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扬子江赏析 杨万里
“kiki71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过扬子江赏析 杨万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过扬子江赏析 杨万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杨万里《过扬子江(其一)》赏析
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其一)》赏析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首联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获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
(2)这两句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2.①颈联写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②尾联写到正是过江之时,且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赏析
《过扬子江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从江上景色写起,由景入情,表现了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徒劳的思想,隐含着对当时国家形势的担忧。
诗开头写江上景色。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若诗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描写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静的景色而已,但紧接着的一联,为全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颈联的意思是: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余山川形胜,映照着雪霁清空。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这两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终归徒劳无益,不如且饮眼前一杯茶。
篇2:过扬子江赏析 杨万里
其一
只有清霜冻太空②,更无半点荻花风③。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④,六朝形胜雪晴中⑤。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其二
天将天堑护吴天⑥,不数殽函百二关⑦。
万里银河泻琼海⑧,一双玉塔表金山⑥。
旌旗隔岸淮南近⑩,鼓角吹霜塞北闲⑪。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⑫。
注释
①扬子江:长江在江苏扬州至镇江之间,名扬子江,因其地有扬子津、扬子县,故称。
②太空:高空。此就天空之广袤深远而言。
③荻花风:指秋风。荻花:禾本科植物,长于路旁和水滨,秋季即开花,色浅黄。
④“千载”句:慨叹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号“千载英雄”,然如飞鸿一去,邈然难 追,空留“雪泥鸿爪”而已。鸿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 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⑤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六朝,全句意思是六朝山川形胜地,映照在雪停后的阳光中,异常明媚雄伟。
⑥天堑:《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人用作长江 的代称。吴天:泛指江南,三国时吴国的疆域。
⑦“不数”句意思是“?函百二关”比不上“长江天堑”。? 函: ?亦作崤。崤山亦作崤谷,为函谷之东端,故函谷亦称?函。谷中 绝 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百二关:拥兵二万足抵百万。
⑧“万里”句:万里长江就像银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入碧玉般的`大海。
⑨一双玉塔:指慈寿塔。在江苏镇江市金山之巅,原为双塔,南北相对,都称荐慈塔。 相传创建于南朝梁时。实建于唐代,明初坍塌。今塔乃明隆庆三年(1569)重建,基址为北塔 地。表:突出。
⑩淮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南宋时这里是北边的国界。
⑪塞北:北方的边塞,与淮南同指而异称。
⑫“多谢”二句表面上是感谢江神,实是隐讽南宋统治者,不要只恃“长江天堑”,不 设江防,若遇顺风,金兵渡江来袭也是“沧波千顷片时间”的事。
作品《过扬子江》其二简析
《过扬子江》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在这首诗里,杨万里用含蓄、深沉的诗句表达了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高论。
长江天堑是南宋的天然屏障,崤山、函谷关也难与之相提并论。如万里银河的长江一泻千里,奔流到还不复回,金焦二山高耸云霄,隔江对峙,犹如一双玉塔。前两联极写长江天险,气势宏伟,意境开阔。颈联用写景点明当时的形势。看金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听金人“羌管悠悠霜满地”,扬子江此时似乎变成了玉门关,直教“金山端的替人愁”。
尾联点题,“风色”便是“天时”,“沧波千顷”便是“地利”,然而,“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这天时和地利只不过是“片时间”而已,实不足恃。陆游之愤激在这里是看不到了,因为杨万里实在是太“温柔”了,因而“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多而且好”(钱钟书《宋诗选注》)。
篇3:过扬子江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②,更无半点荻花风③。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④,六朝形胜雪晴中⑤。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天将天堑护吴天⑥,不数殽函百二关⑦。
万里银河泻琼海⑧,一双玉塔表金山⑥。
旌旗隔岸淮南近⑩,鼓角吹霜塞北闲⑪。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⑫。
注释
①扬子江:长江在江苏扬州至镇江之间,名扬子江,因其地有扬子津、扬子县,故称。 ?
