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于丹智慧之道感悟

于丹智慧之道感悟

2023-09-19 07:55: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珍贵宝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于丹智慧之道感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于丹智慧之道感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于丹智慧之道感悟

篇1:于丹智慧之道感悟

于丹智慧之道感悟

看到慢慢吞吞一直在后头的人,你问他开车为什么这么慢呢?这个人有可能告诉你,我觉得已经风驰电掣了,这是我生命中的极限速度,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体验。其实他已经是最慢的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每一个人,他的此刻都带着他以往的价值观和以往的生活坐标,他能感觉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参照。心理上觉得最快的那个人有可能是客观上比较慢的,心理上觉得还慢的人他在挑战极限,客观上他已经是最快的了。

观察一个人,是看其外在的现象,还是看他的内心,差别很大。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获得大智慧。

我们想,获得大智慧以后是为了干什么?

大智慧的获得,不是为了我们蜚短流长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知人之后应当知道如何用人。

大家都知道子路。子路是一个勇敢过人但智谋稍稍欠缺的人,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论语・述而》)他说,老师,如果现在让你带兵打仗,你会选择跟什么人同行呢?可能子路想,老师你这样一介儒生,带兵打仗肯定要选择很勇猛的人吧。

结果,老师告诉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什么叫暴虎冯河?“暴虎”,指赤手空拳就敢搏击老虎。“冯”就是凭借的意思,读如凭。“冯河”,指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在那里,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这个人只身就敢去游大河。一个人敢这样做还不说,还要拍着胸脯保证:死而无悔,我不怕,我的勇气就足够支撑我这么去做,我用不着考虑后果。如果一个人在三军阵前这样来表态,孔子说,我反正不选择跟他同行,我不用这样的人。

那么,孔子会用什么人?孔子也说了他自己的标准:“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临事而惧啊,一事当前心里得知道害怕。

我们想一想,今天领导在下任务的时候,很可能面对两种人:第一种人听个大概马上拍胸脯说,请领导放心,我二十四小时当四十二小时干,保证完成任务,我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拿我是问,都包在我身上了。第二种人在那儿听啊听啊,最后说,您说的这件事太大,您让我回去再收集点数据,我好好考虑一个可行性方案,我尽量把它完成。这样的两种人,你会用谁?

第一种人就是敢于暴虎冯河的人。第二种人就叫做临事而惧,他是真知道害怕啊!

我们从小到大,比如去参加一个特别重要的考试,去见一个你特别在乎的人,这个时候你心里不会害怕吗?一定是心里有点打鼓的,因为你太在意了。那么,一件事情交给你,你轻易就敢拍胸脯吗?

二十四小时它就是二十四小时,你连第二十五小时都挤不出来,你想把它当成四十二小时过那是不可能的。你说立下这个军令状,最后完不成也就那样了,还能怎么样呢?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让别人害怕的。孔子说,一个人得有一点敬畏之心。一个责任摆在那里,你要来担当的时候,心里总要问一问,是不是真正沉甸甸把它当回事?

但是,惧怕也要有个分寸,你怕到打退堂鼓吗?这个事儿真的不做了吗?没个分寸,怕到不做,也不行。

所以还有后四个字,就是孔子说的,“好谋而成”。什么叫“好谋而成”?就是我真把它当回事接下来了,然后好好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去谋划,直至完成。孔子说,你问我用什么人吗?我就用这样的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表决心的人,拍胸脯的人,声音都很大,我们还能够考虑到他心里真正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点在乎吗?我们能真正考虑一件事的可行性吗?

法国曾经出过一道智力测验题,有奖征答。测验题说,如果卢浮宫不幸失火,这个时候你只能从里面抢出一幅名画,你将抢哪幅画?

大家纷纷来作答,绝大部分人都集中在《蒙娜丽莎》上,要抢肯定抢这幅画。但是,这个大奖最后被法国当时的大作家凡尔纳拿走了。凡尔纳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我抢离安全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蒙娜丽莎》在哪儿?去过卢浮宫的人都知道,它在二楼的一个大厅里,而且是一幅不大的画。我们想想,要是真着火了,一片浓烟中,别人往外逃生,你逆着人流往二楼上跑,估计你还没摸着《蒙娜丽莎》那幅画就已经被烧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办?

