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滩文言文翻译
“冰玫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牛滩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黄牛滩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黄牛滩文言文翻译
关于黄牛滩文言文翻译
大家知道《黄牛滩》这篇文言文吗?以下是它的原文翻译,一起看看吧。
关于黄牛滩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 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 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区别十分明显;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 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赏析
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
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 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 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正面描写:“江湍 纡回”,“水路纡深”。 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回望如一矣”。
黄牛滩由来
黄牛峡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江中乱石星罗棋布, 犬牙交错。其间,河道似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水急礁险,号称黄牛滩。古歌谣发出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白狗(滩)次黄牛,滩如竹节筒……”的感慨。
黄牛一名的由来,贯穿着夏禹开江治水的神话故事。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当他率民开凿到现在的`黄牛峡石,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一日,天刚刚麻麻亮,有一民妇送茶饭给治水的民夫。她来到江边,猛然看到一头巨大、雄壮的黄牛,身绕霞光,扬蹄腾跃,忿怒地以角触山,顿时山崩石裂,响声如雷鸣。民女吓得 瞠目结舌,大声呼喊起来。喊声惊动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从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间。这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传说 诸葛亮撰写的《黄陵庙记》也这样记述: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视象影现焉,鬓发须眉、冠棠宛然如彩画者。前竖旗旌,右驻以 黄犊;前面还有块岩石呈黑色,吉人牵牛状。“策牛者何人,尔行何日已?”黄牛就这样永远留在石壁上,让过往旅客指点、评说。
黄牛助禹开江有功,人们便在山下修了座 黄牛庙来四时祭祀。宋朝文学家 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认为神牛开峡事出无稽,只信大禹治水,黄牛庙故改称黄陵庙。此庙始建于汉代,屡罹兵焚,多次重修。 现仅存明万历46年(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内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砥定 江澜”和署名惠王所书“玄功万古”木匾。此殿富丽堂皇,由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撑,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 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黄陵庙院内还有一口石井,水质极佳,黄陵庙为桔林环绕,风景优美。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 范阳郡 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 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 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 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 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 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 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 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 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 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 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 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 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篇2:黄牛滩文言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黄牛滩文言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文言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注释
(1)径:经过。
(2)既:极,很。
(3)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
(4)信:再宿叫信,住两夜。
(5)宿:停止,留住,住下。
(6)纡:弯曲,绕弯。
(7)负:背。
(8)东:向东。
(9)朝:早晨。
(10)遥:歌谣。
赏析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答: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
答: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
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
答: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
答: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回望如一矣”。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篇3:《黄牛滩》原文翻译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
,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篇4:《黄牛滩》原文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头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黄牛滩》赏析
