四岳群牧(10),班瑞于群后(11)。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12),柴(13)。望秩于山川(14),肆觐东后(15) 协时月正日(16),同律度量衡(17)。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 贽(18)。如五器(19),卒乃复(20)。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 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 ,格于艺祖(21),用特(22)。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23),明试以功,车服以庸(24)。

【注释】

(1)上日;吉利的日子.

(2)终;这里指尧退下帝位。文祖:尧太祖的 宗庙.

(3)在:观察。璇玑玉衡:指北斗七星。

(4)齐:排比整理。七 政:指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格艺祖七项政事。

(5) 肆:于是。类:一种祭祀礼节,这里指向上天报告继承帝位。

(6)禋(yin) :祭祀。六宗;指天、地和春、夏、秋、冬四时。

(7)望:祭祀祖山川 的仪式。

(8)辑:收集,聚敛。五瑞:五种等级的玉器,诸侯用来作为信 符。

(9)既月乃日:挑选吉利的月份、日子。

(10)觐(qin):朝见天子。 牧:官员.

(11)班:颁,分发。后:指诸侯国君。

(12)岱宗:东岳泰山。

(13)柴赐:祭天的礼仪。

(14)秩;次序,依次。

(15)东后:东方诸侯国 君。

(16)协:合。时:春夏秋冬四时。正:确定。

(17)同:统一。律:音 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

(18)五礼;指公、侯、伯、子、男 五等礼节。五玉:即前面说的“五瑞”。三帛: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织品,用于垫玉。二生;活羊羔和活雁。一死:一只死野鸡。

(19)如:而。五器:指五玉。

(20)卒:指礼仪完毕。乃:然后。复:归还。

(21)格:到,至。艺 祖:文祖,即尧太祖的宗庙。

(22)特:一头公牛。

(23)敷:普遍。

(24)庸:功劳。

【译文】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祖宗庙接受了禅让的帝位。他 观察了北斗星的运行情况,列出了七项政事。接着举行祭祖,向 上天报告继承帝位一事,并祭祖天地四时,祭祖山川和群神。舜 聚集了诸侯的五等圭玉,挑选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头领的朝 见,把圭玉颁发给他们。

这一年的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了泰山,举行了柴祭,并按等级依次祭祀了其它山川,接受了东方诸侯国君的朝见。舜协调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确定了天数;统一了音律和长度、容量、重 量的单位;制定了公侯伯于男朝见的礼节,规定了五等圭玉、三种颜色丝织物、活羊羔、活雁和死野鸡的用法。礼仪结束后,便把五等圭玉归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了衡山,像祭 祀泰山一样行礼仪。八月,舜到四方巡视,到了华山,祭把礼仪同祭泰山一样。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到了恒山,祭祀礼仪同 在华山一样。舜回来后,到尧太祖的宗庙祭祖,用的祭品是一头牛。

此后,舜每隔五年就巡视一次。各方诸侯在四岳朝见,各自 报告政绩。舜根据诸侯的政绩进行评定,论功行赏,赐给他们车马和服服饰。

【读解】

这一节写舜帝登基的情况。尧顺利地移交了权力,舜顺利地 登上了帝位。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种类之多,场面之大,气 氛之隆重,全都可以想见。毕竟,这是新天子的诞生,其意义得 用盛大的礼仪来表示。因此,礼仪的规模,便体现了意义的大小。

礼仪的作用还在于发布信息,一是通报天地神灵,以取得合 法身份;二是通报四方臣民,以归顺人心。

出身微贱的舜帝,上任后的动作十分大:修订历法,统一乐 律和度量衡,严明礼仪等级,巡视四方,赏赐功臣,大有重振河 山的王者气度,表现出王者的大智慧和大德行。这当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的潜台词:禅让是英明的,接班人是可靠的,天下河山将 大放光彩,生民百姓将幸福安康。

重要的是,天下是上天的天下,生民是上天的生民;天子不 过是代行上天之道,负责播撒上天的恩惠。说白了,天子也是侍 者,今天的话叫做服务员,公仆;既伺候上天,又伺候万众,此 外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与世袭制的“家天下”有着天壤之别。如 果说公仆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不外乎才干、德行、智慧、气度等,而不是罩在头上的光环,可以为所欲为地玩弄权术、为自己大捞好处、光宗耀祖、飞扬跋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侍者变成了主子,公仆变成了上帝,一切都颠倒了。江山有了归属姓氏,生民成了统治者的供养人和可 以任意支配、宰杀的奴仆。龙颜不可冒犯,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正,天下变了。

重温帝尧、帝舜的事迹,我们最古老的这两位祖宗,能够给我们的启示该不算少吧!

