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
“德仪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二对一帮扶民情日记
我的新“对象”
久雨后的阳光温和灿烂,但气温不是很高,大家穿着较厚,感觉还有一丝冷。我们几个“二对一”帮扶对象在沙塘乡沙塘村的人,联系好去走访我们的帮扶对象。
今年,我的帮扶对象叫杨小春,是沙塘乡沙塘村一组村民。在去的路上,我在想象我的这位帮扶对象应该是一位老太龙钟、慈眉善目的老大爷或者老大娘。我在村支书的引领下,在乡村路上左拐右拐,来到一栋陈旧的楼房前,看到有一个穿红上衣、蓝裤子、赤脚穿拖鞋的大男孩,正把湿衣服凉放倒在坪里的树枝上。同去的村支书王书记告诉我,那个正在晒衣服的年青男孩就是杨小春---我的帮扶对象。王书记对他叫了一声春伢子,他没有反应,也不理会,自顾自的凉湿衣服。我想他是不是听力有点问题。当我近距离见到杨小春时,只见他单瘦脸,脸部有点扭曲变形,眼睛没有光彩,嘴巴合不拢露出右边的三颗门牙,双腿盘曲,身体站不直,显得有点倾斜。他的娘从屋里出来,看到王书记叫了声“王书记”。王书记向她介绍我们的来意,她同我们打招呼,连声说太感谢了,感谢领导的关心。她让我们在门外坐,说,我的儿子杨小春,今年27岁了,因在3岁时患重感冒发烧,无钱医治,而引发了小儿麻痹症。到六七岁时,看到别家小孩子都上学了,尽管家里条件差,还是千方百计想办法送他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因他说的话其他人听不清,小孩子们嘲笑他,他就读了,以后再也没有读书了。直到现在,他的面部肌肉仍然扭曲变形,嘴巴也合不拢,说出来的话有时连他的老娘都听不清,走路一拐一拐的,行走极不方便。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目前,靠在附近拾破烂、废品等谋生。
他的老娘告诉我们,尽管她自己是女性,年纪也有62岁了,身体不是蛮好,但她比一般的男人更有骨气,不要集体照顾,不要亲戚朋友施舍,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艰苦劳作,保持天天粗茶蔬菜饭,过最简单平常的日子。她说自己苦一点没什么,最关心的是她的儿子杨小春,现在27岁了,生活不能自理,煮饭煮菜、洗衣浆纱、买东买西,什么事都要她亲自动手,儿子的生活全靠她照顾。而其他人的儿子27岁就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她说不怨别的,就是怨自己的命苦。情况是这么一个情况,而她则是60多岁的老人了,她自己年纪大了劳作也一年不如一年了,想到今后儿子的生活,她坚毅的眼神暗淡下来,眼睛里显出了红丝丝。
我们劝她,要过好当前的日子,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对贫困户、贫困对象的帮扶力度增强了,我们今天来,是政府的安排,也是代表我们的心意。她说,那是,多年来,政府和领导对她及儿子的关心、支持,邻居和亲朋对她的帮助、关爱,她都心中有数,记在心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大家的关心。
她目光不由自主的转到杨小春身上,指着他穿的衣服说,这些衣服都是附近好心村民给他的。她起身在门角里拿出好几只不同的鞋说,还有好多鞋子,也是村民们给的。因他走路时,双脚总是向前趋,每双破烂的鞋子都是前方被他的大脚趾磨穿了一个大洞。每年穿的鞋子要40多双。如果去买的话,不晓得要花多少钱。我记下了杨小春的鞋子尺码是40码,心想下次去的时候,带几双新旧鞋子给他,还有新旧衣服也带一些过去。
我给了杨小春200元,说要他去买点什么。他还有点羞涩的意思,不愿意接。他的老娘很不好意思,说我们太客气了,太好了,对她们娘俩这么关心。我知道这点钱对他的帮助实在有限,只能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如果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能力多一点帮助,他们心里会多一些温暖,大家的心情会多一些快乐,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特殊的帮扶日记
