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
“安娜姐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欢迎阅读分享。
篇1: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
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
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内。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影响,也反映了中国饮食心态与文化心态在其深层结构上是和谐一致的。
在传统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介绍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定义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发掘、研制、培育)、生产(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制作(家庭饮食、酒店饭馆餐饮、工厂生产),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
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如购买食料、食品),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如家庭饮食烹调),食物消费(进食),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
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
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
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
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类食事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正是这三个基本的物质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食思想、食惯制是人类食事活动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范畴,组成它的血肉。
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
它可以简略成如下表述: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事象、精神、规律的集合。
四、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有价的。
(一)饮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研究者笼统地认为: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都属于饮食文化范畴。它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和食事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菜文化,这是饮食文化的基础。人们享受饮食文化,要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去实现。
小吃文化,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最有食文化韵味的一种民族文化。人们通过小吃可以领略民间饮食的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筵席宴会文化,这是一种社交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综合体现。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业的文化档次。
餐厅文化,这是一种环境文化。餐厅的装饰、布置、风格、情调,都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
服务文化,这是一种形象文化--人的形象文化。服务员是代表企业为客人服务的“大使”,她们的装束打扮、服务动作、神态气质,都反映企业的形象。
营销文化,这是一种企业文化。它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宗旨、特点以及营销策略、方式等,是企业包装和推销自己、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也有的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用具学等科学。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特定的学科领域。
篇2: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张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
倒是一些农书和草本书保留了些相关资料,却又因非专述饮食与烹调,故不可视为饮食文化之专著。
明中叶以后,由于文化的再次下移运动,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系统化,表现为专著增多,且富于实践性,涌现了较多的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尽管如此,他们仍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研究模式,这些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字,缺少分析和综合,还仍然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仍属于一种文学之士的余暇笔墨,远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气。
因此,总的说来,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是迟滞落后的,远远不适应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两者极不协调。
二、近代国内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生以后,尤其是近代西风东渐和民族先驱“睁眼看世界”以后。
正是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确切些说应当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刷,不仅给了我们新的方法,也给了我们新的力量、新的生机。
很显然,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一方面要跳出传统的文学之士余暇笔墨的模式,另一方面更要用近代科学来武装研究者的头脑。
而这两者在封闭的传统文化空间中是难以办到的,西方文化则给了我们新的方法、新的力量。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的开展一样,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科学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并明确指出其为“文化”,当首推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这位哲人在他的《建国方略》、《三民主义》等文献中,曾对祖国饮食文化作了颇富启示性的精辟论述。
他指出:“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
