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孩子的故事精选
“白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感动孩子的故事精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感动孩子的故事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感动孩子的故事精选
在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肥沃的田野,他们就决定停下。可是,被打巴掌的那位不小心掉进水里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的朋友好奇地问说:“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篇2:感动孩子一生的故事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歇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她又恳切地说:“谢谢您了,师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一个旧得不能再旧的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地也可以。”朱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塔纳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问为什么只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朱师傅养成了习惯,周末交车前拉的最后一个人,一定是四十中的跛脚女孩。他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口。不过十四五岁吧,见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谢谢您,师傅。”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了交车被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业了。她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女孩说。朱师傅从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
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地。
半小时后,朱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看着女孩一瘸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篇3:感动孩子的人生励志故事推荐
励志故事1:处处用心
因家境贫困,张立勇高中都没有能念完,就被迫辍学外出打工了。找工作过程中的频频碰壁,使他深深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凭是处处受制的。
一天,他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在广州一家中外合资玩具厂打工。因厂里的产品销往国外,订单是英文的,包装箱上的说明、物品尺寸全是英文的。因弄不懂这些文字,他很被动,工作效率低下。这个时期,他得到的报酬较之他人要少得多。有一次,他打工的车间来了一批参观的外国客人,随行的翻译娴熟地同他们说笑,边走边介绍情况。在一旁忙碌的他,对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句都没听懂。他一个激灵,心生羡慕的同时,也暗暗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全新的人生目标。
此后的日子,他捡起高中英语课本,买来英语词典,从包装箱上的英文说明开始,一步一步向自己的人生目标靠近。这期间,他养成了一大嗜好,那就是收集贴在酱油瓶、酒瓶上的商标以及各种调料的外包装袋,不了解他的人说他有毛病,而他只是付之一笑。其实别人哪里知道,他所掌握的很多商用英语句子都是从上面学来的。
为了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经过几番周折,他来到北京,并在清华大学食堂找了个活,做起了帮厨。一天晚上,他看书看到很晚,感到肚子有些饿,随手从床头拿过一包方便面,打开包装袋将方便面掏出来放在碗里。在泡面的间隙,他顺手将那个不起眼的方便面袋子拿了起来,上面有调料、盐、糖、保质期、厂家,都是中英文对照的。方便面泡好了,上面的单词他也记牢了。学习过程中,他养成了随时随地、处处留心的习惯。在他眼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流动的英文教科书,只要留心观察,时时处处都能找到英文的影子。大量的英文词汇,他都是通过香皂、牙膏之类日常用品的中英文对照,旅游景点的中英文对照介绍中掌握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觉得,最好的记忆方式,就是将单词与生活广为联系,形成句子,变成文章。他一方面通过读文章、看报纸来记单词;另一方面通过口语练习的方式,将英文真正揉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天中午,因下课晚点,学生们在食堂窗口前显得拥挤嘈杂,见到这种情形,他脱口说了声“wouldyoupleasewaitfora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听到这一声圆熟的英语,学生们混乱之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缩回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thanksforyourpatience.”(谢谢你们的耐心)他笑着又加了一句。所有的清华学子全都望向了这个扎着白围裙的小师傅。他竟有些微微的脸红。
