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九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供大家阅读。
篇1: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 要]
应对方式也称应对策略,是指个体面临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缓解压力、处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或行为方式。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情况,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问卷对328名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新生最常使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和自责,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新生 新建本科院校
一、问题提出
应对方式也称应对策略,是指个体面临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缓解压力、处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或行为方式。它作为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一直被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与重点大学、传统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经历更多的学业挫败,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又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年龄,容易滋生诸多心理问题。为更好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揭示新生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新生入学教育或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特做此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SCLD90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它包含90个项目,主要评定一周来的情况,分1~5级记分。统计变量有总分和因子分,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项目。
2.应对方式问卷
由我国学者肖计划、许秀峰等人编制,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种应对方式。全量表共62个题目,每个题目只有两个答案,即“是”和“否”。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是”或“否”的回答。该问卷被国内研究者多次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待学生完全理解要求后开始作答。主讲教师均经过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具备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在测查过程中,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项目时可以向教师询问。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性,问卷不记名,统一时间收卷。
研究数据的处理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二)新生应对方式的使用情况
(三)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确定显著性水平为=0.05,对全体调查对象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等4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且β系数有显著性意义,见表3。
四、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内许多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与大学新生比其他人群面临更多的心理应激有关。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总体上,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在SCL-90各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可能是因为,大学新生刚刚经历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已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然而,高考结束并不意味他们就可以放松了,他们普遍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录取到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允许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性别上,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焦虑和恐怖等心理症状。这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及个性特点有关。女性一般多愁善感、优柔寡断,遇事总是前思后想,情绪起伏不定,因此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引发躯体症状和恐怖障碍。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女生的自信心训练。
从学生的来源上看,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学生。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在贫困农村地区,文化教育长期落后,能够考取大学的人数十分稀少,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考取大学是脱离农村的捷径,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这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信息闭塞,见识少,早期接受的教育水平低,素质发展不全面,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觉得自己在穿着、语言、艺术、交际等各方面能力都不如城镇学生,因而产生自卑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逐渐提高,这些心理问题大多可以进行有效缓解。 (二)关于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新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和自责。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属于积极的应对方式,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理成熟水平逐渐提高,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
在性别上,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女生更多采用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这种差异,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般认为,男性应该果断自信、争强好胜、独立性强,女性应该温顺、服从、喜欢幻想、依赖性强。这些观念无疑影响了他们性别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发展,并影响了他们应对方式的选择。
从学生的来源上看,农村学生较多采用自责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城镇学生较多采用求助方式,这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有关。农村学生保守观念比较强,从小父母就给他们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求助教育少,因此他们求助意识淡薄。同时,由于他们自卑感强,十分在意个人形象,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这种心态使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采取退避方式,如果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加重他们的自责心理。城镇学生见识较广,思想开放,对环境和社会较为熟悉,他们遇到问题时常常能保持冷静,灵活使用求助方式。
(三)关于应对方式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因素依次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它们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效应。这是因为: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化解矛盾和困难,心理就越健康。如果对自己要求过高,目标不能实现时,他们容易产生自责心理,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采用求助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帮助个体短期内缓解心理压力,而采用幻想的消极应对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的。
因此,在对大学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加强应对策略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在遇到矛盾和困难时,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主动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如果问题难以解决,可以向家长、教师、同学和朋友求助;要了解什么是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认识到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是不利于心理问题解决的;要主动学习并掌握积极的应对技巧,提高心理防御能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 参 考 文 献 ]
[1]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4).
[2] 魏书堂,彭虎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3]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
[5] 杨宪华,潘永前,田小莉.商洛学院2008级新生SCL-90普查[J].商洛学院学报,(2).
篇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MBI),对240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情感耗竭程度偏高,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成就感较高;教龄、职称、学位、周课时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有显著影响.
