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孟轲母原文及翻译
“sarahl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邹孟轲母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邹孟轲母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邹孟轲母原文及翻译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 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篇2:邹孟轲母原文及翻译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您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您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您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您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于是道歉,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邹孟轲母的相关内容:
最早记述
最早记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作于西汉文、景时期的《韩诗外传》,其次是晚生于司马迁七八十年的刘向所作《列女传》。其记述内容,一是“三迁”,二是“断织”,三是劝止孟轲出妻,四是赞成孟子去齐。分别记述如下:
关于“三迁”
《列女传》:“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时,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之。’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篇3:《邹孟轲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邹孟轲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1、(1)离开(2)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4:孟轲,邹人也原文翻译
孟轲,邹人也原文翻译
原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足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年、不能住在别人家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阅读题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教化
C.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道歉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3分)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参考答案:
4.B (化:教化。)
5.C (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6.C (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7.(1)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2)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乎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篇5:邹孟轲母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6:邹孟轲母 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 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7:《邹孟轲母》文言文阅读练习
《邹孟轲母》文言文阅读练习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8:邹孟轲母阅读答案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邹孟轲母阅读答案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9:邹忌修原文及翻译
邹忌修原文及翻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焕发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着镜子,问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他妻子说:“您俊美得很,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自信,又去问他的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家中拜访,邹忌跟他坐着闲谈,他又问:“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
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细细打量他,自以为不及徐公美,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更觉得远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细细思量,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侍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入朝参见威王,对他说:“臣确实晓得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袒臣,侍妾害怕臣,客人欲有求于臣,异口同声说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宫中妃嫔、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私于大王的,朝中大臣没有不畏惧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求于大王的`,可见,大王实在被蒙蔽的厉害!”齐威王称赞:“您说得对。”
于是发出诏令:“凡官民人等,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赏;能上书劝谏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朝政,只要为寡人所闻,受下赏。”诏令刚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时不时还有谏言上奏。一年之后,人们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胜于邻国在于自己国家的内政修明、政治正义”啊!
阅读练习
1、这节写什么?(邹忌比美)可分几层?((一)问美(二)比美(三)思美)
2、妻、妾、客回答时语气有何不同?(妻:肯定判断句,反诘句,热情赞扬;妾:鹦鹉学舌,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逢迎应酬)
3、从孰视、窥镜可以看出邹忌什么特点?(明智、精细)
4、从邹忌领悟缘由说明他的什么特点?( 善于推理)
4、文题是讽谏齐王,但这段没有写讽谏的事,是否离题?(这是讽谏的缘由。邹忌正是以此为基础,通过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不离题。)
2节:
1、这节写什么?(邹忌讽谏)
2、邹忌讽谏用的是比喻手法,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类比推理。无论比喻还是类比推理,两者都要有相似之处。我们来看相似之处在哪里?
——妻——私——宫妇左右——
邹 ——妾——畏——朝廷之臣—— 齐
忌 ——客——求——四境之内—— 王
—————蔽————————
(不同的是对象,而私、畏、求、蔽是相同的。)
3、邹忌和徐公比美,妻妾客回答,第1节写了200字,2节邹忌谈这些内容用了30多个字,为什么?(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没必要再详细重复一遍了。这是作者详略安排得当。)
3、4节:
1、这两节写什么?(讽谏结果)
2、讽谏结果如何?(齐王纳谏行“三赏”,朝廷内外“三时”出现“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3、讽谏结果与讽谏过程比较起来,详略如何?(结果略写。因本文主要是写邹忌的讽谏艺术,结果不需要写得详细。但要写,说明讽谏得正确。)
积极意义: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
写作特点:
1.设喻手法:设喻精妙,比喻切当。
2.详略处理: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人物语言个性化:三问三答。
4、三叠法:本文写了三问、三答、三赏、三时、三变,为什么都是三呢?《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戏剧有《三上轿》,《包公三勘蝴蝶梦》,为什么都是三?这跟读者心理有关。少了不过瘾,多了就烦了。所以写相声要三翻四抖。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来写了二十多个例子,后来减到五个,再后来减到三个,就不再减了,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写历史,多,不便于删削,怎么办呢?详写三个,其他略写。如“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
【邹孟轲母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7.寒食原文及翻译
8.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9.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10.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