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论文
“可爱橘子泡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论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论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论文
论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论文
事实上,通过对戏剧《雷雨》的文本细读,我们能够清楚地体察到“周梅”之间曾经存在的真挚情感。
一、“三十年前”的潜意识话语呈现
在剧本《雷雨》中,周朴园与梅侍萍一再提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点。“三十年前”并不是整好是三十年前,只是便于记忆的概数,而体现出周朴园与梅侍萍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是潜意识的话语表露。按照文本提供的信息,梅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的时间是27年前,这个时间对周、梅二人,尤其是对梅侍萍而言,是最悲惨也是最难忘的时间。而三十年前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恋爱时期的美好时光,距离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有三年时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炽热爱情燃烧的三年。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凡是一个人不想记忆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忘记的,而人记住的,往往是印象深刻而且乐于记忆的。如果梅侍萍痛恨周朴园的话,她应该牢牢记住的是“二十七年前”这一时间。事实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话语的潜意识表露,恰恰表达出人真挚的情感。
二、周公馆的摆设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在周家同居,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梅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周朴园保留了梅侍萍当年所有的家具和摆设,从无锡搬家到天津后也一直保持着。另外,一些旧雨衣和旧衬衣都携带在身边,甚至就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时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习惯都保存下来。还有,周公馆上上下下都知道梅侍萍是周公馆的大太太。有人说,这些摆设都表现出周朴园的虚伪,可是这样的“虚伪”要保持二十七年,不仅对周朴园是一种折磨,更是对后娶的妻子甚至整个周家上下也是一种折磨。再说,如果没有爱情的话,有必要保留这么长的时间甚至从南到北一路搬迁?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出于内心的真爱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一种旧有的生活习惯,这些旧有摆设以及习惯的留存,间接地印证了当年周朴园与梅侍萍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后娶妻子的不幸
梅侍萍被赶出家门后,周朴园至少先后娶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周朴园迎娶的.有钱女人,一个是蘩漪。在剧本中,前者没有留下孩子,也没有保留她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一丝一毫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仿佛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一样。而后者蘩漪,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她所受到的委屈与不幸以及嫁给周朴园之后承受的精神痛苦,印证出前者存在的命运,而且还表达出蘩漪自身的不幸:受到周朴园的冷落,虽然有了孩子周冲,但是她感觉不到幸福,与周朴园更没有心灵上的交流,于是她在“棺材里等死”的时候与从乡野里走出来的继子周萍发生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开始了拯救自己的“罪恶”行径。由此可见,除了梅侍萍之外,周朴园后面的两任妻子都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他与梅侍萍的爱情创伤之后的心理折射。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由于心中对梅侍萍的爱不能磨灭,才直接导致了后娶妻子的悲剧。事实上,急急忙忙被周朴园娶过来的富家小姐在周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周朴园对蘩漪的蛮横与梅侍萍在周家无处不在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篇2:论海岩小说的爱情悲剧
论海岩小说的爱情悲剧
摘要:最近几年,海岩的小说可谓是红遍了全国各地,被众多导演选为了电视剧题材,深受观众的喜爱。海岩的小说作品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与观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便衣警察》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到《玉观音》、《河流如血》均好评如潮。笔者仔细阅读完这些作品后发现,海岩这位实力派写手之所以总能抓中读者的心,主要是他所刻画的爱情悲剧十分令人动容。海岩作品时常以悲剧结尾,小说主角也基本是悲情人物,他以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饱满的悲剧角色,表现出了主人公不甘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本文试图研究分析海岩爱情悲剧中女性及男性悲剧的体现,并探讨爱情作品不同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最终捋顺海岩小说爱情悲剧美学的脉络,归纳海岩爱情悲剧对美的升华体现。
关键词:海岩小说 爱情悲剧 升华体现
前言:在人们面前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便称之为悲剧。在海岩的精神世界中,年轻人在遭遇现实打击与人生逆境时,总显得迷茫而不知所措,在这种心态下开出的爱情花朵,自然无法躲避悲剧的阴霾,于是悲剧代替了最初的美好,主角的情感也终于败给了残酷的现实。海岩这位实力派写手旨在通过价值观念之间的互相摩擦而刻画出凄美的爱情悲剧。
一、海岩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一)女主人公的悲剧
1、走向毁灭的带刺玫瑰
有美,也就有丑。海岩小说往往设定了与善良对立的丑恶人物,对比世间的两面性,例如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劣等。博克曾说,“若我们将丑、美看做是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和崇高观念相适应。”海岩的创作重点是突显崇高精神,利用丑的形象将美反衬出来,而带刺玫瑰正是海岩批判的对象,也扮演着不可缺少的悲剧角色。例如,《永不瞑目》中的欧阳兰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祝萍,《玉观音》中的钟宁,《深牢大狱》中的单鹃,她们好似毒,花开正艳却也害人不浅。她们的独占欲极其强烈,面对自己最喜欢但却不喜欢自己的男人,毅然选择强迫、威胁、圈套,更甚者还与之同归于尽。她们敢爱敢恨,但是所采取的行动却是丑的、恶的。如此一来,小说中这些“丑”的设置能够震撼人心,充分突显出主角的正义之风,广大读者与观众也会产生美的享受。
