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

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

2023-11-08 08:01: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百年爱精品翡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

篇1: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

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

[摘要]笔者相信在共享单车企业可以赢利的前提下,对它们带来的营销学启示进行了分析。最重要的启示是在当前多数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只要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就有可能抓住市场中切实存在的需求“痛点”,企业就有可能找到新的商机。另外,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其他企业要学习共享单车企业利用新的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与服务,更好地M足市场需求。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遵守社会营销的理念,切忌行业恶性竞争,遵守现代企业的竞合理念。

[关键词]市场;细分;商业模式创新;社会营销;竞合理念

1引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成了大城市街头一道道崭新的风景线。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新创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新意和一缕清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这些共享单车企业所表现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使我们看到了年青一代凭借着他们精明的商业头脑,以及对新技术的熟稔,表现出了更强的商业创造性。他们的创业和创新使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希望。

前些年,随着“大城市病”的出现,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一些大城市的政府部门推出了有固定桩位的城市共享单车,但由于投放数量较少,使用起来并不很方便。而最近由民间资本投资的新型共享单车,不但投放的单车数量更大,而且使用了GPS定位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使客户可以在手机端快速完成找车、申请和支付,比原来的政府共享单车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贴近市民需求。用户只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就可以注册成为用户,然后根据骑行时间收费。这些共享单车的公司靠租金赚取收入,另外,用户的保证金也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利息收益也成为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当前,媒体上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讨论有很多,但更多是停留在商业模式、赢利前景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而对其带来的营销学方面的启发进行分析的文章并不很多。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共享单车的赢利前景还不清楚。笔者认为,只要切合了市场真实的需求,有大量用户在使用产品,笔者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完善,共享单车是可以实现赢利的。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本文尝试对其带来的营销学启示做出分析。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一方面,笔者借助有关文献平台,搜寻了当前关于共享单车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则借助有关文献来佐证本文观点。在万方数据平台,和共享单车相关的论文有几十篇,多数论文都在讨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或它带来的道德等问题。如杨绚然在《创业邦》中《共享单车模式的危机》一文讨论了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周琳在20《决策探索》《共享自行车遭遇的文明尴尬如何前行》中讨论了共享单车面临的道德方面的威胁及解决办法。还有一些文章讨论了共享单车的竞争问题,但真正讨论它带来的营销学启示的几乎没有。另外,本文所引用的文献多是在正规网站的有关报道。

3共享单车带来的营销学启示

31共享单车的创业案例说明,在许多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市场中仍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有待发现和满足

共享单车企业的出现就是瞅准了城市交通出行隐藏的“痛点”,人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过程中,短途的接驳方面仍存在无法满足的潜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从家到公交站点,从公交站点到目的地之间的短途交通工具是空缺。这时候走路太远,如能提供方便取用,方便停放,而不需要操心存车以及被盗等问题的自行车,显然就能解决人们的痛点。而且,在城市汽车堵车严重的情况下,骑单车出行既快捷、经济,又能健身、环保,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交通工具。总之,在大城市以及大学校园,具有上述需求的人数量不少,这是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可赢利的市场。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竞争加剧,导致企业赢利越来越难,这些是当前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企业要避开“红海”,去寻找“蓝海”,通过对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发现更多的市场空隙。其实,在一些更小的细分市场上,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问题。比如,虽然我国的钢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过剩的都是中低端产品,高端机械装备例如轮船、汽车用的高品质钢材则依然需要进口。[1]例如生产圆珠笔芯所需的钢材以及加工技术我国也刚刚开始掌握。当前供健全人使用的手机竞争激烈,但市场上供残疾人使用的手机并不多,等等。

要发现这些潜在的需求,往往是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或来自身边人的经历。比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缺乏共享自行车的不便,才产生商业创意的。另外,通过市场细分也是发现潜在市场需求的有效方法。企业通过将一个大的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就可能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利基,即更小的市场空隙。

32共享单车企业不仅仅是发现了潜在需求,而且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商业模式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更好地满足了需求

此前有固定桩的共享单车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产品,政府的出发点自然不为赢利,而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但由于其使用的是刷卡技术,需要有固定的锁车桩。而且,由于停放共享单车的地点有限,不能做到随时随地在靠近身边的地方取用和还回,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政府提供的共享单车没能火起来,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型共享单车企业正是在政府共享单车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GPS和物联网技术,做到了用户可以在网上搜索附近车辆、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轻松实现开车、还车和支付。真正满足了随用随取、用完放在不影响行人的地方的便利性需求。相比较政府的共享单车,这无疑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另外,为了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这些公司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也绞尽脑汁,设计出既好骑,又好看的产品,仅仅摩拜公司一家在产品的研发上就有近六十项专利[2],也实现了产品的创新。总之,共享单车企业利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将机械工业时代的传统产品注入了新的生命,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正由温饱型上升为小康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消费则是从小康型向富裕型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以前粗放型的消费,更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消费的升级对于企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谁能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产品的升级和创新,谁就能贴近新形势下的需求,实现赢利的目标。

例如我的家电行业,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结构也相应调整,智能电视占比继续扩大,超薄、曲面电视成为市场亮点,变频冰箱、滚筒洗衣机、智能空调保持快速增长,智能且清洁高效、大吸力成为吸油烟机标配。产品结构的升级为家电行业未来的增长提供了空间。

33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其他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贯彻社会营销的理念

所谓“社会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和营销活动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和企业自己赢利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解决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4]只有通过维护而不是破坏社会公众的利益,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

共享单车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符合政府提倡的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需要,因此是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正因为如此,政府对共享单车采取了扶持的做法。比如由公安部门协助公司对蓄意破坏单车的行为及乱放单车的行为进行治理。但对于乱放车辆影响城市秩序的现象,共享单车企业应该尽快进行管理,比如派员工走上街头管理,按照有关政府部门规定的区域来停放车辆,从而保持市容的整洁,使自身的商业模式得到完善。

34共享单车的行业目前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正当竞争的同时,竞争对手也要具有合作的意识,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行业的成长

对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市场中的竞争者跑马圈地,只争朝夕,这都是正常的竞争。比如共享单车的两大品牌摩拜和ofo之间,竞相融资,希望借助资本尽快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争取到更大的市场规模,享受规模效益,这种竞争是良性的竞争。然而,笔者注意到,共享单车在竞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的苗头,比如借助媒体抹黑对方,攻击对方的产品缺陷等,甚至不排除存在恶意损害对方产品的行为。要知道,一个新行业的出现,需要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共同维护,恶性竞争、互相诋毁,只能使消费者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使其他交通工具的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在现实中很多行业,比如瓶装水、凉茶行业中的某些企业,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不断贬低竞争对手,结果导致竞争对手互相攻击,行业进入恶性竞争,使彼此的品牌形象都大打折扣。另外,为了竞争投入了巨额广告费用,使双方都付出较高的成本,增加了赢利的难度。