②太空:高空。此就天空之广袤深远而言。?
③荻花风:指秋风。荻花:禾本科植物,长于路旁和水滨,秋季即开花,色浅黄。?
④“千载”句:慨叹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号“千载英雄”,然如飞鸿一去,邈然难 追,空留“雪泥鸿爪”而已。鸿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 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⑤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六朝,全句意思是六朝山川形胜地,映照在雪停后的阳光中,异常明媚雄伟。?
⑥天堑:《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人用作长江 的代称。吴天:泛指江南,三国时吴国的疆域。?
⑦“不数”句意思是“?函百二关”比不上“长江天堑”。? 函: ?亦作崤。崤山亦作崤谷,为函谷之东端,故函谷亦称?函。谷中 绝 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百二关:拥兵二万足抵百万。?
⑧“万里”句:万里长江就像银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入碧玉般的大海。
⑨一双玉塔:指慈寿塔。在江苏镇江市金山之巅,原为双塔,南北相对,都称荐慈塔。 相传创建于南朝梁时。实建于唐代,明初坍塌。今塔乃明隆庆三年(1569)重建,基址为北塔 地。表:突出。?
⑩淮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南宋时这里是北边的国界。?
⑪塞北:北方的边塞,与淮南同指而异称。?
⑫“多谢”二句表面上是感谢江神,实是隐讽南宋统治者,不要只恃“长江天堑”,不 设江防,若遇顺风,金兵渡江来袭也是“沧波千顷片时间”的事。
赏析
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诚斋与放翁同在南宋,其诗绝不感慨国事,惟《朝 天续集》中《入淮河四绝句》、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律、《跋丘宗卿使北诗轴》少见其意,与放 翁大不侔。”杨万里多采自然风物入诗,细大不捐,关乎国运民瘼的诗篇确不多见,或可理 解为诗人是化郁勃为徜徉。然这两首诗感慨实深,微而愈显。这是杨万里以贺正旦接待使的 身 份渡长江往北迎接敌使时写下的两首七律。杨万里每每推崇《国风》、《小雅》切而不迫、婉 而多讽的美刺精神,即要求“好色而不淫,怨谤而不乱”,因而隐忧警示在诗中牵合于纪行 之事,不著形迹。?
这两首诗写景词彩壮丽、境界开阔。天开云雾、日射波涛,长江入海、玉塔耸峙,东南碧、上下红,写来句醇味雅,与谑浪横放有别。第一首颈联更让人生无限感慨,尾联皆以看似不 经意语作结。第一首尾联有争议,其看似超逸旷达而实忧虑重重,或将此系于南宋在金山绝 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之事,谓痛切感愤而出亦无不可。?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第一首)中两联俱爽快,且诗格尤高。”纪昀附批语云:“五 六极雄阔,自是高唱。结乃谓人代不留,江山空在,悟纷纷扰扰之无益;且汲水煎茶,领略 现在耳。用意颇深,但出手稍率,乍看似不接续。”姚瞷《宋诗略》曰:“ 高格。”清人潘定桂《读杨诚斋诗集九道》:“试读渡淮诸健句,何曾一饭忘金堤。”
篇4:杨万里《过扬子江》阅读答案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首联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获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
(2)这两句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2.①颈联写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②尾联写到正是过江之时,且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篇5:杨万里《过扬子江》阅读答案
《过扬子江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从江上景色写起,由景入情,表现了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徒劳的思想,隐含着对当时国家形势的担忧。
第一首诗开头写江上景色。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若诗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描写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静的景色而已,但紧接着的一联,为全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颈联的意思是: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余山川形胜,映照着雪霁清空。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这两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终归徒劳无益,不如且饮眼前一杯茶。
第二首诗从议论入题,载重而来,不见痕迹。开头表出长江的天险地利。首联极言长江之险,用“天堑”直接代指扬子江,说长江天堑是南宋的天然屏障,崤山、函谷关也难与之相提并论。颔联以具体的形象加以形容,上句描写长江澎湃的气势,如万里银河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下句描写金、焦二山挺拔的气概,高耸云霄,隔江对峙,犹如一双玉塔。前两联极写长江天险,气势宏伟,意境开阔。尤其是颔联,“银河”“琼海”“玉塔”“金山”,句中自对,“表”名词转动词,“金”字一字两用,都显得巧而不俗。清词丽句,把祖国山河写得非常可爱。
