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
“sdfw5ef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
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晋朝赵王司马伦狡猾、阴险、野心极大,勾结孙秀,密谋篡位。为了篡位成功,对属下及属下的家属也封官,当时官员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齐王冏等发兵讨伐司马伦,帮助惠帝司马衷复位。
篇2: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在河南南阳的诸葛亮作军师。曹操派大将夏侯淳领兵十万进军新野,诸葛亮派关羽、张飞领兵埋伏在博望坡一带,叫赵云、刘备引兵诱敌。夏侯淳中诸葛亮的火攻围剿计大败而逃,诸葛亮取得首场胜利。
单刀赴会的成语故事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金屋藏娇的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年幼时非常活泼与聪明,和姑母长公主刘嫖一起玩耍。刘嫖问他将来想要娶什么样的媳妇。刘彻指着刘嫖的女儿阿娇说:“将来我要造一座黄金屋,娶阿娇为妻,把她藏在里面。”
篇3:出自诗经的历史成语故事
出自诗经的成语故事
1未雨绸缪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出自鸱鸮篇,鸱鸮就是猫头鹰。诗文大意就是:猫头鹰你这只恶鸟,已经夺去了我的幼鸟,再也不能毁去我的窝,我为了照顾幼鸟已经病了。趁着老天爷还没有下雨,赶快把窝缠缚起来,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还敢来欺负我呢,夺走我的小鸟呢。
鸱鸮是品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因为它要去夺别人的小鸟,被形容成恶鸟。根据尚书记载,周王去世后周公辅政,有人怀疑周公有不利于周王的举动。为了躲避这个谣言,周公就亲自去东征。
据说他东征之前他就做了这首鸱鸮,来送给成王。他用母鸟来比喻自己说你千万不要误会我,我不会谋取你的地位,然后他把叛乱分子比喻为鸱鸮,写出自己对称王的忠心,对国事的忠心。
这段诗到底是不是周公在东征之前所写的,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太一样。不过这首时以鸟来比喻,写的相当的深动感人,未雨绸缪这个成语也值得小朋友们来学习,意思就是所凡事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就不怕后患。
2兄弟阋墙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阋”表示互相争斗,兄弟阋墙就是指兄弟失和。但是遇到外人来欺负的时候,还是要团结起来抵抗外敌。可惜数千年来的政治斗争都不是如此,兄弟之间为了王位拼地你死我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兄弟阋墙这个成语能可以用来广泛的表达一个团队里面不和的情况,这也是常用的成语,小朋友们也可以学以致用,作为做人的准则。
3允文允武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允文允武”这个成语,它是出现在鲁颂的一首歌,大意就是说,你还是一个诸侯,你是一个小心的仁厚的领袖,注意威仪要谨慎。你的文治武功都很优秀。这都是因为在天的先祖,有这个好的榜样留下来。可以求得上天永远的庇佑。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最完整的诸侯国。所以这个诗人就写诗称赞鲁国国君,可能就在说周公的儿子,因为周公的儿子后面继承了这个封地。可见的当时不只是孔子一个人推崇周公的才能,历史学家对周公的评价也几乎没有负面的声音。所以“允文允武”这个成语过去是用来形容一个能臣,既有文采又可以带兵打仗。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在体育上也都高人一等。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比较文言的说法就是允文允武。
4殷鉴不远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鉴不远”,在第二时代的商王迁到了殷这个地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就多了一个代表性的称呼叫做殷商。所以这个成语自然和商朝有关,如果没有学过这段当然也就不能明白为什么商朝被称为殷,也不知道这个成语真正的含义了。
“鉴”这个字就是指的是镜子。周穆王西征之后已经耗损了国家大量的财力。所以到了周厉王继位,之后又常年对外打仗,国家已经越来越穷了。所以这段历史故事就是殷鉴不远,后来也被用来比喻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不可以不小心谨慎。那殷鉴不远出处就是大雅。殷人灭夏近在眼前,那殷商应该引以为戒,今天周王灭商纣王后,周朝人是不是还是要引以为戒?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外敌入侵。
这首诗歌是周朝末年诗人写来劝谏周厉王,应该以商代灭亡的历史为镜,希望周厉王及时醒悟。
5投桃报李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只要修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意思就是别人送我一篮桃子,我就要我就要用李子来相报。如果有人来造谣,会对国家整个的局势有影响。
显然卫武公希望天子仿效周文王来以德服人,或者仿效周公以礼治天下,如此可能还可以获得诸侯国的尊敬和拥戴。
获得拥戴当然就不会出周郑交质的局面。不过其实历史走到这一步,周平王也无法挽回这个周王室没落的命运了。
所以在这篇诗篇当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经过时间也形成了“投桃报李”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朋友间应该礼尚往来的一种礼节。
6哀鸿遍野
春秋时代战乱连连成年的男子都基本要去服兵役。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妇孺也受到影响流离失所。所以那时候有个诗人用鸿雁作为题目写了一首诗歌。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和韩刘明被迫在野外流浪、居无定所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鸿雁长途旅行时候的听起来十分悲苦,容易让人触景伤情。浅白朴实的诗句就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所以“哀鸿遍野”这四个字,就是从这首诗的意向萃取出来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战乱的时代,灾民们流连失所悲惨的遭遇。
篇4: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中的危机意识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中的危机意识
未雨绸缪——绸缪:修缮;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有备无患——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
防患未然——防:防备。患:灾祸。然:如此。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防患未然成语的演化过程:首先出自《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成形于唐代,陆贽在《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写到:“非止排难於变切,亦将防患於未然。”。
防微杜渐——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居安思危——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见微知著——微:隐约(微小);著:明显。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洞晓大的影响或结果;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虑祸患中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路。
【出处】:《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篇5: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
成语故事什么出自三字经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4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篇6: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
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大全
