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

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

2024-03-19 07:53: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娥家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

篇1: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

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

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一年,我被下放到五峰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借住在一户农家的后厢房里。房间很小,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一扇石壁,一扇为了防止山土崩塌,用当地的废矿石垒起来的石壁。

(相传在大跃进年代,村里曾开采过铁矿,但因开采出来的矿石含铁量太低,始终炼不出铁来,又废弃了。当地的村民就利用那些废矿石来砌墙垒壁,圈猪栏。)

那石壁新垒不久,光光秃秃,凹凸不平,满身的皱褶,似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极不雅观。尤其是它那一袭暗暗的褐色,更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令人情不自禁地会联想到寒冬季节里阴沉的天,荒凉的地,迷茫的路……倍感落寞、孤寂、命运的乖蹇。

然而,在经历了一段长长的连绵春雨之后的一天清晨,我打开窗子,却意外地在那一袭暗褐的石壁之上发现了一点新绿,一点似翡翠一般晶莹剔透,r润明亮的新绿。仔细一看,原来在那矿石间的缝隙里,竟然生长出了一株小草的嫩芽。

那嫩芽迅速生长,没几天就长成了一丛生机勃勃的小草。它伸展着嫩绿的枝叶,随风摇曳,楚楚动人。就是这一丛小草,这几丝绿意,改变了石壁,使得那光光秃秃,一袭暗褐的石壁有了生机,有了新意。至少给人的'感觉不再是落寞和孤寂。

每天晨昏,劳作之余,我都要站在窗前欣赏一番那丛小草。凝视着那株纤纤弱弱的生命,试想着它的种子是从何处来,又是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在这光光秃秃,没有一星儿泥点的石壁上发芽生长的……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扇光光秃秃的石壁已不再是一袭的暗褐色,它的上面已经确确实实镶上了几笔生命的绿色。是石壁赋予了小草以绿的生命,那生命的绿又点缀了石壁,使它得以改观。盎盎生机恰好是在这相融的机体中得到体现、升华。

凝望着石壁上的那一丛小草,心中的压抑感逐渐淡化了,淡化了,一线希望竟然随着那点绿色,在我已近于干枯的心田里潜然而生。

我不觉感慨万千:啊!那石壁之上的点一新绿……

在那以后的几年里,那石壁上的绿不断地蔓延滋长,到我离村返城时,已占据了整扇的石壁,芊绵一片,把它变成了一道蓊蓊郁郁的绿墙。但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忘不了那石壁之上最初出现的一点新绿。

篇2:石勒墓崖壁上的那一抹血色散文

石勒墓崖壁上的那一抹血色散文

深秋一日,去北寨乡赵王村参加外甥女儿子的婚礼,顺道拜谒了后赵皇帝石勒的陵墓。

赵王村在榆社县城东北15华里处。浊漳河源头的一支——秀丽的泉水河从村中流过。一座高高的石拱桥把赵王新村与旧村连在一起。过石拱桥,沿河堤向东北行约一里许,石勒墓就在河西约百米处的高岗上。有村人新开的一条路,可开车盘延而上。为安全起见,我将车停在山下,步行上山。陵墓所在是一个较为平缓的高垣。可能是千年沧桑、洪水冲刷,石勒墓就岌岌可危地耸立在悬崖边上!墓冢是一个十来米高,园周三、四十米的土丘。坟丘上长满了剑草、铁戟蒿、山间芦苇等多年生野草。朔风中芦花摇曵、戟杆萧萧,顿生“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墓主人金戈铁马的生涯。墓冢座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崖。背面是一块近千平方米的开阔地。原有村民耕种,后退耕,种了一排排的侧柏和国槐,林间长满了没膝深的野草。推测这片开阔地下面,就是石勒的'墓室。墓园没有任何富丽堂皇的设施,甚至没有当地土财主墓地的气派。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崇尚节俭的品格。墓园东北是一处谷地,叫龙洼。传说是石勒殡前停灵之所。墓园西北高垣叫龙洼垴。龙洼垴向北延伸,是一道高高的弧形山梁,整个山势就像一张硕大的“龙椅”,一代枭雄石勒的魂灵就安卧在这“龙椅”之上。

