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处景物
“扶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观察一处景物,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观察一处景物,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观察一处景物
教学目标: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山坡上》,了解主要内容,通过讨论,明白写一处景物的要领:抓住主要景物,注意有动有静。
2、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仿照例文写校园一角的景色,注意抓住主要景物,按观察顺序写下来,做到有动有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景物的选择、观察顺序。
难点:抓?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确写一处景物的要点,知道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缺点,并知道如何修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写了一篇习作,想想看:观察一处景物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观察一处景物,首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从上往下看或从下往上看,从远处往近处或从近处往远处看等。其次要抓住主要景物仔细观察,把景物的独特之处找出来。)
2、怎样把景物写具体?
(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要写的几种景物恰当地连接起来,一般先写静景,再写动景。还要把主要景物写具体些,描写时可采用比喻、拟人以及联想、想象等方法,尽量把自己对景物的感情写进习作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肯定优点:
此次作文要求写校园一景,大部分同学写的是学校耕耘楼前的大花坛。景物有石像、松树和各类花儿,相当多的同学把石像和大松树作为主要景物来写。描写石像时注意抓住那位小女孩看书时的专注来写。而写大松树时,则先写整体印象,再写局部的,并能注意发挥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如:松树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干表皮粗糙,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树干则像一根撑天的柱子;树枝像钢铁巨人伸出的'手臂,像保护着它似的;树叶形状像针,密密层层的,摸上去很扎手,有被针刺的感觉。写鲜花,则是从颜色、种类方面写的。
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叙述有顺序,有详有略,语句通顺。
三、指出存在的问题:
1、观察还不够细致
有些同学观察大松树,只是简单的概括出高的特点,至于怎么高,也没写清楚,大松树的样子像什么?也无法写出来。说明观察时不够细致,没能抓?br />
篇2:「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
「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
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写一篇作文。要突出秋天景色的特点,可以把人们的活动也写进去。写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表达的顺序,然后具体写下来。可适当展开想象。语句要通顺、连贯。写好后认真修改。走进方塔园,一座玲珑别致的宝塔展现在人们眼前。因为塔身是方形的,所以叫方塔,又名兴圣教寺塔。方塔是用砖和楠木建造的,有9层,40多米高。每个塔角上都挂着一只铃铛。一阵秋风吹过,塔铃发出悦耳的“叮铃”声,在那秋高气爽的环境中,显得分外悠远动听。
方塔的北面不远处有两棵古老的参天大树。一棵是松树,它在世界上已经生活了350年,依然郁郁葱葱,昂首挺胸。另一棵是银杏树。它阅历了3的人间沧桑,如今仍舒展着巨大的枝丫,迎接着来此游览的客人。往西走,便看见一株风格独特的三角枫。它那饱经风霜的枫叶已由绿变红,如火般地在燃烧,生机勃勃,大有红于“二月花”的情趣。方塔的东面是一片桂花林。秋风瑟瑟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目堆青叠翠中,点缀着一簇簇金灿灿的小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在方塔园南面的花园里,秋菊正傲霜怒放:有的硕大丰满,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洁白如玉,犹如一群亭亭玉立、貌似天仙的姑娘在争相媲美。
如果你在方塔园的大草坪上漫步向北走去,便可看见那清澈见底的湖中荡漾着片片小舟。倒映水中的经受了900多年无数狂风暴雨考验的方塔与绿树成阴的树木相映成趣。还有那明代照壁、清代的天妃宫和神话般的望仙桥、古色古香的仿古长廊等,更显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整个方塔园就是一幅巨大的无比秀丽的秋色图。
秋天的方塔园真美!
---------------------------
篇3: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
【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
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写一篇作文。要突出秋天景色的特点,可以把人们的活动也写进去。写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表达的顺序,然后具体写下来。可适当展开想象。语句要通顺、连贯。写好后认真修改。【指导】
秋天,是色彩丰富的季节,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是如诗如画的季节。这时候,许多景物都充分展示出它们在这个季节里独有的魅力。同学们也都喜欢在这个时候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如果能够把我们看到的美丽的景物画成画、写成文,该有多好啊!其实,写成文并不难,而一篇好文就恰似一幅画。那么这样的文章应该怎样写呢?