作 者:丁俊兰 DING Jun-lan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滨州,256603 刊 名:滨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3(6) 分类号:B8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师 职业倦怠篇3:院校研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
院校研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
院校研究是一种以解决高校实际问题、改进高校管理实践为目的的行为研究,文章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开展院校研究,并就如何开展院校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铜陵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L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8(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院校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 科学发展篇4: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以初中197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研究表明:(1)初中生在一般自我、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一般自我、学业自我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在自我价值感与身体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女生的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概念随年级升高而降低。(2)初中生在应对方式方面的幻想应对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求助应对、发泄应对方面存在年级差异。(3)自我概念各因子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可能以问题解决、寻求帮助来应对挫折和烦恼;自我概念部分因子对应对方式的部分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回归效应。
作 者:王振宏 作者单位: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甘肃西峰,745000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7(3)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初中生 自我概念 应对方式篇5: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1.1.1反思认知反思认知包含对反思实质的理解及反思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取决于他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观点的认知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表示同意;在“什么教师最需要反思”上,54.1%的教师认为老、中、青都应反思,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同度较高,能较普遍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而具体到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完全了解的占3.5%,比较了解的占33.7%,有点了解的占45%,完全不了解的占17.7%(主要是新入职教师)。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认知方面,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F=4.226,P<0.05),职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F=3.178,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有所增加,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教学反思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教龄1~5年的教师(P<0.05),高级职称教师也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5),教龄和职称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教师的反思认知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可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比较认同,但对教学反思的了解程度却不高,了解程度主要受教龄影响(一般随着教龄的增加职称会提高)。
1.1.2反思行为反思行为考察的是教师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反思的常规化程度。教师只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恰当的反思,才能更具有效果。通过对“反思的经常性”进行调查发现,53.2%的教师表示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方差分析表明,在反思的经常性方面,教龄间差异显著(F=2.58,P=0.038),在性别和职称间差异不显著。事后分析表明,教龄6~10年教师反思的经常性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教师(P<0.05)。在教学反思的时间方面,24.6%的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反思行为,47%倾向于课后反思,20.7%的教师有问题时才反思。可见,虽然有一半的教师表明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但多属于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还没有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的常规性行为,教师反思行为与对教学反思重要的认同不一致,知行脱节比较明显。
1.1.3反思内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行为的载体。教学反思内容是多元的,不同的内容指向反映教师教学反思的不同水平。通过对教学反思内容的调查发现,70.8%的反思行为指向课堂教学,33%指向学生发展,30.1%指向教学改革,22%指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9.2%指向师生关系。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内容主要定位于课堂教学,这与中学教师相一致[3]。对课堂教学教师主要反思什么呢,调查发现:69.5%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57.1%针对教学方法,51.4%针对教学设计;而针对教学理论、教学探究的反思较少,分别为27%和12.1%;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最少,仅为7.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围绕“怎样教”,注重的是借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效传给教学内容,主要关注程序性、技术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反思水平大多处于前反思水平。2.1.4反思方式反思方式是教师对具体的反思内容进行思维加工时所采用的外显的方法,即教师怎样反思。调查发现,借助于回忆并加以思考进行反思的为77.3%,观摩他人为46.1%,与同行讨论的为35.5%,写教学日记30%,学生问卷调查为13.1%,教学录像为12.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为7.8%。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反思表现出如下倾向:对自己的教学“想一想”或对他人的教学“看一看”的居多,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的较少;过于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较少从学生角度和理论研究角度进行反思,难以有效地把教与学连接起来。
篇6: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影响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59.9%)、教师不知道如何反思(49.3%)、不清楚反思内容(30%)。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包括:工作繁忙没时间(40.4%),学校要求和氛围(30.1%)。可见,虽然学校工作负担重、缺乏反思氛围等客观性因素具有一定影响,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主观层面。因此,在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上,在考虑主客观相结合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关注教师主观方面。既然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来自主客观多个方面,那么,一线教师期望通过什么途径有效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呢?通过一道多选题进行调查发现:67%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反思实践中培养,49.3%的教师提出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44%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自学教学反思理论,41%的教师认为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24.1%的教师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为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是多元的,虽然教师倾向于从自身方面进行努力,但是也很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2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普遍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反思,但反思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反思动力不强,反思行为没有常规化、规范化,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是引导教师反思行为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反思的不竭动力。调查中发现,虽然90%以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认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的首要因素还是“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9.9%)”,且教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校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培养开放的态度,提高教学反思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动力支持。②各院系、教研室要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主题交流和讨论,加强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内在认同和观念建构。③教师自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增强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④学校通过职前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师职后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促进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2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专业引领,只有正确的专业理论引领,反思内涵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4]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教师完全了解教学反思,而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了解是片面的、经验的,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边反思边学习,理论知识的丰富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使之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专家[5]。为了夯实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根据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反思理论学习计划。②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学习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奖评等手段进行督导。③学校搭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平台,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的支持和鼓励,比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提供学习书目和资料;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引导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2.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还是外显的探究行为,因而培训教师科学、规范的反思实践操作是教学反思的关键。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停留在想一想的经验性思考层面,较少开展探究性的行动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如何开展反思活动、没有掌握反思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科学规范的反思培训:
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②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构成的培训团队,对教学反思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进行培训,强化“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反思模式,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③对培训结果进行进行跟踪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长效性;
④发挥校本优势,建立反思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交流个人故事、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反思问题、讨论和解决冲突[6],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整体提高。