说起来很简单,第一步是要找到安全出口,要让自己能够从火海中逃出来,第二步就是你能随手抢哪幅画就抢哪幅画。这是大智慧啊!

大智慧永远不是只知拍着胸脯瞎保证,以为一个高昂的声音就能够代表自己的品质。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只是小聪明。

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真正做到“知人”?

我们是信任大智慧,还是信任小聪明呢?其实,大智慧跟小聪明的区别,有时候只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个身价亿万的富孀,特别惜命。她要招聘司机,条件是这个人的技术一定要好。她的管家给她千挑万选,最后在全国挑出来三个司机。这三个人水平不相上下,技术都是绝对一流。

管家定不下来,把三人带到老太太面前说,你自己定吧。这个老太太问了他们仨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出去,前面是悬崖,凭你的技术,能够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

第一个司机马上回答:我技术好,我能稳稳当当把车停在离悬崖一米远的地方。

第二个司机就说:我技术比他还好,我能停在离悬崖三十厘米的地方。

第三个司机想了一会说:我大老远一看见悬崖就停车,我不过去。

结果,被老太太录取的司机是第三个人。

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三个人的态度上。

前面两个司机靠着技术逞强,难免不会出事。第三个司机知道什么最重要,那就是安全,所以他不会把技术当作炫耀的资本。

这就是大智慧和小聪明之间的区别。

我们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大智慧者毕竟只是少数啊,那么有小聪明的人都不要用了?有小聪明的人就什么都不干了?

就像大家翻完整部《论语》说,有君子之德的君子好是好,可小人也不少啊,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远离那些小人呢?

真正的.“知人”,是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使大家各得其所。孔子就有这样的说法,他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各有其位。

真君子是什么呢?按孔子经常说的标准,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君子都是话不太多的人,不怎么唱高调,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这个人不一定很善言辞,但是他内心非常刚毅、果敢、朴实,这种人可以大受,就是你给他一个大任务,让他去担当承受,那么他会性命相舍给你完成。

但是,这种人是不是就没缺点呢?他也有弱点,“不可小知”,就是你别拿小聪明的事情去试探他。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有好多事情是需要小聪明的,比如说很多商务往来,有时候跟客户沟通,需要那种伶牙俐齿的人,需要八面玲珑,甚至还要阿谀奉承几句,这些事都属于小聪明,真君子肯定给你干砸了,他就做不了。

但是怎么办呢?也有人会干这个。孔子说,小人可小知而不可大受。也就是说,一些小人也能有用。小人他也有长处,也就是善于言辞,能逢迎,看人脸色埃他能够把刚才所说的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你别认为他做好这些事就能给他大事做。真正担当大事的人不能是这样过于油滑、见风使舵的人,尽管他有小智,但不可大受。

我们看,“知人”是为了什么?知人就是为了用人。也就是说,知人以后你就能把他摆对地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废物,所谓废物不过是摆错了地方的财富。人也是一样。你能说某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一定是不称职的吗?关键是你把他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由于应用的地方不同,一尺也有显得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那么,如果将尺和寸应用在合适的地方,是不是刚好都能避开它们的短处而发挥它们的长处?

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一定是我们大家认为最高尚、最有智力的人最适合干任何事情,谁也不能百事皆能。

有一个实验很有意思:都用广口玻璃瓶,一个里面放五只蜜蜂,一个里面放五只苍蝇,瓶底冲着光亮方向,瓶口朝着黑暗方向,在那里放着,看它们做什么选择。

蜜蜂的生活环境显然比苍蝇要好很多,它们合作酿蜜,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好像是有逻辑的认知,它们坚持认为出口一定是在光亮处。结果呢?五只蜜蜂都撞死了,因为它们不停往瓶底上飞,飞不出去也要往那儿飞。

什么叫无头苍蝇?瓶子里的苍蝇就是。最后那五只苍蝇都活着飞出去了,因为它们不是非朝着光亮的方向飞不可。它们误打误撞,哪儿能出去就出去了。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以自己的判断来判定所有好的事情都一定得是哪个很高尚、很有智力的人才能完成。“知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要摆对位置才行。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终究是要有用的,用在这个世界上去做什么?那取决于我们自己。对此,孔子没有一个很苛刻的、很单一的标准。