【原文】

肇十有二州(1),封十有二山,浚川(2)。

象以典刑(3),流宥五刑(4),鞭作官刑,扑作教刑(5),金作赎刑。眚灾肆赦(6),怙终贼刑(7)。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8)!

流共工于幽州(9),放驩兜于崇(10)!窜三苗于三危(11),殛鳏于羽 山(12),四罪而天下咸服。

【注释】

(1)肇:这里指划分地域。

(2)浚:疏通。

(3)象:刻画。典:常,常 用。典刑:常用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4)流:流放。宥:宽 恕。

(5)扑:檟(jia)楚,古代学校用作体罚的工具。

(6)眚(sheng): 过失。肆:于是。

(7)怙:依仗。贼:用作“则”。

(8)恤:慎重。

(9)幽州:地名,在北方边远地区。

(10)崇山:地名,在现在湖北黄陂以南。

(11)三苗:古代国名,在现在湖南、江西境内。三危:地名,在现在甘肃 敦煌一带。

(12)殛(ji):流放。羽山:地名,在东方。

篇2: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2)。乃穆考文王

(3),肇国在西土

(4)。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

(5):‘祀兹酒

(6)。’惟天降命,肇我民

(7),惟元祀

(8)。天降威

(9),我民用大乱丧德

(10),亦罔非酒惟行

(11);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12)。”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

(13):无彝酒

(14);越庶国

(15):饮惟祀,德将无醉

(16)。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

(17),厥心臧

(18)。聪听祖考之彝训

(19),越小大德

(20)。“小子惟一妹土

(21),嗣尔股肱

(22),纯其艺黍稷

(23),奔走事厥考厥长

(24)。肇牵车牛

(25),远服贾用

(26),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

(27),自洗腆

(28),致用酒

(29)。“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

(30),其尔典听朕教

(31)!尔大克羞耇惟君

(32),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

(33),作稽中德

(34),尔尚克羞馈祀

(35)。尔乃自介用逸

(36),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

(37)。兹亦惟天若无德

(38),永不忘在王家

【注释】

(1)《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造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不许酗酒,规定了禁酒的法令。

(2)明:宣布。妹邦:指殷商故土。

(3)穆:尊称,意思是尊敬的。

(4)肇:开始,创建。西土:指周朝。

(5)厥:其,指文王。诰毖:教训,告诫。庶邦:指各诸侯国君。庶土:各位官员。少正:副长官。御事:办事的官员。

(6)兹:则,就。

(7)肇:劝勉。

(8)惟:只有。元:大。

(9)威:惩罚。

(10)用:因。大乱:造反。

(11)惟:为。

(12)辜:罪过。

(13)小子:指文王的后代子孙。有正:指大臣。有事:指小臣。

(14)无:不要。彝:经常。

(15)越:和。庶国:指在诸侯国任职的文王子孙。

(16)将:扶助。德将:以德相助,用道德来要求自己。

(17)迪:开导,教育。小子:指臣民的子孙。土物:庄稼,农作物。爱:爱惜。

(18)臧:善。

(19)聪:听觉敏锐。祖考:指文王。彝训:遗训。

(20)越:发扬。

(21)小子:指殷民。惟一:同样。

22)嗣:用。股肱(gong):脚手。

(23)纯:专一,专心。艺:种植。

(24)事:奉养,侍奉。

(25)肇:勉力。

(26)服:从事。贾用:贸易。

(27)庆:高兴。

(28)洗:洁,指准备。腆:丰盛的膳食。

29)致:得到。

(30)庶土÷有正÷庶伯÷君子:统称官员。越:和。

(31)其:希望。典:经常。

(32)克:能够。羞:进献。惟:与。

(33)丕:语气词,没有意义。省:反省。

(34)作:举动,行动。

(38)若:善,赞美。元德:大德。

(39)忘:被忘记。

【译文】

王说:“要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今。你那尊敬的先父文王,在西方创建了我们的国家。他从早到晚告诫诸候国君和各级官员说:‘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上天阵下旨意,劝勉我们的臣民,只在大祭时才能饮酒。上天降下惩罚,因为我们的臣民犯上作乱,丧失了道德,这都是因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灭亡,也没有哪个不是由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