永丰镇磨刀村合兴组的肖金莲鬓白老人,已经80高龄,老伴已故多年,一生育养两儿两女,两个儿子已经死亡,大儿子结过婚并有一儿一女,都在外打工,媳妇早改嫁了。老人的两个女儿远嫁在他乡,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只是电话联系。几间平顶屋裂痕累累,老人说每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镇上、村上都帮忙检修过,也只能好一时。这次到老人家是为了给她送新手机的,因为上次走访时碰巧老人孙女给她的手机坏了。帮老人家装好手机,存好号码后,她硬是提出要给买手机的钱,说已经送过钱给她了,不能再白要。说到这都忘了告诉大家:这个帮扶对象其实不是我的帮扶对象,而是我局肖局长的帮扶对象,因为同在一个乡镇,我们经常搭个顺风车。但这个老人家实在是太让我感动了,对她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老人家读过几年书,很健谈,双手在颤抖,她说现在身体确实不好了,但一直坚持力所能及的劳作,也经常得到左邻右舍的帮助,自己尽量不去增加别人的麻烦。他对我们的帮扶更是千恩万谢。在如今这个现实的社会,“以贫为荣”,“以贱为贵”的人实在太多,他们一味地向社会索取,仇视社会。而像肖老人家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就是我们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她自强自立、性格开朗、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觉得我们只是给了她物质上的帮助,她却反而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帮助,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在反思,自己每天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衣食无忧,不要日晒雨淋,却还在怨这怨那,说长道短,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工作,体现出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价值。
我的帮扶感想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走进沙塘乡沙塘村罗玉莲的家,虽然知道他们生活过得清苦,但眼前的景像还是让我再次震惊:原来那个危旧的土砖房,在左邻右舍的东拼西凑和镇、村两级的帮助下,终于换成了红砖房,解除了危房的危险,但是整个房子只有两扇门,还是以前旧房子拆下来的,已经破烂不堪,窗户上全部空着,连窗帘都没有装上;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这样高温天气来临,也没有一个风扇可以乘凉;家里凌乱地摆放着几件破旧的家具……远远地我们就看见了罗玉莲老人坐在家门口乘凉,手里拿着一把蒲扇在一下一下地扇着,眼睛看着前方,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苍桑,我想每一条“沟壑”都代表着一个辛酸的故事。
由于老人的眼睛已经基本上看不见,隔得远远地我就大声地叫着“罗奶奶”,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耳朵还是很灵光,马上颤颤微微地站起来,驻着拐杖驼着背向我们迎过来。老人记性很好,当我说明来意后,他马上就知道我就是上次来看望帮扶她的小蔡同志,这瞬间我真的很感动,也许老人家这一辈子虽然贫苦,但是每个人给予的帮助她都记得牢牢地,并且用自己的特殊地方式表达着感谢。
篇2:二对一帮扶民情日记
这次因为是端午节前夕,我就从家里带了粽子和水果,只见她那8岁的孙儿不知从何地突然冒出来,马上很有礼貌地接过了我手里的东西,并且说着“谢谢叔叔”。小家伙全身晒得乌黑,脚上还打着赤脚,我这个已经做“爸爸”的看着都心疼了。小家伙很机灵,灵动地眼睛里闪着调皮,嘴巴也很甜。说话间,小家伙搬来了凳子,让我和同行的同事坐下。老人家拉着我的手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小家伙一直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不时拍拍奶奶的背。也许家庭的困难,让他早早地就学会了坚强和独立,母亲生下他就因为疯癫离家出走,爸爸身体有残疾,但是为了生活还要去外面打工,只留下他与奶奶在家相依为命,所以他对奶奶的感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小家伙很懂事,给我们泡了茶。