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2022-12-14 08:25: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ikapik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篇1:村干部驻村扶贫民情日记

当我端坐窗前,当我静立村委会门前的云海边,我在想些什么?我承认有时候我陷入的思考太多了,多到像是经常走神。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先要与我的记忆中去过的地方对比一下,这已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对比了,是为了找到相似之处不再让它,克服保守的自己对于新事物的恐惧。

可惜的是,那些记忆已经陌生,甚至当时的一些做法在此情此景下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重新建立想法和观念是我适应这里后最先开始思考的。

烈日与雷电交错出现在这片大山里,阴晴反复。当我们顶着烈日,迈着不习惯下坡而步履蹒跚的脚步,来到群众耕作的烟地里,他们栽下秧苗时那近乎祈求的姿势,在大山这厚重的背景下异常渺小,谁能想到幅员辽阔的西南山区的某个山坡上,有那么一群人虔诚地面对着土地耕种,而这是他们的全部希望所在。是的,如果有人能关注他们那么他们的生活可能从此转上了另外的轨道。

雷雨还是来了,雨水携裹着山上的泥土在植被的层层过滤下,流向山脚,给人们带来了饮用的山泉,给庄稼带来了成长的动力。但这山泉流到群众家里是泛黄的,工作队的净水器堵了,我们不敢妄议水的质量。群众一句“习惯了”更凸显出工作队的不习惯。饮用水的净化,净在人们嘴里,甜在大家心里,这样的工作我们应该去做。

三岔河边,水流淙淙,河两边树枝摆动,与河滩上不知名的小花一同描绘出生动的田园景色,而这种生动的宁静却是因为去年的山洪淹没了宝贵的三百亩田地。无法想象去年的三岔河水像疯了一样去吞噬那片长势喜人秧苗,水田复耕不只是去掉浮沙,扶贫也不只是扶起这群相比而言贫困的群众,我们要去掉的是蒙在群众心上的灰尘,扶起的是群众的志气和希望,没有什么比得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可贵。

来了就不想离开,离开了就不想回来。这无奈的话语,似乎是我们每个工作队员的内心写照。路的颠簸太久会消逝我们对这个地方的爱,这是刚驻村时最真实的想法。好在现在通组道路硬化施工已经如火如荼,用自己的行动去巩固我们对新华村的感情,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也是扶贫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新华每改变一分,我们会高兴十分。与细微处下功夫,即便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小,我相信当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这群三岔河畔勤劳的人民露出笑容,那笑容会刻在自己心上,陪伴自己一生。希望多年以后我关于新华村的记忆充满欣慰、满足和感动。毕竟我现在所努力的正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诺言。

篇2: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硬化社道5公里解决1000余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建设600立方米蓄水池改善村民用水问题、因地制宜果品改良带领整村脱贫摘帽......这便是雁江区碑记镇宝山村第一书记刘彬开展扶贫工作为老百姓干的实事。

宝山村新建的多功能村公所

20xx年10月,刘彬从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科下派碑记镇宝山村,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书记。“说事千件不如干实一件,我既然到宝山村来扶贫,就要确确实实地干实事,让老百姓收益。”刘彬说,现在看到村民的生活能越过越好,觉得自己苦点累点都是值得的。

走村入户摸“穷根”反复沟通获支持

虽生在农村、当过村官、干过驻村干部,在乡镇待了不少年头,刚到宝山村的刘彬也深感责任重大。刘彬常常夜不能寐,脑子里想的全是村上的事,甚至有时连做梦都在想,怎么才能把市委、市政府的扶贫攻坚政策落实到村上?扶贫资金要怎么解决?要找什么扶贫项目?

喜欢思考的刘彬很快意识到扶贫需要量体裁衣,他立刻走村入户深入群众,探访“穷根”。3个月时间,走进每一户村民家里,建立起了详细的“走访档案”。最终按照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确认程序,确定该村471户人中贫困户112户贫困人数291人。刚开始村民还不是很信任这个城里来的干部,怀疑刘彬干不了实事。“那个时候沟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群众还不是很信任我。”刘彬说,但是我是一个非常“倔”的人,我不断开展走访座谈、开坝坝会,反复和村民沟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渐渐地,村民对这个“第一书记”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相信他是来干实事的。

完善基础设施 精准扶贫帮扶到户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刘彬发现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着宝山村的发展。于是,着手于道路、水、电、危房改造、重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刘彬利用好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协调市委统战部、雁江区政府、碑记镇党委政府为宝山一、二、三、四、六、七、九社的5公里社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打通了宝山村至资中县配龙镇的断头路并硬化0.7公里,打破了制约村民发展致富的交通瓶颈。

