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泮水》原文赏析

《泮水》原文赏析

2024-02-08 08:55: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hibo2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泮水》原文赏析,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泮水》原文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泮水》原文赏析

篇1:《泮水》原文赏析

《泮水》原文赏析

原文: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纭F缙,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FF。其马FF,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AA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K,在泮献功。

角弓其p。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尽<瓤嘶匆模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黑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词赏析: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曰:“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熹《诗集传》曰:“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受俘泮宫也。”此诗写受俘泮宫,颂美僖公能修文德。

古代治兵,有受俘之礼,《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又《春秋・襄公十三年》:“公至自伐郑。”《左传》:“以饮至之礼,伐还告庙也。”此诗正是围绕饮至,歌颂鲁侯的。诗中泮宫,历来说者不一,清人戴震《毛郑诗考证》所说近是:鲁有泮水,作宫其上,故它国绝不闻有泮宫,独鲁有之。泮宫也者,其鲁人于此祀后稷乎?鲁有文王庙,称周庙,而郊祀后稷,因作宫于都南泮水上,尤非诸侯庙制所及。宫即水为名,称泮宫。《采蘩》(蘩fán)篇传云:“宫,庙也。”是宫与庙异名同实。《礼器》曰:“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G宫。”郑注云:“告后稷也。告之者,将以配天。”然则诗曰:“从公于迈”,曰:“昭假烈祖,靡不有孝”,明在国都之外,祀后稷地,曰“献馘(馘guó)”、“献囚”、“献功”,盖鲁于祀后稷之时,亦就之赏有功也。不过,不是“于祀后稷之时,亦就之赏有功”,而是在泮宫行受俘之礼,兼有祀祖之事。再者,泮宫即是《s宫》中的s宫(sbì)和新庙,此不具论。

诗前三章叙述鲁侯前往泮水的情况,每章以“思乐泮水”起句,作者强调由于鲁侯光临而产生的快乐心情。“采芹”、“采藻”、“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芹、藻、茆皆()用于祭祀,《周礼・天官・醢人》(醢hǎi):“朝事之豆,其实……茆菹麇M(茆máo菹zū麇jūnMní)……加豆之实,芹菹兔醢……”《召南・采苹》也有采藻用于“宗室牖下”,皆为明证。第一章没有正面写鲁侯,写的是旗帜飘扬,銮声起伏,随从者众多,为烘托鲁侯出现而制造的一种热闹的气氛和尊严的声势。第二章直接写鲁侯来临的情况,他的乘马非常健壮,他的声音非常嘹亮,他的面容和蔼而带微笑,他不是生气而是在教导自己的臣民,从服乘、态度体现出君主的特别身份。第三章突出“在泮饮酒”,并以歌颂鲁侯的功德,一方面祝福他“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另一方面则说明这是凯旋饮至,表明鲁侯征服淮夷的功绩。

第四、五两章颂美鲁侯的`德性。前一章主要写文治。鲁侯举止庄重,神情肃穆,因此成为臣民仰望的准则。因为是“告庙”,诗人对庙貌而想先人,鲁国的先祖周公旦、鲁公伯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僖公凯旋饮至,正是对先祖的继承,是效法前人的结果。后一章主要写武功。作泮宫本属文治,却是成就武功的保证,鲁侯虽不必亲上战场,因为修明德性,恢复旧制,所以使将士们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他们在泮水献上斩获的敌人左耳,并能精细详明地审讯敌人,献上活捉的俘虏。

第六、七两章写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前一章是写出征获胜,武士能发扬推广鲁侯的仁德之心,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在鲁人看来,这是对敌人的驯化,是符合仁德的。回到泮水,将士献功,没有人为争功而冲突,写的是武功,但文治自在其中。后一章写军队获胜后情况,武器极精,师徒甚众,虽克敌有功,但士无骄悍,又纪律严明,不为暴虐,“孔淑不逆”,所以败者怀德,淮夷卒获。

最后一章写淮夷――被征服者,以^为兴,引出下文。^,即猫头鹰,为恶鸟,比喻恶人,但它飞落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所以淮夷感悟,前来归顺,贡献珍宝。