现代管理思想中的竞合理论认为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是二元的,既存在着竞争关系,也存在着合作关系。当一个行业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或者行业需要容纳具有不同特色产品的情况下,竞争对手可以在竞争中寻找合作,也可以通过合作更好地展开竞争。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因为那样的竞争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使双方都承受本可以避免的损失。相反,良性的竞争加上适当的合作,既可以给自身发展带来压力和动力,又可以将行业的市场蛋糕做大,使彼此得到的利益大于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

共享单车的行业不妨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合作,抵制恶性的竞争,靠正当的产品和服务开展良性竞争。只有在良性竞争中展开一定的合作,比如共同研究行业所面对的共同的技术难题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难题,使大家在合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竞争,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壮大。

4结论

新型单车的出现不仅仅是政府“双创”政策的又一次成功实现,也从微观层面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很有借鉴意义的营销学启示,在产能过剩的市场格局下,企业只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挖掘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就能发现“蓝海”。同时企业应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新,更好地满足需求。但在营销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社会营销以及竞合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凤凰网资讯手握50余项专利的摩拜单车带着中国创造走向世界[EB/OL]

[2]我的钢铁网从进出口数据看中国钢材产品内外市场品种结构[EB/OL].

[3]安卓资讯AWE开幕向全球展现中国家电业创新实力[EB/OL]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10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5.

[5]钱诗金竞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60-61.

篇2:对共享单车看法作文

如果不给“法不责众”以机会,来一个罚一个,来一双罚一双,把每个人从“群体”当中剥离出来,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地为自己行为负责,实际上,这些基于“闯红灯”而临时结成的“违规共同体”,便不攻自灭。

并不是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天然就“素质高”,人家只不过不喜欢集体生活与集体主义,也难享受到集体氛围带来的催眠一样的野性唤起而已。另一方面,人家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该罚就罚,毫不手软,大大地提高了干缺德事的风险。

共享经济这种事,不能指望全民忽然提高素质;只能建立起良好有效的追踪与惩罚机制,只要盗用与损毁的,都能得到严厉追究甚至法律制裁,那么,还用担心使用者素质不高吗?

篇3:对共享单车看法作文

每一个跨时代产品的出现,都伴随着血泪和风雨声。任何一个创业者,看见自己的产品身首异处,被刮花腰斩,被上锁拆解,或是被肆意丢进河中,恐怕都会有一种身在凶杀现场的错觉。有人说,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增长,恰好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这句话不完全对,却有现实摆在面前。

从全国范围看,自行车交通模式近几年有复兴之势,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堪称深刻教训。曾几何时,很多城市公开宣称,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已经过时,并将自行车道改为机动车道。当人们重新意识到自行车交通的必要性后,一些城市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发展市政公共自行车,而共享单车的爆发大有使之成为“烂尾”项目之势。

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弥补、纠正过去城市规划短视造成的过错。没有规范的自行车停车处,租车人自然就“随遇而安”。现在共享单车爆发式普及,理应向这种出行模式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共享单车被盗,被破坏,被恶意涂改的新闻,遍布全国各地,就连区域歧视的喷子们也喷无可喷,家门口就这样,再去说别地区的不好,不是打自己脸吗?所以在这件事上,聪明的网民选择高度沉默。但同时也一定会好奇,到底是哪些人在做这种丢分的事?

篇4:对共享单车论文

对共享单车论文

作为共享经济的新形态,共享单车极大方便“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怎么写共享单车的利与弊的议论文呢?

对共享单车论文

武汉风景区的共享单车被物业管理人员强行运走并丢弃在沟内,导致车辆损毁,我认为这一做法欠妥。物业管理人员应先与共享单车公司做好沟通,而且单车公司在盈利之前应先考虑景区管理状况并与物业管理公司做好协商。沟通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语言是心灵的`钥匙。只有我们诚心沟通,团结协作。才会达到纷彩共赢。”

沟通能开启理解之门,帮助我们化解矛盾。

共享单车事件发生后,我们认真反思,究其根源是双方没有进行沟通,只顾自身利益而未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单车公司在实施优惠政策之前诚心地与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沟通,还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吗?不会,双方中只要一方能心平气和地与对方协商,商讨出合作共赢的良方便能化解这个矛盾,避免由此造成的管理不力以及经济损失问题。如果政策合理还能优化管理增加客流量,从而实现纷彩共赢。

沟通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实现合作共赢。

人在社会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与社会与他人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这就需要沟通,需要换位思考。景区单车事件中双方都未曾换位思考过。

以至于没有做到及时沟通解决矛盾,从而引发严重后果。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他们之间矛盾的涣释有人说是因为蔺相如的宽容,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沟通。如果蔺相如早些将自己的为国着想的想法告诉廉颇,那么一心为国效力的二人便可早些携手合作共同振兴楚国。

沟通应诚心相待,和谐才能共赢。

矛盾产生之后我们应该进行真诚的沟通来化解矛盾。和谐相处才能为双方带来更大的利益。一意孤行,不以诚相待只能将冲突扩大。单车公司损失了自行车,而物业管理公司也因此而名声受损,大大地影响了景区的经济效益。可谓损失惨重,试想如果双方诚心沟通,还会有这种状况发生吗?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深情地说:“假如还有明天,我将把冲突与对立写在冰上。然后等待太阳的升起”。沟通将会是融化冰的太阳,带给世界明媚而温暖的阳光,让冲突双方实现纷彩共赢。

篇5:共享单车论文

共享单车论文

共享单车在中国各个城市火了。不到1个月时间,大街小巷已经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相信今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里,难免会出现共享单车的身影。

一、共享单车,更需共享文明

共享单车在中国各个城市火了。不到1个月时间,大街小巷已经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这些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骑走的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赢得了不少市民的喜爱。目前,多家共享单车运营机构已在中国各个城市投放了超过数十万多辆共享单车,然而在数量飙升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少市民呼吁,共享单车虽然很便民,但是使用起来更要文明。 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共享单车的亮点在于“共享”二字,它既意味着资源的共享,也意味着文明的共担。共享单车就是整合,整合也是节约,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通过科学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既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也可协调各方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劳动和无谓的浪费。如果多一些整合意识,注意统筹兼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减少许多浪费。的确,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明显的就是随便乱停,以及共享单车变成了“私享”单车。