孙先生认为,作为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烹调技艺的发展与整个饮食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整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进化的结果,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他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孙先生之后,诸如蔡元培、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也都不乏此类论点。
他们一致认为,“烹任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烹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文明,从饮食去观察,多少总可以看出一些的”。
“职业无分高下,厨师为人解决吃的问题,烹饪为艺术为科学??烹饪而称之为艺术,当然不仅是指一般在案前操动刀俎或在灶前掌勺的技巧而言。
艺术家皆有个性,皆有其独到之处??不是任何人按照其制法便可如法炮制的,必定在选材上有考究,刀法上有考究,然后火力的强弱,时间的久暂,作料的配搭,咸淡的酌量,都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从前一个饭馆只有三两样拿手菜,确实做到无懈可击的地步,而且不虞人仿制,因为如果可以仿制得来,那就不成其为艺术。
师傅可以把手艺传给徒弟,但是可传授的是知识,是技术,最高的-点奥妙是靠自己心领神会的。
“总括起来烹调这一门应属于文化范畴,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烹调是劳动人民和专家们辛勤地总结了多方面经验积累起来的一门艺术”。
但以上这些还只是一般性的议论,或是缘事兴说,或为借题而论,尚不属学科和专业的研究。
篇3: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秦始皇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制政策始,便开始走上了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的道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则使这种“政治文化”确定了儒学的基本内容。
说它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文化”,是因为它的核心是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即纳入封建之道的政治色彩极浓的文化。
在这种封建的专制政治和封建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之中,几乎一切士与准士的知识群都埋头于传统和正统的政治文化之学习研究中,“皓首穷经”,学以干禄。
除这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封建治术的政治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科学门类,大多都被视为“虚应”(《红楼梦》中贾政语)和“末技”。
至于烹调技艺的地位,在统治者的眼中,更是属于微不足道的下下之品了。
厨作,那是贱民所从事的下作之业。
所以,事厨者一向被称为“厨役”、“厨子”等等。
不仅如此,即便是属于上等社会的成员,如果他把个人饮食之事视为第一等大事而置于封建道德之上,甚至是过于追求饮食,那他就成了所谓的'“饮食之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这“大人”亦即“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凝滞僵硬的文化形态,如同樊笼桎梏一般地约束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晋朝是个很奢华的时代,望族名门之后何曾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个权重望高于一时的大人物,但只因他“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而在生前死后多遭非议。
儒家视自己的“道”高于一切,主张毕生循道、卫道,为道可“杀身”,为道可“舍生”。
饮食,活命养生,固是民天大事,但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和道家看来,只有它统一和服从于封建之道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种传统思想之下,很难想象有多少人能把饮食生活当做一种学问去认真研究。
更何况,儒者的“仁爱”之心,是不能见到畜禽等有生命之物为人所宰杀的,“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君子是根本不能身践厨作之地的。
正因为如此,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反常现象,即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
明中叶以前,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诚如清人博明《西斋偶得》所云:“由今溯古,推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两汉以下至唐之前,尽管有数部以“食经”名世的著述见录于史籍,却又多佚而不传,后人难窥其详。
篇4:饮食礼仪的概念
饮食礼仪的概念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
“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
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
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
……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
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
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之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大家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
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
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共饭不泽手。”
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
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
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
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人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饮食礼仪——斟酒碰杯
喝酒,是中华民族一大嗜好。
喝酒有许多礼节、习俗。
就说斟酒吧,人们在为客人斟酒的同时,常说“满上满上”。
这个满可不能理解为得溢出来,而是指满杯中的八成就行了。
作为主人,要首先为客人斟酒。
酒瓶要当场打开,酒杯大小要一致。
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的同志,要先给他们斟酒。
如不是这种情况,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斟酒,酒经斟满,但不要溢出来。