淮夷生活在当时的淮水一带,不受周王朝所封,对周王朝诸侯造成威胁,所以,各诸侯国曾多次征伐,《左传・僖公十三年(前647年)》载僖公与齐、宋、陈、卫、郑、许、曹“会于咸,淮夷病杞故。”又,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会于淮,谋(zēng),且东略也”。这几次战役,虽然战功不大,但鲁是个积弱之国,能累次出师,争伯中原,所以鲁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颂。

孙k(kkuàng)评此诗云:“大体宏赡,然造语却入细,叙事甚精核有致。前三章近《风》,后五章近《雅》。”(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就艺术上说确乎如此;但刘瑾谓此诗“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吴]生《诗义会通》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特将末章首四句“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读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篇2:泮水原文及赏析

泮水原文及赏析

原文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黑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译文

泮水令人真愉快。来此采摘水芹菜。鲁侯莅临有威仪,看那龙旗多气派。旗帜飘扬猎猎舞,鸾铃和鸣声声在。随从不分官大小,跟着鲁公真光彩。

令人高兴泮水好,来此采摘水中藻。鲁侯莅临有威仪,他的马儿真健矫。他的马儿真健矫,他的声音亮又高。面容和蔼又带笑,并非生气是宣教。

泮水令人乐无忧。采摘莼菜轻伸手。鲁侯莅临有威仪,泮水边上饮美酒。饮完香甜的美酒。让人永远不老朽。代代相传遵正道,征服敌寇那群丑。

举止肃穆的鲁侯,小心修德真仁厚。注意威仪要谨慎,为民作则是元首。文治武功两齐备,在天先祖榜样有。效法他们事事顺,求得上天长庇佑。

鲁侯治国真勤勉,善于修养功德圆。已将泮宫兴建成,征服淮夷也如愿。勇壮如虎将帅臣,斩获敌耳泮宫献。善于讯问如皋陶,擒送敌囚泮宫前。

齐心协力众兵将,鲁侯仁德能发扬。大军出征雄赳赳,东南敌人要扫荡。气势雄壮真浩大,不嘈杂也不喧嚷。不为邀功相争吵,泮宫中把功劳上。

兽角镶嵌饰弓梢,束束利箭捆扎牢。作战兵车很宽大,徒步驾车不疲劳。已经战胜那淮夷,甘心顺从不敢闹。因为坚持好谋略,淮夷终于被击倒。

翩翩而飞猫头鹰,泮水边上栖树林。吃了我们的桑椹,回报我们好声音。觉悟过来那淮夷,前来贡献多珍品。内有巨龟和象牙,内有美玉和黄金。

注释

(1)泮水:水名。戴震《毛郑诗考证》:“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通典》云:‘兖州泗水县有泮水。’是也。”

