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邻居散文
“爱菲狐5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吵架的邻居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吵架的邻居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吵架的邻居散文
吵架的邻居散文
罗宾两口子为了上学的孩子,在学校附近租了套房子。
搬来新家的第一天,刚吃完晚饭,隔壁突然传来“咣”的一声,像是砸了一个碗,紧接着就是男女针尖对麦芒的一通大吵。
罗宾两口子都皱着眉头,心想怎么摊上一家爱吵架的邻居。
第二天罗宾两口子吃完晚饭,正想去楼下散散步,才出门口,就听到隔壁人家门里突然又传来了激烈的吵架声。站在楼道上的两口子都惊讶了,这隔壁人家怎么吵架都是复制型的?
这时同楼层的另一家邻居门开了,探出一个烫着满头小花的圆脸大婶。大婶努努嘴说:“摔盆子打碗地天天吵,没有一天不吵的。”
罗宾媳妇直接问:“您没有过去给劝劝?”
大婶嘴巴一撇:“我过去劝劝?这市里又不是乡下,鱼目混杂的,什么人都有,我还担心我的人身安全呢!”说完,大婶把脸缩回去,“嘭”的一声关上了家门。
转眼搬过来好些天了,虽然一次都没有见过隔壁人家的人,但他们天天晚上必定会大吵一场。
罗宾两口子真担心儿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两口子决定还是过去劝劝。
刚下好决心,邻家就传来碗落地的声音了。
罗宾急奔出门,在邻家门口站定敲了好几下,门里的.吵闹声没有了,随即门开了,一个戴着近视镜的小伙子从门里探出头:“你好,你找谁?”
罗宾笑呵呵地自我介绍说是刚搬来的新邻居,又说自家儿子上小学了,担心常听到吵架声会影响孩子学习。
小伙子静静地听他说完后,意味深长地说:“你确定不需要我家吵了吗?”
罗宾一愣,点头表示肯定。
小伙子两手一摊说:“那好,后果你们自负。”
第二天晚上,楼道里静得出奇,罗宾两口子彻底放下心来。
谁知就在两口子准备上床休息时,外面突然传来一声歇斯底里的尖叫,紧接着是一声高过一声的嚎啕。这声音是从另一位邻居——那位大婶家传来的。
嚎啕声一浪接一浪,罗宾实在忍不住了,冲出门去,一出门就与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正是邻居家那小伙子。小伙子见他要去大婶家劝架,赶紧拉住他说:“千万别去招惹她!我也是被吵得受不了,下楼转转去。”
罗宾干脆拉着小伙子回家里了。小伙子淡定地说:“大婶的老公退休被返聘,工作忙得不着家,她一口咬定她老公在外面养了小三,就天天在家里诅咒她老公。开始我还去劝她,结果差点被她打了。”
小伙子又说,说来也奇怪,要是我家晚上吵架了她就肯定不会大半夜闹腾了。
半夜两点,大婶终于结束了对老公的批斗。可第二天晚上,还不到八点,大婶再一轮的诅咒又开始了。
罗宾郁闷得不得了,情急之下抓了个碗就拍开了小伙子家的门:“兄弟,哥求你家吵个架吧。你家吵架的时候,大婶从来没爆发过。瞧,我碗都给你带来了,委屈一下弟妹吧!”
小伙子把碗推给他:“今天太迟了,吵也不管用了。明天吧,明天我家吵。”
小伙子说话还真算数,第二天晚上七点半,他家就又开始摔碗吵架了。
也真怪,小伙子家吵了一架,大婶家竟然一夜都没有整出一点动静。
这简直太神奇了,罗宾两口子感念这小伙子的同时,心里老是感觉对不住小伙子夫妻俩。正想找个机会请小伙子两口子来家里吃顿饭,这天小伙子来到他家告别,说他要结束异地恋,去女朋友所在的城市了。
罗宾媳妇诧异:“你们现在不是住在一起吗?”