2、迷茫痛苦的冒险女郎
海岩代表作《玉观音》的女主人公安心,特别要强,喜欢冒险和挑战,富有激情。因此,她不愿意早早结婚,而是选择留在边境当一名缉毒警察。在当地的泼水节中,安心穿着便衣,偶遇了帅气活泼的毛杰。安心和他在一起时感觉特别快乐,因此她不顾自己与铁军之间的婚约,同毛杰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不久,因为责任感,安心离开了毛杰,试图同铁军过日子。但事非人愿,安心在一项缉毒任务中又遇到了毛杰,而这时两人之间却是完全对立的,因为毛杰是一名毒贩,悲剧就此展开。在情与法的较量中,安心虽然忠诚于职业,完成了缉毒任务,但过程极为痛苦。当她与毛杰对暗号时,表情接近崩溃,这充分体现了她内心的纠结。尽管存在着强烈的爱,但她更要承受理智同情感之间的争斗,最为强烈的苦楚是毛杰知道安心的真实身份之后,那份撕心裂肺难以言说,带着手铐的他,冲着安心大叫“不要,不要啊!”与其说是为自己的父母,不如说是痛呼爱情信仰的破灭。
3、永远长不大的灰姑娘
同其他作家一样,海岩也写过很多“灰姑娘”,但他描写的故事中,作为拯救者的王子出身富贵,作为受难者的灰姑娘身份卑微,通常都是悲情的女主人公。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女主角罗晶晶,她本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小姐,但父亲的猝死,使她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成了一个流浪的女人;韩丁是一名律师,家境优越,却为了挽回感情不辞劳苦。《永不瞑目》中的欧庆春作为一名出生平凡的普通女警,利用肖童打入敌人内部,顺利成了卧底;肖童是一个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深爱着欧庆春,甘愿被她利用。《平淡生活》中的丁优,遭姐夫陷害差点丢掉性命,凌信诚凭借自身经济条件给予她帮助,而警察周月也尽最大努力帮她翻案。《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的女主角吕月月自幼家庭贫困,而家庭富足的潘小伟奋不顾身地追求她,她说这是一个现实的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的童话。
(二)男主人公的悲剧
1、英雄人物遭到压抑
《便衣警察》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周志明被冤入狱的生活片段,这是典型的英雄悲剧。饱经曲折之后他终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爱情和生活又给他带来连番的麻烦,他过于理想主义,周围的人却都变得越来越自私,对他的追求百般嘲讽,就连昔日与他情投意合的施肖萌也不能理解他。情况越来越复杂,周志明和施家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张。之后,几件间谍案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针对周志明的负面议论并没有停止,又因感情纠纷遭到陆振羽的陷害,令他在案件即将真相大白之际被人怀疑。周志明同施肖萌的爱情,也因为误会和肖母的反对无果而终。
2、底层人物饱受摧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这部作品涉及到一个敏感话题——社会贫富差距以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差异。龙小羽家庭贫困,母亲弃家而逃,父亲又去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他只好辍学,因此,在他碰到富家女罗晶晶之后,被她的单纯善良深深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他之前的恋人祝四萍同他一样忙于生计,同罗晶晶比起来就不那么纯洁高尚了,同理,与韩丁相比,龙小羽也不够高尚,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之间本就有一种吸引力,况且这种爱情还可以改变他未来的命运,更具诱惑力,让人难以抗拒,因此,这份爱情勾画出一幅不可磨灭的生死图,最终酿成了一个悲剧。低层社会的幻想导致了一桩人命案,现实是多么残酷啊,让读者不禁心生寒意。其中的悲欢离合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罗晶晶的无知让人无话可说,韩丁的死让人感到沉闷,而龙小羽的所作所为让人彻底心寒,祝四萍的结局透着深深的悲哀和遗憾。
篇3:论余华小说中的悲剧色彩论文
论余华小说中的悲剧色彩论文
摘 要:210世纪8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常常呈现出1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罪恶、暴力与死亡的叙述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罪恶与死亡——论余华小说中的悲剧色彩 - 毕业论文。作者通过塑造1个由怪诞、罪恶、阴谋、死亡、神秘、暴力交织而成的幻觉世界,冷静的、不动声色的甚至是轻松的将笔下的人物1群群抛入绝望的深渊。到了910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明显改变,尽管文本仍充斥着死亡与暴虐残忍,仍带有悲观色彩,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的天空回落到了现实的大地,对现实充满着温情的呼唤。由此可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的悲剧性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1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
关键词:余华 罪恶 死亡 暴力 人生苦难 悲观主义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Yu Huas novel has often demonstrated one kind and realistic tense relation, the narrations of crime , violence and death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rough mould one by weird , crime , conspiracy , death , mystery , violence interweave and illusion world that succeed author, a calm , does not speak and reveal ones feelings one will be even relaxed personages in the works will throw several crowds ofly into the desperate abyss . By the 1990s, Yu Huas style of creating obviously changed, though the text was still packed with the death and brutal and cruel, still have pessimistic color , but the dreamlike and mysterious feeling has already disappeared in the past, have get rid of that dark atmosphere too, has fallen back to the realistic earth from the unreal sky, call heart-warming to reality. Therefore, the cruel tragic description of the crime and death is not the real yearning for Yu Huas heart , but one extreme and way reality between society and life concern with intense sorrow of suffering correctly correctly of metaphor author take.