当然,任何新兴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比谁厉害很多,大家都是在一个层次上探索,存在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找到解决办法。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共享单车运营方都要主动作为,及早出台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如福州多家共享单车运营方采用信用奖惩的方式来管理乱停车的问题,乱停将扣信用分,当用户信用分较低时,就需要支付更多的租车费用,当两次因违规被扣分,将会被封号1周。所以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发挥主观能动性,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同时,享有共享单车便利的市民,也要注意自身文明素质。即:共享单车虽然很便民,但是使用起来更要文明。只要大家都秉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共享单车,就是一种共享文明。

在这方面,深圳的做法值得效仿。针对共享单车乱停的问题,深圳明确界定了政府、企业及市民的责任和义务,并对自行车停放区域、用车秩序、停放要求、道路规划等方面作了说明,由公安交警部门、城管部门等有关单位按职责执法。深圳还建立了“深圳交警自行车用户诚信平台”,对于存在交通违法的单车用户,统一纳入平台黑名单中,共享单车企业依据黑名单的信息,调整用户信用分、提高车费,而交警部门也能通过企业的大数据对违规用户进行处罚,实现政企信息互通。

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共享单车的发展,也要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正确看待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就能够对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它不遵守相关非机动车交通法规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规范管理,在它遇到挫折时不是绕道走而是满腔热忱地支持它。它“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改变城市公共生活的“互联网+”新事物,它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春风等,而这些养分的.提供,需要运营方、市民和有关部门各方共治、合力共推,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相信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能给市民带来便利,也能为共建共享社会带来新思路,新突破。

二、信共享,拒固守

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一块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切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认为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伤害、痊愈,消灭伤害,而非母亲的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看到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我们相信共享单车,也是因为国民素质是在稳步提升的,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及又提及。知礼明让已成为了新一代中国人奉行的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也有资格去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形式。

故步自封,不知实际变化的断言是武断、狭隘、缺乏价值的,正如同水源一般,诚然,方今中国确实有一些水面有污浊,便若是自我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封闭,放弃从新事物变化中汲取活的水源,结果是会且只可能是越来越坏的。现如今一部分人素质不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都不够格。一棒子抡死了所有人,那谁又知道断言人所期待的“现在”之后的哪一分哪一秒该是我们玩得起共享单车及其类似共享经济的时候呢?

人总是带着原始破坏性的,所有以才有了伏契克临终一句:“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让人们小心,但是我却认为应该“人们,你要警惕,可我爱你们”。局限于阴暗的树木必将枯C将朽,只有把阴影甩在背后,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我们需要政府及有关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监督,也需要个人坚守底线。相信共享是相信自我,拒绝固守是拒绝自我否定。

点评:本文立论新颖,透过现象直抵本质,紧抓“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理性表达对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看法,重共享,看优点,谋策略。全文闪现理性分析的光芒,不是像一般考生只是简单地吐吐槽,而是重分析,提建议。因此,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三、合理面对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一词也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词,在共享这一问题上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接受。近来,有多家媒体报道,在公共场所,有相关管理人员对周边单车进行了集中收缴,理由很简单,乱停乱放影响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但同时,有共享单车用户接受在采访时表示,随地还车本来就是共享单车一个最大的卖点,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无停车点,停放就是乱停乱放。这种情况下,用户不得不到相对较远的地方去停车,便利性大大降低。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新事物的超常规发展,往往会暴露基础的薄弱。

媒体近日报道了多起破坏、霸占共享单车的新闻。从“狂飙突进”,到遭遇“倒春寒”,共享单车面临的尴尬警示我们:拥抱共享经济,我们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文化观念上的准备。

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共享是指“使用而非拥有”,是在不改变物品所有权前提下的分享模式,其优点在于使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模式与我国当前努力推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恰相契合。顺应潮流又开风气之先的共享单车,自然而然地受媒体热炒、资本热捧,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新事物的超常规发展,往往会暴露基础的薄弱。共享单车频遭霸占、破坏的事实,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首先,共享单车面临着制度支撑不足的尴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共享单车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内外部的制度支撑。从企业来说,共享单车运营公司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比如,建立诚信用车的奖励机制和不当用车、无序停车的惩罚机制。从政府部门来说,对于适应发展趋势的新形式、新业态,应该扶持与规范并重,主动介入,制定规则,加强监管。对于扰乱道路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的乱停乱放问题,一方面要兼顾便民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利益,提供单车停放区域,另一方面,对于故意毁坏、窃取单车的行为,也要依法处罚,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放大警示效应。客观说,从媒体反映情况来看,这两方面做得都不够。

其次,共享单车面临着观念文化基础不牢的尴尬。大爷大妈将共享单车圈起来收看管费,孩子肆意破坏单车,这可能不单单是个别人私德缺失、私欲作祟的问题,而是反映出我们在公民素养和公德教育上还有薄弱环节。共享是“使用而非拥有”,共享的前提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权利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共享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观念根基,法治文化和诚信文化是共享经济繁荣发展的文化土壤。如果忽视了思想文化的土壤培育,共享经济的发展就会成为沙上建塔,共享单车的单兵推进就会夭折。这才是应对共享单车发展难题最需要直面的问题。

面对突出的新问题,不仅仅是提供国民个人素质这么简单,更关注到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其他方面。今日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只是共享单车这一新事物,日后与共享经济相关的其他新事物都会层出不穷。

我们期待中国未来的共享新生活。

篇6:共享单车论文

当下,街角边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成为城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从今年年初开始,单车浪潮席卷至今,但社会上对共享单车的评价却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共享经济又一次的壮举,大范围渗入到具体生活场景,也有人认为共享单车是伪命题,更符合分时租赁的模式。其实,共享单车到底归于哪方,不仅取决于其盈利模式的特征,[来自www.Lw5U.com]更在于评价者看待共享经济的视角。

共享经济内涵:安全是保障,用户体验是核心

Sharing Economy,被翻译为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从法理上讲,“分享”更多的是强调物品所有权和使用权集中在一人手中,正如Uber,车辆是属于车主个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共享”,则是强调物品的所有权是分散的,没有人拥有物品全部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但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而言,二者却是趋同的,均可作为一种资源的再分配方式,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整合闲散资源,经由平台化运作对接供需双方,使得积木式分工,碎片化应用成为可能,进而大幅降低了供需双方的整体交易成本,其核心在于以下两项特征:

其一,都必须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模式。平台作为信息聚合的枢纽,能够海量对接供需双方,提供即时的信息服务和完善的交易保障,帮助陌生的双方快速建立联系,改变了原有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