还 有一回,两个学生在窗口讨论英语单词中有面包,怎么就没有馒头呢?“有,是steam-bun”。他不假思索就接过了话茬。接下来,两个学生又在争bean能否指代豌豆。他在窗口里面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他们听了,佩服得连连点头。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地说英语,因为这个原因,他卖饭的窗口,总是排起一溜长队,清华学生们有些竟成了他的粉丝,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排上了,只为与他用英语交流。
因为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参加了托福考试,在总分为690分的托福考试中,他以630分的好成绩打破了自己一向平静的生活,引来了诸多媒体的关注。为此,清华大学生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平时不为人知,却具备惊世骇俗的本领。
张立勇的成功证明:成功之路没什么捷径可走。如果说成功真的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在琐碎平淡的生活中能时时留心,处处用心。
励志故事2:不要与成功擦肩而过
在一所拖车房屋中,住着一位以熨衣为生计的青年工人。他的周薪只有六十元。他的妻子上夜 班,不过即使夫妻俩拼命工作,赚到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由于他们的孩子耳朵发炎,他们只好连电话也拆掉,以省下钱去买抗生素为孩子治病。
这位熨衣工人希望成为作家,所以他在夜 间和周末不停地写作,拖车房中打字机的噼啪声经常不绝于耳。他的余钱几乎全部用来支付了邮费,人们时常看到他将厚厚的原稿寄给出版商或图书经纪人。
然而,他的作品一部又一部被退回了。退稿信往往很简短,非常公式化,这使他很愤怒,甚至怀疑出版商和经纪人究竟有没有真的看过他的作品。
有一天,他读到一部不错的小说,令他记起了自己的某件作品。于是,他把自己一部作品的原稿寄给那部小说的出版商。这位出版商很负责,他把原稿交给了著名出版人皮尔·汤姆森。
几个星期后,他收到了汤姆森的一封热诚亲切的回信,说原稿的瑕疵太多。不过汤姆森的确相信他有成为作家的希望,并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在此后的十八个月里,他又寄出去两部作品的原稿,但依然都被退还 了。
一次次的打击,加之生活上的窘迫逼人,终于使他开始放弃希望。一天夜 里,他把倾注自己无数心血的一沓沓原稿扔进了垃圾桶。
谁知在第二天,他的妻子把它们都捡了回来。“你不应该半途而废,”她告诉他,“特别在你快要成功的时候。”
他瞪着那些稿纸发愣。也许他已不再相信自己,但他妻子却相信他会成功,还 有那位他从未见过面的纽约编辑汤姆森也相信他会成功。于是,他开始试写第四部书稿,每天坚持写一千五百字。
将这部作品写完以后,他把小说原稿寄给了汤姆森。
他以为这次又准会失败,可是他错了。汤姆森的出版公司预付了两千五百美元给他,史蒂芬·金的经典恐怖小说《卡丽》于是诞生了。这本小说后来销了五百万册,并摄制成电影,成为1976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这位出身贫寒又因工资菲薄走上写作之路的美国人在三十二岁时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今天,他的每部作品的版税,均逾千万美金之巨,而根据他的小说改编成的《危情十日》、《闪灵》等优秀电影让更多的观众记住和喜欢上了他。
励志故事3:跳出心理怪圈
1945年,冈德·哈格就创造了4分零1秒4跑完一英里(约合一点六千米)的成绩,但多数人认为,这超出了人类的生理极限,甚至连生物学家也纷纷提出假设,说明这确实是人类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渐渐地,四分钟一英里演变成了体育界著名的“四分钟障碍”理论。
在那之后的九年里,一英里跑的纪录始终徘徊在略微超过四分钟的位置。
然而1954年罗杰·班尼斯 特以3分59秒4的成绩打破了这个“不可逾越的极限”,奇迹终于出现了。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四分钟障碍”的神话被打破后的四十六天,又有一名运动员打破了班尼斯 特的纪录。从此四分钟极限一次又一次被超越,不到一年,就有二十六名运动员,六十六次突破了四分钟障碍。今天世界上能够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人有数百名。
班尼斯 特比哈格仅仅快了两秒钟吗?不!班尼斯 特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突破了人类心理定势的束缚。他的两秒钟证明,长久以来制约运动员速度的不是生理极限,而是人类的心理压力。没有班尼斯 特的这两秒钟,就没有后来数百个突破四分钟极限的人。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四分钟障碍”,如果你敢于挑战自我,跳出心理怪圈,就会发现没有突破不了的极限。
励志故事4:锲而不舍的努力
班廷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阿列斯 镇的一个小农庄里,他是兄弟姐妹五人中最小的一个。班廷自小就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总是先绕道给母亲买药,然后伏在母亲病榻前做功课。有时陪着母亲聊天或读报给她听。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星期天他还 得扶着母亲到教堂去做礼拜。