我让他坐到我的腿上,跟他聊起了天,开始他显得有些拘束,但聊着聊着就放开了,他成绩还算好,每天会帮奶奶做很多的家务,因为奶奶眼睛看不见,他每天还要充当奶奶的小拐杖,带奶奶到村里到处转转。听着他说的这些事,我想起我家6岁的沁彤,吃饭要人喂,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突然间我有个想法,下次我要把我的女儿带来,与这个哥哥也结成帮扶对子,让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也许能让我的女儿从他身上学到一些恭谦、孝顺、勤劳和坚强的优秀品格。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因为其他同事还有几户帮扶对象要走访,所以不能耽搁太多的时间。老人家很客气,硬要留我们吃中饭,客气了一番后,我们踏上了走访下一家的路,祖孙两人一直坚持把我们送到了村口。
这次帮扶回来后,我感慨良多。自从全县掀起“二对一”帮扶以来,我们局里的同事都是积极响应号召,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无限的关怀。罗玉莲家虽然已经享受了党委政府给予的各项帮助,但仍是杯水车薪。老人家曾眼泪纵横地对我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不要那么快死,让我有时间照顾我的孙儿能上大学,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去了。”听了这番话,心里五味杂陈,我只能尽我的最大努力,尽多的抽出时间来看望他们祖孙俩,鼓励他的孙儿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
篇3: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
5月6日,星期日,青树坪这座小镇在和煦的阳光下沐浴……
今天是双休日的最后一天,本来计划在家带孩子的(小家伙才一岁半,正需要人照看),清早起床的时候突然忆起我的帮扶对象禹荣福老人来。心想:不知福伯身体好些了没有,家里承包的二亩多水田栽秧到位了没有,记得上次到他家探望时,他老人家对我说,计划把这二亩多地都种上双季水稻,这是他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想着想着,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决定今天去探望福伯。可是马上又有些为难起来,孩子怎么办,谁来带?巧的是,我母亲出现了,她一进门就告诉我,她今天是上街来买点东西,想自己的外孙女了,顺便过来看看,说完抱起小家伙一阵亲昵。小家伙在外婆的怀里“咯咯”地欢笑。
看着祖孙俩亲密无间的欢愉,我脸上露出的幸福笑靥里却多了一份忧愁,这份忧愁是为了福伯,他老人家能拥有如此天伦之乐吗?老人家一共有三个儿女,两个女孩早已婚嫁他乡,老伴离世较早,至今离开他已有十多年了,不幸的是唯一的一个儿子久病多年,难以治愈,于去年离开了人世,撒下了一双儿女和媳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他一病不起,好在有亲人和邻里的照顾,让他慢慢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可喜的是善良孝顺的儿媳并没抛弃这个不幸的家,而是勇于挑起重担,带着一双遗孤去了娄底开起了出租车,边辛勤工作边供养两个小孩上学。如今只有68岁的福伯留在家里看守家园。
我心事重重……母亲似乎看出了我有心事,追问情况,我没有说,我怕自己把事情说出了会遭到她的不理解,最后只得借口说自己正有点事急需去办理,只是小孩没人看管。母亲听了慈祥地笑了,说小孩她帮我看管,要我去办正事。我对母亲一阵感激之后悄悄地拉着正在看书的老公出了家门。老公在本地一家医院上班,一直以来,他对我工作上的事一直很支持和关心。我把去看望福伯的想法对他说了,得到了他的支持,并要求陪同我一起去,他还拉着我去了商场买了些补品和肉食品,把摩托车尾箱塞得满满的,我看着细心的老公笑了。
大约9点钟,我俩骑着摩托一路颠覆到达共同村泽园组福伯的家,一阵三大间的红砖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房屋还算牢固,是福伯儿子在世时新建的。不巧的是福伯不在家,我正在为难时,村支书担着一担秧苗糊着一身泥垢出现在我们面前。
村支书就告诉我,村委的几位同志一清早就义务帮着福伯打田栽秧去了,他刚从自家秧田里扯了一摞秧苗过来。
我对支书夸赞,你们的雷峰精神真了不起呢!
