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
“bsda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
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
1、惠州清明节: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2、肇庆清明节: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除了以上清明习俗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分享,例如梅州地区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韶关清明则采撷艾叶做?。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广东清明节的习俗。
3、广州清明节: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潮汕清明节:食薄饼和朴籽?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的风俗,沿袭至今。
5、河源清明节:迄今仍吃清明?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清明?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6、肇庆广宁清明节: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7、佛山清明节: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8、梅州清明节: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9、韶关清明节:采撷艾叶做?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俗称“清明?”。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10、东莞清明节:拜山、吃艾?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小孩子会更乖。
篇2:广东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1、广州: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2、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3、东莞: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4、潮汕: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5、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6、肇庆广宁: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7、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8、梅州: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9、韶关: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10、佛山: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篇3:广东地区立夏时节有什么习俗
广东立夏习俗
立夏“称人”的习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这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
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立夏经典食物:立夏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最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立夏为什么要吃“立夏蛋”呢?“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北方立夏饮食习俗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北方立夏吃四种面食
1、面条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登场的时节,老北京讲究吃面,意在庆祝小麦丰收。据说,立夏吃面这个习俗源于晋代。那时,吃面是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句话说得好:入夏面新上天。其寓意立夏吃面可强健体魄,为人们带来好运。
老北京喜欢吃炸酱面。炸酱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和蛋白质,营养很饱满。但是炸酱面的猪肉脂肪含量过高,常吃者易发胖,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超标。建议在食炸酱面时,可少放点瘦猪肉,多放点黄瓜,萝卜丝等配菜,以此降低一碗炸酱面所含的热量。
除了炸酱面,北京人最爱吃的还有打卤面。做打卤面要先把黄花、木耳、口蘑用热水发开,洗净后,不要倒掉发蘑菇的水,滤出后打卤用。取汤锅加葱姜和煮熟的五花肉切薄片,与黄花、木耳、口蘑一起放入锅里加入煮肉的汤和发蘑菇的水,加入盐、酱油调味后勾芡,再加入打散的鸡蛋,取出倒入汤盆,卤就做好了。在起锅之前,用铁勺炸点花椒油,趁热往卤上一浇,嘶啦一响,椒香四溢,就算大功告成了。
2、夏饼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现代多以海蛎饼代替。而夏饼经常用于母亲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在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
制作夏饼并不复杂,有甜、咸两种,甜的主要加以芝麻,白糖;咸的,则更为丰盛,伴以盐、韭菜、肉末、虾米、香菇、胡萝卜、鸡蛋等。
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面饼,话丰收,其乐融融。
3、春卷
春卷分饼和菜两部分,卷菜的饼一定要是新鲜做得的烫面薄饼,讲究圆、薄、滑。擀好的饼一定要再上面轻轻抹一层油,为的是不让饼和饼之间粘连,同时吃起来口感也较为爽滑,配着卷在里面咯吱咯吱作响的蔬菜,一软一硬,口味一流。
春卷里卷的蔬菜一般都是随您喜欢来选择,大多数家庭中会选择简单的豆芽菜、韭菜等。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春盘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
4、扒糕
另外,老北京人立夏时还要吃扒糕。扒糕做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用荞麦面制作的。夏天凉吃,冬季可用油来煎着吃,佐料配以腌胡萝卜丝、蒜泥、辣椒油,还有就是用芝麻酱、芥末酱、酱油、醋等混合勾兑的酱料,吃起来很好吃。
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立夏还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诸如吃樱桃、芽笋、青蚕豆、蒜苗、苋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在吃以上美食的同时,不妨多食用时令食物。
篇4:广东不同地区的重阳节习俗有哪些
广东不同地区的重阳节习俗有哪些
广州
番禺人把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每当重阳来临,人们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结伴来到莲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山等登山览胜。许多都是在重阳日到来的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备好食物和帐篷,露宿山顶,等待日出。
连川
在重阳节这一天,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怀集
广东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远
清远连州保安镇的重阳“大神”盛会已持续千百年。每到重阳日家家户户贴门对,村村寨寨结彩门。盛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等节目。
佛山
佛山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旧时的重阳节,扫墓人士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带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阳节则由上山扫墓祭祖演变为家中祭祖。
惠州
重阳放纸鹞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节的原型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落退;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季秋时节,“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篇5:广东佛山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1.广东七夕节习俗
2.广东冬至习俗
3.清明节习俗
5.清明节习俗作文
10.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