首先,要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表及里、从左到右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那么观察些什么呢?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动态与静态,包括它的形、色、味、触觉等等。
例如:“秋天,叶的颜色更加斑斓,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半紫半黄、半绿半黄的叶。”这一段就是抓住了叶的颜色来进行描写。
第二,要抓住秋天有特点的景物和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什么是有特点的景物呢?如:菊花、松柏、枫树、成熟的果实、庄稼等。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如:菊花的形,枫叶的色,果实的味……总之,是这种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三,可以适当地加以想象。想象要合情合理。可采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
例如: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
灿烂的秋阳从云缝里洒下一束束耀眼的光芒,那红叶林就更娇艳,像燃烧的火焰,又像飘落的彩霞。
最后,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恰当地使用过渡句。
例如,小作者写秋游香山,就注意了段与段的衔接。
1.一踏进古色古香的公园园门。
2.我们顺着林阴路,来到了眼镜湖。
3.随后,我们踏着崎岖的山路,迫不及待地向红叶区走去。
4.我们终于登上了鬼见愁。
这样写,就使得文章紧凑,完整。
同学们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四点试着写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习作评改】
原文:
秋天的香山
爸爸、妈妈说,等秋天到了,带我去香山。现在秋天到了,可爸爸、妈妈还是不带我去。我求了他们大半天,他们终于答应了。于是我们准备汽水、面包、照相机和一大堆东西。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坐的是大轿子车,我在车上看见了上班的人群和许多立交桥。
一到香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座的高山。我开始了登山。山太高了,天气太热了,我们爬到半山腰,只觉得腿发软,嗓子干,浑身都是汗。我喘着粗气对爸爸说:“太累了,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坐在石阶上休息,一会儿我们又往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
我们在山顶上照了张相,就下山回家了。
评改意见:
这篇作文语句比较通顺,讲述得也很明白,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问题不少。
一、重点不突出。这篇作文题为《秋天的香山》,重点应写秋天香山的景色,而小作者却写了自己及家人是怎样爬山的,忽略了应描写的重点。
二、没能抓住秋天香山的景物及特点写。香山红叶是世界闻名的一处景观,这一点应做具体描写。此外,香山还有眼镜湖,玉华山庄等景点,它们具有的特色都值得一写。而小作者却忽略了这些,使得《秋天的香山》成为一纸空谈。
三、开头不能够直接切入正题,而是毫无必要地写了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说,等秋天到了,带我去香山。现在秋天到了,可爸爸、妈妈还是不带我去。我求了他们大半天,他们终于答应了。于是我们准备汽水、面包、照相机和一大堆东西。”这段话可以说是罗哩罗唆,没有意义,不如直接点明某年某月某日,我和爸爸、妈妈去游香山。
四、秋季游香山、看红叶的人最多,可以说是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而作者却只写自己一家人登山,未免太显“孤伶”,也不符合实际。
五、秋天的香山如诗如画,而作者却对此无动于衷,是不是应该在字里行间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呢?我想,应该。
【优秀习作】
我爱秋天的方塔园
方塔园坐落在松江十里长街东侧,它是上海的一处美丽的游览胜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鱼米之乡的沃野上。
我爱方塔园那百花争艳的春天,我爱方塔园那浓阴如盖的夏季,我爱方塔园那粉装玉砌的寒冬,然而,我更爱方塔园那色彩斑斓的金秋。
走进方塔园,一座玲珑别致的宝塔展现在人们眼前。因为塔身是方形的,所以叫方塔,又名兴圣教寺塔。方塔是用砖和楠木建造的,有9层,40多米高。每个塔角上都挂着一只铃铛。一阵秋风吹过,塔铃发出悦耳的“叮铃”声,在那秋高气爽的环境中,显得分外悠远动听。
方塔的北面不远处有两棵古老的参天大树。一棵是松树,它在世界上已经生活了350年,依然郁郁葱葱,昂首挺胸。另一棵是银杏树。它阅历了300年的人间沧桑,如今仍舒展着巨大的枝丫,迎接着来此游览的客人。往西走,便看见一株风格独特的三角枫。它那饱经风霜的枫叶已由绿变红,如火般地在燃烧,生机勃勃,大有红于“二月花”的情趣。方塔的东面是一片桂花林。秋风瑟瑟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目堆青叠翠中,点缀着一簇簇金灿灿的小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在方塔园南面的`花园里,秋菊正傲霜怒放:有的硕大丰满,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洁白如玉,犹如一群亭亭玉立、貌似天仙的姑娘在争相媲美。