支书笑呵呵地说,你们政府搞帮扶走基层,我们也不能落后呀。
我把带来的补品和食物卸下放到福伯家厅堂里,支书看到了很是感激地说:“小戴同志,我替福伯感谢你了……”
我俩跟着支书到田间时,村委的几位干部和福伯正忙碌栽秧,他们见我们的到来很是高兴,由其是福伯那激动的表情真意切,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子女似的。我和老公脱了鞋袜扎起裤腿,下了田跟着栽起秧来。
福伯见状,很似惊慌,忙说,使不得,便不得,这是苦活,哪能让领导下田,弄脏了你们的衣服。
我笑呵呵地对说,我也是从农村生长大的,不怕苦不怕脏,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福伯见我们坚持,就不好意思再推辞,只是不进地关心问好,要是我累了就上岸休息一会。
为了避免增加麻烦,中午伙食安排在支书家里,吃过饭后大家稍作休息就下了田继续载秧,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下午四点二亩多水田都载完了(昨天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亩多)。
一天的工作过去了,大家都觉得有累,但心情很好。应福伯的邀请,大家又去了趟他家,当他接过我们带来的东西时湿润的眼眶里溢满了感激。这个情真意切的场景,我会永远印在脑海里,化作我帮扶的动力。
临走时,我给福伯留下了一个红包,虽然不多,却装着我对他老人家的祝福。
篇4: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
久雨后的阳光温和灿烂,但气温不是很高,大家穿着较厚,感觉还有一丝冷。我们几个“二对一”帮扶对象在沙塘乡沙塘村的人,联系好去走访我们的帮扶对象。
今年,我的帮扶对象叫杨小春,是沙塘乡沙塘村一组村民。在去的路上,我在想象我的这位帮扶对象应该是一位老太龙钟、慈眉善目的老大爷或者老大娘。我在村支书的引领下,在乡村路上左拐右拐,来到一栋陈旧的楼房前,看到有一个穿红上衣、蓝裤子、赤脚穿拖鞋的大男孩,正把湿衣服凉放倒在坪里的树枝上。同去的村支书王书记告诉我,那个正在晒衣服的年青男孩就是杨小春---我的帮扶对象。王书记对他叫了一声春伢子,他没有反应,也不理会,自顾自的凉湿衣服。我想他是不是听力有点问题。当我近距离见到杨小春时,只见他单瘦脸,脸部有点扭曲变形,眼睛没有光彩,嘴巴合不拢露出右边的三颗门牙,双腿盘曲,身体站不直,显得有点倾斜。他的娘从屋里出来,看到王书记叫了声“王书记”。王书记向她介绍我们的来意,她同我们打招呼,连声说太感谢了,感谢领导的关心。她让我们在门外坐,说,我的儿子杨小春,今年27岁了,因在3岁时患重感冒发烧,无钱医治,而引发了小儿麻痹症。到六七岁时,看到别家小孩子都上学了,尽管家里条件差,还是千方百计想办法送他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因他说的话其他人听不清,小孩子们嘲笑他,他就读了,以后再也没有读书了。直到现在,他的面部肌肉仍然扭曲变形,嘴巴也合不拢,说出来的话有时连他的老娘都听不清,走路一拐一拐的,行走极不方便。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目前,靠在附近拾破烂、废品等谋生。
他的老娘告诉我们,尽管她自己是女性,年纪也有62岁了,身体不是蛮好,但她比一般的男人更有骨气,不要集体照顾,不要亲戚朋友施舍,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艰苦劳作,保持天天粗茶蔬菜饭,过最简单平常的日子。她说自己苦一点没什么,最关心的是她的儿子杨小春,现在27岁了,生活不能自理,煮饭煮菜、洗衣浆纱、买东买西,什么事都要她亲自动手,儿子的生活全靠她照顾。而其他人的儿子27岁就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她说不怨别的,就是怨自己的命苦。情况是这么一个情况,而她则是60多岁的老人了,她自己年纪大了劳作也一年不如一年了,想到今后儿子的生活,她坚毅的眼神暗淡下来,眼睛里显出了红丝丝。
我们劝她,要过好当前的日子,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对贫困户、贫困对象的帮扶力度增强了,我们今天来,是政府的安排,也是代表我们的心意。她说,那是,多年来,政府和领导对她及儿子的关心、支持,邻居和亲朋对她的帮助、关爱,她都心中有数,记在心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大家的关心。
她目光不由自主的转到杨小春身上,指着他穿的衣服说,这些衣服都是附近好心村民给他的。她起身在门角里拿出好几只不同的鞋说,还有好多鞋子,也是村民们给的。因他走路时,双脚总是向前趋,每双破烂的鞋子都是前方被他的大脚趾磨穿了一个大洞。每年穿的鞋子要40多双。如果去买的话,不晓得要花多少钱。我记下了杨小春的鞋子尺码是40码,心想下次去的时候,带几双新旧鞋子给他,还有新旧衣服也带一些过去。
我给了杨小春200元,说要他去买点什么。他还有点羞涩的意思,不愿意接。他的老娘很不好意思,说我们太客气了,太好了,对她们娘俩这么关心。我知道这点钱对他的帮助实在有限,只能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如果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能力多一点帮助,他们心里会多一些温暖,大家的心情会多一些快乐,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篇5: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
20xx年6月7日至9日,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即,湖南省双峰县总工会全体干部职工在党组书记、副主席戴泽阳同志的带领下,分三批次到梓门桥镇永胜村、复兴村开展“二对一”帮扶活动。