“文王还告诫担任大小官员的子孙们说:不要经常饮酒。并告诫在诸侯国任职的子孙: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了。文王还告诫我们的臣民,要教导子孙爱惜粮食,使他们的心地变善良。要好好听取祖先留下的这些训诫,发扬大大小小的美德。

“股民们,你们要一心留在故土,用你们自己的手脚,专心致志地种好庄稼,勤勉地侍奉你们的父兄。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孝敬和赡养你们的父母亲;父母亲一定很高兴,会自己动手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你们可以饮酒。

“各级官员们,希望你们经常听从我的教导!只要你们能向老人和国君进献酒食,你们就可以酒足饭饱。这就是说,只要你们能经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道德,你们还可以参与国君举行的祭祀。如果你们自己能限制饮酒作乐,就可以长期成为君王的治事官员。这也是上天赞美的大德,王室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臣属。”’

【读解】

酒有酒的好处,可以舒筋活血,解除疲乏,振作精神,兴奋神经。酒中的人生境界妙不可言。酒也可以在朋友交际中化干戈为玉帛。酒还可以为勇士壮行,为祖先祭天,为天地献祭。

酒也有酒的坏处,可以摧毁身体健康,麻痹神经,使人风狂,酒精中毒。正常人可以借酒浇愁、借酒撒野、借酒滋事。癌君子可以浸淫在酒缸中不能自拔。政府官员可以在酒杯中腐化堕落。妇人可以在酒气中失身。歹徒也可以借酒壮贼胆。

人们是怎样发明酒这种神奇的玩意儿的,还不是很清楚,至少在商代,酒就在风行,商纣王造过酒池肉林以取悦妞己。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悲剧便起源于祭祀狄俄尼索斯的“酒神颂”。酒神精神代表了人类的'狂欢情结。

周公发布的这篇戒酒令,让人想到在那个时候.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酗酒误国,酗酒丧国,酒神放纵得失去了控制,人们狂欢得忘乎了所以,因此才要严令禁酒。

不过,这个禁酒令是很有节制的。也就是说,它不彻底、不一律禁酒,因为酒要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这些重大仪式,要用于孝敬国君、父母、兄长,因此要网开一面。

其实,普通老百姓喝点酒算不了什么。他们一年四季辛苦到头,难以有机会轻松一下,放纵一下,实际上恐怕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机会。老百姓即使终日酗酒,也不会滋生腐败,不会误国误民。文人艺术家大概也离不了酒。酒可以放松意识的控制,促使灵感产生,让创造力得到解放。张旭的草书是酒灌出来的,李白的是酒浇出来的。如果没有了酒,这世上要失去多少文人、艺术家啊!

真正的禁酒对象应该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狂喝暴饮,寻欢作乐,因为有人进贡,因为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也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腐化堕落,败坏社会风气。这是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篇3:尚书序全文及译文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①,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②,由是文籍生焉③。伏牺、神农、黄帝之书④,谓之“三坟”③,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⑥,谓之“五典”⑦,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⑧,雅诰奥义⑨,其归一揆⑩,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⑾,求其义也。九州之志⑿,谓之“九丘”⒀。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注释】

①〔伏牺氏〕又写作庖牺、包牺、宓羲、伏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即太昊(ha。诰)。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王(wang望)〕统治。

②〔八卦〕由阴(两短横)阳(一长横)两种线形组成的八种符号,用来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观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八卦最初是上古记事的符号,后来被用作卜筮的符号,逐渐神秘化。〔书契〕文字。《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结绳〕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记事方法。用绳打结,用不同的形状和数量标记不同的事件。

③〔由是〕因此。〔文籍〕文章典籍。

④〔神农〕传说中的古代三皇之一,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教民稼墙,尝百草为医药治疾病。〔黄帝〕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因居姬水,又改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曾打败炎帝,斩杀蚩尤,而取代神农氏。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制都从黄帝时开始。黄帝、神农、伏牺合称三皇。

⑤〔三坟〕《孔疏》。“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

⑥〔少昊〕黄帝的儿子,与颛顼、高辛、唐、虞合称五帝。〔颛顼(zhuan xu专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称高阳氏。〔高辛〕黄帝的曾孙,少昊的孙子,又叫帝喾(ku酷)。〔唐〕尧帝,属陶唐氏,又叫唐尧,简称唐。〔虞〕舜帝,属有虞氏,又叫虞舜,简称虞。

⑦〔五典〕《孔疏》:“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少”