作为客人,当主人为自已斟时,要起身或俯身,以手扶杯或欲扶状,以示恭敬。
还有一种“叩指礼”,就是主人在给客人斟酒时,客人要把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表示感谢主人的斟酒。
席上喝酒讲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一口气喝下去。
还要倒过来让旁人看自己的杯子。
在山区,这一礼俗很严格。
碰杯后不干杯,要再罚酒的,也表示对朋友不够仗义。
进餐的礼仪
去参加宴会,进餐的礼仪很重要,不但要吃得尽兴,而且要显出彬彬风范。
就座和离席
在入座时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如有男士为你拉开座椅,你应落落大方的向对方表示感谢,然后再从容入座。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要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应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中国人现代的饮食礼仪——餐巾的使用
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餐巾摊开后,应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用餐
用餐时须落落大方,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要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 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
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经过这么细致的准备,是不是对新年的宴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新年宴会上最炫的dancing queen。
篇5:饮食礼仪的概念是什么
饮食礼仪的概念是什么
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礼义也。饮食思维发达的中国社会,所形成的政治态度、群己关系,亦与西方截然异趣。
《周礼》中即设有膳夫、庖人、肉饔、亨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醢人、醯人、盐人等,属于天官。
在春官中也有司尊彝、司几筵的官。
设官如此之多,足见对其事甚为重视。
且天官乃总摄各部门之官,与司徒掌教化、司寇掌法律、司马掌兵备那种专司某一方面之官不同。
膳夫、庖人等列位其中,地位实在非常重要,与现今各级政府机关的厨师仆役大不相同。
不但如此,郑玄注“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可见膳即是美,饮馔宜美。
膳夫与庖人在天官中所占分量极大,人数比例也高(宫正与宫伯总共才91 人,膳夫却有132 人,加上庖人70 人、内饔外饔各128 人、亨人27 人等等,比例相当可观。
若把全书所列食官合计起来更多达2294 人)。
以至于整个天官冢宰都可以用烹饪来比拟。
盖宰相自古即被视为“调和鼎鼐”的人物,《周礼》贾公彦疏也说:“宰者,调和膳羞之名。”
《周礼》乃王者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治邦国之书,它对烹夫膳人如此重视,且将治国理政类拟于烹饪饮馔,充分体现了“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思考特点。
这种特点,我们在掌守周礼的老子身上也可看到,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饮食,显然被看成是人类的基本经验,由这个生活经验推拓出去,便可以了解其他事务该怎么处理。
膳食要怎么样才能调制得美,其他事均可依此以类推。
但《周礼》毕竟是王者施政设官之书,所论皆王者之事,其饮馔生活是非常特殊的。
在此只能见礼家对饮食之重视,尚无法了解一般人如何进行饮食生活。
这便须再参考《仪礼》和《礼记》的记载了。
今存《仪礼》其实大抵只是士礼,士冠、士婚、士相见、士丧、士虞等,均属于士大夫阶层的礼仪。
其中谈及饮食者,包括燕礼、乡饮酒礼、公食大夫礼等。
燕礼之燕,就是饮戏燕乐之燕,所谓“诸侯无事,若卿士大夫有勤劳之功,与群臣燕饮以乐之”。
乡饮酒礼,则是聚集乡党贤人长老,行饮酒致敬之礼。
至于公食大夫礼,乃是大夫间宴聘之礼。
《仪礼》对于这些礼制仪节的描述非常详细,宾客如何进门、如何肃客人座、席上如何摆设、佣仆如何侍候、饮馔之程序如何、该说什么吉语、如何应对、如何上菜、如何撤席、如何送客……可谓历历如绘。
对于饮食的内容和做法,也有一些记载,如云“香以东牛臐炙,炙南醢,以西牛胾醢牛,南羊炙;以东羊胾醢豕炙,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酱鱼脍”之类。
把这些记载和《礼记》等文献合起来看,就可发现儒家所描绘的周朝礼文,其“郁郁乎文哉”者,一从体制上确立了膳夫庖人的地位,一论饮膳之仪节,一谈饮食本身:邦国王者之饮食,士大夫之饮食,居家生活之饮食。
三者相互配合,共同体现出古人对饮食这种生活必须有的活动是极为重视的。
这种重视,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它在政治学、伦理学上的重要性,中国人实在要超越西方的政治学传统甚多。
以《周礼》论膳夫庖人亨人鳖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等的情形,来对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我们便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论及政府内部之行政机构与职司者,主要在其第四卷第十五章及第六卷第八章。
尤其在后面这个部分,谈各政体内“行政诸职司的安排、数目、性质以及在各种政体中诸职司各自应有的作用”,性质恰好与《周官》类似。
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必不可缺的职司,只是市场监理、城市监护、林区监护、司库、诚信注册司、典狱、城防与军事司、财务纠察审计司、祭司、妇女监护、儿童监护、体育训导、议事司等。
其设官分职之原理固然与《周礼》大相径庭,细部职司分列中也没有任何一位涉及饮膳事务的官员。
这种不同,并不来自彼此所论政体不同,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乃是各种政体中必不可少的职官。
可是若依编《周礼》的人来看,饮食,不正是任何社会中人都不可少的吗?民以食为天,设官分职时怎能不予考虑,或不适当地予以反映呢?以亚里士多德所设的“祭司”来说,他只谈到“专管奉事神明的业务,需要祭司和庙董。
庙董负有维护和修葺坛庙并管理有关祭祀事项的一切公产。
……除了祭司之外,还有典祀、坛庙守护和祠产经纪”云云。
若编《周礼》者见此,一定会问:“那么,先生用什么来典祀呢?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献奉饮食以致敬于鬼神吗?既然如此,为何典祀之官中无职司饮食以奉祭者?”《周礼》内饔负责宗庙祭祠的割烹煎和、外饔负责外祭祀,即为此而设。
又,不仅鬼神要吃,需要定期献奉饮食以致敬之,人也同样需要。
所以邦国定期要举行养老、恤孤、飨众之礼。
外饔之官,就是负责办理此事者。
亚里士多德只想到一堆管理、督察、监护、惩罚的官,而完全不考虑“邦飨孤子耆老”之类事务。
依儒家看来,或许要认为这样的政治学太刻薄寡恩了吧。
第二,儒家注重饮食这种日常生活,并由此发展出礼及各种典章制度,正好显示了儒家所谓的礼,与“法”的性质甚为不同。
礼与法同样是要为人生社会提供一套秩序、规范,让人遵守。
但礼不是法。
法不论来自习惯还是契约,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但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与义务问题,而是情。
礼乃因人情而为之文。
人有饮食之情,故有饮食之礼;有男女之欲,故有婚嫁之礼。
法律能规范人该怎么吃吗?能叫我们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吗?