一到村上,工会干部就扛着大米、茶油分赴各自联系的困难家庭。戴泽阳的帮扶对象凌开秀住在山顶一栋破烂的土砖房内,凌老82岁,年老多病,瘫痪在床,其媳妇61岁不幸身患绝症,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务工,她带着二岁多的曾孙在家。“凌老,我们来看你啦!”在大门口中,戴主席就大声招呼,却未见人回应。走进去才发现凌老一个人坐在黑暗的角落里,她媳妇到镇上的医院打针去了。戴泽阳仔细询问了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并送上大米、茶油和慰问金。
自“二对一”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县总工会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制订了具体的帮扶方案和考核制度,每个干部都发放了民情记录本,还将帮扶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内容。“二对一”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让工会干部“接地气”了解基层情况,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篇6:花门镇二对一扶贫优秀民情日记
花门镇二对一扶贫优秀民情日记
5月2日一大早,我和县妇幼保健院贺院长带领医院15名“二对一”扶贫干部前往花门镇仁山、明星村扶贫。一路上风景优美,满眼新绿,车内也是热闹非凡。大家拿着扶贫花名册,在想象着自己的扶贫对象境况如何,该怎么样去帮助。有的说可以帮助他们销农产品,有的说可以资助他们的小孩读书,还有的则说可以利用我们的工作优势帮他们治病、提供药物等等。
在李喜乐家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喜乐的病情
花门镇及仁山村、明星村的干部早早就在花门楼等我们了。我们兵分两路,到各自的扶贫对象家去。在仁山村妇女主任陈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三角组的李喜乐家。三弄土砖屋,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李喜乐躺在门前的竹椅上,黑黑瘦瘦的,脸上不时出现怪异的表情,手脚还经常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奶奶和爸爸坐在她的两旁看护。看到我们来,奶奶赶忙起身泡茶。我亲热的问起小喜乐:“今年多大了?”“十六岁了”。小喜乐虽然口齿不清,但心里却很清楚。奶奶跟我们诉说着家里的境况:儿子是个苦命人,骑摩托车摔伤了腿,花了六七万块钱,至今也干不了重活。孙女儿又得了这个病,辗转双峰、邵阳、长沙治了四五年,就在今年元月份还在湘雅医院住了半个月院。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媳妇在外打工的1000多元钱工资。奶奶不识字,也说不出孙女儿到底得了什么病,我们看了湘雅医院的'病历,是肝豆状核病变,脑萎缩,这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小喜乐的病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阶段了。看着她天真烂漫的笑容,我们既心酸又心疼,我包了个1000元的红包给她,奶奶连声说:政府政策好,关心群众,谢谢你们。杯水车薪啊,但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以后一定要想办法给她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从小喜乐家出来,我们冒着雨步行2公里来到了孤寡老人李晓峰家里,同样的土砖屋,同样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老人家的老伴十多年前去世了,儿子、媳妇都在外做木工,孙子得了癫痫,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病,去年还治了一万多块钱,9岁了还在读幼儿园。老人家自己身体也不好,一直有慢性支气管炎,也没有钱去治疗。我叮嘱她记下朱护士长的电话,小孩、老人身体有不适都可以向她咨询。如果去县城看病的话也可以找我们帮助安排好,毕竟是医务人员,在这方面可以给予更专业、更实在的帮助。
另外一个帮扶对象有事出去了,村干部也没联系上,我们打算下次再来。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留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却是长久的。希望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能够带给他们一盏明亮的心灯,也希望社会各界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贫的活动中来,给他们贫穷的家庭一丝希望,疲惫的心灵一丝慰藉。
篇7: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
20xx年4月14日 天气:雨
4月12日至13日的两天里,我带着局里帮扶干部第四次来到毛藏乡华山村、毛藏村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对接”行动,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所有帮联干部和他们联系的农户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商定今年及今后八年的帮扶方向和思路。