其二,每一笔共享交易都意味着权属关系的分离。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是共享经济的主旨,其强调的便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改变原有银货两讫的交易方式,采用以租代买,以租代售,通过让渡产品部分的使用权来获取收益。

本质上,共享经济体现的是一个从去中介化到再中心化过程。传统经济模式下,组织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品牌号召力是信任的基础,产品经由分销商、零售商流入用户手中,企业用以打造品牌的成本以及层层流通的成本将转嫁到用户身上,形成高昂的交易价格。中介作为信息或产品的转售方,实质是隔断了供需双方的沟通,造成较强的信息不对称,共享平台则是建立连接,打破双方的信息壁垒,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了网络沟通渠道,使得消费端与供给端不必依靠中介组织,便可以自行沟通,达成交易,这是一个去中介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供给端和消费端又必须将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以此进行供需匹配,共享平台成为新的中心。

共享平台较传统组织,信息可视且能够快速流动,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交易成本等,故而,共享经济 一直给人以“低价”的印象,多数人都会因为价格优惠而选择共享服务,有优惠必然也会有付出。信任是共享经济的基础,即便有共享平台作为信用背书,但要在陌生的个体之间建立信任,必然会开放双方的隐私,隐私实际上是大众参与共享经济必须付出的隐形成本。此外,共享资源多以“刚需”、“高频”为特征,例如交通和住宿等,面对这种需求,时间显得尤为关键。试想一下,如果滴滴顺风车的等待时间比平时打车还要久,又有多少用户会选择顺风车服务呢?总体而言,共享经济的交易成本应当包含三项:低货币成本、低时间成本、高隐私成本。从这个角度而言,开放隐私,建立信任底层基础,共享平台必须具备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的能力;而后为促成交易,还需缩短响应时间成本,用户体验的优化将成为平台运营的核心。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三项盈利方式

年,我国共享经济总体规模约为34520 亿元,同比增长103%,垂直行业渗透力度显著加强。数据显示:各细分行业大多呈现两位数或三位数的增长。其中,资金共享总量最高,生活服务类、交通出行、生产类的交易规模与增幅,保持强劲,知识共享涨幅最大,折射出共享经济从产品类共享向技能类共享,从消费级向生产级延展的趋势。

细数共享经济在中国的落地实践,从以K68 为代表的知识分享的萌芽,到滴滴合并Uber 中国,进入第一个高潮期,再到摩拜、ofo 掀起的共享单车浪潮,出行行业发展成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风向标。然而,目前对于共享单车是共享伪命题的争论不断,其重资产运营的业务模式也被诟病不已。确实,如果按照滴滴、Uber 的模式,共享平台并不涉足具体业务运营,而只是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聚合枢纽。而摩拜和ofo则不然,它们是共享资源的唯一供给端,事前承担大量单车的生产成本,事后还要负责单车的维修、回收及摆放,实打实的重资产运营。如果从滴滴、Uber的盈利的模式来看,共享单车确实更偏向于分时租赁,但共享经济的赢利点仅限于收取佣金吗?

答案显然不是。首先,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 年版与 年版的共享经济定义便存在些许不同,最大的变化在于将“闲置资源”改为了“资源”。这一改变将共享经济的关注点从闲置资源的利用过渡到使用权的分享,未来共享经济不仅能够配置闲置资源,更可能配置优质资源。这一理念与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6 年-2017 年分享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不谋而合,报告指出分享经济出现了非闲置资源的共享,供需双方从个体参与衍生至企业,单个的共享经济平台将开始生态化发展的变化。种种言论表明,共享经济的定义、参与主体、运作模式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共享经济不再局限于闲置资源的共享,而是扩展到社会整体资源的优化分配,关键在使用权限的共享;

共享经济的参与主体将从个体扩展到企业,企业将代替个人提供更大规模,更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收入或将成为共享经济规模的主力军;

共享平台将不再是独立平台,平台沉淀的数据有望寻求新的变现空间,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将逐步把共享经济变成一个“大生态”。

这些变化将引领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走向新的发展方向,佣金不再是共享平台唯一的收入来源,数据为王的时代,平台自身的价值更是亟待挖掘。

可以看出,共享经济的盈利方式至少可以分为三项:收取交易佣金,基于平台沉淀的数据和用户探索数据变现以及增值服务应用场景。第一项收入,依托于交易,而后两项则建立在运营的基础之上。

在Uber、Airbnb 的共享时代,共享的资源是以汽车、房屋为代表的高价值资源,核心是提升线下资源的利用效率,收取佣金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到了摩拜、ofo 的共享时代,共享的资源是单车、充电宝,甚至是雨伞,这些日常工具的共享,并未减少社会资源总量,而是大幅增加了某一单品的供给量,重点转移至提升生活的便捷度。未来,这种日常工具的共享或许只有达到相当规模,用户普遍适应采用“租”的方式享受小工具的使用功能,才能实现资源总量的整体减少。

日常工具的使用需求不强烈,但用户量强大;使用场景碎片化且地点分散;功能简单成本低,但怕丢怕坏,维护的成本高居不下。这类物品的共享,按照C2C 的模式去做,无法形成强烈的需求刺激,且循环使用极其不便,所以才会出现以摩 拜、ofo 这种自建资源、自行运营、自担成本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租金非常微薄,现金流依靠大规模的用户量支撑,但其庞大的活跃用户量以及联网终端自行采集的用户数据,可探索新的变现之路,例如挖掘用户的出行数据以优化交通管理,实现数据变现;亦或者根据用户路线,推送商户信息,实现广告变现的业务场景等。可以说,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的融合,驱动共享理念日趋常态化,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式也将跳出传统收取佣金的局限。

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和需求是拉动共享经济发展的两大主力,尤其是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方式,通 信技术的变革将改变共享平台的沟通方式,带动用户的需求从产品向服务,从消费级向生产级过渡。

移动互联网是人人通信的时代,共享平台上流动的是消息、是图片、是语音,供需双方基于此展开沟通。在滴滴的平台上,乘客通过平台报备的信息,实现对车主的基本信息有所感知,之后再与车主详细沟通,以确定具体出行事宜。此时,平台承担的更多是信誉背书和信息传达的角色,不涉及具体的业务运营,供给端所提供的车辆种类以及车主驾驶水平不一,服务的差异性显著。