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
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回望如一矣”。
黄牛滩由来(部分)
黄牛峡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江中乱石星罗棋布,犬牙交错。其间,河道似九曲回肠,泡漩如沸水翻滚,水急礁险,号称黄牛滩。古歌谣发出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白狗(滩)次黄牛,滩如竹节筒……”的感慨。
黄牛一名的.由来,贯穿着夏禹开江治水的神话故事。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当他率民开凿到现在的黄牛峡石,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一日,天刚刚麻麻亮,有一民妇送茶饭给治水的民夫。她来到江边,猛然看到一头巨大、雄壮的黄牛,身绕霞光,扬蹄腾跃,忿怒地以角触山,顿时山崩石裂,响声如雷鸣。民女吓得瞠目结舌,大声呼喊起来。喊声惊动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从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间。这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传说诸葛亮撰写的《黄陵庙记》也这样记述: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视象影现焉,鬓发须眉、冠棠宛然如彩画者。前竖旗旌,右驻以黄犊;前面还有块岩石呈黑色,吉人牵牛状。“策牛者何人,尔行何日已?”黄牛就这样永远留在石壁上,让过往旅客指点、评说。
黄牛助禹开江有功,人们便在山下修了座黄牛庙来四时祭祀。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认为神牛开峡事出无稽,只信大禹治水,黄牛庙故改称黄陵庙。此庙始建于汉代,屡罹兵焚,多次重修。 现仅存明万历46年(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内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砥定江澜”和署名惠王所书“玄功万古”木匾。此殿富丽堂皇,由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撑,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黄陵庙院内还有一口石井,水质极佳,黄陵庙为桔林环绕,风景优美。
篇5:黄牛滩原文加翻译
黄牛滩原文加翻译
原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头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篇6:新崩滩文言文翻译
新崩滩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淌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译文: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像箪,有些方的像笥,像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
注释:
①迳,通“经”。
②杜宇:古蜀国帝王名。
③笥: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④陨:倒塌,毁坏。
⑤竦桀:高耸突出。
⑥偕岭衡疑:可与衡山、九疑山相作伴。
⑦翼:遮蔽。
⑧概:量粮食时用的一种器具,引申为齐、平。
篇7:锦石滩文言文翻译答案
锦石滩文言文翻译答案
锦石滩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②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锦石滩》)
注释: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②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
6、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可五六里 可:大约。
B、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 类:种类。
C、殊觉平常 殊:尤其。
D、亦易得不重之耳 重:珍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写锦石滩的迷人之处,也交代了下文作者与朋友屡次登临的原因。
B、第二段中作者把锦石滩比喻为瑶池仙岛,说它周围江水澄澈,如白练萦绕,滩上花团锦簇,可以留得文人雅士在此相聚闲游。
C、作者因没有邀请外祖父一同去游锦石滩而遭到怪怨,但外祖父随后登滩共游时的情形仍给他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D、作者游锦石滩如同渔人探访桃花源,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恨。
参考答案:
6、C
7、B
8、D
注释:
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有灵岩山,山下玛瑙涧产五色文石,价格不菲。
②净练:洁白之绢,比喻江水。
③小李将军:李昭道,画家。
④簏:小篓子,用于放置笔墨纸砚等。
⑤诸舅:指龚仲敏、龚仲庆等。
⑥两弟:指袁宏道、袁中道。
⑦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字容卿,号春所,官至河南布政使(本文称方伯,是沿用旧名)。退休后与诸子孙唱和,指为南平(诗社名)社长。
8、戟手:打招呼
9、可:大约
10、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11、尝:曾经
12、类:像
13、玄:黑中带红
14、地:质地
15、殊:非常
16、跋: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
17、衰飒:衰老
18、虽:即使
参考译文
我家住在江边。江中心被水流冲出一个石洲,长度大约有五六里,遍洲都是五彩的石子、有的像玉一样洁白,有的像玛瑙一样红里透黄,晶莹剔透,如同现在珍贵的六合石子千文钱一枚的那种彩色石子,数都数不清。
我多次和朋友乘船登上那个石洲(去游玩),洲的周边是清澈如练的`江水,洲上面开满了鲜花,我们依次坐在洲上,仿佛置身于仙岛之中。我曾经捡拾几枚像颗鸟蛋,中间有黑、黄两种颜色的石子;一枚像块圭玉,纯青色,有几道红色斑纹,宛若秋天的晚霞;还有一枚,黑色质地上布满金色的花纹,大概像小李将军李昭道笔下的山水人物画。苏东坡在他的《怪石供》一文中有过记载,(我)觉得这些石子很一般。(我就把它们)放在篓子里好几天,不知道哪个人拿走了,(这)大概是东西容易得到就不重视吧。
有一天,我一同几位舅舅和两个弟弟到洲上去游玩,忽然有一条小船飞速驶来,一老人家用手指点着,到了洲边才看清是外祖父方伯公。(他)登上石洲后大笑着说:“你们瞒着我跑到这里来快活!”登上石洲,他就在洲上打了几套拳,来表示他勇武不减当年。大家看了都大笑起来,很是高兴。到了深夜我们才回家。第二天,他送过来《游锦石洲》诗歌一首,用蝇头小楷在诗的后面写道:“我已老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如果能给我修改一下,即使一个字不保留都可以。”
唉!这次回家去,想再次看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已经做不到了!
【黄牛滩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2.文言文 翻译
3.文言文翻译
6.活版文言文翻译
7.语文文言文翻译
10.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