多少年来,石勒的身世一直隐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近年来,经众多知名学者挖掘考证,才渐清晰。石勒,羯族。祖上为匈奴别部。在汉武帝征服匈奴的过程中,迁居于山西榆社等地。公元273年,石勒出生于古上党武乡(今榆社县)北部山区,古北原山脚下。青年时代被卖身为奴。遇人搭救后,啸聚山林,与官军对垒。在西晋八王之乱中,投奔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后汉,在割据战争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帅。公元3,会同刘曜攻破西晋都城洛阳。西晋随之灭亡。公元3,刘曜灭后汉,建赵国(史称前赵)。石勒与之反目,独树一帜,广揽人心、势力日盛,终扫荡群雄,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其创建的赵国(史称后赵,都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疆域“南逾淮海,东滨大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与东晋王朝北南对峙。公元330年,石勒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公元333年病逝于(榆社县)仰天村,葬于赵王村(村因石更名,延续至今)。

有清人张廷绶《石勒墓》诗赞曰:

东门贩竖啸声长,葛垒功成号赵王。千古男儿大磊落,满原铁骑亦寻常。

名流尽道排王衍,壮士何人爵李阳。月冷鸟啼丰沛地,山间墓冢剩苍茫。

在石勒墓园的南边,隔着一条洪水冲出的沟壑,又是一块崖顶平地,是早年石勒庙的旧址。散落的古砖瓦片,似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在旧址上榆社县文物保护部门主持修建了一座飞檐画栋的六角纪念亭,与北面的石勒墓遥相呼应。站在纪念亭旁,向南俯瞰,清澈的泉水河如银色玉带,环绕而过。在山脚下与右首山涧中的溪流汇合,诚如百姓所言,果是个二龙合口的风水宝地。抬眼远望,只见林苍苍,岭茫茫,一派雄视天下、气吞山河之势。感念天帝于冥冥之中,为叱咤风云、漂泊闯荡的一代英杰造就这一魂归之所。

我回过身来,朝石勒墓虔诚地鞠了一躬,寄托我对这位草莽英雄的敬重。猛然间我看到:石勒墓下的土崖壁,在阳光映照下,显现出一种奇异的红色。崖壁土质本是白色的,绝不是榆社土林呈现的那种橙红色。分明是白土崖上透着一种红色,象血迹被雨水冲刷过的那种淡淡的殷红色!我的心头一阵颤栗!

遥想当年,石勒所属羯族,为一少数民族,久经战争蹂躏,散居于汉族居住区内,何以能翻起掀天巨浪?是晋朝统计者不顾民生,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内乱不止,使天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才有石勒这般经历生死炼狱的英雄豪杰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是晋朝统治者的腐朽成就了石勒的霸业。石勒在建立了政权后,崇尚汉文化,推行王道治理,鼓励农桑,民族融合;宣扬佛教,广布善缘,赢得民心,才兴盛一时。石勒逝后,政权被石虎的专横、暴戾所取代,后赵王国很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一部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历史给人以太多的启示与警觉,石勒身后不远兴起的大隋帝国,其生命轨迹与后赵国惊人地相似。以我之见,论建树,后来的唐太宗远不及隋文帝,然其何以能十几个世纪价当模范?盖缘于他倡行的“舟”与“水”的理论。

归家,我将所见所思、种种感触敲在电脑里,打包个邮件叫做“石勒现象”,寄了出去……

篇3:那淡淡的绿散文

那淡淡的绿散文

昨日闲闷不已,忧郁不定,甚是烦心!移步室外,却是乍暖还寒时。

不经意间走过田埂小道,蓦然发现,曾经萧条的大地上,枯黄凌乱的田野里泛着一抹抹淡淡的绿,不觉想起诗人韩愈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佳句来。此情此景,不知与诗人当年创作时的意境是否相同?但看着这一抹淡淡的绿,也不由心生感慨……

那淡谈的绿啊,给人以希望和温暖,可在它的生命历程里,何偿不是历经沧桑,一枯一荣。风雨的吹打、青石的压迫、野火的焦烤、足迹的踩踏、牛儿的咀嚼……不曾灰飞烟灭却培养了坚韧的意志,随风的性格。

是啊,那淡淡的绿,度过了生命中的无数个寒冬,死一般的沉寂,了无生机。然而却坚信春天始终会来,因此获得了新生。人的一生不是也如此么,命运的坎坷挫折和人世间的病痛苦难,不也像风雨、青石、野火、足迹、牛儿一样贯穿着人的一生么。只是有的人却没有绿的'意志和情怀,面对着坎坷挫折也就只有灰飞烟灭了,是远比不上那淡淡的绿的。

那我为何烦恼呢?为那一纸升迁的虚名?还是为那未及道别的尘缘?或是为那柴米油盐累了我一世芳华?为此,难道我也不选择那淡淡的绿么?不,我是愿做那淡淡的绿的,即使不那么完美。

对着那淡淡的绿,驻足闭目,展臂舒怀,呼吸着掺杂着泥土芳香的空气,不觉心情舒畅了许多……

心有所悟,脚步也轻快起来。忽觉脚下一滑,摔了跤。爬将起来一看,真是苦煞人也,踩到牛粪了。转念一想,那淡淡的绿不也受过此物的熏陶么,我是愿做那淡淡的绿的,看来却是要从此物开始了,也罢!也罢!