小伙子红着脸说:“哪里啊,这边我一直是自己一个人住的。”
原来小伙子才搬来这里时,因为实在受不了邻居大婶的午夜噪音,在网上求救,网友们帮他想了个办法,并且录制了摔碗盘男女吵架的录音,让他每天晚上在大婶还没有发飙前播放。没想到,只要他晚上播放了吵架的录音,大婶家就整夜安生。有时他晚上写稿子忘记了播放录音,大婶就准时发飙,只要大婶发飙了,他再放录音也不管用了。
罗宾两口子大为惊诧的同时,不无遗憾地说:“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小伙子说:“我把这录音发给你,以后你家自个儿吵吧,兄弟我爱莫能助了。”
罗宾还是不解:“可为什么只要一放这录音,大婶就安生了呢?”
小伙子想了想,说:“那是因为,她看着别人家吵架出事,她心理就平衡了!”
篇2:邻居散文
邻居散文
上楼的时候,发现二楼门口的两张双层床空了。朝里看,人还在,一群人围坐在靠南的床边,絮叨着家常。
二楼住着一大群民工。准确地说是建筑工人。工地就在附近,工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高档小区,不过现在已近尾声,年底就要交房了。
尽管从未到里面造访过,但总感觉有些亲切。他们说着和我一般的乡音,是那种铿锵有力的方言,音调高的时候,不懂的外人听起来像吵架。但在这里,即便他们人再多,我也从未听说过给其他邻居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总是有意识的放低声音,轻轻地讲话。
说起来,这群邻居已是第三拔了。二楼的房东至今还未装修,就把房子用来出租了。第一拔住的是三户兄弟,也是外地人,家里有几个小孩,感觉经常吵吵闹闹的。第二拔住的.是一个装潢公司的员工,人倒也斯文,就是有辆汽车老是要占别人的位置,电瓶车也在楼道门口排得挤挤的。第三拔就是这群民工了。140多平米的空间里,人越来越多。三兄弟好像是一户一房间,装璜公司有十几个人吧,于是在客厅里铺开了床,到这群二十多人的民工时,干脆就搭起了双层床,就连门厅附近也摆上了两张,挺像部队营房或者学生宿舍,济济一堂。
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担心,本来对二楼房东老是将房子租给一群人就有点意见,这次不仅创下了人数纪录,又是外来民工。但渐渐地却习惯了。平时总呆在家里的岳父说,怪了,别看这次住的人最多,但与前两次比都安静,他们总是轻轻地来去走动,尽管队伍有时排成一长溜。
春去冬来,转眼间,这群民工已住了大半年了。匆匆的照面中,虽然不打招呼,他们总带着憨憨的微笑。楼道大门的防盗锁极易自动碰上,他们于是轻声地启合,有几次夜里带着孩子进出,走来前面的某一位民工便会自觉地拉开大门,站在一边,等我们走过。
他们似乎总是生怕给周围带来什么麻烦,对自己的要求却很简单。一次上楼时,看到门口摆放着一个用过的油漆桶,里面盛着要洗的衣服。夏天天热的时候,有时会看见他们在楼道外面的地上放一个大脸盆,里面盛着菜,一群人边吃边纳凉,有人经过,他们就带有歉意地看着对方,待走过,再默默地吃饭。秋初有一次下大雨,看见他们在头上身上裹着红蓝相间的蛇皮布,落汤鸡般一路小跑着回来,但细瞅瞅,脸上却带着股酣畅的笑。
我会不自觉地将他们与那部很经典的《生存之民工》联系起来,同时,也渐渐地喜欢起了上下楼的那些瞬间,听到他们带来的熟悉乡音,还有遇上的那些平凡中的感动……
篇3:老邻居经典散文
老邻居经典散文
我搬到这个新家,已经快十七年了,我的隔壁应该算是一位老邻居了吧,可我却一直不知道他姓什么,直到前几年,找他的一位朋友走错了门,找到了我家,我才知道他姓什么。
以前我居住在老宅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我们邻里之间的交流特别的频繁,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我成长的年代,国家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人们的生活大都过的比较清苦,什么都有定量,工资都是有数的那些钱,有的家庭一个人上班要供养五,六个孩子。生活上基本能吃饱,但不能吃好,在穿衣方面,有时还会穿上打补丁的衣服。当时在我们这条胡同,居住的这十来户人家,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有三四户人家的孩子少一些。孩子少的家庭,生活上可能会略好一些,但在总体生活水平上,差别并不是太大。
张伯在园林局工作,张伯家的孩子比较少,在我们的邻居里面,生活条件算是比较不错的。