中学毕业后,班廷进入多伦多大学神学院。在第一学年快结束时,他听到母亲逝世的噩耗。他在悲痛中得出了结论:治病救人得靠医学。于是第二学年开学时他就到医学院改学医学。他把母亲的遗像放在案头,并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看到她那忍着病痛的慈祥的微笑,心里好像一亮,医学上好些难记的名词,一下子就记住了。”
19,班廷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因为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急需医务人员,同年12月班廷应征入伍。199月在卡姆勃雷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在抢救一位垂危的伤员时,右前臂挨了一颗开花弹。为了表彰他的英雄行为,19他被授予一枚军功十字勋章。
1910月底,为了准备给学生讲授胰腺的机能,他翻遍了相关的教科书,但收获甚少。10月30日,班廷从学院图书馆借到一本新到的杂志,其中第一篇文章题为《胰岛与糖尿病的关系,特别是关于胰结石的病例》。由于第二天就要讲胰腺生理,他挑灯夜 读,从作者引证的大量文献资料中,领会到尽管胰腺不再分泌消化液,但是并不生糖尿病。
班廷心里豁然一亮:既然萎缩的胰腺还 能防止糖尿病,那么这种胰腺的提取物,不经口服而经注射,必定能治疗糖尿病,口服之所以无效,很可能是由于胰腺提取物中的抗糖尿病激素被消化酶分解了;这种胰腺的提取物之所以可能有效,是因为其中不再有破坏抗糖尿病激素的胰酶。想到这里,他兴奋极了。
班廷和他的两位助手夜 以继日地研究,饿了在实验室里啃干面包,困了靠着实验台打个盹,有时甚至忙得什么也顾不上。
经过班廷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较纯胰岛素终于提取出来,为了沿用前人的命名,改称为胰岛素。
胰岛素的发现立即轰动了全世界,世界各地的糖尿病人纷纷来信求药或前来就医。由于这些迫切的需要,在酸性和冷冻条件下直接由牛胰腺提取胰岛素的方法,很快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为了使糖尿病人普遍得到医治,班廷没有把发明的专利权卖给出价最高的投标人,却以每单位胰岛素只卖三分钱为条件,把专利权让给一家制药公司。
励志故事5:曾被摔坏的乐器
18,安东尼生于比利时的迪南小镇,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平时也兼做些乐器。十一个兄弟姐妹中安东尼最热衷做木工活,天分也最高,很小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里帮忙。
安东尼一生中意外不断,能活下来确实是个奇迹。他小时候被砖块砸破过头,曾吞过缝衣针,从楼上跌落过,曾摔在点燃的炉火上,还 误食过硫酸,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在1835年二十一岁时发明一件奇特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类似木箫的吹气口,同时又有号角般的圆锥形筒,而金属圆筒竟带风琴那样的按键。
开始,安东尼想通过作曲家柏辽兹把这件新乐器介绍给巴黎音乐界。尽管安东尼煞费苦心,但法国乐器商根本没把一个来自比利时的无名小辈放在眼里。上层音乐家们也对新发明不屑一顾。一晃九年过去了,安东尼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他还 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木匠。
1844年,柏辽兹为安东尼争取到了一个在巴黎音乐会上演出的机会,并特意为他的节目写了曲子,希望能由此为新乐器求得生机。但就在去演出的路上,意外又一次降临,安东尼的乐器从马车上掉下来,摔成两瓣儿。你可以想象他当时懊恼的心情。
不过安东尼并没有打道回府,他最终还 是抱着破损的乐器登上了舞台,吹奏时他的双手一刻也不能离开乐器,否则铜管就有可能掉下来。因此安东尼没法儿翻乐谱,只能凭记忆演奏。有几次,由于过度紧张忘记了谱子,他就干脆持续吹一个长音,直到想起谱来再继续演奏。法国观众从来没听过这样的声音,顿时喜欢上了那些荡气回肠、委婉曼妙的长音。演出结束后,安东尼一连谢了五次幕,台下仍然掌声不绝。
不用说,能奏出这种特殊效果的乐器一下子成了巴黎音乐界的宠儿。不久,一支乐队在参加音乐大赛时采用了安东尼的乐器,轻而易举地赢得桂冠。接着,法国政府将他的发明列为军乐队必备的乐器之一。1846年安东尼申请专利时,根据自己的名字,安东尼·约瑟夫·萨克斯 ,将这件乐器命名为——萨克斯 管。
篇4:感动故事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
原来,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母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母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
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
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
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因此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因此为你喂过饭。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
不管爸妈在干嘛,
都为自己的爸妈看一下。
愿自己的爸妈健康长寿。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爸妈,一定要健康!