如果你在方塔园的大草坪上漫步向北走去,便可看见那清澈见底的湖中荡漾着片片小舟。倒映水中的经受了900多年无数狂风暴雨考验的方塔与绿树成阴的树木相映成趣。还有那明代照壁、清代的天妃宫和神话般的望仙桥、古色古香的仿古长廊等,更显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整个方塔园就是一幅巨大的无比秀丽的秋色图。
秋天的方塔园真美!
【评析】
本文按照游览时所经过的路线,以空间变换为线索,依次描绘了方塔园的景物。首先是写方塔,介绍方塔园的来历;接着写了“两棵古老”的参天大树、风格独特的“三角枫”、散发清香的桂花林、傲霜怒放的秋菊、大草坪和湖舟等。读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和作者一样饱览了方塔园的景物。
“秋天的方塔园真美!”是文章最后的感叹句,不但抒发了对方塔园的赞美之情,也凝聚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文章第四段虽然写了四种景物,但由于“北面”、“往西”、“东面”、“南面”方位交待得清楚,读起来既有层次又前后连贯。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语,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如“百花争艳”、“浓阴如盖”、“粉装玉砌”、“色彩斑斓”、“秋高气爽”、“傲霜怒放”、“洁白如玉”、“亭亭玉立”、“貌似天仙”等等。
我爱秋天的田园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我爱秋天,但更爱秋天的田园。
看,千百条水渠,好比彩带,把无边无际的田地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看,那高粱长得多好呀!高高的杆子,大大的叶子,穗子又长又粗,站在高处望去,仿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在太阳的照耀下,那挨挨挤挤的鲜红穗子随风微微颤动,如同荡漾的海面,那沉甸甸的稻谷,好似用黄金镶嵌的珍珠,一朵朵棉花像娃娃都咧着嘴儿。棉花朵被秋风吹得蓬蓬松松,远远望去,犹如一些雪球漂浮在海面上。
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一踏进果园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苹果香气。瞧,那一棵棵枝叶繁茂的果树上,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腰。葡萄呢,就更加诱人,一种叫“水晶”的葡萄,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极其晶莹透明!你瞧,那一片片柿树,满树的大柿子,个个似小红灯笼,真是红得耀眼!
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看,那菊花,它们开得多么热烈!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
秋天的田园象征着我们繁荣昌盛的祖国,象征着我们飞速发展的国家,象征着我们蒸蒸日上的中华民族……我怎么能不爱秋天的田园呢?
【评析】
这篇作文采用比较手法开篇点题,简洁自然。小作者详写田园、果林,略写枫树、菊花,通过形象的比喻,贴切的拟人手法,把生机勃勃的秋天田园风光写活了。由此,深化到歌颂祖国的主题上,富有教育意义。反问结尾,干脆利落。语言优美,描写精当是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
【观察秋天里的一处景物】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观察一处景物(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山坡上》,了解主要内容,通过讨论,明白写一处景物的要领:抓住主要景物,注意有动有静。
2、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仿照例文写校园一角的景色,注意抓住主要景物,按观察顺序写下来,做到有动有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景物的选择、观察顺序。
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挂图。
2、例文的录音。
3、带领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校园一角,并填好记录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例文的写法,明白写一处景物的要领,在观察的基础上写校园一角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告诉别人,让别人也来分享,那该多好啊!有这样一位小作者,就把山坡上美丽的景色写了出来,大家想读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读,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用横线划出来。
2、交流以上问题。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播放例文写草部分的录音,同时出示挂图。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作者从哪几部分写草的?
