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巴金作品选

巴金作品选

2023-08-22 08:25: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是梨不是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巴金作品选,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巴金作品选,欢迎大家分享。

巴金作品选

篇1:巴金作品选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雾雨电

静寂的园子

《春天里的秋天》序

鸟的天堂

机器的诗

海上的日出

做一个战士

狗--星

纪念友人世弥

一个车夫

废园外

“重进罗马”的精神

桂林的受难

繁星

做大哥的人家

篇2:朗读作品选

作品l号

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起个大早。那时天还没有亮,周围是很寂静的,只有机器房的声音。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大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半,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发痛,同时附近的云也添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了,人却不能够看见它。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透过黑云的周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到后来才慢慢儿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黑云变成了紫云或红霞。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海上的日出》,选自《巴金文集》,共407字。)

作品2号

没有一片绿叶,设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十,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儿圈,“噗啦”一声落到了船上。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筒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婉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王文杰《可爱的小鸟》,节选自《散文》1981年7月号,共514字。)

作品3号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蓝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节选自冯骥才《珍珠鸟》,《人民日报》1984年2月14日,共430字。)

作品4号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子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人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节选自冯骥才《珍珠鸟》,《人民日报》1984年2月14日,共445字。)

作品5号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节选自《朱自清文集》,共519字。)

作品6号

到纽约,不去看看闻名世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会是件憾事。这个由一百多个国营、民营基金会、两百多家大公司及五十多万会员鼎力相助支持的民营机构,收藏了数十万件价值连城的物品,实在值得一看再看,其中包括中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史前人类头盖骨等。

第一次去参观时,刚好在一楼的摩根纪念馆欣赏闪闪晶亮的各种宝石。忽然,一位男导游迅速脱下夹克,盖在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的—个缺口上,再将带来的游客叫到跟前:

“你们看着,这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吧!这位女士请你过来一下!”一位游客走到前面,导游员将夹克像变魔术似的拿开,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大声“啊!”地叫了起来。

随着这一声惊叫,我和其他游客一块涌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里面竟然是耀眼闪光的紫水晶。导游员说话了:

这块石头有个动人的故事。它原本是弃置在一位美国人住所的院子里。有—天,主人因石头有碍观瞻,就叫人来将它搬走。谁知就在搬上卡车时,工人一时失手,石头掉在地上,碰裂了一个缺口,大家就像你们刚才一样,都叫了起来,因为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紫水晶。//主人知道真相后,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现在虽然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言既出,绝不反悔。我决定不占为已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爱薇《—言既出》,《南洋商报》1992年10月14日,共475字。)

作品7号

朋友即将远行。

暮春时节,又邀了几位朋友在家小聚。虽然都是极熟的朋友,却是终年难得一见,偶尔电话里相遇,也无非是几句寻常话。一锅小米稀饭,一碟大头菜,一盘自家酿制的泡菜,—只巷口买回的烤鸭,简简单单,不像请客,倒像家人团聚。

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

说也奇怪,和新朋友会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却只话家常,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种种琐事。很多时候,心灵的契合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

朋友新烫了个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了老人家,却欢天喜地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年岁逐增,渐渐挣脱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开始懂得为自己活,照自己的力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在乎别人的诋毁流言,只在乎那一份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偶尔,也能够纵容自己放浪一下,并且有一种恶作剧的窃喜。

……

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的喜悦。春雨轻轻落着,没有诗,没有酒,有的只是—份相知相属的自在自得。

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问归期。

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节选自杏林子《朋友和其他》,《台湾散文选萃》,共540字。)

作品8号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落花生》,共445字)

作品9号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丁。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了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会儿金灿灿的,—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丁,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条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要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萧红《火烧云》,共492字)

篇3:《席慕容作品选》读后感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一首《莲的心事》流露着淡淡的忧伤,一丝一缕,缠绕于我心。

她的诗句,字里行间里流露着情意,没有矫情的修饰,一切都归于平淡,似古筝的声响,平淡中奏出奇丽的天籁。她那细腻的笔触,仿若正描摹着一个乡村的傍晚,静谧的阳光迷蒙昏黄,有人轻哼着一首古老的歌。遥远的故事,总能拨动起人心最底处的那根弦。《初心》序里她曾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她的作品正如黎明时的高山,站在山下的你总能望见它的轮廓,却怎么都看不透它原来的模样,因为它的周围正缭绕着雾气,附着遥远、空灵的气息。

而我已被这气息深深吸引。

我喜欢读她的诗,那抹淡淡的忧愁的味道总令我痴迷。“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此刻,她的心是一片没有脉络的叶,永不凋落,而那思乡的愁也氤氲我心。“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此刻,她的心迷惘在沉思中,像羊羔迷惘在归家的路途,而我在青春中停住匆匆的脚步,思考着前方的路。