(2)薄:语助词,无义。芹:水中的一种植物,即水芹菜。

(3)戾:临。止:语尾助词。

(4)言:语助词,无义。旂(qí):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

(5)茷(pèi)茷:飘扬貌。

(6)鸾:通“銮”,古代的车铃。哕(huì)哕:铃和鸣声。

(7)公:鲁公,亦指诗中的鲁侯。迈:行走。

(8)藻:水中植物名。

(9)蹻(jué)蹻:马强壮貌。

(10)昭昭:指声音洪亮。

(11)色:指容颜和蔼。

(12)伊:语助词,无义。

(13)茆(mǎo):即今言莼菜。

(14)旨酒:美酒。

(15)锡:同“赐”,此句相当于“万寿无疆”意。

(16)道:指礼仪制度等。

(17)丑:恶,指淮夷。

(18)穆穆:举止庄重貌。

(19)敬:努力。

(20)昭假:犹“登遐”,升天。烈:同“列”,列祖,指周公旦、鲁公伯禽。

(21)孝:同“效”。

(22)祜(hù):福。

(23)明明:同“勉勉”。

(24)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攸:乃。

(25)矫矫:勇武貌。

(26)馘(guó):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

(27)淑:善。皋陶(yáo):相传尧时负责刑狱的官。

(28)桓桓:威武貌。

(29)狄:同“剔”,除。

(30)烝烝皇皇:众多盛大貌。

(31)吴:喧哗。扬:高声。

(32)讻:讼,指因争功而产生的互诉。

(33)角弓:两端镶有兽角的弓。觩(qiú):弯曲貌。

(34)束矢:五十支一捆的箭。搜:多。

(35)孔:很。博:宽大。

(36)徒:徒步行走,指步兵。御:驾御马车,指战车上的武士。斁(yì):厌倦。

(37)淑:顺。逆:违。此句指鲁国军队。

(38)式:语助词。无义。固:坚定。犹:借为“猷”,谋。

(39)获:克。

(40)鸮(xiāo):鸟名,即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41)怀:归,此处为回答意。

(42)憬(jǐng):觉悟。

(43)琛(chēn):珍宝。

(44)元龟:大龟。象齿:象牙。

(45)赂:通“璐”,美玉,说见俞樾《群经评议》。

赏析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曰:“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熹《诗集传》曰:“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受俘泮宫也。”此诗写受俘泮宫,颂美僖公能修文德。

古代治兵,有受俘之礼,《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又《春秋·襄公十三年》:“公至自伐郑。”《左传》:“以饮至之礼,伐还告庙也。”此诗正是围绕饮至,歌颂鲁侯的。诗中泮宫,历来说者不一,清人戴震《毛郑诗考证》所说近是:鲁有泮水,作宫其上,故它国绝不闻有泮宫,独鲁有之。泮宫也者,其鲁人于此祀后稷乎?鲁有文王庙,称周庙,而郊祀后稷,因作宫于都南泮水上,尤非诸侯庙制所及。宫即水为名,称泮宫。《采蘩》(蘩fán)篇传云:“宫,庙也。”是宫与庙异名同实。《礼器》曰:“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郑注云:“告后稷也。告之者,将以配天。”然则诗曰:“从公于迈”,曰:“昭假烈祖,靡不有孝”,明在国都之外,祀后稷地,曰“献馘(馘guó)”、“献囚”、“献功”,盖鲁于祀后稷之时,亦就之赏有功也。不过,不是“于祀后稷之时,亦就之赏有功”,而是在泮宫行受俘之礼,兼有祀祖之事。再者,泮宫即是《閟宫》中的閟宫(閟bì)和新庙,此不具论。

诗前三章叙述鲁侯前往泮水的情况,每章以“思乐泮水”起句,作者强调由于鲁侯光临而产生的快乐心情。“采芹”、“采藻”、“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芹、藻、茆皆用于祭祀,《周礼·天官·醢人》(醢hǎi):“朝事之豆,其实……茆菹麇臡(茆máo菹zū麇jūn臡ní)……加豆之实,芹菹兔醢……”《召南·采苹》也有采藻用于“宗室牖下”,皆为明证。第一章没有正面写鲁侯,写的是旗帜飘扬,銮声起伏,随从者众多,为烘托鲁侯出现而制造的一种热闹的气氛和尊严的声势。第二章直接写鲁侯来临的情况,他的乘马非常健壮,他的声音非常嘹亮,他的面容和蔼而带微笑,他不是生气而是在教导自己的臣民,从服乘、态度体现出君主的特别身份。第三章突出“在泮饮酒”,并以歌颂鲁侯的功德,一方面祝福他“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另一方面则说明这是凯旋饮至,表明鲁侯征服淮夷的功绩。

第四、五两章颂美鲁侯的德性。前一章主要写文治。鲁侯举止庄重,神情肃穆,因此成为臣民仰望的准则。因为是“告庙”,诗人对庙貌而想先人,鲁国的先祖周公旦、鲁公伯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僖公凯旋饮至,正是对先祖的继承,是效法前人的'结果。后一章主要写武功。作泮宫本属文治,却是成就武功的保证,鲁侯虽不必亲上战场,因为修明德性,恢复旧制,所以使将士们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他们在泮水献上斩获的敌人左耳,并能精细详明地审讯敌人,献上活捉的俘虏。