通过群众调研刘彬发现,虽然村民生活用水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能不能让庄稼地也用上“自来水”。敢想敢干的刘彬立刻向市委统战部、乡镇政府争取资金10余万元,在宝山一社后山头最高处修建了一座蓄水量达6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能够解决宝山一、二社100户300余人的生产用水。

精准扶贫就要做到帮扶到户,68岁的宝山村一社村民李汉贵以前住在胶布盖顶的房子里,现在可以用电了,房顶重新修缮了,新门有了......“刘书记不仅帮我盖房子,送温暖,还专门找吊车来给我一家人安电桩,花了不少的心血,感谢刘书记,感谢组织无尚的关怀。” 李汉贵激动地说。

据了解,1月上旬,宝山村已建成一座集党群服务中心、农村夜校、留守儿童之家、培训会场、图书馆于一体的多功能村公所。

开致富“良方”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村民发展观念落后、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是导致贫困的突出问题。”刘彬介绍到,宝山村每家每户都大量种植蜜柑,要想增收,还得在这些蜜柑地上想办法、作文章。

针对这一问题,宝山村利用广播、镇农镇通和邀请专家等方式大力开展果树实用技术培训,每个季度邀请区、市农业种养殖专家到宝山开展专题培训,镇驻村工作组成员、农技专家不定时到村专题指导果树种植,加大种植技术培训。据悉,宝山村共培训村民1000余人次,整村蜜柑产量基本提升20%。

其中村民李树兰通过改良果品,积极参加技术培训,他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在20清见收益8万元,预计20清明前夕将会有15万的收益。“通过施肥、灌水、防病治虫等技术的培训,我们的水果产量高了,品质好了。” 李树兰高兴地说,现在根本不愁销,钱包也鼓起来了。

刘彬说:“宝山村已被碑记镇定为佛山橘海第二旅游点,纳入了碑记镇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我们将利用好土地整理项目和宝山龙水古县城森林公园项目,结合自然环境条件,突出宝山龙水县城古文化,打造宝山龙水县城生态垂钓示范区,大力发展农旅结合。同时,年将重点引进新品种打造100亩精品果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电商平台,销售宝山水果和农副产品,建立宝山品牌。”

篇3: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20xx年8月11日晴天

今天,我被任命为平顺县杏城镇岭后村“第一书记”,要求8月15日前进村到岗,任期一般为2年,中间一般不再轮换,不实现脱贫目标,帮包单位不脱钩……

这是王国彦的第一篇扶贫日记。王国彦是省林业厅派驻到平顺县的6名“第一书记”中的一位,从20xx年8月11日被任命第一天开始,到2017年2月6日,他整整写了546篇日记、三个日记本、近25万字,记录了他任职后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思考和付诸的行动,以及取得的成绩。

2月7日,记者从太原驱车4个多小时后,随同王国彦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岭后村。干净整洁的街巷、现代化的垃圾清运车、农家书屋,随处可见的大型盆栽箱和体育器材,一排排整齐的移民新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现代新农村图景。一旁的岭后村村委会主任马进考说:“村里的绿化、道路硬化和配套设施都是王书记来了后给村里协调建设的。”

在王国彦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宿舍、厨房里,记者翻看着他的一篇篇扶贫日记,内容涵盖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发展林下经济、记录贫困户具体情况以及妻子女儿对他的鼓励等等。“每天写日记,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扶贫工作。”王国彦对记者说。

正翻看日记,村民宋召兰拄着拐杖在门口喊:“王书记,听说你回来了,到我家吃饭吧!”宋召兰告诉记者,“我因腿病行走不便,王书记回省城给我带来一条拐杖,说怕我跌倒,我们现在和王书记就像一家人。”

王国彦婉言谢绝了宋召兰的好意,又赶紧去贫困户徐天余家中看望。67岁的徐天余,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又没技术、没资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20xx年,王国彦结合省林业厅驻村帮扶“十个一”活动,动员老徐种了2亩党参。去年,老徐的2亩党参收入了6000多元。见王国彦来了,老徐一把拉住他的手说:“今年我可是过个好年了,种党参比种玉米强啊,现在政策好,只要勤快,吃穿不愁!”

从老徐家中出来,正碰上村民马英。“王书记,我爱人就等着开春后,随咱们造林合作社干活去!”王国彦笑着告诉她:“放心吧,这个合作社是咱们村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你爱人肯定能给你挣回钱来!”

岭后村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军说:“我们村是移民新村,底子薄、发展落后,有了省林业厅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底气更足了!”

