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

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

2024-01-26 08:01: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烂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

篇1: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

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

晚上下班回家,母亲热好了饭在等着。一看主食是馏黄米糕和油饼,惯性思维地问了一句:今天又过啥节?

母亲笑笑:老天苍,要吃盖窖饼的。

还有什么节没过?我问。

母亲说:二十五老天苍后正月里的节过完了,还有就是二月二了。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春节法定假日七天一过,上班的号角已吹响,呼啦啦各就各位,雄赳赳气昂昂、干劲十足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投入奔小康的队伍。

闲赋在家的母亲,按部就班地过着她的春节。只要不出二月二,每天还在过大年。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年过得虎头蛇尾、意犹未尽,有点儿应付其事的味道,少了些许庄重,少了几分仪式感。

母亲蒸的馍馍

初二婆婆家返回,妹妹两家子也正在赶来的路上。按照老家的习惯,平时办事业讲究三六九,正月里更要讲究个三六九。出远门都要逢阴历三、六、九,农村人俗称的黄道吉日。

这几年,一则在城市习惯了,入乡随俗地按照城市里“初二回娘家”;二则可怜的假期只有七天,睁眼闭眼间就过去了,再讲究“三六九”,估计都得旷工扣工资。所以怎么省事儿、省时间怎么来。

不管你想不想吃,初二回娘家门那顿饺子是必须滴。那些年生活条件有限,一年难得吃几顿饺子,饺子便成了待客待己的最高标准。

记得每年除夕晚上包饺子,母亲总是根据所剩的饺子皮或饺子馅预测来年丰衣还是足食。婆婆家每年的饺子皮和馅必须正正好,预示着来年不愁吃不吃穿。

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殊途同归地是,全国人民的心愿都是一样的:衣食无忧,吃得饱穿的暖。

时至今日,先生一直叨叨那句“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可能是饿怕了,累怕了。我常常开玩笑“那试试倒着吃饺子是什么感觉?”他想了想估计不敢尝试。

当“吃好饭、穿新衣”不再是过年仅有的奢望的时候,过年的味道似乎淡了许多。

已经长大的孩子们,看着和父母祖辈们围坐在一起,其实每个人低头玩着手机,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他们的欢乐。

父母亲最大的乐趣是下跳棋、扑克牌的.打大尖。平日里闲下来,两个人也能把两副扑克玩儿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过年难得聚在一起,几个孩子们被迫放下手机,陪着姥姥姥爷玩儿扑克,逗的老人欢笑声不断。

难得的想像年轻人一样,赶个潮流全家去趟电影院,网上买票时才发现电影票和春运的火车票一样一票难求。无奈地打消了念头,改看家里的电视。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过了“破五”才可以南来北往地走动。老家有习惯初五一大早送穷土。年前刚打扫过的家,再干净也得扫点儿瓜子皮、花生仁出来,摸黑天仔细地包了扔到垃圾堆里,响一串鞭炮,预示着一年富富余余。

转眼初六已到,上班前恐惧症随着妹妹们的离开加重。相聚欢,相聚短暂;离别愁,离别久久。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父母子女、夫妻姊妹,每一个身不由己的人,分分合合,聚聚散散。

正月初十,母亲没有学本地人的习俗吃莜面,而是按老家的习俗吃了饼子。这一天是“耗子娶媳妇”的日子,小时候我们姊妹几个屏着呼吸、强打精神、静等耗子娶媳妇的日子记忆犹新。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是南方人的。北方人永远是把饺子放在最好的节日,招待最贵的客人,犒劳辛苦的自己。

这些年,赶着时髦尝尝鲜。每年这一天买了汤圆或元宵。吃惯了饺子的胃硬是不接受这甜甜糯糯的吃食。所以,它们只是作为配餐,装点一下节日的花样。

今年的这一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尤其突出。即使除夕那天也没有这样浓烈。似乎某些人是在抓住过年的最后尾巴,过足了放鞭炮的瘾。

五天前,母亲说明天吃饺子吧。我以为她是流行一把要过“三八”节。一问原来是年里的“小天苍”。

传统长长久久的过年,在母亲每一次的提醒下即将过去。而上班的我们,忙着正在进行的记账或结账,早已忘记今夕是何年。只知道马上又是一季度末了。

古老的年的传统习俗,能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吗?