她说:“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我总在没有旁人的时候想起这段话,只是自始至终不能参透,而每一次我都能触碰到那个弱小的自己,就像黑夜失去繁星似的,心生战栗。

有人说,席慕容的诗,不是为了迎合读者内心的叹息,是写给了那无尽的岁月的。而我感受到的是那其中蕴含着的力量,是她对过往的苦涩的告白。此刻,我想说: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篇4:庞海燕作品选

庞海燕作品选

庞海燕,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有作品在<美术>、<中国油画>等专业杂志上发表.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美术界 英文刊名:ARTSCIRCL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

《苍蝇》发表于1924年7月13日的《晨报副镌》,收入《雨天的书》,是周作人提倡的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美文”的范本之一。

人们在评论“五四”散文时,一般都要提到这篇短文。

批评家阿英甚至将此文的发表作为周作人散文创作(以至整个现代散文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标志。

文章不足字,却通过儿时快乐的游戏,以小儿谜语歌、希腊史诗、传说、颂歌、法勃儿的《昆虫记》、我国的《诗经》、日本的俳句等大量的材料来旁征博引,充分说明苍蝇的可爱,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要在周作人众多的散文中选一篇来作为代表,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他作品的精品很多,相当多的篇目都可以作代表。

有人说,读周作人一定要读他的《乌篷船》,但一来所有的现代散文选文都选这一篇,几乎随处可见,二来《苍蝇》更具代表性,三来我个人比较喜欢。

我们知道,周作人对现代散文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闲适体小品文,影响深远。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闲谈、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而这种文体特点的形成是出现在1924年写的一组散文中。

此时,正值“五四”低潮,周作人在他的“彷徨”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于是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散文。

这组散文有意地以闲谈为方式,以“描摹民俗风物,追忆故人风貌”为内容,以表现“生活之艺术”为中心,追求“平淡自然的境地”,从而成为典范美文的代表作。

周作人正是由此而成为“闲话”散文的第一家。

在这组散文中,《苍蝇》最别致。

第一,作者把世间这种微不足道,又受人类厌恶的生物写得趣味盎然,给人以阅读的娱乐;第二,作者滴水不漏地通过赞美苍蝇来寄托自己“物我合一”的生命观,构思非常巧妙;第三,作者赞美苍蝇,并不是具体描绘苍蝇本身的特点,而是借助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文等来说明苍蝇的可爱;第四,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又运用得那么熨贴自如,突出显现周作人“摇笔即来”的学者风度,也让人体味了什么叫“掉书袋”。

第五,此文还体现了周作人“五四”后追求“珍重思想的自由,判断的自主”的人文思想,现代科学常识让人们在理性上讨厌苍蝇,但人们也可以从非理性的角度来接受苍蝇,这纯属个人的自由。

这种思想贯穿着周作人以后的整个创作。

这篇文章纯粹是一种闲谈,而且好象是一种“无聊”的闲谈,需要细细品读,这种“涩味”由此便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色,所以,批评家阿英将此文作为周作人散文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标志,这是不无道理的。

篇6: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

《寄小读者》收1923年7月至1926年4月间刊登在北京《晨报》“儿童世界”上的27篇通讯,1926年5月由北新书局初版,是一本儿童为读者对象的通讯集。

“通讯十”发表于1924年2月,作品以细腻温柔的笔调描述了作者在童年时饱尝母爱的故事,对母爱作了无比深情的赞美。

《寄小读者》是冰心的第一部散文集。

冰心散文的最独特处就是以表现母爱、童心、自然为题材,以儿童读者为对象,用轻灵、温柔的体式来抒写心中的情感。

在1933年出版的《冰心全集•序》中,冰心这样写道:“我知道我的弱点,也知道我的长处。

我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没有喷溢的感情,然而我有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

在平凡的小小事物上,我仍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

我要栽下平凡的小小的花,给平凡的小小的人看!”这本散文集在1926年初版后的一年里就再版了4次,风靡一时。

至今已再版了几十版,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的少年儿童。

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冰心在这部集子里所显现的文体风格,被称为“冰心体”,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楷模,这不仅是现代文学的成绩,也是女性作家的骄傲。

《寄小读者•通讯十》在这本通讯集中写得不算特别美、特别清丽的一篇,但它是写母爱写得最细腻、最倾情、最尽致的一篇。

歌颂母爱是冰心“爱的哲学”创作基点最突出、最具体的外化表现,《寄小读者》27篇通讯中有9篇是涉及母爱的,整整占了三分之一。

冰心在这本集的第四版自序中就明确说:“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的母亲。”“通讯十”是对这一点的最好注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批评家和作家认为冰心的散文含有太浓重的“新文艺腔”,《寄小读者•通讯十》也是一个典型。