Key words: Yu Hua Crime Death Violence
Suffering in life Pessimism
篇4:论希腊悲剧精神起源“酒神精神”体现尼采的悲剧论论文
论希腊悲剧精神起源“酒神精神”体现尼采的悲剧论论文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在他溘然长逝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的浪漫主义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超人”形象,去表现他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精神自由”。尼采早年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和瓦格纳的音乐精神熏陶,这双重影响使他早期的思想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生命意志”和“酒神精神”两个核心概念。但作为一位转折时期的思想家,他主要以反叛传统西方文论的的姿态出现的。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前提概念下,对希腊的悲剧起源精神进行重新估价与定位。
《悲剧的诞生》和“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作为生命意志的最高表现形态,其本质意义在于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悲剧的诞生》这本书里明确了这是重估一切价值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里,尼采明确提出“这本书的副标题:‘希腊文化与悲观主义’是一个不可含混的标题——这表示首要的就是说明希腊人如何排除悲观主义,如何克服悲观主义。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悲剧就是个证明:这一点叔本华是错误的。”这充分表明尼采的悲剧观绝不同于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观,在这里尼采借用“酒神精神”来说明希腊人刚健有为、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追求的强力的悲剧观。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系统讨论美学和文艺问题的著作,也是他全部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点。尼采创造性的发挥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古希腊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并阐释了艺术的起源、功能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提出了“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悲剧的诞生与衰落。“酒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狄奥尼索斯,他是葡萄酒狂饮之神,是丰收享乐、尽情放纵的象征,是生命丰盈的化身。“酒神精神”是相对于“日神精神”所提出来的,与之“日神精神”所代表的预示生命和希望光明的灿烂梦幻世界相对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醉狂的世界,它使人们沉浸于酩酊大醉后的狂歌曼舞,并在这狂欢与放纵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如果说日神精神能够给与人们平和、明媚和和谐的话,那么酒神精神所代表的是疯狂的、歇斯底里似的的激荡。在放纵的过程中,暂时忘却人生的痛苦,在迷狂的状态中释放压抑的原始激情,解除生命与之俱来的束缚,达到以人与世界万物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感受神秘的自然赐予永恒的生命力,获得一种不可言状的快感。正如尼采所说“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目。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
“酒神精神”所体现的救赎悲剧观
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并非产生于希腊人精神上的和谐与静穆,而是根植于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生苦难和冲突,但这种人生苦难绝不是人生来就是悲剧的悲剧人生论,更没有因为生命的的悲剧性而消极厌世,而是艺术为媒介来对抗存在的荒诞,为苦难、悲剧性的人生寻找意义和存在的合理理由。“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所以无论是作为戏剧还是神话,古希腊都是文明的源头,艺术形式都在这里找到璀璨的原型。支配他们思想的是酒神精神,那就是借助太阳神、酒神,借以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肯定和不懈的追求。
(1)尼采认为在众多艺术形式领域内只有悲剧和音乐最能够体现古希腊人的生气蓬勃、丰富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悲剧创作上秉着不是悲天悯人的创作态度,而是要表现人的无坚不摧的积极力量。他高度赞赏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一悲剧,它所体现的是普罗米修斯在强大的宙斯的压力下不屈不挠的抗争,虽然最后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交加中消失,肉体虽被毁灭,但他的精神却永驻于人们的心中,流传千古生生不息。悲剧的英雄就因该体现人的美好品质,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历尽艰辛,更能以执著、卓绝的精神克服万难,从而开拓生命,这便是狄奥尼索斯所能传达的坚毅、不屈、勇往向前的精神体现。
(2)救赎的方式:当然这种人生观是刚健有为的,当时尼采绝不回避人生的现实的痛苦,那么既然人是生活在痛苦之中用什么方式去摆脱痛苦和忘却遗憾的呢?那就是通过艺术的“救赎”。救赎的意义绝不止于净化,他要在净化的基础上给与人类精神人格的提升,作用于现实生活,用艺术“将一切善与恶的,都点化而为美好的”。