我的外甥比我小十岁,在我家长大,小时的外甥有个毛病,不太合群,不爱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有时他也会跑到院外去玩。那时的孩子去哪玩,家长一般不会多管,也比较放心,也没听说过谁家丢过孩子。外甥除了自己玩以外,最爱去的就是张伯家,张伯家并没有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而且,每次他从张伯家回来,就不怎么吃饭。有一次,母亲和我说,“你去张伯家看一下,看一下,他在张伯家干什么了”。母亲说完,我到张伯家一看,张婶正在那炒菜,外甥坐在饭桌前正等着吃饭呢。回家后,我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母亲,等外甥回到家来,母亲对他进行了狠狠地训斥。
从那以后,外甥再也不去张伯家了。但没过多久,张婶却找到我家,对母亲说,“你家外孙怎么不去我家了,他张姥爷可想他了”母亲说,“我说他了,放着自己家的饭不吃,偏要去你们家吃。”张婶说“让他去吧,这孩子可逗了,他吃饭时先告诉我们,你们先别吃,等我吃完了,你们再吃。”张婶边说边笑,母亲也跟着张婶一起笑。
那时在我们邻里之间,也没人拿这种事当个事。有时邻居家的孩子到我家,如果正赶上吃饭,在我家吃饭的事也常有,有时母亲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拿出来让他们品尝。尤其是常来我家玩的那些小伙伴,发现有了好吃的,手伸的比我还要快。
我小时候,最希望看到的事,就是谁家生孩子,或谁家有结婚一类的喜事。那时,如果谁家有结婚的,我们整条胡同几乎都要动起来。有的帮着搭建临时厨房,有的帮着采买,有的腾出自己的房屋用于接待客人,有的甚至拿出自己家的碗,筷。每到这时,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解馋的时候,除了能吃到喜糖以外,还能吃到打卤面。在我的家乡有喜事,要吃捞面,但不能吃炸酱面,一定要吃打卤面。尤其是那种三鲜卤面,上面配上黄色的素炒鸡旦,酸甜口的面巾丝,红色的粉皮,放上各种颜色的蔬菜,再调上山珍海味熬制出来的卤子,别说吃,只是看和闻就会让你欲罢不能。那时的生活不比现在,能吃上一碗三鲜卤面,比现在吃一顿大餐还要美。
在宽敞的街道走习惯了。现在再回想一下我们那条胡同,真的很窄小,那条胡同的长,不过才二十几米,宽不过二米。但就是这条又短又窄的胡同,却始终拉长和拓宽着我的人生之路……
前些年有一首歌曲叫《小小新娘花》,这首歌曲写的真好。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时,还真是那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还有的当孩子,玩着玩着,有时会玩出些笑声,有时也会玩出些哭声。玩这种游戏基本上都是在学龄前,到了上学的年龄,基本上也就不再玩这种游戏了。
我们小时候,互相之间也会串门着玩,有时在我家玩,有时也会去其它小朋友家玩。而且,在我们这条胡同有个习惯,只要家里有人,白天就不锁门,有时临时出去,只要出去的时间不是特别久,让邻居照看一下,也不锁门。尤其是到了夏天,晚上睡觉时候,窗几乎全部敞开,只挂上一个帘子,只是为了防一些苍蝇,蚊子。
不锁门,也为我们找小朋友提供了方便,那时不管想找谁玩,推门一看,只要有小朋友在,也就进去玩了。但去胡同以外的人家玩,可不是这个样子。要敲门,要轻声地喊,只有得到了别人的同意,才能进去。
皮伯伯家的小儿子,是我小时候特别好的玩伴。皮伯伯在解放前,曾是旧军队里的一名军官,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小时候我也喜欢找皮伯伯聊天,皮伯伯也特别喜欢和我说话。记得在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皮伯伯问我“中国有两个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你知道是那两个吗?”我说,不知道,皮伯伯告诉我,是大运河和长城。等到我上了中学的时候,老师还真讲到了这一课,不过,我还是先于课本而知道了这一点的。
上学时,听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狼孩的故事,这个孩子从小被狼养大,接受的是狼的教育,发现他时,他已完全具有了狼的性格。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是一只狼崽,从小让它喝人奶,接受人的教育,它能具有人的性格吗?