讨论交流:
草--高矮 颜色(板书)
2、播放例文写花部分的录音,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写花又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讨论交流:
花--颜色 名字(板书)
3、以上这些景物都是静的,作者从颜色、高矮等方面写的。
4、过渡:文中除了写这些静的景物,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5、播放例文最后一部分录音,观察挂图。
学生边听边思考上述问题。
讨论交流:
蚱蚂、蝴蝶(板书)
小结:这些属于动的景物。
6、揭示观察顺序。
作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先静后动的顺序观察的。
7、读习作要点讨论,总结写法:
(1)、抓住主要景物。
(2)、写出景物的主要特点(如形状、颜色、动静变化等)。
(3)、按照景物的方位远近和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要写的景物恰当地连接在一起。
四、迁移仿作
1、明确写作要求。
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我们学校一角的景色。
2、习作指导。
(1)、我们已经参观过校园里的花坛了谁来说说主要有哪些景物,总的你认为怎么样。
(2)指导学生写好校园里的松树。
①导入:一进校园,我们就看到什么?
提供句式:一进校门,我们就看到 。
指名练说。
②结合写法(2)的提示,讨论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松树?
③远看松树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如宝塔、如绿绒大伞、如卫士,四季常绿。)
练说:同座说、点名说。
评议。
④近看松树又是什么样的?
提供词语:主干、须根、表皮、松针。
分别说说它们的特点:如:主干粗壮,要好几个小朋友才能合抱得过来。
须根很多,有不少已经露出地面。
表皮很粗糙,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松针又尖又细,摸上去感觉很痛。
练说:自己说、指名说。
评议。
⑤想象一下:风一吹,松树怎么样?像在干什么?
练说、评议。
⑥小结:我们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了观察,描写了松树的主干、须根、表皮、松针。
结合提示,完整练说写松树部分。
(3)、过渡:松树的前面是什么?
(4)、指导学生写好石像。
①写石像你准备抓住它的哪些特点写?
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练说:同座互说、指名说。
③评议。
(5)、可适当融入自己的感受。
如:松树象征什么?
小女孩认真读书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练习写稿。
六、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仿照例文
写:按一定顺序 抓主要景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确写一处景物的要点,知道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缺点,并知道如何修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写了一篇习作,想想看:观察一处景物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观察一处景物,首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从上往下看或从下往上看,从远处往近处或从近处往远处看等。其次要抓住主要景物仔细观察,把景物的独特之处找出来。)
2、怎样把景物写具体?