爸妈,我爱你
看到的人请告诉爸妈,我爱你们
千般苦,万般苦,为了儿女苦多年,
不舍吃,不舍穿,风风雨雨多艰难,
苦和累,说不完,一生坎坷多心酸,
儿和女,放心间,奔波劳苦病痛缠,
孩子成人把家建,父母年老步蹒跚,
腰弓背驼难行走,鼻涕眼泪擦不完,
都说养儿为防老,百行孝字应为先,
儿女围前又围后,看似孝顺忙床前,
老来伴,老来伴,老了有伴多笑颜,
若有一人先离去,剩下那人多孤单,
久病床前无孝子,伺候久了都嫌烦,
父母付出多少爱,儿女回报能几年,
抓屎抓尿你嫌脏,怎不想想你当年,
一生为你苦和累,如今无力延残喘,
只叹命运多坎坷,老了难活在几年,
都把家庭事业顾,父母病痛谁人管,
不用现在装为难,只把老人撇一边,
不孝到头终有报,早晚轮到你眼前。
篇5:感动故事
(一)
从湖南安化县高明村到安化县城,然后从安化县城到长沙,再从长沙到大连,将近三千公里的路途,罗瑛坐了两天一夜的车。本来,大连方面让她坐飞机,可是一听价钱,她觉得还是能省就省吧。沿着儿子韩湘上学的路,最远只去过镇上集市的罗大妈东问西打听,总算上对了车。
坐在座位上,汗还没擦干,罗瑛的眼泪就掉了下来—不出来不知道,世界这么大。她的湘儿从那个穷乡僻壤走出去,真是太不容易了。
两年前,乡亲们在村口敲锣打鼓地给湘儿送行,嘱咐他:“好好读书,将来接你妈去城里享福。你妈一个人把你拉扯大,不容易。”
两年后,乡亲们在村口含着眼泪给罗瑛送行,告诉她:“一定不能放过那个撞人的司机,他把你们这个家都给毁了!”
乡亲和亲戚有要陪罗瑛去大连的,可是,她想了半天,还是拒绝了。她怕人一多,她的心就乱了。
(二)
到了大连火车站,湘儿的老师、同学,还有公交车集团的领导以及那个肇事司机小傅都来接她。公交车集团和校方都为罗瑛安排了宾馆,可是罗瑛却要求去司机小傅家看看,让其他人先回。
对于罗瑛的要求,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满足。公交车集团领导对小傅说,不管人家怎么闹,你都受着。人家唯一的儿子没了,怎么闹都不为过。
罗瑛去了小傅的家。五十平方公尺不到的房子,住着一家五口—小傅的父母和小傅一家三口,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在小傅的媳妇不知道该跟罗瑛说什么好时,罗瑛说:“你们城里人住的地方也太挤了吧。”
罗瑛的话让小傅媳妇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她藉机诉苦:“从结婚就和老人在一起过。都是普通工人,哪买得起房子?一平方一万多的房价,不吃不喝两辈子也买不起。”
罗瑛惊呆了:“一万一平方,就这跟鸽子笼似的楼房?”
小傅媳妇说:“可不是。小傅一个月工资两千不到,一个月只休三天,没日没夜地跑,跑的公里数多就多赚点,跑的公里数少就少赚点。从当公交车司机那天起,就从来没有睡到自然醒的时候,生生落下一个神经衰弱的毛病。这些年,他也没跟家人过过一个团圆的节日。现在可好,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故…”
小傅媳妇干脆放声大哭起来。
罗瑛见状,赶紧对小傅媳妇说:“姑娘,大妈想在你们家吃顿饭。”
小傅媳妇赶紧擦干眼泪,忙不迭地让小傅出去买菜。可是,罗瑛坚决不同意,她说:“家里有啥就吃啥。”
吃完饭后,罗瑛要去湘儿的学校看看。从进门到走,关于湘儿的死,罗瑛一个字都没提。
(三)
湘儿的同学领着罗瑛,把湘儿生前上课的教室、睡过的寝室等有过湘儿足迹的地方都走了个遍。校方为罗瑛组织了强大的律师团,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严惩肇事司机,二是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赔偿。
罗瑛没见律师团,只是把湘儿的系主任叫了出来,跟他说:“湘儿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还得继续添个麻烦,帮我联系把湘儿的尸体早些火化了。再派一个和湘儿关系最好的同学,领着我和湘儿把大连好玩的、他没去过的地方都转转。其余的事,我自己来解决,不能再给你们学校添麻烦了,也不能再让孩子们为湘儿耽误学习了。”
系主任还想说什么,罗瑛说:“湘儿昨晚托梦给我了,孩子就是这么说的,咱们都听他的吧。”
罗瑛把湘儿的骨灰盒装在背包里,像抱着一个婴儿那样,用一天的时间把滨海路、金石滩和旅顺口都走了一遍。
一天下来,湘儿的同学把眼睛都哭肿了,可是,罗瑛一滴眼泪都没掉。湘儿的同学对她说:“阿姨,你就哭出来吧。”
罗瑛说:“湘儿四岁没了爸爸,从那时开始,我就没在湘儿面前掉过眼泪。孩子看见妈妈哭,那心得多痛……”