我上学的时候,对学习抓的不是特别紧。但学英雄却蔚然成风,学雷锋,黄继光,邱少云,欧阳海,刘胡兰等等。那时,我们不但要学英雄,而且,还要学英雄见行动。但在这些英雄里面,有许多都是战斗英雄。这些英雄,有形无形地也为我们注入了一些血性,一种精神。小时候我们也爱打架,有时甚至要打群架,每到打架的时候,我们这条胡同里的男孩子也会互相帮忙,如果有谁受了欺负,我们也会商议,如何去找他们算账……
我就在这打打闹闹声中,在无忧无虑中,在贫穷之中,慢慢地长大。在这条胡同里,我参加工作,娶妻生子。在这条胡同里,我也迎来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大锅饭被砸了,一切也不再平均了,所有的票证也作废了。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后来我也融入到了这场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九十代初,在我们这条胡同里,我第一个按装上了固定电话。没过两年,在这条胡同里,我又是第一个拥有了家庭娇车,但就是在这辆娇车身上,却发生了一件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车刚刚买来没几天,被人划了。我在这条胡同是出了名的乖孩子,我从不相信我得罪过谁,可这又是为什么呢?看着车上那深深的划痕,我也陷入在胡思乱想之中。我想,可能是有人想让我记住些什么吧……
记住,我们曾步行几公里,去捞鱼虫子;记住,我们曾步行几公里去玩,路上饿了,用仅有的一分钱,买一块米花糖,掰开两个人一起吃;记住,我们曾一起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狂奔,去感受大自然的冷暖。想到这些,我的心里也就平静了许多。
我们这条胡同的房屋,大都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过二,三十年的'凤雨侵蚀,大都份已经破烂不堪,有的房屋也有些摇摇欲坠了。那时,能拥有一套宽敞的单元房,从这条胡同搬出去,是我奋斗的目标,也是我的梦想。
九九年底,我终于购买了商品房,实现了我的梦想。我也拥有了小时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看着眼前这一切,我感慨万千,我感谢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的老家是在距市区只有几十公里的乡下。父亲是民国初年生人,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父亲对我非常疼爱。但父亲却很少和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也没带我回过老家,父亲自己也从没回过老家,有关父亲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苦难,我还是听母亲说的。
我与父亲不同的是,自从我搬出那条胡同,有时还会回去看看,看看从小看我长大的那些伯伯,婶婶,还有和我一起长大的那些小伙伴,还有,因为我喜欢那条胡同里的味道。
我搬出这条胡同没有几年,这条胡同也被拆了,那些老邻居们我也无法找到了。只有张伯的侄儿和我还有联系,张伯的侄儿,也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张伯的侄儿和以前的老邻居们,大都还有联系。有一次,他和说,“小六啊,咱老邻居里,结婚的四个八零后,有三个都离婚了。”
听到他这句话,我一怔。他说的这些孩子我都认识,我也是看着他们长大的。我对他说“现在的孩子和咱不一样,他们都是些独生子女,在蜜罐里长大,也不太懂得谦让,可能是都太自我了吧”。听到这些话,他却冲我喊了起来,“小六,你说这话不对,难道孩子不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不是他们自己的,男的娶媳妇难道不花钱吗?女的出一门进一门,难到就那么容易吗?”……
两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张伯侄儿给我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张婶去世了,要拉回老家安葬,停不了多久,让我赶紧过去。
放下电话,我穿好衣服,打开我家按了三道防盗锁的单元门,走在楼道里,和我住了十七年的老邻居们擦肩而过,我来到楼栋口,打开最后一道液压防盗门。走出楼栋口,有些孩子正在那玩,有的一个大人看一个孩子,有的两个大人看一个孩,也还有的三个大人看着一个孩子。我只能小心翼翼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很怕碰到这些孩子们。
去张婶家,大概只有三公里的路程,那天堵车,我开了半个多小时还没到,路上又接到一个张伯侄儿催我的电话。到了张婶家的楼下,我也没有找到停车的位置,只能把车放在公路上,扣二分,罚二百肯定是跑不掉的,没办法,只能如此。
当我走上楼,去见张婶最后一面时,心里还是有些酸酸的。张婶必竞看着我们两代人长大。那天我并没有鞠躬,而是给张婶磕了几个头,心中默念着,“你曾经看着长大的小六子,看您来了,来送您最后一程,并祝您一路走好”……
篇4:邻居的经典散文
邻居的经典散文
阳台上随意弃置的纸盒子,不曾想却成了鸟夫妻的家。
这对鸟夫妻是对鸽子。
在一个暮色四起的秋天的傍晚,凉风从破旧的窗棂吹进来,吹拂在脸上,告诉我緑肥红瘦的季节将会成为未来日子的主宰。而拘束一室的我还在消费着夏季呢。
索性推开窗子,寻觅秋天的月影云影吧!