2.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7],它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实践,学校支持性的环境和教学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调查中发现,教师工作繁忙没时间反思(青年教师尤为明显)、学校缺乏要求和氛围是制约教师反思的重要客观因素。为此,为了促进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学校领导落实“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在学校政策和教师考评上突出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②制定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如教师每课反思、每周反思、每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制度(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教研室定期反思交流与总结制度,教师反思与考评相结合制度,从而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适当限定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开设课程的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重,从而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
④学校领导、专家走进课堂,以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教学中的问题,给教师以心理支持和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
篇7: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快速提升,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充分把握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培养模式,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是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很好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篇8: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意义上我们把“新建本科院校”确定为本科办学历史不超过10年的高等学校。
据统计,1999年至2010年3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314所[1]。
新建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办学水平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由于开办本科时间不长,这些院校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应用”“高不成,低不就”[2],等等。
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建设和改革中,建构和优化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及其管理制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建构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路径。
一、实践教学在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困境
由于师资及学生素质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无法和研究型大学及教学研究性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尽享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成为这一类学校普遍的办学定位,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来。[3]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及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理解不充分,重理论课程教学轻实践课程教学倾向明显;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缺少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第三,各类实践教学投入有限,设备基地和场地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的要求;第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着力加强;第五,实践教学方案的在科学性、针对性和特色性都需要作创新性系统设计;第六,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不断规范和不断完善;第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及其评价机制尚未系统建立,等等。
基于以上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开展对实践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研究与改革创新,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不断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当是一项具体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二、建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思路
实施实践教学创新是提高办学质量,丰富办学内涵,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内在要求。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关系性活动。
在一般意义上,教育与人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强调教育的个体发展意义,表明教育面对的人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不是人性的抽象假设或理性预设,教育中的人是具体个人。
所以说,教育过程也就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构过程。
教育对人的培养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通过教育本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对人的创造性培养,进而创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
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存储,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很普遍,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生成。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实践教学创新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与创造性。
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
因此,我们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培养任务的特点,从整体上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可将其分解为七个内容模块,形成一个有梯度、有层次、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基础训练模块
主要任务是培养支撑专业技术能力的相关技能和基本素养,通常是结合公共课,开展相关技能和素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一年级就全方位地开始。
主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大学语文、军训、德育、体育等公共课的实践教学与训练。
在这些课程中,都要结合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本课程特点,提出可行的实践教学要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和实施方案。
第二,实验教学模块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养成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主要包括各类基础性实验、专业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等。
基础性实验是以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独立设置的基础实验课程(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电路基础实验等)为基点,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思想、方法和技能,主要分布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
专业实验是由专业类课程的课内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构成,以验证性实验为辅,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和掌握专业技术原理,培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
应用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以系列专业课程为起点,以应用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前沿选择研究课题,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三,课程设计模块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通常是结合专业课程进行,一般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后段时间内实施。
通过对某一生产实际任务的设计,培养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查阅、分析与运用方法,提高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标系统表达设计成果的能力。
第四,实习(实训)模块
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在实习(实训)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训主要指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第五,社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模块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炼意志,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假期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
第六,毕业设计(论文)模块
学生在完成各门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有一定创见地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论文),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查,又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机会。
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业务要求,结合企业生产或社会服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力训练。
第七,素质拓展与课外活动模块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融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各类知识讲座、兴趣小组、科技制作、创业实践、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等。
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是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秩序、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第一,组织管理。
成立实践教学的各级组织机构,合理分工安排,明确工作职责。
实践教学管理实行校院二级管理。
学校应配备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完善教学委员会职责,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教务处成立负责实践教学管理的职能机构,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监控。
各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建立内部组织分工,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第二,计划管理。
学校应制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规划,在年度教学工作中制订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确定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第三,运行管理。
一是抓好落实。
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有指导小组,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出具体安排,确保计划落实、教材(或指导书)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
二是把握四个环节,即实践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三要开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化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第四,质量管理。
一是要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能力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制定和完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二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队伍等方面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增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自我纠错能力;四是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质量效果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挂钩,奖惩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五,考核管理。
一是要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规范,完善考核制度。
二是严把考试审核关。
三是不断改革考核方法,逐步建立适用于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和办法。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新观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11,(12):25-27.
[2]于文誉.创新办学破解新建本科院校转性难题[N].中国青年报,2011-05-30.
[3]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37-38.
[4]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4,(12):18-22.
法学本科专业实施实践教学【2】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遵从传统的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的弊病随着法学本科教育的普及越发明显,严重阻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法学本科教育亟待改革。
对法学本科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是我国目前法学本科教学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法学本科 法学教育 实践教学
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