颈联从正面点明当时的形势。出句写江之北岸,战旗飘拂,正是淮南边备之地,著一“近”字,金人逼迫之势可见。船行离对岸越来越近,诗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对句写“鼓角吹霜”,正是边塞景象。看金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听金人“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扬子江此时似乎变成了玉门关,直教“金山端的替人愁”(杨万里《雪霁晓登金山》)。著一“闲”字,则宋之无能,金之得意,自在言外。此句与前首“六朝形胜雪晴中”,同一意思。尾联点题,以轻笔很巧妙地结束全篇。“风色”便是“天时”,“沧波千顷”便是“地利”,然而,“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这天时和地利只不过是“片时间”而已,实不足恃。陆游之愤激在这里是看不到了,因为杨万里实在是太“温柔”了,因而“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多而且好”(钱钟书《宋诗选注》)。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颇为一致:首、颔二联,描写江上景致,气象宏阔;颈联结合形势,感慨深远;尾联似乎难以与前三联相称,实极有深意。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篇6:杨万里《过杨村》赏析
江西铅山县有一个地方叫“杨村”,诗题所说的杨村,可能就是这个地方。作者外出做官,途中经过杨村,看到农村的一派美好风光,便想到辞官归隐,回老家种田,就写了这首诗。
第一联概写杨村的好景致:走到石桥,看到桥的两头,溪的`两岸,一边是农田,一边居住着许多人家,炊烟袅袅,一派好景;和其他村子比起来(匹似诸村),一望平川,另是一种境界。怎么个好法呢?
中间两联便具体地描绘杨村的美好景色:看到村头,初夏绿色杨柳的浓荫下,有一家门面崭新的酒店,一湾溪水绕村流过,村庄这头的溪边葡萄(蒲萄)架下,停泊着打鱼的小船。可以想象,到这酒店里,一定有鲜鱼下美酒,这岂不是十分惬意!掉转头来,看溪流的对岸,沿着水边,开着红的白的各色鲜花。水边的花儿和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交织成一片,好看级了。越过溪流,再向远处看去,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将要成熟的麦穗,一片金黄,一直延伸到天边,和碧蓝色的天空连接在一起,显然是一派丰收景象。
这四句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构图好,一个村庄,一湾流水,一座石桥,一片农田;布局好,着色好,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间画,色调的对比很鲜明;立意也好,不只画出了美景,而且通过景物,表现了田园的乐趣:麦子丰收,吃得饱;鲜鱼美酒,滋味好。画面上没有人物,但是农民的乐趣却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说,正当这(政尔)农历的四月天(“清和”一般指四月,如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说“四月清和雨乍晴”),我还在赶到外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有这样的好景,有这样的乐趣,我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篇7:杨万里《过杨村》赏析
杨万里(1127-12),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今存诗作4200余首,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雨作抵暮复晴》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也写过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如《竹枝歌》七首写纤夫雨夜行船,《圩丁词十解》写筑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农民艰难生活的同情。杨万里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50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檄风伯》:“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所著《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又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所著《诚斋集》133卷(包括10种诗集及各体文章),有《四部丛刊》本;《杨文节公诗集》42卷,有乾隆间刻本;《诚斋易传》20卷,有曝书亭影宋本;《诚斋诗话》1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篇8:杨万里《舟过安仁》及赏析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创作背景
诗人在1192年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过扬子江赏析 杨万里】相关文章:
1.杨万里诗歌赏析
2.杨万里红玫瑰赏析
4.文天祥 扬子江
5.文天祥:扬子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