⑧〔设教〕设施教化。伦。〔伦〕类。《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犹类也。”郑玄注:“拟,犹比也。伦,犹类也。”

⑨〔雅诰〕雅正辞诰,指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在《尚书》中,夏书、商书、周书有训、诰、誓、命、歌、贡、征、范八类,这里用诰代表。

⑩〔归〕指归,皆趣。〔揆〕道理。

⑾〔八索〕《孔疏》:“引言为论八卦事义之说者,其书谓之八索。”又说:“此索谓求索,亦为搜索。”

⑿〔志〕记述。

⒀〔九丘〕《孔疏》:“其论九州之事所有志记者,其书谓之九丘。”

【译文】

古代伏牺氏治理天下的时侯,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处理政事,因此产生了文章典籍。

伏栖、神农、黄帝三皇时代的书,叫做“三坟”,是讲大道理的;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时代的书,叫做“五典”,是讲普通道理的。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书,即使设施教化不与三坟五典同类,但雅正辞诰的深奥意义,它们的旨趣是同一个道理,因此,各个时代都把它们看得很宝贵,认为是最重要的教导。演说八卦的,叫做“八索”,求索八卦的意义。记述九州的,叫做“九丘”。丘,是聚集的意思。意思是说九州所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这种书中。《春秋左氏传》说:“楚左史倚相能够阅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就是说的上古帝王遗留下来的书。

(以上是第一段,指出《尚书》与上古三皇五帝时的书旨趣相同,是对后世最重要的教导。)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①,睹史籍之烦文②,惧览之者不一③,遂乃定《礼》、《乐》④,明旧章⑤,删《诗》为三百篇⑥,约史记而修《春秋》⑦,赞《易》道以黜“八索”⑧,述职方以除“九丘”⑨。讨论坟典⑩,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⑾。芟夷烦乱⑿,剪截浮辞⒀,举其宏纲⒁,撮其机要⒂,足以垂世立教⒃,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⒄,所以恢弘至道⒅,示人主以轨范也⒆。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21)。汉室龙兴(22),开设学校,旁求儒雅(23),以阐大猷(24)。济南伏生(25),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26)。至鲁共王好尚书序,治宫室(27),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28)。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29),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30),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31),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32),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注释】

①〔先君〕子孙称自己的祖先。

②〔睹(du堵)〕看见。〔烦〕烦琐,不必要的户

③〔不一〕不相同。

④〔遂乃〕于是就。〔定〕《孔疏》:“修而不改曰定。”

⑤〔明旧章〕《孔疏》.“明旧章者,即《礼》、《乐》、《诗》、《易》、《春秋》是也。

⑥〔删《诗》为三百篇〕《孔疏》:“就而减削曰删。”古代有诗三千馀篇,孔子除去重复的,选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序无诗,完整的共三百零五篇。说三百篇,是取其整数。

⑦〔约〕《孔疏》:“准依其事曰约。”

⑧〔赞〕《孔疏》:“因而佐成曰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黜(chu触)〕退而不用。

⑨〔职方〕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⑩〔讨论〕整理。《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郑玄注:“讨论,整理。理,亦治也。谓整比其辞而治之也。”

⑾〔讫(qi气)〕完结,终止。

⑿〔芟(shan山)夷〕削除。〔烦乱〕烦琐杂乱的文字。

⒀〔剪截〕删减。《孔疏》;“去而少者为剪截也。”〔浮辞〕虚浮的.言辞。

⒁〔宏〕大。

⒂〔摄〕摘取。〔机要〕精义和要点。

⒃〔垂世〕流传后世。〔立教〕给人制定规范而施行教育。

⒄〔典〕大册,五帝之才书。如《尧典》、《舜典》。典、谟、训、诰、誓、命,都是《尚书》的文体。〔谟〕谋仪。如《皋陶谟》。〔训〕训导,教导。如《伊训》。〔诰〕古代诸侯朝见君主时,君主告诫诸侯的言辞。如《汤诰》。〔誓〕誓词。如《汤誓》。〔命〕命令。如《说命》。

⒅〔恢弘〕发扬。也写作“恢宏”。〔至道〕最深刻的道理。

⒆〔轨范〕楷模,法式。

⒇〔三千之徒〕指孔子的学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1)〔先人〕《孔子家语》:“子襄以秦法峻急,壁中藏其家书。”据《史记·孔子世家》,子襄是孔子后裔,孔安国的曾祖。〔用〕因此。