第六、七两章写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前一章是写出征获胜,武士能发扬推广鲁侯的仁德之心,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在鲁人看来,这是对敌人的驯化,是符合仁德的。回到泮水,将士献功,没有人为争功而冲突,写的是武功,但文治自在其中。后一章写军队获胜后情况,武器极精,师徒甚众,虽克敌有功,但士无骄悍,又纪律严明,不为暴虐,“孔淑不逆”,所以败者怀德,淮夷卒获。

最后一章写淮夷——被征服者,以鸮为兴,引出下文。鸮,即猫头鹰,为恶鸟,比喻恶人,但它飞落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所以淮夷感悟,前来归顺,贡献珍宝。

淮夷生活在当时的淮水一带,不受周王朝所封,对周王朝诸侯造成威胁,所以,各诸侯国曾多次征伐,《左传·僖公十三年(前647年)》载僖公与齐、宋、陈、卫、郑、许、曹“会于咸,淮夷病杞故。”又,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会于淮,谋鄫(鄫zēng),且东略也”。这几次战役,虽然战功不大,但鲁是个积弱之国,能累次出师,争伯中原,所以鲁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颂。

孙鑛(鑛kuàng)评此诗云:“大体宏赡,然造语却入细,叙事甚精核有致。前三章近《风》,后五章近《雅》。”(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就艺术上说确乎如此;但刘瑾谓此诗“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吴闿生《诗义会通》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特将末章首四句“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读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篇3:泮水诗经原文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

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嫌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注释:

【1】泮(pàn)水:水名。戴震《毛郑诗考证》:“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通典》云:‘兖州泗水县有泮水。’是也。”

【2】思:发语词。

【3】薄:语助词,无义。

【4】芹:水中的一种植物,即水芹菜。

【5】戾:临。

【6】止:语尾助词。

【7】言:语助词,无义。

【8】旂(qí):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

【9】茷(pèi)茷:飘扬貌。

【10】鸾:通“銮”,古代的车铃。

【11】哕(huì)哕:铃和鸣声。

【12】无小无大:指随从官员职位不分大小尊卑。

【13】公:鲁公,亦指诗中的鲁侯。

【14】迈:行走。

【15】藻:水中植物名。

【16】蹻(jué)蹻:马强壮貌。

【17】昭昭:指声音洪亮。

【18】色:指容颜和蔼。

【19】伊:语助词,无义。

【20】茆(mǎo):即今言莼菜。

【21】旨酒:美酒。

【22】锡:同“赐”,此句相当于“万寿无疆”意。

【23】道:指礼仪制度等。

【24】丑:恶,指淮夷。

【25】穆穆:举止庄重貌。

【26】敬:努力。

【27】允:信,确实。

【28】昭假:犹“登遐”,升天。

【29】烈:同“列”,列祖,指周公旦、鲁公伯禽。

【30】孝:同“效”。

【31】祜(hù):福。

【32】明明:同“勉勉”。

【33】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

【34】攸:乃。

【35】矫矫:勇武貌。

【36】馘(guó):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

【37】淑:善。

【38】皋陶(yáo):相传尧时负责刑狱的官。

【39】桓桓:威武貌。

【40】狄:同“剔”,除。

【41】烝(zhēng)烝皇皇:众多盛大貌。

【42】吴:喧哗。

【43】扬:高声。

【44】讻(xiōng):讼,指因争功而产生的互诉。

【45】角弓:两端镶有兽角的弓。

【46】觩(qiú):弯曲貌。

【47】束矢:五十支一捆的箭。

【48】搜:多。

【49】孔:很。

【50】博:宽大。

【51】徒:徒步行走,指步兵。

【52】御:驾御马车,指战车上的武士。

【53】斁(yì):厌倦。

【54】淑:顺。

【55】逆:违。此句指鲁国军队。

【56】式:语助词。无义。

【57】固:坚定。

【58】犹:借为“猷”,谋。

【59】获:克。

【60】鸮(xiāo):鸟名,即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61】怀:归,此处为回答意。

【62】憬(jǐng):觉悟。

【63】琛(chēn):珍宝。

【64】元龟:大龟。

【65】象齿:象牙。

【66】赂(lù):通“璐”,美玉。

作品赏析: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曰:“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熹《诗集传》曰:“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受俘泮宫也。”此诗写受俘泮宫,颂美鲁僖公能修文德。