根据前面我们干部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和乡党委、村支部沟通的意见,我们初步提出了几条脱贫思路,包括修建华山村村组乡村道路修建,发展特色养殖业、改善农牧民用电条件、加大劳务输出及劳动技能培训等,一到村上,我们就与乡、村两级干部及部分特困户代表进行了座谈,仔细询问了大家的最迫切的需求,通报了县局“双联富民”工作前期进展情况,并征求大家对我们初步帮扶设想的意见和建议。
华山村党支部王书记听说我们提到村内道路修建时非常激动地说:“我们村四个村民小组,其中两个就没有像样的路,行路难是困扰我们生产生活的最大难题,多少年来都未能得到解决,如今地税局领导提出来要帮助我们办这件大事,我们全村老少真不知道该怎么你们的帮助和关怀。” 我看着他期盼又感激的脸庞,想着有省、市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立即答应他一定将村上的困难和问题带回去,认真加以研究,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解决。
座谈会后,我们的干部分别深入各自联系农户中,送去准备好的帮扶物品和资金,填写民意调查表,并发放了填写好联系干部姓名、联系方式的“民情连心卡”,方便联系户随时联系。每个联系干部都与各自的联系户结成了“亲戚”,他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倾听老百姓心声;在心与心的交融中,感知老百姓的冷暖。
两天的入户结束了,毛藏乡乡亲们的勤劳、善良、朴实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缺技术、少文化、短资金的现状让我感触颇深,他们对改变生活的美好目标和十足信心让我久久感动。这次走访“对接”,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一定要帮他们找出路、想对策、增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小康,这是我们帮联单位和干部未来几年必须要做好的一件头等大事。
篇8:一对一帮扶民情日记
结对扶贫,首先在于心连心。党员干部在结对扶贫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但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这样,结对户才会把我们当作自己人,才会与我们无话不谈,也才能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然,结对户始终在心理上与我们有距离,有话也不讲,我们就成了“户外人”。比如那位高姓村民,被我反客为主留下后,从一开始很不情愿地坐下、漫不经心地回答我的提问,到逐渐打开话匣子谈自家的情况,再到请求帮助他致富,就很能说明结对扶贫重在交心的道理。
结对扶贫,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扶贫人员要“沉”下去,不能做“浮萍”,既不能搞“应付式”,也不能仅是给钱给物的“慰问式”,而是要根据困难户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之需、找到致富之道。对老弱病残人口家庭,帮扶人员要积极协调后方单位和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生活、医疗、就学等方面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帮助。对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要把着力点放在内生式扶贫上,帮助就业无门的贫困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并为他们联系就业岗位;帮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员,选准项目,办理手续,联系扶贫贷款等,让他们轻装上阵去创业;帮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人员,树立积极进取的志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做好这些工作,要求我们的帮扶人员素质高,见多识广,头脑灵活,自身经济条件好,能够帮助群众找到就业创业的门路,这样,才能有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现有挂钩帮扶人员中有很多教师、普通党员、村干部,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很困难,自己尚且致富无门,哪有什么能力帮扶他人?如果不是因为全区有2.4万户、7.6万人的脱贫重任,我们也不会安排这类同志承担挂钩帮扶任务。我们对这类同志的要求是,对帮扶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履行好“调查员”、“信息联络员”的责任,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所在单位或区扶贫办,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想到前些天我安排区扶贫办在宿豫政府网开辟 “扶贫帮扶人员必读”,更觉得很有必要做好这件事。就调研中我发现的问题来看,栏目设置还趋于简单,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使其成为扶贫工作政策解读、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早上起床在房东家周边散步。才六点钟,路上就不断有农用车辆经过,田地里已经有人在干活,不时有过往群众向我打招呼,这让我很欣慰,看得出岔河的村民很勤劳,也说明我们这两天的走访有了效果,仅此点,脱贫奔小康就大有希望。
