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溪古韵跳石记记叙文
“ZHEyou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桥溪古韵跳石记记叙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桥溪古韵跳石记记叙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桥溪古韵跳石记记叙文
桥溪古韵跳石记记叙文
人们都说,去梅州“桥溪古韵”春游要看三景:栈道、小溪及民居。而我们则不然,去桥溪古韵是去跳石。
“桥溪古韵”在梅州的深山里,从陡峭的山路坐车盘旋而上,过了十几分钟,就看到一条比较平坦的山路,山路的一旁是一条浅浅的小溪,溪里有很多高出水面的浮石,溪水从石头边上缓缓流过,溪上相距不远就有一座小桥连接两边,这就是“桥溪古韵”的名字由来了。
因为有过溯溪经验,我和姐姐决定不走大道,而是挑战这条小溪,沿着溪石走到上游去。但我们这一程却远不是这么简单,自然形成的溪石令人琢磨不透,它们会摇晃,有的还长苔藓,很滑,必须找到着力点才能走。若不如此,轻则湿身,重则滑倒水中受伤,可以说,这里虽然风景如画,但却凶险非常。
经验最丰富的婕姐姐先走一步,凭着她那娴熟的技巧,准确的判断出哪颗溪石是可以走上去,哪颗溪石会摇晃会滑倒不能走。明明是大冬天的,我却看见婕姐姐头上冒出了密密的细汗,但她的脚步还是那样不慌不乱。哪里遇到了困难,都是她帮我们解决的。相对而言,我和宜姐姐就逊色了很多。我好几次升起放弃的念头,都在两位姐姐的鼓励下压了下去。此时我高高的站在一颗溪石上,心里浮出一丝恐惧,俯视着脚下细碎的石头,踮起脚尖慢慢滑下去,试探了下脚底的石头:太滑,不行;会摇,不行;有水,不行……突然,我眼睛一亮,慢慢将重心放在脚下的一块溪石上,扶着身旁的石头站定,很好!我舒出一口气,望着不远处的终点,继续手脚并用,跳起石来。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近黄昏,随着两位姐姐,我尝尽了跳石的苦头和乐趣。桥溪古韵,暂别了,愿下次跳石的大门仍为我们打开。
篇2:桥溪古韵梦里客家作文
桥溪古韵梦里客家作文
今年国庆,我和爸爸妈妈等亲戚来到了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镇雁南飞茶田的桥溪古韵景区游玩.
一进桥溪古韵景区,我的眼球就被眼前的景物吸引住了.我的一眼看到的.就是“五彩林”.在我眼前的是五棵百年珍稀古树,它们红的奔放,绿的苍翠,黄的典雅,历经千百年风霜,如今依旧挺拔繁茂,五彩斑斓.往前走几分钟,呈现在眼前的是能与王母天池相比的“玉露天池”.池中碧波荡漾,四周群山环绕,水鸟盘旋,天光云影徘徊其中.再往前走几步,映入眼帘的是“龙泉”.为什么叫它“龙泉”呢?是因为它聚万涓山溪,破石而出,玉泉涌动,长流不息……我们还去了“八秋田”,“仁寿桥”,“继善楼”等地方,美不胜收!
在这群山环绕,百花盛开,四季如春的桥溪古村落里,尽情放松身心,享受充满负离子的清新空气……
桥溪古村,数百年的生生不息,记载下一幕幕客家传奇.数百年的文化传承,沉淀成一份份艺术结晶.让我们在钟灵毓秀的五指峰峦下,走进桥溪,品位古韵风华,梦回千年客家!
篇3:石溪探险记
石溪探险记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
周六一大早,爸爸来到我床前,轻轻地对我说:“今天我们去探险,好不好?”“探险?”我一听到这两字,马上兴奋起来,睡意全无,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心里想:爸爸会带我们去哪儿探险呢?于是我便问爸爸,可爸爸只微笑着摇摇头,却不告诉我,神秘兮兮的。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一家三口坐车来到了珠海山场附近的地方,凤凰山脚下的.山林下,一个我们从未来过的地方――石溪。我们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往山里走,山里有条不大的小溪,溪水不深,清澈透底,水里时不时还有几条小鱼在互相追赶。身旁的大山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着,里面开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有些蜜蜂在忙着采蜜,还有几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好像在欢迎我们这群远到的客人,耳边还不时地传来几声悠扬的鸟儿鸣叫。大自然真的美丽极了!