孔子说,有些人经过一生的经验修炼而成中庸之道,这种人很好,你可以跟他交往。但是,如果你的朋友里没有这样的人,“不得中行而与之”,你没有找见这样的朋友怎么办呢?“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孔子说,那你就可以和“狂者”、“狷者”交朋友。

什么叫“狂者”?就是凡事特激进的人。什么叫“狷者”?就是凡事很拘谨的人。为什么孔子说你还可以和这两种人交朋友呢?因为狂者有进取心,一意向前,而狷者有所不为,不肯干坏事。

篇2:于丹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 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学院式教育有一个规范长度,但宽度却可以改变。也许孔子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大家知道,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其实这就是正的结果。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篇3:于丹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于丹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4: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读后感

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称之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要做一个有恒心的人。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多久。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但决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这种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认真的建设工作。有神么比石头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软?然而,只有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

称之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说君子会人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小人呢,在别人提出意见时,只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标准,那么应该可称一为“君子”,要具备以上三点决非易事。

这章随谈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会认为与生活太远,格格不入,不切实际,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要具备的一些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篇5: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读后感

《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读后感

篇6:于丹心得》:感悟孔子智慧

于丹心得》:感悟孔子智慧

《论语》--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新闻午报》特从新近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选取若干节,以飨读者。

文/于丹1快乐秘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2保持一颗诚敬的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3提倡人格的尊严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4为人之道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5交友之道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

篇7:《天地人之道》于丹观后感

天即为自然,即为天空;地,即为大地。品悟天地,即是品悟天地浩然之气。品懂天地,才能品得人生。

孔夫子就是那个集天地浩然之气于一身的人,一个伟人,他就是那个引动中国变革的人。他将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想都传播给了世人,他自己的所有的为人处事的经验都浓缩于一本《论语》中,这里有无数个对他弟子的教导的故事,蕴含了许多的道理。

孔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就如我们在生活中一样,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总是戚戚于贫贱的,真真的有志向的人,肯定会为了理想而奋斗,不会再遭受一些打击后,而消沉下去。

而且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能力,还在于他的做人

做人,要讲究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无论何人都应有博大的胸怀,“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宽厚待人的表现了,对他人的宽厚,是当时到后来以至于到现在都是值得称颂的品质,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相处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

还有一种品质就是以乐面世,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之中,却依然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去克服一切、去战胜一切,让一切的困难烟消云散,同时在不追求物质的基础下也要有仁爱之心,要懂得去爱护他人,去帮助他人,去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帮助他人,去爱护他人,去让他人走出困境。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抱有理想,并为之奋斗,应保有乐观的心态,并笑对生活,应保有慈悲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人,与他人和平共处,这才是天地人之道。

篇8:《天地人之道》于丹观后感

人生在世,总要有做人、做事的信仰,这就是天地人之道。

在观看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解说时,给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这句话的意味是十分深刻的。

生活在社会上,我们总是希望他人能善待我们,这样我们才可能生活得安安稳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可能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当我们这样渴求的时候,是否也问过自己,是不是也以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了别人,关怀了别人?这是很难做到的。在一言一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做错,可能伤害了他人。在这些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去道歉,去弥补吗?这是一种关爱。在别人犯难的时候,你是冷眼旁观,还是热情相待?或许这一念之差,就会铸成日后当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不同的做法。

所以,不论结局如何,不论会不会有回报,都能够真诚地关爱别人,这就是一种可贵的信仰。

了解别人,其实也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都应该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不欺瞒,不猜忌,只有诚心相待。这就是最好的了解别人的方式。当做到了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自己的身心也就能够做到坦坦荡荡,光明磊落。那样一种追求正义与诚信的信仰,也就由此形成。

人之信仰,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天地为证。我们存在于世,困难重重,险阻不断,在前行是时候,你是否摒弃了信仰?忘记了最初的意志?不可。一个国家,可以无兵,可以无粮,但人民不可缺失信仰。个人也是如此,可以吃苦,可以受难,不可以抛弃人生的追求,思想的追求。否则,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丹智慧之道感悟】相关文章:

1.于丹人生感悟句子

2.于丹语录

3.于丹心得

4.于丹经典语录

5.于丹心灵鸡汤语录

6.于丹《庄子》心得

7.于丹名人语录

8.于丹教育心得

9.于丹庄子心得

10.于丹语录txt

下载word文档
《于丹智慧之道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