物联网的涌现,各类终端接入网络,共享平台具备了对实物的控制力。摩拜的智能锁是最典型的例子,扫码即走,用户直接通过终端与平台连接,绕过人为沟通,通过人与物连接完成交易。共享单车,借助共享经济与物联网之间的连接,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应用更偏长尾,是打开大众消费级的物联网市场的重要一步。此后不断涌现出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创意,本质上属于常用工具的联网共享,这类产品,价值不高,能提供较大的便捷性,但极易丢失且维护频次颇高。ofo 前期使用机械锁,各种损坏手段层出不穷,而摩拜则平稳很多,关键便在 于摩拜整体车身设计以及智能锁的使用。由此看来,日常工具的共享,首先需保证产品本身的防破坏性;其次产品的使用需通过智能终端控制,平台有追溯产品状态的能力。此时,平台需要承担对产品的控制与监控,并参与用户从使用、支付、评价的全过程。

如果物品智能化进阶到了人工智能时期,能够自行判断使用状态,识别空闲时期,那么此时,物品既可以是共享资源,也能够成为需求方。共享平台连接的将是具备智能属性的物品,未来,如果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能够达成,可能不需要人为的去选择是否共享,物品本身便能够自行达成交易。这将涉及到大量终端信息的收集,机器语言的传输、承载和分解,以及金融资产的支付与管理等。届时,共享平台将具备调动和控制联网终端的能力,能够自主优化线下资源的配置。

沿袭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共享的资源将大幅扩大,从高价值属性的汽车、房屋,到日常工具,单车、充电宝,最终又延伸到具备智能化属性的高价值物品,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生产设备等。共享经济的'范畴将从消费级延伸到生产级,从改变生活到改变生产力。此时传统行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红利将大部分归于以滴滴、Uber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那么物联网时代,参与竞争的主体逐步扩大,未来的竞争格局仍存变数。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共享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监管、安全、竞争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从监管的角度而言,权责界定、歧视等问题仍处于灰色地带。现有的监管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层级清晰,权责集中,一旦出现意外事故,追责方向明晰。然而,共享经济的责任归属是分散的,很难找到一方能够全权担责,在纠纷问题的处理上,现有监管体系难以覆盖。此外,传统酒店、出租车的定价和用人都是受到公共监督,共享平台的定价则是自行决定,是否存在价格歧视,难以监管。在人员管理方面,共享平台以评价机制判定服务的优劣,难以避免社会已有的国籍、性别等歧视问题,一旦平台壮大到一定程度,可以左右用工分配,其背后所遗留的用工歧视问题也值得关注。

从安全的角度而言,信息安全保护的问题提上日程。共享平台作为供需双方的沟通枢纽,承载着大量信息,如证件、账户、住址等,如何保障用户信息不被盗用,不被滥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当物联网融入到共享经济中,大量终端联网,以当前的安全技术能力还难以覆盖物联网的全部应用场景。同时,企业对于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也是参差不齐。

从竞争的角度而言,产业模式尚不成熟,各方利益面临重新调整。共享单车从开始萌芽到风靡,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当下各城市角落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单车,曾经打着环保、节约的共享单车,不免有资源浪费之嫌,同时对市容、交通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现象所折射出的是业内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好创意一旦出来很容易被复制,整体产业链模式尚未成熟。同时,共享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不言而[来自Www.lw5u.Com]喻,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直接冲击着原本既定的利益分配原则,有可能引发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组织和人员变革,产业统筹难度加大。

总体而言,共享经济大有可为,但也需慎有所为。产业发展的融合,给了共享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将引发更深层次的变革。未来对共享经济的看法,或许也应跳出传统模式的视角,用开放、融合的眼光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潜在挑战,野蛮式生长难以为继,共享经济的规则和模式,也需要逐步的规范化。

篇7:共享单车论文

共享单车论文范例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优秀软件的研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因此,共享经济的发展和这些软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共享模式被开发出来,这也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单车时代 共享模式 共享单车

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网络息息相关,很多事情我们只需要在网络上简单的进行一下操作就可以完成,虽然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于共享单车的出现,国内市场的需求大大增加,在一些拥堵比较严重的城市,骑自行车出行或者上下班就成了人们最佳的选择。现在,社会开始大力提倡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理念,单车不仅可以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又能为环境保护作出极大的献。

一、ofo共享单车介绍

创始人戴威最初在创立了ofo,其业务形式主要为校园单车共享,并提出“以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理念。这一概念旨在:让有车的同学共享自己的单车,换取全部共享单车的使用权,让无车的同学付费使用共享单车,所有共享单车在校园内自由流动。

二、ofo共享单车发展历程

20ofo最初成立时的业务形式是做“ofo骑游”,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在坚持了半年之后,最终决定停掉骑游,并开始寻求项目转型,最后将目光聚焦在了校园单车共享。

Ofo共享单车项目从北大的辆共享单车起步,如龙卷风般迅速席卷各大高校,10月底,首次复制模式,进行五校扩张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同月,ofo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额900万。截止到11月,ofo已在19个省22座城的200多所高校成功运营,在过去的14个月里,ofo已经拥有了超过300万的城市及高校用户,连接单车数量多达16万辆,提供了超过4000万次出行服务。

在积累了一年多运营经验和大数据沉淀后,月17日,ofo在京召开城市战略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城市提供共享单车,推出新一代小黄车ofo3.0,并启动“城市大共享”计划。与摩拜单车不同,ofo致力于做单车的连接平台,希望用户能共享出自由的单车,解决存量市场问题,因此坚持非自主研发车辆。“城市大共享”计划的启动,意味着,ofo不但继续面向城市用户,鼓励市民共享出闲置自行车,而且也将欢迎全球的自行车品牌与生产商将自行车整车硬件和自行车服务接入ofo,为更多人提供服务,提升闲置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城市节省更多空间。此外,会上还宣布与700bike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共享单车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在之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ofo的日订单量就超过了150万,成为继淘宝、天猫、美团、饿了么、京东、滴滴、易到、口碑后,中国第九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

三、ofo共享单车的影响

(一)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ofo共享单车初创于校园时,不但方便了校园师生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性,而且对于校园环境而言,常年废弃成堆的旧自行车造成了学校保安处和管理处的工作困难,而ofo的出现吸收了这一存量,无疑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途径。但是,当ofo风靡于校园时,却急于走出校门,推向城市,在我看来,也确实是有些急功近利了。社会城市运营环境与校园模式环境是非常不同的,在校园模式刚刚开始走上正轨,发展前景看似不错的阶段,贸然开始攻占城市市场,这对于ofo来说,是一次困难的尝试。城市服务的推进使它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准确定位迅速找到小黄车,如何确保规范停车问题,如何规避一些人暴力开锁、恶意毁损车辆问题以及如何及时有效的修理毁损车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由于大量共享单车涌上街道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一部分市民的困扰。因此,要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实现共享单车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ofo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二)对人文的`影响