(3)音乐的作用:悲剧吸收了最高的祭典音乐,又把悲剧神话、悲剧英雄吸收进来,通过悲剧英雄把我们从世俗的满足的贪欲中解放出来。并将提醒我们有一种存在和更高的戏剧。“音乐和悲剧神话都是同等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狄奥尼索斯才性,彼此不可分离。”
(4)尼采的悲剧观突破了古希腊剧只表示狄奥尼索斯的苦难的传统。在悲剧的表现内容上来讲可以再宽泛一些,诸如正义的化身、伟大的事业都是应表现的题材。这方面突出代表是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
“酒神精神”在文论和艺术论的影响
尼采在自传《看,这个人》里,自称为“第一个#39;悲剧哲学家#39;,与悲观哲学家正相敌对。”希腊式的刚毅的悲剧的精神开拓生命之路。人类尽管历经艰难,仍不放弃沦入悲观的境地,在饱尝人世苦痛之中积健为雄,且持雄奇悲壮的气度,陶融美感,而引人进入高超的境地。尼采的悲剧观使世人迸发力量,因此在艺术上具有恒远的魅力,光芒闪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心理机制分析:尼采曾对《悲剧的诞生》作如是的评语:“在这本书里,有个特殊的发现,在希腊的文化中,把握了狄奥尼索斯现象第一次对于这现象提供一个心理分析,以此视为一切希腊艺术的基础。”笔者认为意义恰在如此,从中世纪一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只认为希腊文化的唯一精神是阿波罗即日神精神,希腊文化只是日神精神的理性之光的发射。因此尼采提出近代人不了解希腊精神。这一思想开启了后世的思想家的继续探讨,并以精神分析的方法论谈艺术与哲学的大家如柏格森、弗洛伊德、荣格等等。
(2)以“人”为中心的本体研究:尼采强调人性尊严,重视为生命价值关心人类,而不是关注近代科学开创的对宇宙的探讨。同样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史秉承这个传统,同样是反对本质中心的哲学,反对形式信仰的团体,反对体系的哲学。这是因为它不仅远离人性而且贬抑生命。只有以人为中心给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哲学才能够在困难中前行,高扬生命的赞歌,更加激起狄奥尼索斯的振奋之情。
(3)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与挑战:传统的文化价值大体为分两类,一类是理性精神,另一类是走向极端依靠上帝的非理性精神。尼采对于这两种精神都加以批判的否定,在艺术即将失去根据甚至失去道德价值的时候,尼采的崛起将担负着“价值重估”的重责。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尼采对于整个时代及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沉痛呼声,对西洋传统文化的种种无理的危机提出深沉的抗议与挑战。
总之,在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沉醉狂欢载歌载舞之中,激起希腊人波涛澎湃的生命。于是借创造冲动而成的悲剧征服种种可惧的事物,这也是尼采悲剧观的集中表述。
篇5:毕业论文-爱的压抑与偏至―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及其现代启示
毕业论文-爱的压抑与偏至―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及其现代启示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1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着重分析安娜的爱情悲剧以及揭示其对现代的启示意义。安娜的爱情悲剧经历了爱的压抑与爱的偏至的两极。爱的压抑是没有自我的`爱,既被她的丈夫所压抑,又被当时所处的社会所压抑。而爱的偏至是丧失了自我的爱,压抑的爱被情人激发了之后,安娜将它作为自己唯1的追求。爱的压抑与爱的偏至是安娜爱情的两极误区,表现出她在爱情上没有真正地寻归自我。现代女性在对待爱情上,应该要求建立两性之间的平等自由,在爱情面前保持独立和完整的自我,避免安娜式的爱情误区,寻找到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爱的压抑;爱的偏至;现代启示
ABSTRACT
Ana Kalenina is a secular tragic character in Toesita ’s works. This article analysis Anna’s love tragedy and reveals its apocalyptic meaning to modern society in particularly.
Ana’s love endures the inhibition and prejudice. While the inhibition is about person without thinking about herself, she is inhibited both by her husband and the society. As to the prejudice is a person who has lost herself. After her inhibited love wakened by her lover, Anna view it to be her only pursuing. The inhibition and the prejudice to love are the dead corner to Anna’s love, which is revealed by she does not have the character throughout her love.
So, when treating love, the modern women should set up a equal and free between the men; keep a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character when in love; avoid the dilemma situation as Anna, and find the true love.
Key words: inhibition of love; prejudice of love; apocalyptic meaning in modern society
【论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论文】相关文章:
1.爱情悲剧作文范文
2.爱情悲剧的句子
3.经典爱情悲剧故事
7.白落梅的爱情散文
9.论无权处分论文
10.邓论社会实践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