篇4:初识绿石谷散文

初识绿石谷散文

友捎信邀同游绿石谷。思忖一下,应诺了下来。傍晚,天空簌簌地飘起了雨,心随之也阴郁起来,挂念着明天行程,惴惴地不安。

翌日清晨,空气中弥散着潮湿的气味,太阳恹恹地躲在厚厚云中不肯露面。友人的车却如约而至。驶出市区,茜红色中巴车盘旋在逶迤的山间公路上。蜿蜒的山麓林木葱郁,笔直而峭立的落叶松伴着娇小的榛棵,披着薄如蝉翼的烟岚,闪回在车窗外。顷刻间,车驶近了绿石谷。

下车伊始。耳畔刹时听见了汨汨的流水声,一阵清爽的感觉瞬间袭了过来,放眼看去,远山连绵,青峰叠翠。山腰间缭绕的雾霭正慢慢散去,轻纱般的雾飘逸在澄澈水面上,款款的像个凌波仙子。寻着水声觅去,绿石谷褪去了它那娇羞的容颜,呈现在我的面前。

九曲回转的溪水,姿容万方的绿石布满了瑟瑟绿石谷。溪流中,有的绿石半浸在泱泱水中,有的则蓬松着茵绿苔藓横亘在卷起浪花的水面。这些神态迥异大小不一的绿石裸露在峡谷溪水中,犹如身穿绿衣正在野浴的娃娃。恣肆汪洋,嬉笑着相互撩着水,河水涌上来,围绕着它们悄悄地蒙上绿石的眼睛。那画面震慑着你感官视觉。刺激着你藏在心底渐已遥远的梦,绿得惊艳让人顿感眼前一亮。

怔怔地凝视着那画卷。几步远的岸边,杂草中横卧着一棵斑驳凋朽的百年枯树,树身上还烙着夏日水浸的渍痕。明晰的阳光透过岸边绿树枝叶,照射在清婉河面。投向河面的光影,经过疏密枝叶的筛滤,把浓烈的光线照耀在绿石和淙淙欢畅流水上,滤光后色差产生了强烈的明暗变幻。绿石也在光线的描摹下变的生动起来,有的呈现嫩绿,有的显露墨绿,还有的在阳光抚射下尽染幽绿。河谷也变得云蒸霞蔚。令人蓦然唤醒了法国印象派画作般脉脉温情。

清冽的河水,潺潺地在接踵绿石旁的赭红色石上流过,跌宕着形成一个个小的瀑布,那微缩的瀑布拉起了玲珑剔透的`水帘。风动帘卷,水幕扬起了串串水珠,溅在青青的河边草,如莲般草叶上流滢着晶亮珠玑。湍急河流中,圆润的褐石缀满了墨绿苔藓。茸茸的、柔软如绿毡。衍生在绿石上美如发丝的野草,全然像个顽皮孩子,朝你灿然笑着。三两片或绿或红的枫叶在水面上漂浮旋转着,盛载着欢馨,裹着晶莹透明的飞瀑,跌入了水中。清澈见底的黄沙顷刻布上了叶的影子。

溯流而上,另一道绚丽如彩虹的景色映画在眼前,架设在溪流上的小桥,足有十几座之多,它们各个古朴简洁,如长虹卧波。有的桥浑然天成,用山间松木做桥板,青山上出产的藤葛变成了阑干,还有的桥就地取材用绳索捆绑着碗口粗细的松木,悠荡荡地做成了浮桥。更令人叫绝的是搭建在山崖上的桥,桥和山崖浑然一体,桥的一端是看似危岩的陡壁,另一端则延缓在对岸平缓的林间。平林漠漠尽收眼底。伴着小桥流水,两侧的山谷,一会儿是草木葳蕤的碧野,一会儿又是壁立千仞的峭壁。绿石谷鬼斧神工般雕凿出一幅织锦的水墨丹青。