(22)〔龙兴〕比喻新王朝的兴起。《孔疏》:“言龙兴者,以《易》龙能变化,故比之圣人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

(23)〔旁求〕广泛寻求。

(24)〔大猷〕大道。指三坟五典等先王典籍。

(25)〔伏生〕名胜,字子贱,汉济南人。秦时博士。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多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晃错向伏生学《尚书》,由伏生女儿口授二十馀篇,即今文《尚书》。

(26)〔莫〕没有谁。

(27)〔鲁共王〕又写作鲁恭主。汉景帝的儿子,名馀。好治苑囿狗马,又好音乐。曾毁坏孔子故居,从壁中得到古文经传。

(28)〔科斗文字〕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以头粗尾细像蝌蚪而得名。魏三体石经中古文,就是头粗尾细的蝌蚪文。科斗,同蝌蚪。

(29)〔金石丝竹〕指音乐。金,钟;石,馨;丝,琴;竹,管。

(30)〔时人〕当时的人。

(31)〔隶古定〕用隶书的笔划写古文。

(32)〔摩灭〕消失,湮灭。摩通磨。

【译文】

我的祖先孔子生在周代末年,看到史籍中的一些烦琐不必要的文字,担心阅读它们的人不专一,于是就修定《礼》、《乐》,使旧有的篇章更加显明,削减《诗》为三百篇,按照历史事实的记载去整理《春秋》,帮助完善《易》的道理而废弃了“八索”,阐述了职方的职责而排除了“九丘”。整理三坟五典,断代从尧舜以后,到周代为止。删掉烦琐杂乱的文字,削减虚浮不实的言辞,提出宏大的纲领,摘取精义和要点,足以流传后世,给人制定法式施行教育的典、谟、训、诰、誓、命各类文章共一百篇,用来发扬最深刻的道理,让国君看到楷模。帝主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实行,三千学生都接受了其中正确的道义。

到秦始皇消灭先代的典籍、焚书坑儒的时侯,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的先人因此把家里的书收藏在住宅的墙璧中。汉朝兴起,开设学校,广泛寻求博学的儒士,以便阐释先代的典籍。济南伏生,年龄已超过了九十,失掉了原有的经书,用口传授,只有二十多篇。由于是上古时侯的书,就称为《尚书》,而百篇的大意,世上没有谁能够听说。到鲁共王时,喜欢修筑宫室毁坏孔子的旧屋用来扩大自己的住房,在孔子旧屋的墙壁中发现了先人所收藏的、用古文写的虞夏商周的书及传、《论语》、《孝经》,都是蝌蚪文字。鲁共王又登上孔子的庙堂,听到了金石丝竹奏出的音乐,于是不再继续毁坏孔子的旧居,于是不再继续毁坏孔子的旧居,并将书全部还给孔家。用蝌蚪文字写的书很早以前就已经废除了,当时的人没有能看懂的,用从伏生那里听到的书考察讨论文中的意义,定下其中可以认识的写成隶书,再用竹简写下,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并在《尧典》中,《益稷》合并在《皋陶谟》中,《盘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并在《顾命》中,再分出这些篇,连同序一共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散失,不能理解,全部上送官府,藏在书库中,等候能够读懂它们的人。

篇4:尚书召诰全文及译文

尚书召诰全文及译文

【原文】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译文】

二月十六日以后,到第六天乙未,成王早晨从镐京步行,到了丰邑。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到洛地视察营建的地址。到了下三月丙午,新月初现光辉。到了第三天戊申,太保早晨到达了洛地,卜问所选的地址。太保已经得了吉兆,就规划起来。到第三天庚戌,太保便率领众多殷民,在洛水与黄河汇合的地方测定新邑的位置。到第五天甲寅,位置确定了。

到了明日乙卯,周公早晨到达洛地,就全面视察新邑的区域。到第三天丁巳,在南郊用牲祭祀上帝,用了两头牛。到明日戊午,又在新邑举行祭地的典礼,用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到第七天甲子,周公就在早晨用诰书命令殷民以及侯、甸、男各国诸侯营建洛邑。已经命令了殷民之后,殷民就大举动工。

太保于是同众国君长出来取了币帛,再入内进献给周公。太保说:“跪拜叩头报告我王,请顺从周公的意见告诫殷民和任用殷商的旧臣。

“啊!皇天上帝改变了天下的元首,结束了大国殷的福命。大王接受了任命,美好无穷无尽,忧患也无穷无尽。啊!怎么能够不谨慎啊?“上帝早就要结束大国殷的福命,这个殷国许多圣明的先王都在天上,因此殷商后来的君王和臣民,才能够享受着天命。到了纣王的末年,明智的人隐藏了,害民的人在位。人们只知护着、抱着、牵着、扶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悲哀地呼告上天,诅咒纣王灭亡,企图脱离困境。啊!上帝也哀怜四方的老百姓,它眷顾百姓的命运因此更改殷命。大王要赶快认真施行德政呀!