这篇作品里,冰心为了营造一种母爱的气氛,阐明母爱的无私、高尚、伟大,在语言、语气上作了大胆的雕饰和夸张。

篇7: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

1931年8月,朱自清经苏联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和英国文学,其后漫游欧洲的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

每到一处,他都忙着游览风景名胜,参观文化古迹。

他把这些游踪记录下来结为散文集《欧洲杂记》,于1934年出版。

威尼斯是意大利一座著名的水上城市,建于公元6世纪,其座落在亚得里海的西北岸。

这里风光旖旎,水光潋艳,市区建在离陆地四公里的泻湖中的一百多个小岛上,有一百七十余条水道贯通其间,是一座有独特风貌的“水上城市”。

文章主要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 “水上城市”、“文化艺术之城”来叙写。

一开头先用一串数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用船作交通工具,水天一色的别致城市。

接着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以空间转移为顺序,很有条理地一一巡视方场周围最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古迹。

然后,带我们欣赏方场近处的圣马克教堂、公爷府的建筑艺术和运河上的夜曲,再带我们到离方场较远的地方,去欣赏美术作品。

在作者亲切、细致、清楚的介绍中,我们仿佛也游历了一遍这座独特的城市。

你是否觉得读《威尼斯》要比读《荷塘月色》或《背影》轻松?《荷塘月色》、《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现代美文的典范,至今仍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

《威尼斯》是朱自清30年代写的一系列游记中的一篇,从时间和文风来说,应该算是后期的作品。

自从周作人在19提倡写“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以来,人们认为散文就是要象《荷塘月色》、《背影》那样写景或叙事,并在写景、叙事中抒发自我的情感。

诚然,朱自清以自己的实践显示了现代白话文也能作美文的功绩,但这些过于雕饰的美文总是让人有点生涩,不够自然,读起来有点累。

郁达夫在编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集时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中国新文学大•散文二集导言》)。

其实,郁达夫在赞美朱自清的同时也含蓄地指出朱自清的不足,他比冰心差一点,差就差在:冰心的美是从心里淌出来的,自然、流畅,朱自清的美是用手刻出来的,人工痕迹太浓,正如唐弢先生说的:“缺少了一个灵魂”。

但是在《威尼斯》里,那种刻意用词、制造意境的痕迹已几乎看不见,抒情的色彩也没有那么浓烈。

而是呈现一种随意、朴素自然的风格。

如第一段,本来威尼斯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作者既没有浓烈的感叹,也不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而是用聊天似的口语,以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旅客的印象说起,显得自然又别致。

文中,作者如实、客观地描绘所看到的景观,而不是像早年的游记《踪迹》那样,为情而造景。

但他又不是纯客观地进行描绘,而是常在描写时“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因此也时时流露出自己在特定情景中的观感,如写“威尼斯夜曲”一段,由河上唱歌的情景,联想到秦淮河,联想到家乡,这样就使文章气韵流动,活泼感人,使人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讲究语言,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前期的散文是这样,后期的散文也如此。

后期的散文是更注意自然、平实,用的是通常说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甚至有些是很纯的口语,如:“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这样的语句,自然亲切,没有他早期描写风景时那么多华丽的词藻,使人有清新洗练之感。

另外,此文中,朱自清进一步发挥其善于运用比喻的长处来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如第四自然段描写圣马克堂时,把圣马克堂比作“方场的主人”,接着又颇有风趣地说:“好象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对比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教堂与钟楼配置关系)使人对教堂气度有更深刻的印象。

还有第五自然段写公爷府,用“少女”来比喻墙面上红白相间的鲜明色彩,由此把威尼斯人高超的着色技艺写得含蓄而富有情趣。

沈从文在《创作杂谈》里说,一篇好的游记作品的首要条件是:作者得好好把握住手中那支有色泽、富情感、善体物、会叙事的笔。

他不仅仅应当如一个优秀山水画家,还必需兼有一个高明人物画家的长处,而且还要博学多通,对于艺术各部门都略有会心,……《威尼斯》应该算是这样一篇作品。

篇8: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情绪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情绪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能够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热爱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可惜此刻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情绪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留意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篇9: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云流水的记录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初读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复仇》、《老鲁》,还是其他的作品总有一股淡淡的韵味萦绕在心头。一切语句中都有着气氛,人性的气氛。不直接描述人物,只凭着这些气氛使读者体会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贯彻的。