浅浅的河水,清亮地把阳光拽射在水底。水波恍动着,潋滟着白色烟蕴,恬静而悠悠地流淌着。伴着闪耀河水,我舍弃了沿岸青石铺就的甬道,情不自禁走在河流中褐色卵石上,捕捉着绿石谷最美景色。布满绿色苔藓的石头走在脚下蜷缩而平稳,倒是那些颜色鲜艳的河石,常年在河水浸润下,变得滑滑地。光鲜靓丽的外衣狡黠地诱惑着你。往往骗得了你信任,让你驻足。但接下来常常就是你慢慢滑落在水中,缓慢得就像电影中蒙太奇慢镜头回放一样。绿石谷卵石上苔藓绿的让人不忍踏足,生怕踩疼了它。

灌木丛中,仆倒在萋萋芳草中的一块巨石吸引了我目光,青褐色的石母宛如精巧砚台,砚端、砚池清晰可辨,昨夜雨的秋水还滢滢地存在池畔。摇曳的野草匍匐在石头周围。阳光下,那石头仿佛注入了灵性。温润如玉。静等着谁泼墨挥毫。水岸边,一座独恃的黑色山崖,一帘白如丝帛的山水由天而降,洋洋洒洒溢了下来。远远望去,流淌的瀑布,恍如垂钓者在斜风细雨中披着的蓑衣。

见此情景,忽然,一个词蹦出了我的脑海:雨墨珠霖。我在想,有朝一日,可否援笔一书,丹漆刻在这摩崖上。水掩字上,字透水间。该有多美!回眸远看,湛蓝的天空,溪流沿着山谷奔腾着一泻而下,绿石错落,白波泛起,两岸苍翠。空谷幽静得只能听见流水的哗哗声和翠鸟的鸣叫声,空萌的灵动令人心旷神怡。

很喜欢“精卫填海”这四个字,《山海经》上那迷人的传说魅惑了我。此刻,我倒真想化身为精卫,栖身于茂林之中,衔来碧石,不是为了填海,而是为了妆点美丽的绿石谷,让碧绿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山谷溪流中,宛如灵蛇之珠与和氏之璧。

绿石谷,我向你许个心愿,我与你约定,来年的仲夏我还会来的,来闻听你清澄入骨的潺潺流水。看你那茵茵斑痕的绿石。徜徉在你弯弯的小桥,感光你霞蔚的光影时刻。月色微阑的夜晚,我会随风梦回你沧浪绿谷,览一川烟柳,半亭翠寒。与你一起呼吸,演绎一场倾城之恋……

附记:

得一幽静所在。用绿石铺就迤逦曲径,小桥流水,柳浪闻莺。结茅庐雪庵,青灯如豆,展卷夜读,脂砚留墨。抚琴长吟,独坐丹枫,山月悬照,听风啸蛙鸣。斯愿足矣,钟情绿石谷概源于此。

篇5:石漠添绿散文

石漠添绿散文

这山峭拔,长的出巧。因高峻,挡了安坡山的太阳,故名挡阳山。

在山下,遇晴时,远远地可看到少室寺(非少林寺),还能清晰地观到卧佛。此刻天阴,朦胧一片,山原模糊,连方位也难辨了。

春天最适宜的两件事:造人与种树,这在历代都被认为是正确的事。

造人四季皆宜,唯春天最佳。种树则是只有春天才是最适合的。

种树如造屋。你看平原地区的那些村庄,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树。在树的指引下进村入户。树挡风避雨,遮阳成荫。是村庄的保护神。故乡的记忆中永远离不开树,顺着树影,你走不错家门。

挡阳山前的坡地早已石漠化,漫山遍野尽是石子铺地。当地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粗骨土。这是件十分尴尬的事,明明是碎石子也硬要和土址一块,真是念土心切,期望砂石地能变成佳壤原。泥土的芬香太有诱惑力了。

种树必先挖坑,挖坑也叫挖树穴,是个繁重的'体力活。民俗说,生话中有四大累:“上山,刨地,新婚,看戏“。其它不说,这刨地真叫个累。

在粗骨土上挖树穴,其劳累程度好比人工开矿。浮土掠去,即见浅黄色的石质砂地,一看就是硬骨头。此时铁锹是派不上用场的,只能拜托十字镐开道。

铁镐砸下去像钩机抓过一样,尽现道道白印。遇有大点石块还会被弹出一下。这要是在夜晚劳作,肯定能看到火星四溅的场景。铁锹只能用来清土,挖树穴没份。偶尔用它一下,看到的也是在坑内“跳舞”,前进不得。