我们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景色,一边开始了我们的探险。小溪旁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大块平整的石头上刻有字,以行书为主,也有的是楷书和隶书,大的如“石溪”“鹅”等,差不多一米大,小的则只有几厘米,原来这里就是石溪摩崖石刻群。小溪里露出许多石头,很滑很滑的,当我们踩在石头上走时,一不留神,我摔了一跤,爬起来时又摔了一个跟头,石头太滑了!好不容易才爬起来,一看,裤子被水全打湿了,沾了一身污泥,脏脏的,还磨坏了一个洞。我们休整一下后,便继续上路。地势慢慢陡峭起来,路也不好走了,我一不小心被锋利的茅草割了一下,痛得我不得了,还流了不少血呢,我一看,吓哭了,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要不是爸爸妈妈安慰我,鼓励我,我都要打退堂鼓,差一点儿闹着要回家去了。
脚下的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陡峭,有的地方我们几乎是爬上去的,小溪也没有了,不见了。我们失去了方向,到后来简直没路可走了,我们连站立都很困难,只好退后一点,找一块石头坐下。这时候,我们已是满头大汗,全身都湿透了,我们吃着事先准备好的食物,补充我们的体力,然后想着下一步的行动。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好像是给我们唱起轻柔美妙的歌曲,山沟下的溪水声也隐隐约约传来,犹如伴奏声,我们沉醉在这和谐的大自然里,久久不愿离去。
虽然我们没能爬上山顶,也有过疼痛、惊险,但我更喜欢那天籁之音,自然之美。
篇4:石溪记文言文翻译
石溪记文言文翻译
右溪记
唐代: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注释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南:向南。
(3)合:汇合。
(4)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5)抵:击拍。
(6)悉皆:都是。悉,全。
(7)敧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8)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9)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10)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
(11)垂阴:投下阴影。
(12)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13)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14)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15)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16)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
(17)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8)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
(19)已来:同“以来”。
(20)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21)乃:于是。
(22)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23)俾(bǐ):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24)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25)裨(bì):补助,增添。
(26)形胜,优美的风景。
(27)命:命名。
(28)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9)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篇5:菱溪石记阅读答案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 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B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D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参考答案:
1c(“佚”通“逸”,放荡。此题为了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2(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转折连词“可是”/假设连词“假如”。B、代词“其中的”/祈使语气词“还是”。D、介词“根据”/介词“凭借”。)
3(根据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二,其一是富贵如浮云,奇物难以永远占有;其二才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4参考答案:
(1)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其中“感”“人物”“废兴”和“弃”的被动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把它拿走。(其中“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幽远”活用、“置之”后的介词省略、“耳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唐朝会昌年间,滁州刺史李渍写过一篇《荇溪记》,说此水是从永阳岭流出来的,向西经过皇道山之下。到实地探求考察,如今并没有叫做荇溪的溪流。再向滁州人打听,人们都说:这条小溪就是荇溪。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这种说法于理是讲得通的。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创作背景
《菱溪石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时作者贬官滁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作者受到很大的打击。其忧国忧民,期望国富民强的初衷虽未改变,但锐气在减。这时的文章,多为写景状物、记事抒怀之作。《菱溪石记》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篇6:菱溪石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菱溪石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 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B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D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参考答案:
1C(“佚”通“逸”,放荡。此题为了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2.(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转折连词“可是”/假设连词“假如”。B、代词“其中的”/祈使语气词“还是”。D、介词“根据”/介词“凭借”。)
3A(根据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二,其一是富贵如浮云,奇物难以永远占有;其二才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4.参考答案:
(1)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其中“感”“人物”“废兴”和“弃”的被动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把它拿走。(其中“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幽远”活用、“置之”后的介词省略、“耳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2)倒叙(在开头)(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篇7:《菱溪石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菱溪石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傍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黄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所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傍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依照
B.淮人讳其嫌名 讳:避忌
C.奇木异草与此石称 称:号称
D.亭负城而近负:依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曰
B.①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②当乃立者公子扶苏