(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要写的几种景物恰当地连接起来,一般先写静景,再写动景。还要把主要景物写具体些,描写时可采用比喻、拟人以及联想、想象等方法,尽量把自己对景物的感情写进习作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肯定优点:
此次作文要求写校园一景,大部分同学写的是学校耕耘楼前的大花坛。景物有石像、松树和各类花儿,相当多的同学把石像和大松树作为主要景物来写。描写石像时注意抓住那位小女孩看书时的专注来写。而写大松树时,则先写整体印象,再写局部的,并能注意发挥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如:松树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干表皮粗糙,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树干则像一根撑天的柱子;树枝像钢铁巨人伸出的手臂,像保护着它似的;树叶形状像针,密密层层的,摸上去很扎手,有被针刺的感觉。写鲜花,则是从颜色、种类方面写的。
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叙述有顺序,有详有略,语句通顺。
三、指出存在的问题:
1、观察还不够细致
有些同学观察大松树,只是简单的概括出高的特点,至于怎么高,也没写清楚,大松树的样子像什么?也无法写出来。说明观察时不够细致,没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2、想象还不够丰富
描写松树时,它的样子像什么?像宝塔、像利剑、还是像巨伞?各部分的特点也描写得不够生动。描写石像,那女同学读书时的神态、动作,也没写清楚,过于简单。
3、作文中拼音太多
此次习作,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作文中有不少拼音,有的字已教过,有的没有教过,但同学们可以查词典,不要直接写拼音。
4、格式不太正确
有些同学没把标点符号写在格子中,有的标点不知占几格,有的自然段开头每空格。
四、学习佳作
朗读陶哲航同学的习作
五、学生各自修改作文。
[观察一处景物(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观察门前的一处景物作文
观察门前的一处景物作文
今早,雾气缭绕,仙气四射,仿佛身在仙境之中。我家门前有着一泓清泉,晚上它映射着月光,白天它迎接着太阳。
这一泓清泉宛如一个大玉盘,那淙淙的流水声在耳边萦绕,仿佛置身仙境。有些文人墨客在泉边作诗,也有闲情雅致的老人在泉边下棋或钓鱼。
清泉里有着许多的`小动物,鱼儿在水中摆动着鱼尾,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美丽,时不时在水中吐出的一串串泡泡,在阳光下好看极了;水中的小虾儿从泉水中翻腾而过,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完美的弧线;水中的青蛙跳出水面,跳到碧绿的大荷叶上,撑起自己圆滚滚的肚皮,可爱极了!池畔上的一颗柳树,倒映在泉面上,它把自己那纤柔的腰肢伸进泉水中,水面立刻漾起了条条清晰的波纹。
傍晚,那发着灿烂光芒的月亮倒映在水面上,仿佛两人正在开心地谈着话。草丛里的动物们正发出清脆的叫声,陪伴我们进入梦乡。
这边是我家门前的一处景,别致的、精美的一汪清泉。
篇6:介绍一处景物
介绍一处景物
甲:今天,我们讲的是“小学作文能力训练”第八讲《介绍一处景物》。
介绍一处景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中,适当穿插描绘一处的自然景色。譬如:课文《草原》描绘了草原山水美丽的景色,是为了衬托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似兄弟的情谊,……这类写景在全文中,文字所占的比例不大,可写的内容也往往只是某处景色的一个局部,或者只是这地方的某一类景物,某一两种具体的景物。另一种情况是,全篇文章主要是写某一处自然景色,这类记叙文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不少。小宋,你还记得有哪些篇吗?
乙:记得,记得,几乎我都教过。
甲:那你给我们介绍介绍看。
乙:譬如,《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五彩池》、《海底世界》、《鸟的天空》、《记金华双龙洞》、《颐和园》、《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
甲:不错,不错。你记得很清楚,这些课文和一般的游记文章,全篇都是介绍一处景物,描绘山水景色,当然写景的范围有大有小,但写的目的大都是向读者展示美丽壮观的祖国山河,抒发作者对家乡风光、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所的赞美,喜悦的心情。在小学作文训练中,也要求孩子们学会写一处景物。今天,我们着重就写景的第二种情况――全文主要描绘景物――来讨论如何指导小学生“介绍一处景物”吧。好吗?
丙:好,小学生每每读到优美的写景文章或精彩的景物片断时,会不免“啧啧”称奇,有时甚至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优美的写景文章能把人带入美丽迷人的情境,波涛汹涛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清澈见底的漓江,唱着歌流淌的小溪,到处是鸟声鸟影的鸟的天空,色彩缤纷的五彩池,……这些景色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得到美的感受,使他们也往往羡慕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往往会想,要是自己也能把自己去游览过的美景写下来,那该多好!可就是心高手低,写不出来!