Ofo的出现倡导人们低碳生活,绿色健康出行,迎合了当今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但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上升期,在接下来几年内,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只能就局限于市区短途旅行,而汽车仍将是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此外,ofo共享单车的出现,成为国人道德素质与社会风气的试金石,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反映出我国整体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而ofo正可以作为检验与监督国民素质的一项工具,促进提升国民素质。

四、共享单车如何与城市进行磨合

共享单车的出现无疑掀起了一场新热潮,在迅速流行起来的同时,也备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共享单车在管理体系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成熟,这在无形之间就增添了管理难度。网约车作为共享单车中的模式之一,备受人们的青睐,各大地区纷纷出台了一些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此来进行管理。但是,即使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一些现象还是无法避免,比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现象。这不仅给管理者增添了难题,同时还扰乱了社会秩序,为他人带来不便。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乱停乱放现象的出现,归根究底还是管理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共资源紧缺也是造成乱停乱放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的分配公共资源、合理的进行管理就成了当下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现在,共享单车的管理问题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放任不管,不及时的改变管理制度,那只会造成越来越多问题的出现。

五、结语

209月正式上线以来,一年半的时间,ofo从没停止探索的脚步,在这个颠覆的时代,它变了很多,但有一点从未改变:让大家随时随地有车骑。ofo共享单车模式,于自行车而言,可以提高其使用效率;于同学而言,可以大大提升使用的便捷性;于学校而言,废旧自行车的问题也能得到实质性改善;于社会而言,通过单车代步,可以倡导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尽个人力量来减少环境污染。正如Ofo创始人戴威所表示,“ofo希望用科学增量+盘活存量的方式,调动城市闲置单车资源,推动绿色环保低碳出行,改善城市拥堵问题,让城市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燕.共享单车如何与城市共享共融?[N].宁波日报,2017.

[2]房雅楠.共享单车能成为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吗?[N].中国商报,2016.

[3]周有强.套上“互联网+”的轮子共享单车能跑多远[N].工人日报,2016.

[4]科技大视野.关于共享单车,这是迄今为止最全的一篇[DB/OL].百度百科,2016.

篇8:共享单车论文

有关共享单车论文

10月底,ofo的团队从北京中关村的立方庭搬到互联网金融中心五层,虽然相隔不过几个街道,但办公环境和面积不能同日而语。过去几个月,ofo的团队扩张得实在太快,以至于记者去采访时,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空余的会议室和工位。

同样有了充足资本支持的摩拜也寻思着摩拳擦掌大干一番。那么,这场自行车的红黄大战会不会再现当年网约专车的激烈战况?

分时租赁技术方案提供商易微行的创始人杨洋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自行车大战虽然是专车体系的补充,但模式上有着巨大差别。首先,补贴大战无从谈起,用户的使用成本根本不是痛点,而专车的用户对象是价格敏感型。 反过来,自行车在投入回报比上要比无底洞一样烧钱的专车高,假设一辆自行车在规模化定制后的成本是200元,一般一到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如果说网约专车的竞争还有一定的烧钱能力、线下管理、大数据门槛,那么自行车的竞争门槛实在是很低。

杨洋认为,摩拜最大的失误是先高调切入北京市场,而不是默默耕耘好二三线城市。或者说,即便进入了北京市场,融资方面也不必太高调,因为北京的传播影响力实在太大,会引来无数竞争对手,比如永久这样的老牌自行车制造商就即将杀入战局。

事实上,永久早在201X年就在上海等城市累计投入了10万辆自行车做公共租赁,至今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的原因在于,传统企业的思路还没打开,市民过去见到的自行车租赁还是建立在自行车桩的基础上,从使用到计费等一系列的体验并不好,但摩拜和ofo的竞争已经把这个新形式的共享单车玩法公开化了,老玩家自然一看就懂。

而永久选择了扶持新玩家。11月,优拜单车将正式杀入自行车租赁市场,优拜单车天使轮的投资方是中路集团(永久自行车的控股公司)。可以想象,永久自然会将自行车的研发能力、多年和政府合作运营资源经验与优拜单车共享。优拜这个后来者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还有待观察,但永久这种老牌企业“醒悟”过来后,无疑会是摩拜和ofo的威胁。说到底,当玩法被公开,大家比拼的`核心能力就变成了谁在生产端有更强的研发生产能力,或者建立起整个链条的服务能力。

事实上,除了老牌自行车制造商,汽车租赁企业和汽车制造商也对共享单车业务虎视眈眈。

杨洋的公司提供分时租赁技术,主要与从事出行服务的车企或者汽车租赁企业打交道,他透露,由于自行车投入成本很低,不少汽车租赁企业已经有兴趣试水,对汽车租赁企业来说,使用一套系统和设备,把用户从租车、叫车到使用自行车的体验连接起来,有可能对“孤立”的摩拜和ofo单车形成威胁。目前,福特已经在旧金山携手自行车共享服务供应商Motivate开展出行服务,车企们无疑不会放过中国这个巨大而有自行车传统的市场。

归根到底,单车的投入成本对巨头们来说并不算高,玩法又简单清晰,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玩家入场,也会涌现更丰富、更立体的打法和服务链条。杨洋担心的是,一旦出现多个玩家血拼的局面,可能会造成单车在局部的过剩和拥挤,甚至形成城市垃圾,并引发监管层反感,那样可能就一地鸡毛了。

篇9:共享单车的看法英语作文

共享单车的看法英语作文

About three decades ago, China was known as the “Bicycle Kingdom”. But the two-wheeled mode (方式) of transport’s popularity began to fade, with many bikes soon replaced by their fuel-powered competitors.

But recent months have seen a revival (复兴) of the humble (普通的) bike across China,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choosing cycling instead of driving to schools, to workplaces or to do

sightseeing. The introduction of bike-sharing schemes, pioneered by start-ups (新兴公司) like Ofo and Mobike, has brought the trend to a new level.

According to data compiled (编制) by 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 the first week of this year saw 5.85 million active users of Mobike while Ofo had 1.4 million active users.

People can unlock the shared bikes by simply using their smartphone. The bikes are equipped with GPS and can be left anywhere in public for the next user. They’re popular among many Chinese people as they provide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last mile” problem, which refers to the final leg of a person’s journey.

“In places where the subway doesn’t extend (延伸到), where it’s difficult to change from one kind of transport to another, it’s so easy to get where you want to go with Mobike,” Hu Hong, 29, told AFP. She pedals (骑自行车) to her Shanghai real-estate (房地产) job.