因此,法是政治性的概念,礼却是生活性概念。
对于像家居生活之类,不与他人或公众发生权利、义务关联者,后世编了许多《文公家礼》、《司马温公家仪》等书刊,来发挥《礼记•内则》的说法。
由《礼记•月令》逐渐扩大,而影响民众整体生活的皇历、农民历,更几乎是家家有之。
法律是不能如此的。
此即所谓礼教,中国人看一个人是否有教养,就从此等生活仪节、饮食进退中见出。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时代,中国人都十分重视饮食方面的礼节,例如座次安排、敬酒顺序等(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礼,因乎人情而为之节文。
这个文,乃是文采、修饰。
就像人穿衣裳,除了遮羞避寒之外,尚有美观的作用。
羞耻之意与避寒之需即为人情,美观则是文采修饰的效果。
故礼其实就显示为美。
《礼记》中有这样几句话:
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
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大羹不和,贵其质也。
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
……醯醢之美,而煎盐是尚,贵天产也。
(《郊特牲》)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少仪》)
礼制所要达成的,当然是人文世界整体的美感,但在这人文美的范畴中,一种美感生活的追求,便也由此中带生出来了。
就像孔子那种“视听言动无不中节”,处处表现出雍容宽舒、尊重他人、敬事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也同时显示了语言之美、行动容止之美吗?上古之所谓礼学,其实正是一套生活美学。
当然,人们也许会质疑此处所说只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种理想,并非上古文明之实况。
确实如此,但我们当知:儒家的礼论,基本上是继承来的,经典上的饮食养民说,并非儒家的发明。
因此我们看《易经》那样强调饮食,看《诗经》也到处都是“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遨”、“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南有嘉鱼”、“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湛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斯干》)、“彼有旨酒,又有佳肴”(《正月》)、“或湛乐饮酒”(《北山》)、“献交错,礼仪卒度”、“既醉既饱,大小稽首”(《楚茨》)等等这样的描述。
人民吃饱喝足了,君王与官员也都能饮酒作乐,代表政治清明,否则便是衰世。
这样的想法,儒家承袭于上古经典,其他人读经典,自然也学得到。
因此,老子论政治,便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又说: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三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
(十二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二十章)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三十五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八十章)
显然典守周朝之礼的'老子也同样采用了以饮食论政的方法。
其中“乐与饵”数语,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八解曰:“乐,音乐也。
饵,饮食也。
言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之留止。
如帝王执以致太平,亦为万物归往矣”,“此举喻也,言人君执大象而天下之人归往,亦如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留止”。
此解对老子义谛颇能掌握,且透显了饮食政论中所蕴含的“徕民观”。
所谓徕民观,即是孔子所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意思,与《易经》“大烹以养圣贤”同义。
一个国家如果政治清明,天下人都会归往该处。
孔子所表达的,就是这么个想法。
孟子反复说王者若推行仁政则民众将“如水之就下”般地归往之,也是此意。
而人民之所以愿意归往,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孟子所说的“使民众养生送死无憾”,亦即老子此处所云“乐与饵,过客止”。
西方政治学中较少见此种徕民观,较常见的乃是“属民观”,致力于界定何种人属于国家或政权,何种人有在此政权内享受权力之权,人民与其归属政权之权利义务关系等等。
中国的政治学,则基本上不这样谈问题,故《诗经•大雅•公刘》赞美公刘始迁于豳,因为能让大家饮食饱美,所以大家就都归附他:“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歌颂饮食徕民,而不强调其体制法度及权利义务之分配与行使问题。
中西政治观之差异,极为明显。
由这里看,儒道两家是相同的。
但它们也可能不同。
因为就在杜光庭所引的文献中,即有人主张“乐以声聚,饵以味聚,过客少留,非长久也,是以蘧庐不可以久处,仁义觏之而多责,故人君体道清静,淡然无味,始除察察之政,终化淳淳之人”,“饵以美口,食毕而众离。
篇6:饮食礼仪的功能
一、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涩及人类饮食发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世界上的饮食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风格。
世界菜系的分类,大致可为三大菜系: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助烦下咽,因此菜就越做越精妙绝伦。
这样就衍生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如下:一是中国烹饪技术发达;二是中国人的食谱广泛,凡能够食者皆食,毫不禁忌;三是菜肴流派众多,如鲁、川、奧、闽、苏、浙、湘、徽等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各具风韵;四是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二、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重“以人为本”。
重科学既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果和食品的成分。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饭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
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很少
考虑到饭菜的营养性。
因此,中西饮食观念不同,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是同样的,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个才,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
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因此,中国烹调特别强调随意和创新。
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导致了中国菜谱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数十种、十数种菜肴。
正如台湾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异议。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调和的最终结果要美味适口。
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味来调和烹制。
中国菜历来将烹与调和为一体。
西方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
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蒸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
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粉、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三、中外饮食礼仪文化比较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筳方面的秩序和规范,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
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
饮食礼仪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思想、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地域文化等等有密切的联系。
为使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为准则。
(一) 共食制与分餐制
在中国,吃饭时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特别是用圆桌,就是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此方式。
西方风行分餐制。
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店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
