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

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

2023-12-29 07:59: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约会桑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

篇1: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

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 -诗词大全

暮上瞿唐峡

作者:项斯  朝代:唐  体裁:五排   自古艰难地,孤舟旦暮程。独愁空托命,省已是轻生。

有树皆相倚,无岩不倒倾。蛟螭波数怒,鬼怪火潜明。

履道知无负,离心自要惊。何年面骨肉,细话苦辛行。

篇2:夜入瞿唐峡,夜入瞿唐峡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的意思,夜入瞿唐峡赏析

夜入瞿唐峡,夜入瞿唐峡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的意思,夜入瞿唐峡赏析 -白居易的诗

夜入瞿唐峡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预堆。

篇3:《夜入瞿唐峡》翻译赏析

《夜入瞿唐峡》翻译赏析

《夜入瞿唐峡》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前言】

《夜入瞿唐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述瞿塘峡之奇险,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首联抓住“险”、“难”,突出瞿塘峡的两大特点;颔联以平常之物为喻,写峭崖绝壁,铺展其“险”;颈联叙行路艰难,渲染其“难”;尾联写己愁高于滟滪堆,点出自己的不幸遭遇及心灵的振颤和沦落的哀愁。这首诗风格直率,语言平易浅切,比喻亲切自然,状物抒情朴实生动。

【注释】

⑴瞿唐峡: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中最西边的一个峡,在今四川奉节东十三里。

⑵信:实在。

⑶岸似双屏合:谓两岸的山峰像双座屏风一样合拢。

⑷天如匹练开:谓因为两岸山峰的合拢,仰头看天,就像一匹细长的白绸那样展开着。练,绸。

⑸逆风:迎风。

⑹稔:纤夫拉船用的竹纤。暗船:指般经过时静不出声。

⑺滟滪堆:在四川奉节女内,瞿塘峡口中,此地狭罕水急,航路最为险恶。

【翻译】

瞿塘是天下险峡,何况在夜里行船、逆水而上,实在更难啊!两岸山崖直立,夜色中正像两扇屏风一样向内合拢;从江面向上看,两边高崖间窄窄的天空,恰似撕开的一匹白练。江风迎面吹来,掀起泪天巨浪;纤夫们拉着船素,在黑暗中逆水行舟。要知道我的愁有多少吗?那积聚的愁绪真比滟滪堆还要高啊。

【鉴赏】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

诗的首联以朴实的唱叹语调切题。在这一联的句末,还用了一个感叹的语气词,这不仅加强了首句“险”字的气氛,而也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强烈的表现,从而渲染了夜上瞿塘峡的艰险,使“信”字也有了着落。自古以来就有“瞿塘天下险”之称,这对诗人来说,在过去如果只是一种传闻,那么,现在首句的表述就已成为眼前的现实了,所以第二句的感叹,就不是什么虚词。这一联在艺术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以散文的句式出之,笼罩全篇,气氛浓烈,语言自然流畅,简洁明朗,具有白氏乐府诗的风格特点。清代名家王闿运有一首《入巫峡》诗,开头写道:“入峡平流稳,江山信美哉!”模仿白诗的痕迹,是很显然的。这也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白诗这一联的艺术魅力。

诗的中间两联是就夜入瞿塘峡的所见所感,加以具体描写,而也是分承首联的“险”和“难”的形象化。颔联的“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是说“险”,它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喻,将夜色中雄奇的瞿塘峡,作了逼真的形容,诗的上句是举目远视,两岸高峰象是一扇合拢了的屏风,看不见奔腾江流的通道。《方舆胜览》:“瞿塘峡乃三峡之门,两岸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焉。”就是这句诗的最好说明。下一句是仰首遥望,那在平原地区习见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是没有的,从峡中所能见到的天幕,像是张开的一匹白绢。这是诗的形容,也是真实的写照。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是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在诗里,一个“合”字,就把“两岸连山”、“重岩叠嶂”的景象生动地突现了出来:在夜幕笼罩下,群峰攒天,一片朦胧,雄奇壮伟。一个“开”字,又把峡中“隐天蔽日”的景象形象地衬托了出来:那高悬天幕的一线光亮,划开了这暗夜的漆黑,多么璀璨。这一联,明暗对比,色彩强烈,一开一阖,图象鲜明,绝无阴森怪骇的气氛,它舒展静谧,给人以深邃、宁寂的深刻感受。如果说,颔联写“瞿塘天下险”,是就其自然景观,描出了它的奇险;那么,颈联就写它的惊险:“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这当然是说“难”了。逆风惊浪,盘涡千转,舟行峡中,动魄惊心。相传民间有一种迷信习俗,说是“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经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水经注·江水》)因此过往船只,皆不得发声,以示警戒,所以说是“暗船来”。这一句结合风土人情和诗人舟行峡中情景,极力渲染了瞿塘峡中的险恶风浪,这比杨炯《广溪峡》诗中描写的,“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更具有生活实感。