However, the schemes have also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illegal parking, vandalism (故意破坏) and theft.

Last month, two nurses in Beijing were placed under administrative detention (行政拘留) for five days for putting locks on two shared bikes.

And in December, a man who stole a shared bike was sentenced to a 3-month detention with a 3-month probation (缓刑期), and fined 1,000 yuan by the Shanghai Minhang People’s Court.

“Bike-sharing is a greener method of transportation and provides a user-friendly experience,” said Liu Xiaoming, vice-minister of transport. “But it’s a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business. Operators are usually strong in online services, but lack offline business experience, which causes problems.”

In fact, these problems are also shared by bike-sharing schemes abroad. Launched in , Vélib is a large-scale public bike sharing system in Paris. At its early stage of operation, it also suffered from problems of vandalism or theft.

By Oct , a large number of Vélib’s initial bikes had to be replaced due to vandalism or theft,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Bikes were found hanging from lampposts (街灯柱) or thrown into the Seine River.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company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encouraging people to return the bikes to stations by rewarding free time for their next rides.

Now, Chinese service operators are also trying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For example, Mobike sets a 100-point credit score for each user, with points taken in the case of bad behavior. Once a score drops below 80, bike rental is increased to 100 yuan per 30 minutes, up from 0.5-1 yuan.

【参考翻译】

大约在30年前,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但随着自行车不久被燃油驱动的'汽车所取代,这种双轮交通方式的热度开始衰退。

但在近几个月中,中国大地上见证了一场普通自行车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车上班上学、游览观光,而非驾车出行。而由Ofo、摩拜单车等新兴公司发起的共享单车计划,则将这一趋势带向了一个新高度。

篇10:共享单车论文内容

共享单车论文内容

几年前,首都几名大学生在校园内发明了单车的共享模式,随即这种创新就因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低碳环保、线路灵活等诸多优势获得了诸多风险投资的青睐进而风靡全国。然而,共享单车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和交通安全带来了诸多难题。在全球推行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大背景下,在城市交通拥堵不堪、寸步难行之际,开展共享单车相关研究,积极探讨规范管理共享单车的对策,对于当前城市交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以武汉市共享单车使用情况、发展况状、存在问题等内容展开调查,就加强共享单车规范管理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期对开创高效优质的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新格局、促进城市交通长远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一、武汉市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

几年前,武汉市曾和某企业合作,在全市进行共享单车的运营,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终因车辆损毁严重等诸多因素而告终。现在武汉市的共享单车均为企业行为,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区域、路段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首创“单车共享”的模式,旨在以低廉的使用费用和便捷的使用方式解决广大市民的短途出行和健身休闲需求。用户只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并下载相关公司的APP,通过高德地图就可找到附近的共享单车,自行车上的二维码即可开锁,迅速解决出行需求。共享单车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打通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一夜间,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随处可见,共享单车应用覆盖率迅速增长,共享单车得以迅猛的趋势快速发展。

二、共享单车的利与弊

共享单车为交通管理带来的利

1.共享单车大行其道能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共享单车是绿色出行的产物,在短途出行中能够大大地减少私家车使用率,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净化城市环境。

2.共享单车能有效节约城市道路公共资源。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一个头痛的问题,随着武汉市机动车持有量急剧增长,城市道路已无法跟上机动车增长的步伐,有限的道路资源和不断增加的车辆通行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武汉市在近几年在想方设法增加城市停车位,但和武汉市的机动车以日均近两百辆的速度在增加相比,城市新增位不过是扬汤止沸,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单车这种绿色出行应是正道。

3.共享单车能有效解决城市自行车被盗的难题。一直以来,城市自行车被盗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原因在于盗窃自行车容易,销赃快,赃物不易追回,很多人购买自行车后不办理正规手续,车子被盗后就干脆也去买辆二手自行车,或许买的正是另一个人被盗的自行车,共享单车因结合GPS、二维码等新科技、新手段,又采用了统一的外观标识等,致使被盗的风险大幅下降。短程出行的市民因共享单车的低廉使用费用且不用担心停放安全,势必造成市民减少对家用自行车的购买意愿。

共享单车为交通管理带来的弊端

1.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不少共享单车用户为省麻烦,直接将单车停放在公交车站和地铁口,给乘坐公交地铁出行的市民造成不便;有的停放在狭窄的人行道区域或者盲道,出现堵塞,不仅给行人造成不便,还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更有甚者直接占用机动车停车位,甚至直接停在车行道上。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交通秩序混乱,还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2.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引发的交通事故难以处理。一些市民在使用共享单车时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变道,随意侵入机动车道、闯红灯、逆行等现象屡见不鲜,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有的还会引发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的问题,并由此带来诸多纠纷。

3.执法难度较大。目前针对共享单车骑行人员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制约措施。执法难度较大,处罚标准较低,致使使用人对交通违法毫不在乎,常常以“车子不是我的,要扣就扣”为由逃避处罚,出现执法尴尬现象;同时,交通警察在管理共享单车过程中常常遇到“法不责众”的情况,民警依法正常管理,群众却对单车使用人抱有较强烈的同情心和类同感,抵触情绪较大。

4.共享单车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共享单车毕竟只是短途出行的选择,尤其作为武汉这种特大城市,不能作为城市交通的主流,随着企业间的无序竞争而导致大量车辆的投入,而且由于资源不平衡,有的地方会出现供不应求,高峰时期无车可用的现象,有的地方车多人少,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共享单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烈。一些市民文明用车意识较薄弱,哪里方便停哪里,胡乱占道,对交通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还有一些市民法治观念淡漠,不配合交通管理者的工作,不听劝阻,我行我素,对正常执法造成一定的阻碍。

2.单车停放管理设施不完善。很多单车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忽略了对共享单车的管理投入,部分共享单车投放位置没有明显的标志或投放位置不合理,导致很多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很难或找不到合理的单车停放区域,从而造成单车乱停乱放严重。

3.单车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共享单车是为了满足人们出行而产生的一种新鲜事物,目前交通管理系统对其还没有明确的管理监督规定和手段,相关管理机制也比较欠缺,加上个别单车公司不作为、不重视,导致单车市场乱象层生。

4.管理者服务水平不到位。一些交通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的重视和了解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迎难而上、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勇气和态度,管理方式简单粗糙,与广大市民沟通的方式不畅,导致共享单车管理工作尚未纳入科学、合理、规范渠道。

四、共享单车发展与管理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共享单车发展现状,为改善存在问题,促进共享单车规范发展,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建立起共享单车科学管理和运营秩序。