C.①惜其可爱而弃也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遂立于亭之南北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交代石的处所和环境,溪旁住的人常常把石作为神灵祭祀,突出了石的奇异。
B.文章第三段叙述作者探寻菱溪石,并从刘金后代那里找到一大一小两快石头,将其立在亭子的南北两侧。
C.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对菱溪石的客观描写上,而是以“人物之费兴”来挖掘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蕴。
D.篇末作者把巨石搬至丰乐亭边,“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这反映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坦荡胸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
译文:
②而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
参考答案:
4.(3 分)B(A 项,查看;C 项,相称,配得上;D项,背靠着。 )
5.(3 分)A(A 项,均为介词,因为;B 项,前者副词,竟然,后者用在判断句中,是;C项,前者代词,它,后者反诘语气副词,难道;D 项,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被动,被。 )
6.(3 分)B(应是“从溪边找到大的石头,从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找到了那块小的菱溪石” 。 )
7.(1) (5 分)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
(2) (5 分)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离开呢!
【参考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江水干涸而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常常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查看各类图册经籍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濆写了一篇《荇溪记》,说: “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 ”从地理上寻找,现在没有称为“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就是菱溪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 ,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好像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刘金,是五代十国中吴国的大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淝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 ,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相称,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我感叹于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城路近,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取了去。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不知是谁,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通过它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
篇8:石潭记和游青溪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石潭记和游青溪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ù):抚摩。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心乐之(2)斗折蛇行( )
(3)独于碧不甚了然( )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A.乃悟前狼假寐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见渔人乃大惊D.乃重修岳阳楼
12.和“/”给乙文中画线处划分停顿(标三处)(3分)
温 于 玉 滑 于 纨 至 寒 至 腴 可 拊 可 餐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4.在甲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5.甲乙两个语段分别重点表现了水怎样的特点?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凸显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
语段【乙】
参考答案
10.(1)以……为乐,对……感到快乐(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A
12.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3.(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4.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5.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清(或清澈),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碧(或颜色碧绿),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或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篇9:《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 (2)不可名状 ( )
(3)凄神寒骨 ( ) (4)以其境过清( )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乃记之而去B.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C.可为都邑之胜境D.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________”是动。
小题5:【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
小题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1) 可:大约 (2)名:说出 (3) 凄:使……凄凉 (4)以:因为。
小题2:A D
小题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小题4:②“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题5:不设标准。意思对即可。参考:【甲】文写水先正面写水的清澈;再通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来表现潭水的清澈。【乙】文是运用对仗手法直接来表现水流的`湍急。
小题6:这样写并不矛盾。文中两次写乐,一次是听到水声心生爱意而“乐”,一次是看到游泳鱼似在和游人逗乐而乐。但这种乐是转瞬即逝的被贬的柳宗元内心是寂寞悲凉的,再美的山水风光也难以排遣他内心的凄怆,所以寂寥无人的小石潭只会让他觉得不可久居。
篇10:《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2)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3)乃记之而去 乃: 于是
(4)南流数十步 南: 向南
(5)不可名状 名: 说出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分)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2分)
1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1分) 【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1分)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4分)
【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2分)【乙】文作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2分)
【参考译文】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秀丽的树木和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篇11:小石潭记与右溪记比较阅读题目与答案
小石潭记与右溪记比较阅读题目与答案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0.答案 :① 因为 ② 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桥溪古韵跳石记记叙文】相关文章:
1.《白石溪》读后感
2.狗跳石四年级作文
7.桥的作文记叙文
8.溪桥晚兴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