乙:这种情况还不是个别的,由于没有掌握为何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些孩子在文章里只是空喊些“美丽”、“可爱”、“迷人”,也有些孩子把一些“游记”中的词句、片断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生活中的真景美景,观赏景色时的真情,激情却不知怎么表达。
甲:那我们就先来谈谈,对小学生来说,“介绍一处景物”,最基本的,应掌握哪些方法。小宋,你的意见呢?
乙:我觉得,自然景物是种类多,层次多,色彩缤纷,多姿多彩,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还有待于发展,如果观察时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就很难抓住景物特点,作文时就难免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写不具体了,因此,我们首先应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绘景色。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体现的方式和顺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景色的描绘一般都是记叙对景物的观察所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定一个描绘的立足点,也就是一个固定的观察点,随着目光的移动,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描绘。
丙:这种方法,引导小学生作文最常用,这就好比摄像机位置不同,而把摄影镜头由左到右或从前到后,由上到下或由远及近地进行拍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三味书屋》的作者对屋内陈设的观察描绘,《雨》的作者对屋外雨景的观察描绘,也都采用的这种方法。
甲:你记得很清楚,说的不错,按空间转换,有顺序地进行描绘,也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
丙:这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吧。
甲:对!凡参观,游览及观察比较复杂的环境,多用这种方法,有实际生活中还常常把目光移动和脚步移动结合起来描绘,这在课文中也有不少范例。用这种方法观察景物,能较好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全貌与主要景物留下比较完整而具体印象。因此指导学生写游记、基本用这种方法。小宋,你再说说另外两种吧。
宋:好!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更全面地反映景色的.整体美。
甲:小宋对指导学生如何按顺序观察描绘景物分析得很具体了。我想强调的是,在教学实际中,要引导学生从写作的目的与景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确定接哪一种顺序去观察描绘。
指导学生“介绍一处景物”,解决了有顺序地观察描绘以后,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怎样细致观察、具体描绘景物,这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和描绘景物的色彩特征。我们平时常说,要观察和描绘出多彩多姿的景物,所谓“彩”就是指颜色,“姿”即姿态。任何景物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状色彩,比如,同是山,桂林的山又“奇”,又“秀”,又“险”,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大兴安岭却是“群岭起伏,连绵千里”,“每条岭都是那么轻柔”,两处山景迫然不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各自的特点,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是要发现和描绘景物的动态,树木花草在风中摇曳,长江三峡水一泄千里,黄山云海变化万千,还有,有时静止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观察也还会给人动的感觉。三是要指导学生观察,认真体验景物在自己内心唤起感情、产生的种种感想。引导孩子们想一想那些飞泻的瀑布、拍岸的惊涛,那飘扬的雪花,洒落的细雨,醉红的枫叶,洁白的荷花……在自己心头唤起那些回忆和美好的遐想?
丙:这些介绍一处景物的基本方法怎样才能孩子们掌握,自主运用,逐步变成他们的能力呢?
甲:那就要靠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运用了。在这方面,特级教师顾老师有一节课例是很有特色的,给人以启迪,在那节课上,她首先引导孩子们从例文的学习中领悟“介绍一处景物的方法”,让我们来看她的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宽带宽带 窄带窄带
甲:小唐,看了顾老师这段教学录像,你对怎样才能让孩子掌握“介绍一处景物”的方法,你是不是受到些启发?