走访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个小时。雨后的道路满是泥泞,领路的村支书李广振提议边远的村庄就不去了,我坚持要他带我去所有没到过的自然村庄、所有还没有走访的贫困户家。一路走下来,大多数被访户对我们很热情,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但也有少数贫困户有点冷淡,交流不积极、不主动。在一位高姓村民家,女主人接待我们,正当大家在院子里交谈时,回家的男主人进门从前屋推了自行车就往外走,无视院子里访客的存在。遇到这样的尴尬,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已久,大多数帮扶的同志只是到帮扶对象门上看一看,送点钱物,而没有帮助贫困户想办法,找路子,解决实质性问题。而这还算是不错的了,据我所知,有极少数同志只是到贫困户门上走一下,目的是“交代”帮扶对象:“上面若询问结对情况,就说我来过了”。帮扶对象户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对帮扶人员已不抱什么希望,反倒觉得是打扰了他们。
鉴于扶贫结对的现状,这几天,我一直在盘算,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落实现有扶贫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遴选扶得起(有劳动能力、致富志向)的贫困户作为第一批重点扶助对象,安排各级党政领导、区直部门中层干部作为帮扶人,推进“精装版”、“升级版”的扶贫结对工程呢?如果这项工作搞好了,就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致富。
三天的走访中,遇到好几位孤老。他们缺人照料,却又恋土难移,不愿到镇敬老院生活。他们的境况,令人牵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这类人群将会越来越大,怎么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新课题。记得在浙江招商时,有老板对我谈到过他的善举:他救助了20多个孤老,本不求回报,但有的老人主动立遗嘱把财产赠与他。我认为,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在政府兜底救助的同时,对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可以尝试特殊的结对帮扶办法,动员有实力的爱心人士对它们进行有偿帮扶:帮扶者与这些孤老签订赡养协议,经公证后,帮扶者为孤老提供高于政府标准的救助,或把老人送到区老年公寓供养乃至接到自己家里生活,孤老百年之后,其房产及其他财物由帮扶者继承。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究竟能否行得通、办得好,还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从三天来走访农户掌握的情况看,无论是贫困户,还是一般农户,生产生活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这让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农民要致富,集体是支柱。岔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主要收入来源是几间门面房及数十亩鱼塘租金,去年全年收入仅6万多一点,村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不强。据我所知,岔河村的情况在全区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要求挂钩帮扶单位和挂钩企业加强与村居对接,落实高效农业、村组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帮扶项目,帮助村居发展集体农场、集体工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使之能够有效发挥救助特困户、带领群众富的作用。
三天的驻点调研结束了,但好多扶贫工作才刚刚开始。一定能够做好!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宿豫参与脱贫奔小康结对帮扶的所有党员干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干部帮扶民情日记精选
篇9:帮扶民情日记
6月30日下午,我和办公室几个同志一道到结对联系党员家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我来到了我的结对联系户老王家,老王是一名伤残退伍军人,在部队因公负伤导致双目失明,现在老两口的生活主要依靠老伴种田和政府抚恤,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听到我们来看望他,他非常感动,说自己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牺牲,但党和政府多年来对他和家人一直非常关心,他一定会努力过好每一天的。
回到村里后, 我们在村总支的配合下,对万里村困难党员状况进行了一次普遍摸底调查工作,发现了不少困难党员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回来我要求办公室负责党建的同志下一步要及时把困难党员建立档案,摸清底数,为今后走访慰问帮扶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对一帮扶的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2.社区民情日记
3.民情日记心得体会
4.下基层民情日记
5.民情日记600字
6.小学教师民情日记
8.民情日记简短范文
10.联村入户民情日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