(四)
第二天,校方四处找不到罗瑛。原来,她一个人去了公交车集团。对于她的到来,集团做好了各种准备。他们已经将公司按交通伤亡惯例赔偿的钱以及肇事司机个人应赔付的钱装在了信封里。家属能接受就接受,接受不了那就走法律程序。
为了不使气氛太激烈,集团领导没让小傅露面,几个长官带着一个律师来见罗瑛。领导们做好了罗瑛痛不欲生、哭天抢地的准备—从下车到现在,罗瑛表现得过于平静,他们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反正他们人多,每个人说一句好话,也可以抵挡一阵。有些事情,磨,也是一种办法,尤其是这样的恶性事故,就更需要用时间来消解。
罗瑛和公交车集团领导的见面没超过十分钟,掐头去尾,真正的对话不过五分钟。罗瑛说:“我请求你们两件事。第一件,希望你们别处分小傅司机;第二件,小傅司机睡眠不好,你们帮我转告他一个偏方—十粒去核的红枣,拌上盐、油、姜煮熟,早晚热着吃,吃一个月左右,肯定管用。”
集团领导一时反应不过来,罗瑛顿了顿,说:“湘儿给你们添麻烦了。”
罗瑛走了,对集团领导非要塞给她的钱,她怎么也不肯收:“这钱我没法花。把小傅司机的那份儿还给他,其余的你们给司机们吧。城里车水马龙的,行人不容易,开车的也不容易。”
(五)
罗瑛走了,比来时多了一件东西,那就是湘儿的骨灰。她小心地把湘儿抱在怀里,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公交车集团上上下下全震惊了。不久,集团出资,买了整整两卡车的米、面、油向高明村进发。尽管走之前,他们知道那是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可是,到了目的地,还是被那真实的贫穷惊呆了—破败的房屋与校舍,孩子们连火腿都没见过;罗瑛家的房屋由几根柱子支着,摇摇欲倒。
罗瑛带着公交车集团的人,挨家挨户送米送面送油。她说:“你们看,我说得没错吧,这些人的心眼儿好着呢。”
篇6:感动故事
“爸爸,你别打妈妈了,我走可以吗?”这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对她的爸爸说的这辈子的最后一句话。
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大部分乡镇已经趋向于城市化的生活。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内陆地区的人口正在向沿海地区靠近,为的是能够多赚一笔钱,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而王大拿一家正是这批迁移人口中的小小一部分。
6月1日,本是一个任何儿童都所喜欢的节日,这一天所有家庭、学校都应该充满孩子们的纯真的笑脸,而广州的一个家庭此时却弥漫着一种不和谐的气氛,一个12岁的小女孩正靠在墙角默默地抽泣,她刚刚在父亲王大拿的威逼下洗好了一家人的衣服,身上很明显的几道皮带抽过的伤口正泛着血色,就好像稍微接触一下立刻便会血流不止。
与此同时,家中客厅里充满着一个女人的悲惨的哭喊声,这个女人正是小女孩的母亲李晓红,王大拿每次在打完女儿后,都会将妻子李晓红狠狠的打一顿。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12年是什么的感受?痛苦吗?悲惨吗?仅仅是这样吗??
王大拿在打完妻子后,走到女儿面前,狠狠的给了她几巴掌,满脸狰狞的道:“你最好给我老实点,以后在家里给老子乖乖的听话,老子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是敢有一点点不听话,老子要你不得好死”。说完这句话,王大拿回头
篇7:感动故事
周耀
阳光和煦,清风爽朗,芳草百花,万紫千红。江良第一次游公园美景,心情格外舒畅。
“百花园”、“娱乐城”、“游艺场”、“仙岛湖泊”、“动物王国”转完,踏上了莽莽苍苍高山流水的曲幽通径。
口里哼着杨子荣“打虎上山”,刚上峰顶,眼前的一幕把他惊呆了:亭子中睡着一个被剥去衣裙的姑娘,一名歹徒欲图谋不轨。
姑娘见来人,声音微弱地喊:“大哥,救命!”“叭!”姑娘脸上挨一巴掌。江良想上前救人,忽然想起妻子叮咛的话:“出门闲事少管,做好事弄不好就取不利手。”
下一页更多精彩唯美的感动故事
【感动孩子的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3.感动故事
7.聪明孩子故事
9.孩子教育计划精选
10.感动爱情的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