丙:确实受到很大启发,从教学中,可以看到这节课怎样具体地介绍一处景物,并且让学生弄懂要达到这一要求,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把印象深
篇7:如何写好一处景物
如何写好一处景物
如何写好一处景物山东省临清 陈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自己喜爱的、熟悉的、经常看到的事物,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菌,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条清澈的小溪。不管怎样,我们在这些地方度过了许多多欢乐的日子。然而很多同学却有这样的感触,尽管那美轮美奂的景致装满了整个心胸,当总想写一篇文章把身边这些美好的景物记录下来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其实,要想写好一处景物,必须认真观察,观察景物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确定好观察点。
同一处景物,因你观察的时间、所站的位置不同,你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如观察校园的花坛,从楼上往下看和你置身花坛中间所看到的景物肯定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因此站在什么角度,从什么方位去观察,先要确定好。请看这样一个片段:
你看那美丽的美人蕉,黄澄澄、红艳艳的花瓣一层一层的包在外面,形成了一朵朵精美的花。馨香阵阵,像一个婀娜多姿又有点害羞的小姑娘。美人蕉的旁边,有一棵洁白的米兰,秀丽淡雅,吸引了一些蜜蜂和蝴蝶飞过来,围着花朵转。而地上的小草在雨后也显得特别有精神,叶子上躺着晶莹可爱的水珠,阳光一照,仿佛无数颗小珍珠在闪烁。
小作者就站在花坛前用心观察,与美丽的花儿草儿进行心灵的对话后,用准确、恰当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娇艳的美人蕉,清香的米兰,闪烁的露珠,使小花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按顺序进行观察。
按什么顺序去观察,要根据景物而定,按方位,有的要从上到下,有的要从左到有右,有的要从远到近,有的要从中间到两边,这就要看你从什么顺序观察方便一些,准确一些,全面一些。也有的景物在不断变化,就要按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观察,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有些景物可以按春夏秋冬这一时间的变化来写。有些景物也可以按由整体到局部的关系来写,或先描写全景再写局部,或先描写局部再描写全景,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写文章可以先总写再分写或由分写到总写这一写作方法。
我们不妨看这样按顺序写的一篇描写校园的文章。
我爱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临清鼓楼街第二小学,座落在卫运河南岸,它是一所充满生机的美丽学校。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的塔松。(www.fwsir.Com)它也已经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了,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把翠绿的撑开的大伞。春天,我们小伙伴在树阴下玩耍嬉戏,那欢乐的笑声似乎把松针都震落下来。冬天,大雪纷纷,我们在大伞下堆雪人,打雪仗,此时我们感到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人!
塔松的旁边是美丽的花坛,里面种满了嫩绿的三叶草,中间点缀着五颜六色的月季花,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块绿底彩花的大缎子。课余时间,我们都来到花坛前做游戏,采野花、编花环、玩得可开心了。
校园的最北面是宏伟的教学楼,干净的玻璃窗映着早晨的太阳,显得越发明亮了。楼前是高大的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显得庄严、宏伟,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每天早上,我们都会看着它和朝阳一起冉冉升起。
啊, 我爱这美丽的校园!
小作者用短短的几百字描写出一座充满生机的学校。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先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紧接着按空间顺序,先写塔松,继而写花坛,最后写教学楼和旗杆,主次分明,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啊,我爱这美丽的校园!”文章简洁明了,语言平淡朴实,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三、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自然中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是要善于观察。我们所熟悉的“王冕学画”就是在多次仔细观察、深刻体验之后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荷花。观察时要善于比较,找出它与其他景物的不同点,然后用比较、比喻、说明等方法加以描述。这样,把特点抓住了,写出来才会使人学得具体、形象,让它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要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
抓住景物的特点后,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融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要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
首先要以情观景。我们观察景物,总是带着一定的感情的。比如写《我的校园》,我们就会怀着深厚的热爱之情看自己的学校的。因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不但与我们天天做伴,而且可能是我们亲手栽,常常精心照料的,这怎么不使我们带着一种特殊的深情来看待校园里的景色呢?同时要做到“景中抒情”。正因为带着强烈的感情观景,所以在表达对景物的感受的同时也传达了我们的深厚情感。如写《美丽的校园》时,对校园里的花花草草,树木小径,操场等等,每景每物都能传达出我们的挚爱和喜悦之情。
总之,学会观察是直接获取生活素材的最主要的手段。鲁迅说过:“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茅盾也曾强调过:“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力的养成……”可见,多多进行观察实践,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观察一处景物】相关文章:
4.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10.观察景物的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