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自测练习
“bur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河中石兽的自测练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河中石兽的自测练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河中石兽的自测练习
河中石兽的自测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5)果得于数里外 ( ) (6)如是再啮( ) ..
(7)如其言 ( ) ( 8) 啮沙为坎穴( )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4. 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6.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
遂、溯)
篇2:《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 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 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 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分) 20、BD(4分) 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分) 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 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4分)
篇3:《河中石兽》翻译及相关练习
《河中石兽》翻译及相关练习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练习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篇4:《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课型:两课时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导入
1、讲一小故事: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2、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
2.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五、反馈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果得于数里外
求之于上流
老河工
第四种
失败
原地沙下
讲学家
第三种
无迹
顺流而下
僧
第二种
不可得
原地水中
僧
第一种
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示标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
1.通假字
曳铁钯 “”通“”,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为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古义: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三、导学施教: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答: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五、反馈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本课
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知识拓展]
河中石兽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篇5:《河中石兽》翻译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干:河边。 ②圮(讲):倒塌。 ③阅:经历。 ④设帐:设立讲坛。 ⑤柿:木片。 ⑥河兵:水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河中石兽的自测练习】相关文章:
1.《河中石兽》注释
2.河中石兽读后感
3.河中石兽教案
4.河中石兽朗读
6.河中石兽 教案
7.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8.河中石兽朗读节奏
10.《河中石兽》 正文停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