篇2:回味过年散文

回味过年散文

快乐的日子总是容易过去,愉快的新春佳节,就在我们尽情享受的时候,悄悄溜走了,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

“忙三十,闲初一。”忙碌的大年三十一过,所有人都像快进站的火车,由疾驰到放缓车速,人们从忙碌到闲下来安适地享受新年的快乐。

今年大年初一上午,太阳被响彻云霄的烟花爆竹声吓得躲进了厚厚的云层里,久久不敢露面,缓过神来的天公不忘自己的职责,连忙推出太阳,让它为人间的新年添光增彩。

下午太阳像个新婚的媳妇,羞羞答答、磨磨蹭蹭地露出了娇艳的笑脸,霎时,整个人间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温暖。

太阳出来了,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心情也格外朗润。

去年是个暖冬,整个冬季似乎被忽略了,提前跨入了早春。沐浴在温暖的冬阳下,我来到户外,信步走进田间。

漫步在防洪大堤上,仰望太空,天是那么蓝,使得冬天的太阳显得特别温暖;俯视河水,水是那样清,清得可见鱼儿在水中游弋;蓝天碧水间的鸟儿们显得更快乐,它们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那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清脆、悦耳,因此更动听。

放眼望去,早播的小麦绿油油的,晚种的也在奋力向上伸;油菜虽曾遭遇短暂的低温,但又是那么郁郁葱葱;路边的小草更是生机勃勃,似乎要将它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给人们看。

空旷无垠的田野,不见一个人影,只有远处的公路上依稀可见轿车穿行,使得田野更加静谧。

我饶有兴味地欣赏着这“水乡宁静图”,不能不想起儿时大集体年代的农村生活。那时的人,似乎以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革命”,就是造反,就是砸烂“封、帝、修”。

农民无假日。原以为过年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谁知上级指示:“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所谓“革命化”,就是大年初一下田干农活。尽管大多数人不情愿,但队长不能违反上级精神,他有的是权力和办法,大年初一下田劳动,一天抵算平时三天的工分。重赏之下必有响应者。大多数社员都扛着泥耙拿着泥锹下田“抓革命,促生产”去了。

从沉思中醒来的我,饱览了田园风光后,踱回小镇。小镇大街小巷,都因午夜的钟声敲响前后,整个天空中响起震破天幕的鞭炮礼花声,缤纷的色彩,照亮了整个天空,也映亮了大地,那气势无论什么重大庆典都无法与之媲美。早晨,财门大开,又是一阵阵噼里啪啦、嗵嗒的鞭炮声。随着这两次飞花碎玉般的纸屑飘落下来,地上或如桃花雨,或似红地毯。

农村人喜欢红红火火。象征团圆的大红灯笼,寄托志向,抒发情怀,陶冶情操的对联,把个年味渲染得浓浓烈烈的。

浓浓的年味,随处可见,你看男女老少无不穿上节日的盛装,路上行人笑意写在脸上。熟人相见,不再是“吃过了吗”“吃了”的对答。人们一夜之间都变得那么客气文雅了。

人们相互拜年。平辈相见:“恭喜发财,万事如意!”遇到长辈“祝您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辈祝小朋友:“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多祥和的气氛啊,多文明的新农村呀!我想,如果每一天都像过年这样讲文明、有礼貌那该多好啊!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理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因为精神文明会伴随物质文明并肩而行。

过年是团圆的日子,团圆就离不开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过年又是喜庆的日子,许多人家都趁着亲人团聚之时,办喜事、搞庆典,大摆筵席款待各方宾朋。

宴请亲朋好友,或提前定好饭店,或自备家宴,何种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让聚会成为联系你我的纽带。

乡村人办事很实诚,真心待客,唯恐招待不周而怠慢客人。现代人办事不再是昔日的六大碗,每桌十个或十二个冷菜,烧、炒、烩、炸、蒸穿插上,中间还要上几个汤菜及甜点。过去以素为主,荤腥点缀,而今海陆空齐上阵,缺一不可。除了品种多,还要讲究色香味,更注重科学搭配。既要让客人吃好吃跑,又不要有较多的剩菜。

一场活动结束,主人既尽了地主之谊,又彰显了农村生活的甜美与丰裕。许多参加活动的城里人常向他人介绍乡村喜宴的场面。

要说农村的.变化之大,莫过于饮酒习俗的改变。现在,无论是在喜庆的酒宴上,还是家常的宴请及亲友聚会时,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想方设法地斗酒,千方百计地让他人喝多而自己作壁上观。如今大家都知道,怂恿他人多喝,自己并不轻松。虽偶有闹酒场面,但总会有人及时提醒大家,适可而止,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席间敬酒、劝酒是必可少的环节,主人还得带头喝。没有酒量要有激情,酒量不大没关系,只要有足够的诚意就没人计较你。

对他人的敬酒,能者多饮,意思到了就行。可喜的是,强人所难的不见了。当然仍有醉酒者,不过皆因“酒不醉人,人自醉”,从没见过别人捏着你的鼻子往嘴里灌,还不都是自觉自愿地喝下去的呀!