“观察古时候的先民夏代,上帝教导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已经丧失了王命。现在观察殷代,上帝教导顺从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也已经丧失了王命。当今你这年轻人继承了王位,没有多馀的老成人,考求我们古代先王的'德政,何况说有能考求无意的人呢?

“啊!王虽然年轻,却是元首啊!要特别能够和悦老百姓。现在可喜的是:王不敢迟缓营建洛邑,对殷民的艰难险阻常常顾念和畏惧;王来卜问上帝,打算亲自在洛邑治理他们。“姬旦对我说:‘要营建洛邑,要从这里以始祖后稷配天,谨慎祭祀天地,要从这个中心地方统治天下;王已经有定命治理人民了。’现在可喜的是:王重视使用殷商旧臣,并使他们亲近我们周王朝的治事官员,使他们和睦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长。

“王重视造作新邑,不可以不重视行德。

“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我不敢知晓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夏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

“我不敢知晓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王是初理政事。啊!好象教养小孩一样,没有不在开初教养时,就亲自传给他明哲的教导的。现今上帝该给予明哲,给予吉祥,给予永年;因为上帝知道我王初理国事时,就住到新邑来了。现在王该加快认真推行德政!王该用德政,向上帝祈求长久的福命。

“愿王不要让老百姓肆行非法的事,也不要用杀戮来治理老百姓,才会有功绩。愿王立于德臣之首,让老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忧虑,也许可以说,我们接受的大命会象夏代那样久远,不止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和臣民共同接受好上帝的永久大命。”

召公跪拜叩头说:“我这小臣和殷的臣民以及友好的臣民,会安然接受王的威严命令,宣扬王的大德。王终于决定营建洛邑,王也会光显了。我不敢慰劳王,只想恭敬奉上币帛,以供王去好好祈求上帝的永久福命。”

篇5:金刚经注释及译文

金刚经注释及译文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吗?须菩提说: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趣,如果不见诸相非相,不应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这时,世尊就用偈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释

①观:佛教术语,通过观察虚妄的表相世界,而达到佛教空谛的智慧。

②转轮圣王:据说是刹帝利种姓,即位时东方忽现金轮,凭这金轮降伏四方,所以叫转轮王。

③偈:梵语意译,又译颂,四句整齐韵语,用以表达一种对佛法的理解、赞颂。

赏析

“法身非相”——不要拜偶像,即使对佛也是如此。这一段通过佛和须菩提的对话,说明不应该执著于“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种相,也不应该执著,所以标目说“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来体现的,还是强调万法皆空的真谛。所以最后佛的偈语说不能以“色”见我,也不能以“音声”求我,那是“行邪道”,并不能真正认识我。第五品等前文中须菩提说不能以身相见如来,这里却又说能够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好像须菩提的`觉悟降低了,似有文本悖谬。所以南怀瑾解释说:“这个问题佛已经提出来好几次了。须菩提被佛这么一问,又昏起头来了,我们如果把佛经当作教育法研究,你看这一位大老师大教授,当时的教育法真够厉害,须菩提明明答对,佛又东教西教,须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错了。他本来答错的,佛东教西教,他的答案又变对了,此所谓佛的弟子都叫声闻众,跟着佛的声音受佛的教化。”

篇6:岳阳楼记译文以及注释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岳阳楼记译文以及注释,希望你会喜欢!

课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7:《后赤壁赋》译文及注释

《后赤壁赋》译文及注释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篇8:观沧海注释和译文

观沧海注释和译文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

2.《塞翁失马》译文及注释

3.陋室铭译文及注释

4.文言文《陈情表》译文及注释

5.《蝶恋花·春景》译文及注释

6.《月赋》译文及注释

7.七言绝句原文、译文及注释译文

8.《蝉》李商隐译文及注释

9.村居的译文注释及赏析

10.蜀道难·其二 译文 注释 及作者简介

下载word文档
《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