男人只活一个腰,腰好即人生。生活中检验腰部好坏的机会并不多,挖树穴倒是一项。刨坑时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腰部,伸与缩,巧与蛮,非拿捏好不可。否则累塌了腰就是大事(我还行)。

这片山坡种的是侧柏与油松,人们打它们的主意已有好长时间。主要是它们耐旱,喜贫,可以贱养,还对土壤与空气大有好处。它们被戴了很多高帽,分分钟成了明星树木。我倒是过多地关心起了它们的命运来。

细想起来,侧柏的命运也够苦的。一幅瘦弱的身子被人提溜着放进了石穴中,饮水,封土后,孤独成长。它的小脚丫只能插进石缝里,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它何时才能站稳呢,才能长高呢?若是换一个场景生长,如长在风景区内,那可能是另一番境况:肥地陪伴,专人伺候,自成一景,游人赏叹。

旧时,人们常说女人是菜花命。意即嫁对了人就好比油菜种在了沃土里,花朵开的鲜艳水灵。嫁错了呢?如油菜长在瘠薄的山地,别说出彩了,能否有花季都难说。这与植物何其相似。

植物非人,亦无情感。它们被欢喜地植入土中,慢悠悠地生长,只知道与时间为伴,随风雨飘摇。

挡阳山下凿石植木,自成风景。再看那天色,厚雾渐退,越来越明朗起来。

篇6:遇见,那一抹绿散文

遇见,那一抹绿散文

一个人的夜晚,分外安静。

窗外有风吹过,窸窣作响。阳台上的栀子不知何时已经悄然而开了,洁白清芬的气息,总是让人无端地沉醉。

春早已经走远了,可是遇见那一抹绿的时候,我却觉得依然行走在春风里。

总有一种色彩,是属于一见倾心的,在我眼里应该是这绿。清透透、简明扼要地,凝眸处却有不动声色的美。

喜欢这一抹绿。清冷的早晨,水意未退,于丛林深处,就这样遇见。

遇见是一个温暖的词汇,比如人生中的那些偶遇,天南地北的两个陌生人,突然便遇上了,心生暖意,这样的感觉总会无限的妙曼。

绿应该是让人心安的色彩,不急不燥,清凉而素净,尤其是在这个清晨。

阳光很淡,一丝丝透过密林的枝叶,漏下几丝温暖的光芒,这片绿意便又深了几许。

几乎不知何时走到这片湿地的,那满眼的碧绿、深绿、浅绿、充盈的分明就是青春,是时光、是那些美好的流年。

站在偌大的林子里,踏在柔软的绿草地上,看细碎的小黄花星星点点地盛放着,蓦然想起了年少的光阴,虽已远去,可是那些清远、安然的好时光,依然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浮现在心头。

曾记得有人说过:好时光是用来浪费的.!想想这话还真是有道理,那些苍绿的青春,便被我这样轻易地挥霍掉,一去不复返了。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段段地往前赶,走着走着便迷失了自己。

青春是场赌,很多人就这样输了自己,这大把大把的绿便飞扬在尘埃深处,消失不见了。很多时候,珍惜两个字我们都不懂的怎样用心去写,唯有等到失去了才觉得惋惜。

此刻,就这样安静地行走在这片绿意里,风在耳边呢喃,聆听处似有细语叮咛,蓦然觉得泪滑落心间。

感谢这样的遇见,即使时光流转了那么多、那么多、依然有心动的浩大和青春的绚丽,这样的感觉真好。

愿这绿意在心里开出一朵朵花,幽静也好、清寂也罢、如果能够刹那惊心,也该是动人的芬芳。

篇7:冬日里那一抹绿散文

冬日里那一抹绿散文

冬日里,当几阵风雪飞舞之后,自然界便呈现出一幅千里凋零,万籁萧瑟的败落景象。但江南的徽州却在那肃杀的节令里为我们演绎出一番截然相反的绿意葱茏之境。

年11月的一天,我们有幸驴行到绩溪的茶源、外洪,翻山至歙县的下培头、竦坑,再走竦岭古道至绩溪胡适故居地上庄。

一路上,徽州人着实为我们演绎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你看那不下千米的高山缓坡上遍地的梯形茶园,满山满凹的竹海,一年四季就那么郁郁葱葱。茶园、竹林间三三两两的土楼房舍,鸡犬之声相闻,但却隔山隔凹,道路难通。