在王国彦20xx年9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任何民生 小事 在 第一书记 眼里就是天大的事,一刻不停地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找到 梗塞 的原因,才能挖掉穷根,找到致富的路子,斩断穷根奔小康。”在546天的任职中,王国彦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岭后村,村容村貌大改观,集体经济零突破,2017年将实现整村脱贫。在王国彦住村的455天里,已经和村民处成了亲人。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篇4: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4.最新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5.驻村扶贫干部的民情日记

6.关于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7.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8.关于精准扶贫驻村干部民情日记3篇

9.干部驻村民情日记

篇5:村干部驻村扶贫民情日记

四月,满山梯田一扫颓废,生机勃勃。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抓住春天的尾巴,与大山一同动起来。这么美好的季节,怎能坐得住呢?支书带着工作队在山间小路中穿梭,陡峭的山路、松软的泥土对我来说都是一道道栏,冲刺跨越。相反支书如山中精灵般自由飞跃在山中,你看,没一会儿功夫他已经在另一个拐口处了等着我们了。约莫走了30分钟,来到了一、五、六组的烤烟地。大概20人集中在一处烟地,他们都是同一村民小组的亲戚朋友,大家相约一家一天相互帮助度过农忙时节。烟地间或三人或两人地聚在一起,有的头挂薄膜,有的手拿锄头,有的拿烤烟苗,有的提防虫害药水桶,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栽种烤烟。工作队的我们也跃跃一试,坑不能挖太深、填埋时不能太紧、薄膜要盖实等等,农户们一次次提醒、示范着,听看着简单,做起来也不是太易,笨手笨脚地花费了一番功夫才真正会了,不过这次下地让不懂农业的我收获颇丰。抬头一眼望去满地闪闪发光,美如钻石,让人着迷。走完所有的烟地已是晚饭时间了,可天色未黑,农户们依然在烟地中与时间奋战着。我抬头看着这些勤劳可爱的人们,他们是最知时光之珍,是最能体会当春乃发生,是最懂团结的力量,我相信他们的辛勤一定有回报呢。工作队连续三天走入田间地头,后面两天因为其他工作而留守“家”中,虽觉得可惜,但那些可爱人们的身影已经深深留在我心里。

为了自我保障好工作队员的生活,我们每个人每天轮流值班,打扫公共区域以及做好一日三餐。离我值日还不到三天时,我已经开始担忧紧张,该如何为大家做一顿能吃的菜呢。村里后备干部安慰我说“不要害怕,以前村里大人看我们做饭时,总是对我们说能熟、能吃就好了。”这句话让我有了些许解脱,是啊,现在我主要目标就是弄熟了,不要了太难吃就好了。值日提前到来,我战战兢兢地走进了熟悉却陌生的厨房,早晨起来队里年纪最长的大哥来帮我切菜减少了我的压力。一切准备就绪,我将杨大哥“赶”了出去,一顿早饭而已,很简单的,想着想着一道汤出锅了。本以为一切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却被小小的面条挡住了我希望之路,面从下锅一煮就是一个小时,并且还粘在一起了,我苦恼地看了看时间,快九点了,怎么办啊?心想再煮一会儿吧,也许能熟,旁边的姐姐跟我说“粘在一起很难煮熟了。”我又傻眼了,那怎么办呢?好吧,把粘在一起的面挑出来吧。就这样我的早餐终于出锅了,不好意思地唤大家来吃早饭,汤已经变凉了,面显然量少,这让我更加惭愧。以前总觉得会做饭不是什么大事,此时发现做饭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啊,让人吃得幸福是可以自豪的。想起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男人早上喝了热粥,吃了包子精神饱满地去工作,晚上疲惫地回到家中喝着热汤,吃着美味的饭菜,身上所有的压力劳累都消散而去,这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出门在外,远离家乡,如果每天都能吃些家常菜,一解相思之苦是多么重要的。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是新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地头,每位农户是我的老师;在工作中,每位队员、村干部是我的老师;在生活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师。我不聪明、灵巧、多识,但是每天多努力一些,每次多用心一些,我相信每天都会那么一点点进步的,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不仅仅是为自己,还有那些可爱的人们和整个工作队。最后愿我能为大家做一顿温暖的饭菜。

篇6:村干部驻村扶贫民情日记

7.精准扶贫的民情日记

8.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9.基层干部帮扶贫民情日记

10.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1.驻村日记:扶贫

2.驻村日记驻村工作优秀民情日记扶贫故事

3.大学生村官驻村扶贫工作民情日记

4.驻村干部的民情日记摘编

5.驻村民情工作日志

6.驻村扶贫日志

7.驻村干部蹲点日记

8.个人驻村扶贫工作计划

9.驻村帮扶扶贫工作简报

10.驻村扶贫工作总结汇报

下载word文档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