此诗前三章叙述鲁侯前往泮水的情况,每章以“思乐泮水”起句,作者强调由于鲁侯光临而产生的快乐心情。“采芹”、“采藻”、“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芹、藻、茆皆用于祭祀,《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茆菹麇臡……加豆之实,芹菹兔醢……”《召南·采苹》也有采藻用于“宗室牖下”,皆为明证。第一章没有正面写鲁侯,写的是旗帜飘扬,銮声起伏,随从者众多,为烘托鲁侯出现而制造的一种热闹的气氛和尊严的声势。第二章直接写鲁侯来临的情况,他的乘马非常健壮,他的声音非常嘹亮,他的面容和蔼而带微笑,他不是生气而是在教导自己的臣民,从服乘、态度体现出君主的特别身份。第三章突出“在泮饮酒”,并以歌颂鲁侯的'功德,一方面祝福他“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另一方面则说明这是凯旋饮至,表明鲁侯征服淮夷的功绩。

第四、五两章颂美鲁侯的德性。前一章主要写文治。鲁侯举止庄重,神情肃穆,因此成为臣民仰望的准则。因为是“告庙”,诗人对庙貌而想先人,鲁国的先祖周公旦、鲁公伯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僖公凯旋饮至,正是对先祖的继承,是效法前人的结果。后一章主要写武功。作泮宫本属文治,却是成就武功的保证,鲁侯虽不必亲上战场,因为修明德性,恢复旧制,所以使将士们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他们在泮水献上斩获的敌人左耳,并能精细详明地审讯敌人,献上活捉的俘虏。

第六、七两章写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前一章是写出征获胜,武士能发扬推广鲁侯的仁德之心,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在鲁人看来,这是对敌人的驯化,是符合仁德的。回到泮水,将士献功,没有人为争功而冲突,写的是武功,但文治自在其中。后一章写军队获胜后情况,武器极精,师徒甚众,虽克敌有功,但士无骄悍,又纪律严明,不为暴虐,“孔淑不逆”,所以败者怀德,淮夷卒获。

最后一章写淮夷——被征服者,以鸮为兴,引出下文。鸮,即猫头鹰,为恶鸟,比喻恶人,但它飞落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所以淮夷感悟,前来归顺,贡献珍宝。

刘瑾谓此诗“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吴闿生《诗义会通》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特将末章首四句“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读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篇4:泮水,泮水诗经,泮水的意思,泮水赏析

泮水,泮水诗经,泮水的意思,泮水赏析 -诗词大全

泮水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纭

其缙,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FF。

其马FF,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嫌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AA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在泮献功。

角弓其p,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尽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l,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篇5:西江月·送朱泮英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送朱泮英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锦缠条佩剑,紫丝络辔飞骢。入关意气喜生风。年少胸吞云梦。

金阙日高露泣,东华尘软香红。争看荀氏第三龙。春暖桃花浪涌。

赏析:

谢逸词是以轻倩婉媚为风格特色的,但是此词则属例外,显得豪迈飘逸,朝气勃勃。这可能是作者抒写壮怀宏愿的少时之作。

上片抒发风华正茂的旺盛意气。“青锦缠条佩剑,紫丝络辔飞骢。”意谓所佩之剑是以青色锦条装饰的,而所骑之马则是用紫色丝绦做成的缰绳。一开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少时,既好读书,又重仗剑交游,颇有李白那种傲岸不群的自由解放精神。第三句更把这种精神明确点示出来了:“入关意气喜生风”。这和李白诗“意气人所抑,冶游方及时”,无疑同声同调,一脉相承。“年少气吞云梦”这一句,再进一步把他的少年意气作了形象化的渲染,与前面一句构成点染写法。“云梦”,为古泽名,在湖北安陆县南,本二泽,合称云梦。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又云:“秋田乎青丘,榜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此处作者显系化用《子虚赋》之语,来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气概不凡。