当我们迎着寒冬的朔风,走在这山峦脊背上,我们被那苍翠的绿深深感染者,打动着、兴奋着。

这里的绿宏阔如海,漫山遍野,从山顶到山脚,从山脊到山凹,苍郁葱茏,满目皆是,在冬日的暖阳里、雾黛里,迷你的眼,养你的神,叫你为之震撼,为之倾倒……

这里的绿浓翠欲滴。无论是竹,还是茶,即使在冬天,都绿的既浓且艳。你看那竹林,被厚厚的`绿褐色显得有些老辣的叶子笼罩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绿而生烟的感觉;而那漫山遍野的茶,不仅绿的厚,而且绿的浓,你看那一树树的叶子,肉奶奶、厚嘟嘟的,那绿意更是油汪汪,翠滋滋的,像似要从叶子上滴下来,流了去,聚成海,汇成洋一般……

这里的绿整齐而匀称,你看那一垄垄、一榻榻、一梯梯、一当当,像是被画家描画着似的,又像是经工匠剪裁过一般——似涟漪,如流线,比云梯,像螺旋……

绿是温馨的。一年四季,江南的茶山都是给人一种绿的欣欣然的感觉。春天,茶山的绿给人一种盎然的魅力;夏天里,赐予人一丝清润的凉意;秋天,在那一片落叶萧萧的肃杀里,她却岿然自恃,带给你一片生命的生机;冬日,在那寒风凛冽中,茶山那一片可人的绿,带给你的必定是一种温馨和暖意。

绿是朴素而香郁的。茶山的绿就是那么一种平平常常的美,她从始至终都甘做衬品,既不跟春花争艳,亦不跟红叶共舞。她的朴素是与生俱来的,从春到冬都是那么一种颜色,既不愿因人们的喜好变化而更换颜色,也不因季节的要求而改变自己。因此,有人说她怎么也改变不了那从骨子里透出的土气。但正是这股子土气,散发着自然的醇香,保存着原生态的本味,更坚守着乡土的根脉……

绿是顽强的。江南的绿,虽无钢筋铁骨,也无护身法衣。但无论是寒风肃杀、冰雪欺凌,抑或酷暑风暴,雷霆万钧,江南的绿都是那么宁折不屈,虽弱尤刚,给人一种刚柔兼济的魅力感……

绿是坚贞的。绿是与山相生相伴的。江南的山与江南的茶、竹之绿是永远也分不开的,山养育着绿,绿依托着山,打扮妆点着山;绿若离了山就失去了根,就没有了本味,结果要么枯落,要么变异成别的物种;山若失去了绿,也就失去了生命,没有了活力,结果必演绎成自然的灾难。因此江南的绿与江南的山就是那么不即不离,不厌不弃,相生相荣,共苦共难……

这江南茶山的绿不就是徽州人的品格么?!

篇8:只为心中那一抹绿散文

只为心中那一抹绿散文

又到周末,总会忙里偷闲,回老家的宅院走走。尽管早在十多年前,我就迁居县城,但真正有亲近感和归属感的还是老宅。开开窗,掸掸尘,扫扫院,为果木花草浇浇水,剪剪枝,驱驱虫,坐在敞亮通透的房间小憩一会儿,让氤氲心底的尘俗在静怡中一丝一缕地淡化,那惬意不是能在县城的家所享受到的。

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淋,老宅已露出些许衰相,但那一院的果木却越发篷碧。两棵核桃树的树冠竟然超越同龄银杏;石榴、柿子挨挨挤挤,枝头上挂着的一个个小精灵,你映我衬,浑然天成。风拂过枝桠,一院的浓碧宛若涌动的湖水。那些小精灵在阳光里撒欢跳跃,我的周身便沁芳弥漫。

“孙媳妇,回家看看呀?”邻家奶奶每每听到门响,都会摇着那既可驱虫蚊又可纳凉健体的芭蕉扇,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来打招呼。

“闲着没事,家来散散心,透透气。”我已习惯用这话回应邻家奶奶。

“孙媳妇欺负俺没进过城吧。就算俺见识短,可也知道城里人那日子过得,要多恣儿就有多恣儿,出门有轿车,上楼有电梯,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一直听说城里到处都是散心的好地儿,一直都见那些年轻人巴巴地往城里钻,还从来没见有城里人往乡里跑。你这文化人就会糊弄俺这斗字不识的睁眼瞎。”邻家奶奶也习惯了用这话噎我。