及至上菜后,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尤其是自助餐,讲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西式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所以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二) 座位座次的安排
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为它代表着无数难以言说的意义。
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最尊重的地位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席等。
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席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中西方座次不同的讲究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会风尚等造成的。
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思想提倡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
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还形成了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
且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为本,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则经验越丰富,便以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很早就形成了风尚(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
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利亚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的人,有高贵贞洁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重,被成为圣母。
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骑士作为武士,不仅忠于君王、信仰上帝,还由敬爱圣母折射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爱恋,形成了忠诚、勇敢、高尚、文雅的骑士精神。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
而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做人,而人越老就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的社会风尚,人们常常不愿谈论年龄、害怕衰老。
时代在发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
如现在的中餐以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中外饮食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从而被人们不断理解和借鉴、取长补短,使生活更加美丽多姿。
篇7:饮食礼仪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中国人尚礼,推崇“民以食为先”、“民以食为天”。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时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是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
往来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座次礼
“排座次”,是整个中国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次的排位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席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边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红楼梦》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上门居中,贾母坐下。
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家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
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
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
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
这是我国古代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当时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
现在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篇8:中国饮食礼仪的功能
中国饮食礼仪的功能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座次代表的含义不同
总体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座,主客两侧的位置,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座。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为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作为主人,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中级别最高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级别非常高。
坐在对方的正对面会引起对方的负面心理效应
饭桌上,如果我们想说服对方,对抗性的入座方式将会降低此次谈判成功的可能性,除非你刻意选择这一位置是事先部署好的谈判策略中的一部分。
因此,设置饭局,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你的安排对对方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如何让对方感到自然放松,让对方没有所托非人的感觉。
你应当知道对抗性的位置并不能帮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而选择角落或合作性座位则会帮你取得更多的合作资源和力量。
独立性座位传递给他人的信息是你不想与周围的人或事有任何关联
当人们不想与周围的人有任何关联时,往往会选择独立性座位。
在一些公共场所,譬如图书馆、公园的长凳上,彼此陌生的人们最喜欢选择这样的位置。
但饭桌上,我们则应避免这一点。
因为饭桌上,我们都希望能与对方进行开放性的交谈,选择独立性座位会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你对他的言谈不感兴趣,或者对其怀有敌意,从而有碍于达到社交目的.。
可见,座位安排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影射。
作为设置饭局的一方,我们不应当忽视座位的位置,刻意安排座位会直接影响饭局的最终结果。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哪儿才是最适合的位置,怎样安排,我们都必须加以考虑
上菜程序
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
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
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手碟——冷碟——热炒——大菜(含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饭点——茶果
用餐
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
2.应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礼貌的;
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
7.夹菜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8. 喝汤不要发出声响,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等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餐后
(1)用餐完后,要轻轻放下碗筷,用餐纸或餐巾擦嘴。
(2)假如自己先吃完,要与父母其他长辈打个招呼,要离开座位。
待大家都用餐完毕,应帮助大家一同收拾碗筷,擦净桌面洗刷碗筷。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饮食礼仪的概念和功能】相关文章:
1.西餐饮食礼仪介绍
2.饮食礼仪有哪些
4.中国饮食礼仪文化
5.什么是饮食礼仪
10.简述现代职业礼仪的功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