正是在对瞿塘峡的奇险和惊险的描写基础上,诗的尾联,很自然地抒发了诗人夜上瞿塘峡的感慨,同时,也是与首联紧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瞿塘天下险”这个主题。而且联系诗人的不幸遭遇,还会强烈地感到诗人心灵的振颤和沦落的哀愁。因此,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就决不只是因瞿塘峡的艰险而发出的叹息,它一语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因仕途蹭蹬、命运坎坷而发出的一声人生的叹喟。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白居易诗向以平易浅切著称。这种平易浅切的艺术风格,在《夜入瞿塘峡》诗中,也同样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它那平易的语言,状物抒情,朴实生动,特别是那浅切的比喻,亲切自然。试想,“双屏合”、“匹练开”很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生动贴切,浑朴天成,绝无奇巧刻削的痕迹。难怪陆游在《入蜀记》中描写瞿塘峡时,也竟然有着与白诗同样的比喻:“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这当不是偶然的巧合。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总是为人们所乐于引用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特地指出白居易诗歌“用常得奇,的艺术风格,并认为“此境良非易到。”是公允的,也是有见地的。

篇4:白居易《夜入瞿唐峡》赏析

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鉴赏: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吏,三月经过瞿塘峡时所作。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我们看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足见诗人所言不虚。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比喻新颖也是这首小诗的一个特点。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

篇5: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原文及赏析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译文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

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

巴国的大地虽已走尽,而这巫山却是高得难以达到顶端。

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萝又像已接近日边。

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极目远望食有丝毫的遮掩。

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

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

悲风吹着树枝作响,空谷里的积雪还白光闪闪。

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

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

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

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注释⑴巴东:王琦注:即归州,唐时隶山南东道。《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旧名西陵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陆放翁《入蜀记》: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视天如匹练。《方舆胜览》:巫峡,在巫山县之西。《水经注》云:杜宇所凿,以通江水。图经云:引山当抗峰氓、峨,偕岭衡岳,凝结翼附,并出青霄,谓之巫山。有十二峰,上有神女庙、阳云台,高百二十丈。

⑵海月:海上的月亮。

⑶瞿(qú)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⑷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凯《左传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通典》:巴国,今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是其地也。《文献通考》:重庆府,古巴国,谓之“三巴”。

⑸穹(qióng)石:大岩石。《上林赋》:“触穹石。”张揖注:“穹石,大石也。”

⑹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⑺却顾:回头看。舟壑(hè):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⑻“青天”句:《后汉书》:“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荡荡正青,若有钟乳状。乃仰嗽饮之。”章怀太子注:“扪,摸也。”

⑼“望云”二句:《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史记》: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考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裤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瀛(yíng)海:大海。汉王充《论衡·谈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⑽孤光:孤独的光,单独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鲍照诗:“孤光独徘徊。”

⑾悲风:凄厉的寒风。

⑿佳趣:高雅的情趣。

⒀吐月:吴均诗:“疏峰时吐月。”

⒁清猿: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张铣注:“清猿,谓猿鸣声清也。”《楚辞》:“猿啾啾兮狖夜鸣。”

⒂孤舟:孤独的.船。

赏析

此诗“巴东”这一地理概念的具体所指,历来有所争议。一些旧注认为诗题上的“巴东”即是唐代归州的巴东(今湖北巴东),如比较权威的清代学者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在此诗题下解释说:“巴东,即归州也,唐时隶山南东道。”(《李太白全集》中册1021页,中华书局出版)若仅凭字面意义,此说无错。但按照诗意,则不可通。诗题曰“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云云,可知诗人的行进路线是从巴东出发,然后穿过瞿唐峡,接着才登上巫山的。若此,巴东的位置一定在瞿唐峡之前,或者说,瞿唐峡一定在巴东和巫山的中间。然而,归州的巴东却在巫山的下游,若自这里登巫山,则必须溯江而上,但无论如何又无法经过瞿唐峡。如果顺流,那就要先过瞿唐峡,登巫山之后要再行走相当一段水路方可到归州的“巴东”,与诗题大相牴牾。于此可知,“归州巴东”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此诗中的“巴东”是指夔州(今四川奉节)。《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东郡。武德二年(619)更州名,天宝元年(642)更郡名。”据此可知夔州原来是信州的巴东郡,至“天宝元年”始“更郡名”。李白此行当在开元十三年(725),此时的夔州尚未改名,仍叫巴东郡,所以诗人才有此称。又据《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若把与此有关的地名按长江流向自上而下的地理位置排列一下的话,其顺序则是夔州、瞿唐峡、巫山、巴东,况且前三处所距不远,完全可能是在一天中所经过的三个地方。诗人自夔州(时称巴东郡)出发,很快即经过瞿唐峡而到达巫山(参见《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五册47-48页,中华地图学社出版)。这样解则全诗疑窦顿开,语意甚明。

诗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已走了几千里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唐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诗人极目千里,饱览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不穷”是无穷无尽之意,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又可说是诗人所目见。因为诗人视野之内皆是耸山峻岭,都是巫山之境,故谓之“无穷”,所以下句说整个巴国境内都被巫山占据了。当然此句只是形容巫山面积之大,与杜甫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相同,不必拘泥考证巴国的辖境。“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萝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时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头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霞外一般,云气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悬。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

“却顾”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极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是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竟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苍梧”语出《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白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无须详考。“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

“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未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已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寂静穆的感觉。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全诗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从开始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诗中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伟,“日边”、“霞外”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诗中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晦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相关文章:

1.题峡中石上,题峡中石上白居易,题峡中石上的意思,题峡中石上赏析

2.描写春天的诗句——《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下载word文档
《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暮上瞿唐峡,暮上瞿唐峡项斯,暮上瞿唐峡的意思,暮上瞿唐峡赏析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