宴席结束后,不少人春色满面,朋友之间手拉着手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豪情逸致声音高亢,或缠缠绵绵诉不尽的衷情。尽管未必完全听清楚对方讲的是什么,但这并不影响相互间的交流,因为大家都一样沉浸在飘飘欲仙的境界里。此时的话多,笑脸更多,酒后的人比任何时候都热情客气。握手了再握手,拥抱了又拥抱,张郎送李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方。所幸的是耍酒疯的,借题发挥的明显少了。饮者,足而不醉方为高。然而,酒逢知己喝高点又何妨?

过年大人们开心,孩子们快乐。巴望过年的是孩子。过年对他们来说,真的很好。他们大多数作业已在年前完成,只有类似于《快乐的春节》的习作待到年后完成,因此暂无学业负担,家长们也不会在这时要求孩子做作业。愉快的寒假,快乐的春节。

我那上四年级的孙子常说,过年真好!每天吃过早饭,就有跟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来叫他出去玩,他招呼一声便一溜烟地跑了。初三上午,出去后直到吃中饭都不回家,我找了几趟也没找到。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几个小脑袋从河坎下冒了出来,衣服搭在肩上,一身的泥土,一蹦一跳地各自往回走。看到他们的调皮样,我忍俊不禁。

刚吃完午饭,丢下碗筷就又跑出去了,因为外面有小朋友在等他呢。我连忙赶上去,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可他们却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我们知道,在安全教育平台上早就学过了。”嘿,现在的孩子懂得的东西真多!

玩了一圈,他领着小伙伴来到家里客厅里看电视。不久,又跑到门外摔掼炮,啪、啪、啪,响了一会儿,带着小朋友来到我的书房。推开门,探着脑袋询问在看书的我,能不能让他们玩会儿电脑?过年了能拒绝他们吗?但我提出要求,一堂课的时间,时间一到请主动离开,否则下次不要跟我提这样的要求!他们连忙答应。我放下书,让出座位。就在我跨出书房门的时候,孙子说:“过年真好!不是过年,爷爷是绝不允许我摸他的电脑的。”

我听了窃窃的笑了!

是啊,过年了,开心就好!

为了那开心的时光,为了温馨的团聚,为了看望远方的亲人了却一年的思乡思亲之念,许多人不畏远途劳顿,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回乡的脚步。所以我以为,过年的温馨与快乐值得仔细咀嚼回味,只得将那美好时光保留在记忆深处。

篇3:过年的回味散文

过年的回味散文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过年时节,父母亲都成了最忙碌和幸福的人。父亲是家里的主男,家里过年的事,大多是他一手提前操办;母亲是解放后湘乡县城里的第一位入党的女党员,是镇妇联出头露面的人物,又在大队部工作,所以特忙,很少顾及家务,我家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翻版。

1967年年三十这一天,很少顾家的母亲也开始忙里忙外,扫坪、抹灶、洗菜、破鱼、切肉、贴窗花、贴春联。春联上的字都是父亲亲手写的,大多是迎春接福、爱出爱返、福往福来的吉祥话。别看他只读过三个月私塾,写的字比我上过几年大学的孩子都要强好多倍。做好这些准备后,父亲在正房正面摆好祖宗牌位,放好供品,上好香,祈求各路神圣和祖宗菩萨保佑一家来年清吉、人兴财旺。年复一年的祈求,家里除了多了我们四兄妹四张嘴外,其他都没多大改观。望着只能看还不能吃的鸡鸭肉鱼,我们几个只好屁颠屁颠跟在大人们的背后直掉口水。忙完这一切已是傍晚时分,年迈的祖母会端坐在灶堂旁小凳上,将辛苦储备一冬的枯柴残枝烧得“噼里啪啦”响,为我们全家准备正式的年夜饭——白萝卜炖猪脑壳肉。年份好的那年,会加上几坨猪脚肉一起炖着吃,味道也会特别香。灶膛的火光欢快地跳跃着,将祖母那饱经风霜的慈祥平静的脸映照得红红的——这是在我的脑海中永远定格了的她老人家的形象,尽管早已布满灰尘与苍老。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温馨过年的味道,因为“大跃进”、“公共食堂”、“苦日子”的恐慌犹存,“破四旧立四新”的阴霾未散,贫穷和饥饿一直缠绕在我们这个男女老少七口人的家庭,想再“翻身求解放”也都找不着北。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到了1968年我参军当兵的那一年才有所改观,我们兄妹四人都快长大成人了。这年的除夕,也是我最后一次在自己的老窝和亲人过的最后一个“团圆年”,所以记忆也特别深刻而又遥远。