然而这些都没有。连眷恋这山峦的那轮夕阳也没了踪迹,它已经滑落到不知道哪里的故乡。唯窗下花盆里亲手栽培的菊花生长得很生动,肥硕的花瓣在黄昏中无语绽放出一片灿烂。上晚自习的学生开始散学了,煮沸的童音飘逸开来,融进暮霭四合的旷野。
倏忽间,一对黑影翩然而至,落在盛开着秋菊的花盆里。细看是对鸽子。它们在花下徘徊徜徉,方寸之间竟成了它们闲庭信步的好所在。
许是发现了我,它们瞪着绿豆般黑色的小眼睛惊疑地望着我,目光和神态都充满了戒备,似乎一有不测就作势欲飞。
我把自己站成一尊塑像。鸟儿歪着小脑瓜仔细地打量着我,许久,当它们确信身边已经没有了危险,便在花盆里扒拉起来。我爱用淘米水浇花,花下有遗留下来的米粒儿。这对鸟夫妻终于觅到了它们幸福满足的生活。它们用爪子,也用喙在泥土中扒拉着,偶有所得,就一边吞咽一边将细长的脖子高高扬起,我想它们此刻,一定是在咀嚼体味这新日子的滋味,也是在昂首谢天,感谢上苍赐予了这片沃土,和这甜美的日子。
它们在花盆里穿巡,雪白的翅膀,细长灰黑的颈脖,乌黑的眼睛,褐色的足,离线体的形态,看到它们我无端地想起文首,白喙,赤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精卫。
那雌鸟体态丰盈,蓉蓉华贵,那雄鸟体态清瘦,文静干练,二者都生的“一表鸟才”,堪为天设地造的一对鸟夫妻,是鸟夫妻中的极品。
夜晚休憩,竟然有鸽子的呢喃从窗外飘进来——它们已经在纸盒子里安家落户了,从此成了我的邻居。
从那时算起,至今已经四年有余矣。
鸟夫妻在摇篮里安静地睡熟了。这对可爱的小夫妻,两颗心厮守着一个共同的巢就是一片天空,这巢就是它们的整个世界。外面刮什么风下什么雨,它们都无牵无挂,很惬意地畅游在属于它们自己的梦乡。
梦里有些什么?有大漠孤烟?有丽水江南?抑或秦淮一梦,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梦得深了,就时时有呢喃的呓语。先是雄鸟略带嘶哑的咕咕的说着梦话,接着就有脆若珠玉的嗓音和鸣着。唠叨一会就又沉沉地入梦。
醒着的时候依然有不止的呢喃。这时大半只有雌鸟絮絮梭梭唠叨不止而无雄鸟的半点声响。这时雌鸟在孵化幼鸟呢!一个即将做母亲的角儿,个中辛苦与憧憬的甜蜜包围着它,使它需要诉说。此时巢穴中就呆着一个面瓜似的鸟丈夫,它正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地用心聆听这妻子的唠叨,这唠叨赛过世上最美的音乐。妻子要临盆了,要做母亲了,这是大功一件。所以唠叨也是美好的清晨的阳光从门窗的缝隙照近来,斜斜地投影在室内对面的墙壁上,白的墙于是成了鸿篇巨著的抽象画,像被调皮的孩子在上面进行了若干次随意的涂鸦。这时,你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从这幅模版上任意搜索出你大脑内存中的'各色话页,嫦娥奔月,西子浣纱,关公的赤兔,霸王的乌骓……,有夕峦,有炊烟,还有闪着鳞光的游鱼。
世界静极美极,仿佛保留着造物主最初赐予的模样。
就在这个时候,窗外的鸟夫人忽然发出咕咕的鸣叫,稚子般甜润的声音饱蘸了湿漉漉的空气涤荡肺腑,与刚才的静谧动静相生,神韵天然,拷贝出乡村清晨的底色。
在这个春天的早晨,鸟妻子用另类的声响向这个世界庄严的宣布:她生了今春的第一枚蛋!