郑州:
【决一雌雄】
比高低定胜负的意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末农民起义最后剩下项羽、刘邦两股势力相斗,楚、汉两军在广武(今郑州荥阳)隔涧对持了几个月,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长久相持,胜败未决。霸王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愿与汉王一对一当面决战(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不要再白白地熬苦天下百姓老小了。”汉王刘邦却笑着谢绝道:“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
洛阳:
【洛阳纸贵】
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甚至在厕所里,到处摆放了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妙词妙句。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了长达10年的辛勤努力。《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作品一经问世,马上风行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以至洛阳市场上的纸价因此昂贵起来。看来,河洛大地的人民尊崇文化的热情由来已久,积淀深厚的河洛文化上正是通过他们才得以脉脉相传,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河洛的精神世界。
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极其宝贵的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阳:
【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隐居于卧龙岗茅草房(南阳诸葛庐),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因居处有一岗名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岗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开封: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平顶山: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安阳:
【精忠报国】
南宋的岳飞是一个很熟悉兵法的年轻人,他很希望能保卫国家。后来,岳飞被招去前线打仗,他很开心,觉得终于可以保卫国家了。在他离开的前夜,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4个大字。母亲说:“孩子,你一定要用生命保卫好我们的国家。”去前线后,岳飞打了很多胜仗,他带领的`“岳家军”非常受欢迎。连敌人的头头都说:“把山推开容易,把岳家军推开可是太难了!”可是,南宋的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当了叛徒,投靠了敌人。他们出卖了岳飞,把岳飞一家人都害死了。岳飞虽然被害死了, 但他的爱国精神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安阳市的汤阴县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当年岳飞曾躬耕于此。
鹤壁:
【爱屋及乌】
这个成语诞生在鹤壁淇县(三千年前的殷都朝歌),周武王打败殷商后,在此地与众臣商议前朝遗老遗少的处置问题,作为新王朝的丞相,姜太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喜欢他就连带关心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他就连他的跟班也一起讨厌。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新乡:
【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相传,毛遂在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当地现在还有毛遂的逸闻流传。在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客观光瞻拜胜地。
濮阳:
【坐怀不乱】
鲁国人展获食邑柳下(今濮阳县柳屯),后被封名号“惠”,故史称柳下惠。其人行大义而不拘常理,一日架车出游,适逢雷雨,遇一青年女子搭车,车小无处躲避,随扶女子靠在自己怀内,一避惊雷,二遮风寒,自己一脸肃穆,垂手端坐,送女子回家。后用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许昌:
【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兵败吕布后,到许昌投奔曹操。一天,曹操看到梅子青青,又遇煮酒正熟,便邀请刘备饮酒赏梅。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可称为英雄。”刘备深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更因与国舅董承等谋害曹操之事,心中戒备很深,常在后园种菜表示不关心国家大事。曹操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刘备假装糊涂,言不由衷。曹操一针见血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刘备听了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在地上。这时天下大雨,忽然一声响雷,刘备借机闻雷失箸。后人常用“煮酒论英雄”比喻评论功绩。
漯河:
【说文解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东汉许慎撰。书中保留大量古文字资料,对研究甲骨、金石等古文字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许慎(58年一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经学家、文字学家。《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三门峡:
【紫气东来】
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 牛而过也。” 传说老子西行将至函谷关(今三门峡灵宝),关令尹喜见有紫气 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前来,便留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周口:
【东山再起】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周口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商丘:
【学富五车】
形容学问渊博。语本《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施, 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济源: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现在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一带,有“愚公村”、“愚公洞”遗迹。
信阳:
【亡羊补牢】
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顷襄王)是一个昏庸的国君。他父亲楚怀王是被秦国骗去而终于病死在秦国的,他即位后,对于强暴的秦国,还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乐。后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败散,楚襄王流亡到信阳长台关一带。城阳,就是现在信阳长台关下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驻马店:
【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成语出自《庄子·山木·孔子厄于陈蔡》一文中。意思是:品行好的人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在陈蔡(蔡国,现河南驻马店上蔡一带)被困,绝粮七日时,去请教一位姓桑的高人,自己为什么如此众叛亲离?桑先生告诉他: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由此而出。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3.历史成语故事
5.历史成语故事5个
6.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10.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