其中记忆最深的,当然是数我父亲要在朝屋中央筑垒旺火灶了!父亲的这一举动说明,明人不做暗事,他要正儿八经地向全村子的人宣布:今年我家要过个热闹年了,有劳天上神仙、地下祖宗、四方邻里多多关照!原因是我家私自宰杀了一头自家喂养的“带资本主义尾巴”的猪,正板的猪肉,让精明的父亲悄悄在当时的“黑市场”卖了,只留下了猪头、猪脚和猪下水等零杂碎供全家人过年享受。卖猪肉所得的钱,他为全家人每人添了一件新衣,唯一的妹妹最小,父亲也最疼她,她是换了个全身新。在我们兄弟的心目中,父亲多少有点“重女轻男”。父亲也特别疼爱母亲,家务事他基本上让老祖母操劳了。这些,在那个年代,是同村很多人家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我父亲做到了。

筑垒旺火灶,既是个劳力活,更是个技术活。筑垒旺火灶的人需要细心、耐心、还得有诚心。老家称旺火为灶神,也叫司米阿公,专管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神仙,哪个也得罪不起。如果谁家筑垒的灶点不燃或火苗倾斜,那就预示着这家人来年不会顺利。灶火点燃后还要熊熊燃烧,谁家的灶火烧得猛,烧得彻底,谁家来年的'日子就会越红火。旺火灶最好燃透,保持原来完整的样子一直保留到过完元宵节才能拆除。所以在垒旺火灶这件事上,无论多么节俭的人家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家家都是用最好的炭块,最好的木柴,最细致的心思来对待,像父亲这般精干的人对灶神的敬畏那就更是非同一般了!现在看来,祖辈们对灶神的顶慕礼拜,究其实是自然朴素主义情愫的必然流露与喧嚣。

父亲把早准备好的那几块周周正正的砖头用和好的泥浆,抹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小平台,再用绳子将早劈好的长短有格、粗细有致的一堆木材绑得结结实实稳稳地支在平台上,然后接过我提来的几箩筐煤碳,从中挑其中最好的煤块拿起小斧子左削右劈,由大到小加工成他想要的形状,一块一块,从下往上认认真真筑垒成蜂窝状的圆型炉膛。精工细作的旺火灶,见证了父亲的执着与认真,也给一家人带来了欢乐与祥和。旺火灶筑垒好后,随着熊熊灶火的烈焰和大铁锅内猪脚萝卜的沸腾,我家小院便洋溢在年的喜气中了。窗花、对联、鞭炮、门口红红的灯笼相互应和,门楣上吉祥的祝福,在微微的寒风里轻轻摇曳,合奏着一首新年的交响曲!弟妹们也前呼后拥地跟着我高声喊着:“过年啦!过年啦!我家过年啦!”

当晚,我们全家人和闻讯而来的亲朋戚友十几号人围坐在旺火灶前,大口大口吃着父母炖好的猪脚、猪脑壳肉和萝卜,品尝着自酿的谷酒,细嚼着姑妈从乡下带来的红薯片和花生,畅谈着今年的收获和明年的展望,欢歌笑语、喜气洋洋一直守岁到午夜过后……

“马有知途德无限,羊存跪乳恩泽长。”马去羊来,转眼间,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已成追忆,我现在的小家也不例外用上了天然气、液化气,还有电炒锅、电饭煲和电磁炉、微波炉,城市人烧煤烧柴都成了稀有行为。灶神解放了,时代的确进步了不少。有时也会不经意想起犹太人那句谚语:“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而今又到除夕,祖母、父母早已离我远去。我却再也找不回那曾经的年的感觉,再也寻觅不到那曾经的香喷喷、肉腻腻却胃口大开的年夜饭的味道了!

“逝者如斯夫,不尽昼夜!”那旺火灶、那萦绕平房屋顶的袅袅轻烟、那邻里乡亲间串街走巷拜年时暖暖的人情味,也已追随往昔杳杳远去,而一成不变的,只有我和孩子们每年除夕时,那无边的回忆、不尽的思念、淡淡的伤感、幽幽的叹息......

【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相关文章:

1.过年散文

2.过年是什么时候及习俗

3.过年的时候的小学作文

4.往事只能回味经典散文

5.过年半月散文

6.杀猪过年散文

7.一个人的时候的散文

8.百味人生,回味无尽散文

9.北方人过年的散文

10.记忆里的过年散文

下载word文档
《回味过年的时候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