生蛋后的鸟妻子从此就静若处子,整天伏在巢穴里,专心致志地孵着它心爱的蛋。
大概孵蛋很辛苦吧。鸟妻子小眼睛终日闭着,修长的睫毛像一排栅栏遮蔽了美丽的瞳孔,心脏的呼吸颤动着周身的羽毛,犹如微风过处水面的起伏波纹,荡悠出诗和音乐的节奏。
孵蛋一定和分娩一样难受。要不,鸟妻子为什么会垂下美丽的眼睑?为什么会瑟瑟地颤栗?有经验的人说,母鸡孵蛋时候,它周身的体温要比平时高许多,多日积蓄的能量这个时候会全部释放出来传到给身体下的蛋壳。蛋壳里藏着它的孩子,她美丽的梦。它只有竭尽所有的能量才能使蛋壳保持恒温,保证从蛋壳里延续出它梦寐以求的生命。
鸽子应该也是这样吧。它辛苦着甚至痛苦着也快乐着,为了心里那个夙愿。
鸽丈夫终日劳碌着,它毫无倦意的扇动着美丽的翅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在努力地寻觅,寻觅可以用来供养妻子让妻子做全职太太,以便完成生儿育女的伟业。所以每一粒可吃的东西都关乎妻子的身体和下一代生命的安全。如此地事关重大如此地至关重要使它感到身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它必须行色匆匆必须终日劳碌,这辛苦的劳碌里承载着它和妻子共同的心愿。
觅食归来的鸟丈夫咕咕地向妻子报一声平安和闻讯,巢中的女主人慵懒地张开嘴巴,静候把脚搭在巢沿的丈夫把寻觅来的东西投递进来,而后安然地专注于她的工作,鸟丈夫则转过身子去寻觅下一个希望。
藏羚羊的跪拜,非洲猎豹拖着垂死之身回到巢穴给两个饥饿的孩子喂上最后一口奶……鸽子与它们何其相似乃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可怜鸟兽父母心。
篇5:邻居高一散文
邻居高一散文
秋天一过,气候是越来越冷了!都不愿意去院子里了!院子显得格外的冷清!进进出出总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早晨起来,麻雀衣衫不整的在枝头一阵乱叫,像是现在抱怨这个冬天有些残忍!这才想起来,我们家燕子回南方了!怪不得总是觉得院子里有些冷清!
抬头看看燕窝,比去年又大了些,因为多了新成员!夏天的时候似乎听到燕宝宝的啼哭,一哭就是一天,虽然有些吵,但也给寂静的'院子增添了些许声色!现在却空空的!
记得那年春天,刚开始来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两个人每天辛苦的磊窝,一转眼没一个月就小有规模了!虽然都不辞辛苦,可是毕竟都人手有限,工程巨大!秋风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吹,他们就回南方了!第二年春天,他们一早就赶了回来!男燕子每天叼泥土,他负责主体,女燕子就叼回些绒毛,她负责内部装修!看上去华丽又且舒适!不像麻雀,粗心,整天只知道不停地哀嚎,抱怨!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快春天过去了!他们的新房建好了!
初夏的时候,突然发现燕妈妈胖了,常常只有燕爸爸一个人外出,然后带些食物回家!没过多了,一对小燕子出世了!他们比麻雀还要麻烦!除了睡着那会儿,每天都不停叫着肚子饿。偶尔还会调皮的随地大小便!完了欢快的挥舞着稚嫩的翅膀,样子可爱极了!现在,当初的小燕子已经有了孩子,今年一家人又一起回南方过年了!
早上起来,突然发现麻雀居然从燕子家出来,样子偷偷摸摸的,一溜烟飞上枝头,又开始了它的吐槽!我突然觉得有些生气,也有些内疚!因为我没有看好燕子的家!我找来了一坨棉花,搬来了梯子,然后把窝堵上!
麻雀叫的更厉害了,愤怒的看着我,似乎嘴里在骂些什么!我却觉得心里舒服极了!因为我自认为是个不错的邻居!
篇6:邻居优美散文
邻居优美散文
“滴哒”,“滴哒”,这是水滴雨蓬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晚上十点半了,上楼的邻居还洗衣服。儿子刚要入睡,就被吵醒,气冲冲地打开窗户,愤怒地朝上楼直嚷嚷,不要滴水!我要睡觉啦!