1.政府应积极参与,引导共享单车健康发展。政府应确立三、四家有实力的企业,合理安排好单车数量,规划好停车位及标识,制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共享单车管理办法与措施,对共享单车的.使用事项、停放区域、停放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协调交通、城管等部门,做好规范停放区域的设置工作,做到既要方便用户停取车辆,又不影响交通秩序;积极协调辖区各物业公司,按照各物业实际需求,在显眼位置自行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并由物业公司协助规范管理车辆的摆放。共享单车公司则应安排专人分片负责车辆的调配及服务维修工作。

2.健全共享单车用户的大数据管理机制。针对共享单车的用户,制定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教育、处罚、纳入征信等措施,对共享单车用户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一旦出现违法行为,用户不仅将受到交警部门依法做出处罚,同时共享单车公司还将根据内部的信用机制做出相应处理。通过公司APP软件和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力度,提高使用者文明出行、绿色交通的意识,养成正确的用车习惯,从而避免单车乱停乱放、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3.加强共享单车的服务和管理。应建立共享单车用户诚信系统录入平台,鉴于共享单车采用实名认证特点,交警部门应及时将作出的警告和处罚录入到平台当中,由共享单车公司针对用户的违法情况和违法次数,采取降低用户信用度、纳入黑名单等措施,敦促用户依法规范使用共享单车。激发交通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活力,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管理水平、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培训和教育,通过奖惩机制激发积极性,通过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职责,从而为共享单车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4.建立健全引发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赔偿制度。对于共享单车引发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而产生的纠纷,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或者由政府、保险公司、共享单车的开发商三家出台有关解决纠纷的文件,分清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理清其责任,然后根据出台的制度、文件,解决共享单车引发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赔偿问题。

篇11:共享单车的论文

共享单车不仅倡导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也便利了老百姓的出行,降低了公众的出行成本。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共享单车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

然而,共享单车遭遇“人为的伤害”屡见不鲜。少数爱占便宜的人将共享单车当成免费的公共产品,要么将其占为己有,要么对其进行竭泽而渔的使用。

在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习惯了以往的盈利模式和利益格局,面对挑战和压力,一些黑车和摩的司机――这些自认为“被共享单车搞得没饭吃”的人们,将“板子”打在共享单车上,破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也就上演了。

那种认为共享单车挤占了市场份额、压缩了利益空间的想法,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固化的产物。互联网经济既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也带来了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如果商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可避免要遭遇市场的“滑铁卢”――不是共享单车抢了饭碗,而是陈旧观念、僵化思维让一些人的饭碗越来越小甚至丢了饭碗。

“共享单车遭破坏”说明了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文明“慢了一拍”。惠民、利民的共享单车应得到保护,那些恶意损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需要为他们的轻率和糊涂付出代价。

共享单车的问题:

1、单车配套少: 没有车篮不能载人,车座高度不能调,有的单车解锁后发现背包没有地方放,整辆车没有配备可以放置物品的车篮,也没有后座可以载人,两个人一辆车的情况下就尴尬了。

2、想骑单车还要看天气: 与网约车不同,自行车的运营受季节变化、天气状况等影响也比较大。至于遇上台风暴雨,则无论地处何方,共享单车出行的订单量都会直线下降甚至归零,此时需要短途使用共享单车的各位亲们只能放弃换乘其他交通工具了。

3、“随处可见共享单车”: 听起来是件好事,但事实上,租用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空就停,随手乱放,导致没有一点公共秩序,城市如果被这样乱停乱放,哪有美观可言?

篇12:共享单车的论文

今天早上看新闻的时候恰巧看到一个关于共享单车模式的评论,我前几天在杭州出差的时候也看到街上有很多共享单车,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在网上查了下,共享单车模式就是平台将单车租赁出去或C端客户在平台上共享自己的单车,然后平台按照使用时间或里程计费的一种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客户出行的需求和痛点,现在主要有摩拜、ofo等单车共享平台。单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平台自购的单车;二是平台客户共享出来的单车。在这里,我主要想讨论一下共享单车平台的使用场景。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模式肯定能够解决客户的部分出行需求,但是它会有滴滴、uber这样广泛的使用场景么?思考了一下共享单车模式的使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个固定小地域的出行需求,如旅游景区、校园,ofo就主要是在校园市场,在这些固定的小区域里使用单车往往是最方便和惬意的,如在校园通过单车可以方便的去上课、去图书馆、去食堂等,而在某些旅游景区的时候,沿着湖的周围骑车也是最惬意、最享受的,在这个场景下,共享单车无疑是解决了客户的出行需求和痛点。

2)上下班,有些客户离公司很近、短时间骑车可以到达,或者客户上班需要中转几次,骑车可以解决中转的烦恼,或者客户出于环保等原因骑车长距离上下班,对于这些客户,共享单车带来了很多便利,客户只管骑车,不用管后面的事情。

3)骑车锻炼,有些客户单纯是出于锻炼的目的骑车,也有可能使用共享单车,但是这种单车深度客户往往会自己买品质好的单车;

以上是我想出来的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使用场景还是比较单一,不像滴滴、uber,它们基本能够解决客户所有的出行需求。

当客户有长距离通勤需求时,他们不会选择单车;当客户赶时间的时候,他们不会选择单车;当客户不熟悉路线的时候,他们不会选择单车;当客户自己有车的时候,他们也较少会选择单车;当天气下雨、太热、下雨时,他们也不大可能选择单车;当客户觉得骑单车太累时,他们也不会继续选择单车。

可以看出共享单车是一种使用场景较窄、会消耗客户较多能量的'一种模式,当然这对爱锻炼、爱环保的客户当然是好事,不过这些客户对自行车的品质要求一般都较高。

除了使用场景窄外,我还能想到的困难有:自行车被人人为破坏了怎么办?自行车被客户直接偷走了怎么办?自行车解说码被人破解了怎么办?自行车中途坏了怎么办?客户在使用途中发生事故怎么办?没有那么多真实客户怎么办?如果在景区推行,势必会遭到景区租车商户的抵抗甚至破坏,怎样拓展景区市场?

总的来说,共享单车是客户出行领域中的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难以跟滴滴、uber等整体出行解决方案平台比较。

【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相关文章:

1.共享单车高考作文

2.议论文共享单车

3.共享单车演讲稿

4.共享单车倡议书

5.关于对共享单车的作文合集

6.共享单车的作文

7.共享单车英语作文

8.共享单车倡议书范文

9.共享和谐单车作文

10.共享单车社会实践报告

下载word文档
《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