邻家奶奶的观点:好乡不如破城。

我不否认烙印在老人意识里的陈念,也不否认城市某些方面远远优越乡下。不只是面前的老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所看到的都是都市的光鲜,都市的繁华,都市的飞跃。只有静下来细细品思,才意识到都市越来越不适于栖居。交相辉映的霓虹灯,炫耀身价的车辆,嘈杂的人流,在演奏现代旋律的同时,其毒副也正一步步侵蚀原本美好的生态。

远离喧嚣,远离浮华,远离雾霾,远离污染,走进自然,寻回原始生态,是呼吁,亦是时尚。很多有钱人都在想方设法去乡村买田筑房,庄园别墅已不为鲜。

工作之余,与同事闲聊,无不艳羡那些庄园的主儿。是啊,谁不想坐拥几十亩良田,筑一栋小洋楼?房前凉亭泳池,房侧花圃蔬果,房后竹林绿树;养几只鸡鸭,放几许牛羊,种几亩五谷;春看万紫千红,夏听浓荫飘蝉,秋享五谷硕果,冬赏冰天飞雪;食天然之农耕时代口味,居原始之绿色低碳。

憧憬是美好的,然现实却无法皆尽人意。芸芸众生,不可能谁都会拥有自己的庄园。有人说,我们这些工薪层还在为“一箪食,一瓢饮”堪忧,美丽的庄园也只能去做做梦罢了。

我却不尽为然。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晋代五柳先生打造出来的绿色雅居。我没有先哲的才思,没有先哲那极高的文学造诣,却有着远远优越先哲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虽有城乡两栖居,仍不可能“躬耕自资”。但我坚信,只要能像先哲那样安贫乐贱,尊重自然,固守自然,就不难看到心所向往的'那片生态园。

都市也好,乡村也好,不管我们身居何地,不管是华厦还是蜗居,不管是庄园还是方丈之室,只要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坚守心中的那一抹绿,就不难享受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诗意栖居;只要我们在物质日益丰裕之时,能坚守心中那一抹绿,就不难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要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始终坚守住心中的那一抹绿,“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掬一缕风的惬意,揽一泓月的清白与通透,煮一壶甘泉,品一杯香茗,尽情呼吸”的日子就永不飞逝。

五柳先生的“桃花源”,刘禹锡的“陋室”,归有光的“项脊轩”,无不在昭示我们,走进自然容易,打造农耕时代的口味容易,寻回原本的绿色低碳亦非难事,根本无需丰厚的物质后盾。

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一件衣,使用有节;一棵树,一盆花,一片草,一条河,一只鸟,爱护有加,我们的头顶就会是绿天,我们的脚下就会是绿地,我们的世界就会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庄园。

看看敞亮通透的房舍,看看满院的金果葱茏,看看门前的小河流水,再看看老人手里的芭蕉扇,我哑然笑了。

哦,农耕时代的味道和原始的绿色低碳岂不就在眼前?

篇9:灵魂深处的那片山与石散文

灵魂深处的那片山与石散文

山风明月今何在,我欲因之而念之。每年的春日里,我都会自然生起对那里的思念,好似灵魂深处,早就将他的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里,灵魂深处永远驻扎着那抹不去的记忆。是啊,那里的一山一石叫我难以忘怀,让我魂飞梦萦。22日,长春与沈阳的战友朱国宇和李卓然分别给我来电话,相互一番问候,得知他们一切都好,发展的顺利。战友语聊免不了旧事重提,谈及了第二故乡柳河的山水,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看来他们内心里也是怀念当年的时光哦。

美丽的往事叫人受益终生,那种人在画中行的非常之感,也让人终生难忘。岁月的脚步匆忙奔波着,大脑里储存的记忆总是难以删除;触景生情,自然回放。浓郁的青春气息,曾经熏染了那山峦翠绿,含香吐蕊的绿色军营。含笑疯狂的时光,尽洒那里的一山一石。难忘那里的一山一石,是因为我是在平原长大的孩子,家乡从没有那么多的高山与石块,冷眼相见又伴随我军营度过,怎能让我忘怀。

前几日我去某影楼办事,得知那里的摄影师就是我第二故乡的人士,我们随即攀谈起来。我告诉他自己是1985年就在那里当兵了,他爽朗地笑了起来,“那时我刚出生哦,不过要说山里的景色你不如我了解得透彻,……”他的话语间流露出对家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的尽是喜气。听着摄影师的描述,再次勾起了我对那山那石的无声怀恋,也许那里的每块山山石石都有着她美丽的传说。