上楼毫无反应,水一直滴着,且越来越急促,吵得儿子无法入睡。儿子见状,也无可奈何,只得蒙头假寐。我与妻刚上床,滴哒声听得真真切切,心里立即窜出一股无名怒火,什么素质?全然不顾他人,太自私了!真想上楼“教育”一番。
儿子上高一了,早上六点半就得起床,七点赶往学校上早自习,学习非常辛苦。倘若休息不好,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况且上楼的邻居不是第一次这样,前天就发生过一次,也是这个点。孰可忍孰不可忍,我怂恿妻子上楼说说,就是不教训她们,也得提醒一下。
妻不听使唤,她说明天再提醒,然后关灯睡觉。我坐在床上,靠住床头,愤愤地听着滴哒声渐渐变弱,直至完全消失。那滴哒声,是挑衅,是嘲笑,特别刺耳。什么人?!心里骂了一句,躺下休息。
次日上午,阳光明媚,我打算去广场散步。走出门,忽然想起昨晚的滴哒声,余怒未消,转身向上楼走去。才迈了两步,就踌躇不前,停了下来。楼上的人素质太低,不值得亲自前往,脸上浮现丝丝鄙夷。
下到一楼,昏暗的踏步下面有个人正在翻弄平时拾的废品,譬如硬纸壳和旧塑料空油桶等,一股霉味扑鼻而来。我心里顿生厌恶之情,此人太不地道,将公共场所当成自家的仓库,于是想快步走过。
那人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冲我歉意地笑笑,与我打招呼,唐老师,出门去?我若有若无地嗯了一声,没瞧她,疾步走出单元楼的大门。刚走出门口,我犹豫了一下,她怎么认识我?姓对了,但称呼错了,因为我不是老师。在此地,我见过她几次倒腾废品,她见谁都打招呼,好像她谁都认识。我仅知道她住在此楼,其他一无所知。我不禁回头多看了一眼:在黯淡的光线里,她忙碌着,头发胡弄地扎在脑后,白多黑少,像打霜后的枯草。一脸皱纹,消瘦,看上去六十多岁的样子,背有点驼,穿着朴素。
对这老人,我似曾相识,在哪儿见过。我使劲在脑海里搜寻着,突然想起来了,她就是小区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每天上午九点过后,小区里准时响起“烤红薯、烤苞谷”吆喝声,在小区里回荡,经久不息,然后渐渐远去。下午五点以后,那吆喝声由远及近,在小区里照例响起。我爱吃烤红薯,一听到烤红薯的吆喝声,就勾起我心中的馋虫,跑下楼买了好几次。每次去买时,她总面带微笑,很慈祥,还熟人似的与我搭讪,休假呢?什么时候上班?而我总以“嗯嗯,还有几天”来搪塞,不愿与一个卖烤红薯的.老妪多说一句话。我买了走时,她又微笑着说,慢走,下次再来。我感觉到她在用目光送我离去,笑容和目光依然那么慈祥,和蔼,那慈祥中明显流露出一份真真切切的乐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感染着我。
哦,原来老人既买烤红薯又拾荒,还搞多种经营!
下午四点不到,妻上课回家,一进门就递给了我一个香喷喷的烤红薯,还热乎着呢!我兴奋地问,刚买的?