我认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坏了散的自然与纯洁,散的意便会化散开去,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说:我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而为之。散并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没有一种深邃的体会,不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怀有一种强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几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处是没有意识到丰富的人生阅历,复杂的心路历程,百态的人性面目对他的创作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布局严紧的小说,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铁箍捆绑住的南瓜,最终只能面临爆炸。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这才是汪先生的心向往之。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散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诗的最本质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在。诗美是艺术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此刻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着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诗并不只是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细品其中饱含诗的韵味美与节奏感。文章中无不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正是诗人的典型特点:无论如何坚持也要冲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划为右派,他也仍然坚守着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诗,这正是对这本小说选的最佳诠释。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对于人性的解释即对于真善美的诠释,作者个人的感情的宣泄、表达也就自然包括其中。这都融入一个情字,这既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善恶观、是非观,又从某种角度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描述。情于民间,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无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汪先生的《老鲁》、《鸡鸭名家》、《大淖记事》正是这样反映民间事的佳作。

散、诗、情,只留下了《鸡鸭名家》里的余老五和陈长庚,《故乡三陈》里的三陈,《徙》里的一辈子也未得徙于南海的高先生,《八千岁》里总是穿蓝布二马裾吃草炉烧饼的八千岁,以及《大淖记事》里的老锡匠、年轻的十一子与巧云。

篇10: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着孤灯寡影,清规严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里,万物皆空。 虽说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尝不是如浮萍般漂浮于空暝之中,生于尘世之间,却又苦苦追寻 境界,是真忘我还是假忘我?真亦假 时假亦真,吃斋念佛,岂不是虚度光阴?

《受戒》并不是倾诉和尚苦行的载体,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读本。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为这呗世人推崇的名篇不过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我怀着闲读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觉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静闲适的村庄,朴实憨厚的村民,美丽纯朴的英子,助人为乐的明子,构成了一幅最为和谐的景图。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极乐世界。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亩亩良田,一座座青山,一个个人家,而不是险恶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这儿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和尚不用受清规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仿佛到现在,我还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听见山间英子优美的歌声。村民之间相处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邻不识;人们互相帮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人们之间无私奉献,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违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辉。

其作者汪曾祺将这个爱情故事谱写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字并不华丽,却尽显文致。他的语言美,但不是矫饰。他写的爱情纯,干净的如溪水一般,并不像外国多数作家那样露骨,明子与英子并没有经历什么风吹雨打,却让人刻骨铭心。他们的爱情不像是张爱玲说的,经得起挫折却经不起平凡。他们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那份淡淡的却又浓厚的爱,沉淀在文中的每个字里,在那小舟上方升华。

再看现在,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纱,彼此看不清,识不透。再看社会,处处宣传构造和谐社会,可是食物毒加工,贪官污吏,打抢烧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是人心乱啊!正如韩寒所说,社会不和谐就是两种人给闹的,一种是吃不饱饿的,一种是吃饱撑的。人人都在道和谐,但还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谐也是需要从身边做起的道理。政府时时倡导和谐,人民盼着和谐。政府出台政策,是靠人民去构造和谐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只能尽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民。和谐也是一种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人类能够超越功利与得失,懂得悲悯、敬重和宽容。

看汪曾祺《徙》中的教育思想

最近应班主任的期望和要求,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在恶补名著的阅读.我当前正在拜读现当代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在《徙》这部作品中,我惊喜地发现当中有很多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现象.曾祺的《徙》,创作于1981年,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艰难时世中的语文教员高北溟狷介特立的性格.作家试图通过这个卓然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人生追求.

作品中提到“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这些话语让我们不难地认识到在现实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就如孔子的一个例子,面对同一件事情,对于子由、子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他进行了截然相反的教育.并伴随着一种动态性的教育,对此我深有同感.对于学生而言,频繁的更换老师无疑是有害无益的.我高一时在普通班,高二高考入了重点班,师资完全换了,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些师资确实很优秀,但最初我们这些插班生还是弄的个身心疲惫才逐渐适应新的他们新的教学方式.这不是小说中,高北溟的“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的做法,就是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此外,小说写到:“他要求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则表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这部小说中,更有“重视作文的训练”、“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先进的思想.平时我看小说最注重的还是故事情节,但当我看到这部作品,我的眼球却紧紧地被这里面那些关于教育的字眼抓住,也许是因为现在自己是教育界的“后备军”的想法所驱使吧!不过小说中用这么多的篇幅来传达教育思想的作品确实也挺少见,至少我看到过的作品中这样的小说还不多.但是总的来说,这种的倾向还是可喜的吧.

【巴金作品选】相关文章:

1.巴金散文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学习指导

3.巴金《家》读后感

4.巴金寒夜读后感

5.巴金《家》收获

6.家巴金读后感

7.9月 六年段优秀作品选作文

8.巴金寒夜读后感400字

9.巴金家读后感500字

10.读《巴金散文 》有感

下载word文档
《巴金作品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