下片想象科考及第的金色美梦。“金阙日高露泫,东华尘软香红。”“泫”,露光,谢灵运诗有“花上露犹泫”句;“东华”,东华门,为宋东京宫城东面之门的名称。这过片两句意谓:将来赴宫阙廷试高中,宴开琼林,那时空中红日朗照,花枝树叶上的露滴也辉耀着五采,何等惬意;新进士们骑马进入东华门,出游天街,红尘软绣,又何等荣光。这正如苏轼《送蜀人到殿》所写的:“一色杏花红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接着“争看荀氏第三龙”一句,更点明自己确是为雁塔题名的进士,即在幻想中成龙了。按东汉荀淑有子八人,皆备德业,时称八龙。也许,谢逸排行第三(姑作如是设想,待考),便借用荀氏八龙自称“第三龙”。歇拍“春暖桃花浪涌”,既为写景佳句,结得有韵味,也寓有高中之意,表达了作者的自得情怀。《三秦记》云:“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鱼跃而上之,跃过者为龙,否则点额而已。”当时,作者自信未来如鱼跳龙门,定会跳过去而化为龙的,科举仕途将一帆风顺。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他才气横溢,学识渊博,却屡试不第,只得以诗文自娱,少年时的金色美梦彻底幻灭了。

此词具有如此豪迈飘逸的风致,是由它的题材社会意义广泛及作者抒写的壮怀宏愿所决定的。这也说明了,即使如“远规《花间》,逼近温、韦”(薛砺若《宋词通论》)的婉约派词家谢逸,亦能写出豪放词,在词风上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篇6:《沔水》原文及赏析

《沔水》原文及赏析

沔水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译文

漫漫水溢两岸流,倾注大海去不休。天上游隼迅捷飞,时而飞翔时停留。可叹可悲我兄弟,还有乡亲与朋友。没人想到止丧乱,谁无父母任怀忧?

漫漫流水两岸溢,水势浩荡奔腾急。天上游隼迅捷飞,高高翱翔可任意。想到有人不循法,坐立不安独悲凄。心中愁苦无处诉,久久难忘积胸臆。

天上游隼迅捷飞,沿着山陵飞来回。流言蜚语四处传,无人制止和反对。告诫朋友应警惕,种种谣言正如沸。

注释

⑴沔(miǎn):流水满溢貌。

⑵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⑶鴥(yù):鸟疾飞貌。隼(sǔn):一类猛禽,我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⑷载:句首语助词。

⑸邦人:国人。

⑹念:“尼”之假借,止。

⑺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⑻不迹:不循法度。

⑼弭(mǐ):止,消除。

⑽率:沿。中陵:陵中。陵,丘陵。

⑾讹言:谣言。

⑿惩:止。

⒀敬:同“警”,警戒。

鉴赏

《沔水》一诗,《毛诗序》以为是“规宣王”之作,语甚概括,但未言所规者为何事。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忧乱之诗”。就诗的内容来看,朱说近是。不过就诗论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故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似作于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以后,王朝衰弱,诸侯不再拥护。镐京一带,危机四伏。作者忧之,因作此诗。”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曰:“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今人程俊英就此评论说:“寺院钟鼓声,悠远深长,庄严肃穆,但同时又是周而复始,单调划一,在情调上同这首诗实在相去甚远,不知何以会有此比喻。此诗三章,初因乱不止而忧父母,继以国事不安而忧不止,终以忧谗畏讥而告诸友,笔端跳跃不停,无迹可寻,反映了作者因祸乱而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还是《乐记》所谓‘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来得恰当。”(《诗经注析》)这是很有见地的。

篇7:沔水原文及赏析

沔水原文及赏析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译文

条条河流水弥漫,倾注大海去不休。空中游隼迅捷飞,时而飞翔时停留。可叹可悲我兄弟,还有乡亲与朋友。没人想到止丧乱,谁无父母任怀忧?

