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网友来稿)
“提心吊胆的春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网友来稿),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网友来稿),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网友来稿)
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网友来稿)
南铁一中 刘胜兰
曹禺先生在他的《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周萍等等人物。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具有专横的统治心理,而且还十分虚伪,深谙假道德。我在了解作品以后,也很同意这一观点,但谈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这一点上评论家却认为是假的,作者不应该使周朴园有忏悔的心理出现;认为这一点与作者思想上的弱点是直接联系的,是作者作品中的弱笔。
我对这个论断持怀疑态度。在对侍萍的怀念上,我认为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周朴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并非我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一鸣惊人,我相信持我这种观点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我们都知道人是复杂的、多变的。周朴园的冷酷、自私、专横、虚伪、假仁义、假道德,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一点人性,不存在一点真情实感。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而今又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到社会上一般人尊敬的人,描写他的性格的多面性,方才显得血肉丰满、令人信服。并且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也并不能说明他具有温情、是个善良的人,只能说明他还有一点未泯的人性罢了。
周朴园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他年轻时到外国留过学,因此可能还有点浪漫,所以他会或者说敢于同侍女相爱。他与侍萍曾应该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仅从这一点上看,周朴园就可能会对侍萍怀念。因为感情这种东西是很古怪的,失去了的才会觉得它可贵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何况他失去的是一个曾经爱恋过的、有血有肉的、美丽柔顺的女子呢?
周朴园既然敢于同侍萍相爱,为什么最后却“忽然不要她了”呢?这就要从周朴园的阶级本质来说了,任何一个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即使是侍萍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其实是完完全全两样的。周朴园的内心或许真心爱着侍萍,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社会舆论、整个统治阶级势力以及封建社会思想的压迫与侵蚀,他的家庭,这一切都使他恐慌,使他矛盾,因此正如鲁大海揭露周萍所说的“你(周萍)就可以一面表示你真心的爱她,做出什么事都可以,一面你还得想着你的家庭,你的父亲,他们要叫你丢掉她,你就能丢掉她,再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来配你,对不对?”周萍与四凤的悲剧,其实就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悲剧,鲁大海的这一席话,并没有说周萍是否是屈从于阶级与家庭的压力,是否是真正的要抛弃四凤而只是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因此,周朴园“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因为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而他同侍萍相爱却是后来的事,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
在整出戏里,周朴园同繁漪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至于为什么?作者没有说,我们也不能胡乱发表议论,但周朴园与繁漪的婚姻不幸福却是肯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周朴园在同鲁侍萍分手后的岁月里为寻找自己感情的寄托(即使这一点很自私),他也可能对侍萍产生怀念的感情。人,常常是不能克制自己的,尤其是一种情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亦如此。为了自己,他最后抛弃了侍萍,但对一一个曾经倾心相爱的女子起码的顾念和内疚之情总还是有的。后来他又听说侍萍抱着出生才三天的儿子投水自杀了,在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他相信或者说不如说希望侍萍是为自己而死的,因此,对于一个死人,一个为自己而死去的美丽的女子,他怀着那样一种永志不忘的追忆、顾念之情总还是有的,合情合理的。尽管这或许更应该称之为一种自我蒙蔽、自我陶醉,但却总还是有的,不能说它从未有过。于是为了让自己常常能感受到侍萍在时的那样一种淡淡的温馨,屋里的家具都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而周朴园自己也要穿三十年前的旧衬衣和旧雨衣,而他最后的表白“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总是留着为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凉,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样的言语,无可否认其中的虚假和夸大,但同样也无可否认其中的依恋和怀念,起码的情感还是存在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侍萍被感动也就毫不奇怪了。但是他后来又忽然翻脸、不认帐,“冷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钱吧!”、“(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这一系列动作和表现 我们也不会感到吃惊,因为这也是我们早已料到的。相反的,如果周朴园知道面前这个“像貌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女人”就是侍萍时,马上跪下来请求她留下,向她忏悔,向她倾诉思念之苦,表示他们一定要破镜重圆,更不能使人相信,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眼前的周朴园已不再是与侍萍相爱时的周朴园,三十年的生活磨练使他的一切都变了,他比从前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名誉、地位的重要,他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周公馆的“平静”,更不愿意在儿子的面前戳穿自己三十年来的谎言,使一切大白于天下,在一份过时的爱情与现实的名利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一点也只能说明他的资产阶级本质,而并不能否认他的情感。
最后一点可以说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的,是有其产生的根源的,还可以从他儿子周萍那里找到,周萍终究是鲁侍萍的儿子,这一点无论周朴园多么卑劣都是抹杀不了的,他(周萍)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周朴园,他的生活中曾有过他(周萍)的母亲--鲁侍萍。
作者邮箱:
篇2:试论戏剧《雷雨》一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具有双重性格,集中体现在对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把人物概念化了。其实,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的。
《雷雨》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片段,就是周朴园跟侍萍三十年后的见面。过去往往是从一个社会阶级的观念去分析一位少爷跟一个丫环的关系,其实《雷雨》写的并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读这个作品就看得出来。
1周朴园爱当年的侍萍,他们是真心相爱,而且他爱侍萍爱得刻骨铭心
周朴园第一个爱的人是侍萍,而且他们相爱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然的一夜风流。他们两个人老是回忆“三十年前”,三十年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侍萍被赶走是在27年前。可是这部戏从头到尾两个人的回忆,没有一句话是说到27年前怎样,都是说“30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意识里都有一个错觉。30年前恰恰是周朴园跟侍萍相爱的时候。因为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是他们两个人分手的时刻,而在一个人的记忆当中,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所以在他们脑子里出现的话语都是30年前,27年这个概念是被他们遗忘的。我想这也是对的,两人定情相爱一年多生周萍,又过了一年生鲁大海,刚生下来就出问题了。也就是说,周朴园和侍萍,一个少爷和一个老妈子的女儿的恋爱时间最起码是三年。鲁妈出场的时候是47岁,27年前被赶走,她20岁,也就是说,她与周朴园相爱正好是四凤现在的年龄,是人生最美好的时间,她跟一个有钱的少爷相恋相爱,两个人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我不相信这两个人之间是一个阶级压迫的关系,或者是什么少爷诱惑丫环的关系。他们不是偷偷摸摸地在恋爱,他们是在周家同居生育,是在周家生的孩子啊,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房间,侍萍被赶走以后,周朴园保持了侍萍当年的所有家具和所有摆设,连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可以想象,侍萍在周朴园身边的时候,她受宠爱的程度。因此,我认为周朴园把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
2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这种痛苦使他后来跟一个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女人,包括蘩漪的爱情变得索然无味,第二个女人是最委屈的,这个女人嫁给周朴园以后究竟怎样生活我们都不知道,后来就默默死掉了,完全可以想象她是在郁郁不乐的情况下去世的,连孩子都没有生出来。第二个是过了十年以后,蘩漪再嫁给周朴园,当时又是17岁,只生了一个孩子后慢慢地就发疯了。周朴园除了侍萍以外,后面两任妻子都是不幸福的。可想而知,周朴园这种爱情的创伤,其实是不能磨灭的。由于他心中的爱不能磨灭,就使他不能很无碍地融入到后来两个女人的爱情生活当中,他不是见一个爱一个的人,不是看到新人忘旧人的人。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后面两任妻子的悲剧。
3谁导致了这样一个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谁一定要把侍萍从当年周府赶出去的?
戏里只说周家要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我们假想,在那个旧时代,一个年轻的少爷跟一个丫环,或者一个老妈的女儿,生了两个孩子,有一段相爱的时间,是很正常的事,只有到要正式结婚的时候,才会出现问题,所以,当一个大家庭必须为自己的少爷正式地按照门第,按照封建婚姻惯例,娶一个有钱的人进来作为他正式的太太的时候,老妈子的女儿只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做他的妾,还有就是她不忍做妾,或者不想做妾,一定想做太太,这样才会被人赶出去。如果侍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有钱人家少爷的妾,这个悲剧是不会发生的。当然,这个罪恶不一定由周朴园来承担。因为在周朴园的心目当中,侍萍早就是他的大太太了。真正掌握这个命运的也不是周朴园。
因此得出两个信息。第一,我们感到一个封建家庭的罪恶到底出在哪里?而在这个罪恶的过程当中,不仅侍萍是牺牲者,周朴园也是牺牲者。第二,只有一种可能,当侍萍不愿意把自己处于一个妾的地位,她才会被这个家庭赶出去,这个家庭不承认她,甚至也不承认她的儿子。那么,假如这个情况是成立的,我们就可以看到,侍萍的品行是非常高贵的。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周朴园心里是有深深的歉意,这种歉意结果害了他后来的两任妻子,他心里还是沉浸在侍萍的感情中。只有出于自己内心的爱情需要才会这样持之以恒地维护一种旧的生活习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这种巨大的伤痛,就没法理解周朴园,也没法了解这样一种心理。
正好那个时候鲁妈到了这个家。当周朴园看到鲁妈的时候,他脑子里就马上想起当年的情人,他当然认为自己的情人早已死去,不会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当年的侍萍,所以他就问她,“你贵姓”;“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我想打听打听”。鲁妈早就知道他就是周朴园,鲁妈是非常希望他认出自己来,可是她也不敢立刻自报家门,还想试试周朴园是否真的念旧情。所以这两个人就开始打哑谜。这过程中,周朴园忽然发现跟这个佣人话说得太多了,赶快要把它收回来。实际上老头子要孤独,要一个人独自去怀旧,去回味自己的感情。如果真的是像我这样解释的,她以前是宁折不弯,抱了这样一种坚强的心情离开周家的,可是经过三十年,她对于周朴园本人没有什么恨,当她发现周朴园到现在还在想念她,她就忍不住了,故意要把自己的身份暴露出来了。周朴园就“徐徐立起”,颤着声:“哦,你,你,你是—”大家发现吗?这时的鲁妈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我当时读了这句话很感动,真是精彩啊!一个妇女已经相隔了三十年,人事沧桑,已经做了几十年的老妈子,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了,可是在她以前的'情人面前,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已经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她心疼的是我已经那么苍老了,变得那么难看了,连你是我那么亲的人也认不出了,“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当年的侍萍一定是以漂亮吸引了周家大少爷的。所以当他从怀旧当中拔出来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是现实当中的鲁大海的妈妈,你不是当年的梅侍萍了。这句话从周朴园口中说出来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的,可是对鲁妈来说太残酷了,她受的伤害是极大的。所以,她马上变得非常悲愤,说:“命!不公正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就是一个受了三十年委屈的女人一下子把这个怨恨吐向自己的男人,这句话其实半是撒娇,半是生气。哦,我跟你说了真相,你却突然问我,是谁派我来的?马上想到自己的身份是鲁贵的妻子,而不是当年的周朴园的情人了,所以她马上就说,这是不公正的命。而这个命是谁造成?就是你们周家。所以,这内涵非常丰富。它既有现实的社会冲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两性感情丰富地交织在一起。
【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