山里的春日,像胶片一般细腻,密密匝匝地记录着这里的每个角落。红花绿草,山山石石都曾在我脚下经过。踏着这充满灵性的山与石,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思乡的欲望是新兵的致命弱点,此时只有登高极目远眺寄希望于彩云。记得第一次登山时,给我的感触就是惊悚,好奇。因为经验的不足,可以说是山上的小树伴着脚下的岩石,把我们引上了山。开始我们是以最陡峭的方式向上攀爬,经验颇丰的老兵告诉我们,要以倾斜的角度,用手拉着树儿,这样会很省力的。果然发现了我们这些山外军人的“笨拙”所在。我行至半山腰,回眸时,山雾笼罩,层峦叠嶂,好在有松树在身边,脚下有坚硬的岩石。上至高山,体验了快乐,体验了山高我为峰的感觉。踏着坚硬的岩石,山风吹佛着青春的面庞,视线里体会到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含义,脚下的山石将我们的思念,托付那朵雨做的云儿捎向了远方。

山风吹开枝叶俏,石上梅花含露笑。山里的春之韵是在无人知晓的境况下,偷偷地把春天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她让山里的`每粒沙石都充满生机。你若是说冬季石上结了厚重的冰雪,那里有点荒凉,我倒相信您的判断;眼下的季节里,月明之夕,风雨之日,亦常有着出人意料的景观。山峰接过彩虹桥,和雨后的明月相约交相辉映;再细看露珠儿侧映着石光,构成了美丽的天然画卷。此刻呼进一口这山里的仙气,定会让你得意忘了来时路。山里就是这样,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有,无条件地尽情地展示在你的面前,一览无余。

早已远离了我视线的那片山与石,那片我永远也读不懂的耸立高山,即便我不喜欢真正的高山林石,但我灵魂的深处,还是有着你那让我毕生难忘的影子,深深地爱着你---我的第二故乡,是你让我在艰苦岁月里找到了快乐,让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你用大山的情怀包容了我,感谢你给了我青春的激情。依依不舍那里寄托思念的的彩云,缘在魂里,情在山中。我思念那遥远的地方,那片山与石……

篇10:难忘那一抹绿的记叙散文

关于难忘那一抹绿的记叙散文

都说春季绿茵茵,那倒是也未必,秋,落叶,枯萎,也难免落了俗套。

又想起那时的你,又勾勒出我们的曾经,耳边又萦绕起那时的悄悄的呢喃,我终究是俗人,我喜欢在俗人的世界里,其实,我们都是俗。

少时代,我们曾常放学后不回家,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装载我们秘密的地方。那里的树真多呀。我们从地上捡石头,还要捡漂亮的,薄的。我们也因为一块漂亮的石头而打打舌战,很有趣。虽然最后商量出一个全世界最公平的方法——“剪刀石头布”

我们心满意足地拿着捡到的漂亮石头,往树上刻字,有的树皮太厚,刻不上,可这是我们选中的树,我们会用指甲一点点地刮,刮得指甲上都是绿绿的树皮。我们郑重及时地许下愿望,希望大树神能帮我们实现。

记得我们在绿林里发现了一些大石头,我们坐在大石头上一起吃着从家里偷来的食物,我们在学校里时,怕被发现了那学零食,就把它们藏在了班级禁地图书角的柜子里,放学后,我们故意最后走,拿着食物去了绿林子里。

我们在绿林子的草地上打滚,玩耍。回家后,被父母一顿骂,回来得晚还弄得一身草。结果我们谎称在回家的路上的`一片草地里写作业。结果,第二天早上,我们都有了国宝的特征——黑眼圈,半夜在被窝里写作业。

在那里,我们一直都是好姐妹,有我们的笑,有我们的小秘密。

在梦里,梦见咱们的从前,醒了,我的心情会莫名其妙的好。

【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相关文章:

1.那一抹绿叙事作文

2.兰州那抹绿记叙文

3.那一抹绿小学作文

4.心底的那一抹绿作文

5.绿萝青青散文

6.《绿》朱自清散文阅读

7.喜欢夏天的那一抹绿作文

8.藏在心中的那捧绿作文

9.记忆深处的那一抹绿作文

10.短篇散文《那雪天》

下载word文档
《那石壁上的一点绿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