条条河流水弥漫,水势浩荡奔腾急。空中游隼迅捷飞,高高翱翔可任意。想到有人不循法,坐立不安独悲凄。心中愁苦无处诉,久久难忘积胸臆。

空中游隼迅捷飞,沿着山陵飞来回。流言蜚语四处传,无人制止和反对。告诫朋友应警惕,种种谣言正如沸。

注释

沔(miǎn):流水满溢貌。

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鴥(yù):鸟疾飞貌。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载:句首语助词。

嗟:嗟叹。“嗟”字贯下两句,意即嗟叹我的兄弟即国人、诸友。

邦人:国人。

念:“尼”之假借,止。

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不迹:不循法度。

弭(mǐ):止,消除。

率:沿。中陵:陵中。陵,丘陵。

讹(é)言:谣言。

惩:止。

敬:同“警”,警戒。

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其:如此。

赏析: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

篇8:《水仙子·夜雨》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

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注释

三更:指夜半时分。

归梦:回家的梦。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

二老:父母双亲。

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棋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作者先写秋叶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烦愁。梧桐落叶声声似乎提醒人秋天来了,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三更才勉强入眠,不过三更就又醒了来,连一个好梦都没法做成。摆起棋盘,独自下棋消遣,灯花落尽,棋局仍未撤去。深叹客旅他乡,十年一觉黄粱梦,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服侍尽孝。这种种的烦忧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愁思百结,感慨不已。全曲语言简洁,风格自然清雅,意境优美。

曲作一开始就用鼎足对形式:“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既点明了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调。梧桐叶落,飒飒声响,表明是深秋时节;以雨打芭蕉叙出气候,芭蕉叶大而较硬,声音清晰而杂乱,与寂寥的旅人的愁绪自然和谐地共鸣起来,仿佛打在心上,千愁万苦,如雨点密集而下,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作者以《夜雨》为题,通篇却不着一个“雨”字,而是从听觉人手,给秋以声,给芭蕉以愁,借“雨”写“愁”;“一声”声,“一点”点,既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不断的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缕缕愁思如同这秋雨一样无法断绝,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

接着连用两个“三更”,以点出“归梦”之难成:由于万千愁绪,以致夜不能寐。归乡之梦又为作者平添了一份乡愁,故“归梦”两字承上启下,既补叙了愁因,又为下文梦醒的描写作了必要的铺垫。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骚客常以此描写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乡,半夜“归梦”,引起人无限的愁思和惘怅。因此,作者以一个“愁”字,点出全曲的感情基调。

“落灯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为排遣愁闷,然而棋后懒于收捡,可见是越下越愁闷,正像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句从视觉角度渲染乡愁,化用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意,写雨夜客居时的孤寂。而残灯照空局的景象,则进一步表现了深秋雨夜的凄凉和愁苦。因此,“落灯花棋未收”是由景向情过渡句,接“三更”时分,引出更深喟叹。

“叹新丰逆旅淹留。”此句借用唐代名臣马周之典,唐人马周未登第时,曾旅宿新丰,受店主冷遇,后世借指旅愁。《坚瓠集》载徐再思“旅寄江湖十年不归”,曾滞留北方十多年,然而仕途多艰,仅做过下等的小官。这里以马周自况,羁旅他乡,饱受寂寥愁苦,然而仕进无门,一事无成,穷途潦倒,仿佛马周当年为新丰客般备受冷落。而马周穷途尚有常何引荐,自己怀才不遇,久困异乡,前途渺茫。而且客居地“新丰”之得名本就与乡愁有关,加之前句“归梦”的导诱,联想到自己与马周境遇迥异,是愁上添愁。一个“叹”字,把自己羁旅异乡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愁闷,尽收其中。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作者躺在床上,回想起十年来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种种往事,年迈的父母远在江南,自己不但未尽孝,反倒让二老担忧,如今功名也未成。孤寂、怨恨、自责、思亲等种种愁苦,都凝结为“都到心头”四字,道出了深秋夜雨时心头愁苦的具体内容。

此曲采用作者惯用的重词叠字手法,善用数词人曲,如“一声”、“一点”、“三更”、“十”、“二”等,给人以回环复沓,一咏三叹之感。全曲情景交融,用典用对,贴切自然,不愧为“情中紧语”。

篇9:渌水曲原文及赏析

渌水曲原文及赏析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

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转折,写这位采苹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泮水》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1.申泮文事迹材料

2.《马》原文赏析

3.声声慢原文赏析

4.梦原文赏析

5.《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6.《岳阳楼记》原文赏析

7.琵琶行原文赏析

8.《黄鹤楼》原文赏析

9.《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

10.《蜀道难》原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泮水》原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