邻居给的,妻淡淡地说。
哪个邻居?我不解地问。
妻说,就是六楼的那个,在小区大门外的岔路口遇到她,她卖烤红薯。妻见我满脸疑惑,又补充一句,就是在一楼踏步下面堆荒货的那个老人。
哦,原来是她!我惊愕了半天,随之而来的是怜悯。
妻说,在岔路口正好遇到那老人,将昨晚滴水的事说了,她一个劲地道歉,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还给我一个烤红薯,推脱不掉,只好带回来,投你所好。
能住进城,一定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又是拾荒又是卖烤红薯,好像她们很困难似的。我进而问道,又好像自言自语。
是的,她们是不很宽裕。妻说,她们是农村的,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前些年挣了些钱,为了小孩上学,买了最便宜的六楼套房(顶楼)。后来,儿子儿媳所在的厂被萎靡的经济大气候冲垮,倒闭了,他们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住在县城开销大,贫贱夫妻百事哀,儿子儿媳为此经常吵架,不得安宁。于是双方又去了广东,打工谋生,将三个小孩(两个双胞胎)留给年迈的老人照顾。
三个孙子孙女,大的十岁,小的两个才六岁,都在附近上小学。除了照顾他们,老人见缝插针地卖烤红薯和拾荒,整日忙忙碌碌。他们三个太顽皮,放学后,老人要陪他们做作业和玩耍,只有在晚上小孩们睡觉以后,老人才有时间休息,或洗衣服。这就是白天不洗,非得晚上洗的原因。
小孩多,衣服就多,为何不用洗衣机呢?我趁机插了一句。
妻说,今天我也问过同样的问题,老人难为情地说,还没有买洗衣机。
原来如此。
此后的某天,我家外卫的天花板滴水。夜里,我和妻上楼敲开了六楼邻居的门。开门的是个约十岁的女孩,接着两个双胞胎姐弟嘻嘻哈哈地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我俩。我们问,你们奶奶在家吗?
奶奶病了,躺在床上。那个大一点的女孩愁容满面地说,同时指了指身后的卧房,并大声说,奶奶,有人找。
谁呀?卧房里传出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有气无力的样子。一会,那老人佝偻着身子走出来。
我打量着套房,有些惊讶。房间内很凌乱,装饰非常简单,就是最基本的装饰,铺了地板砖、抹了墙,一台旧彩电,玻璃茶几,木沙发,没有窗帘。
老人一见是我们,就病怏怏地说,今天我不洗衣服了,不会影响你们的。
老人可能是病糊涂了,还以为是上次提过洗衣的事。我们说是她家的外卫漏水,她说,可能是小孩忘了关水笼头,连说几个对不住,只差下跪磕头了,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最后说好一起去找盖小区的私人老板,哪怕我们出些钱也行,总之要处理一下。老人把我们送出门,并不停地道歉,喘着粗气。
临了,妻对老人说,看病要紧,别拖,有事,招呼一声。而我,顿生凄凉之感。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家的门被“咚咚”地捶得山响,随后听到小孩嘻嘻哈哈的笑声。妻连忙打开门,立即露出三个兴奋而又稚嫩的笑脸,稀奇地看着妻和房内,张着明亮而惊奇的眼睛。紧接着传来老人的嗔怒声,敲错门了。
是六楼的三个小孩。妻邀请他们进来玩玩,三个小孩蓄势待发似的都想第一时间挤进来,却被老人喝斥住了,不要进,上楼去。他们像被电了一样,立马停住脚步,男孩的一只脚已踏进门来。而后退了出去,嘻嘻哈哈跑上楼去了。老人气色不错,笑了笑,说,他们太皮,怕弄乱你们的房间。妻看着他们上楼,脸上尽是羡慕、遗憾和不舍。
这时,对面的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女人好奇地探出头来,看了看我们,又看了看上楼的老人,露出不屑的神情,“咣当”一声关上了门。
我与妻对视了一下,看了看对面,无声地笑了。
篇7:回忆第一次吵架散文
回忆第一次吵架散文
星期六的早晨,我吃了饭,把鸭子放了出去,就坐在堂屋看电视。不久,隐隐听见外面有人在不停地骂人,我想,看自己的电视,懒得管那些闲事。
妈妈进屋时,那骂声好像没有了,可当妈妈进了屋,那骂声又响起来了。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妈妈跑了出去,叫着她的名字说,你今天想怎样?从我回来到现在多久了,你还在骂,不要以为夹了几窝莲花白就很了不起。去年,我家的豆子种在干田里,刚发出芽来,你家的鸡就啄了,我不知道补了好多次,我说过半句话没有?今天,我家的鸭子只是吃了你家几窝莲花白叶子,你却骂半天。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祸是我撞下的。我不该把鸭子放出去就不管了。
妈妈和对方吵了一会儿没吵了,我以为就此风平浪静。结果没想到在我和弟弟把鸭子往家里赶时,爷爷说,如果这样算了,我们就对不起她家,大不了,一窝莲花白十元钱。说着,爷爷就走到那地里去数了数,有十四窝,爷爷说,大不了赔了150元钱。
爷爷把钱送到她家的.时候,她一出来,不分清红皂白张口就骂。爷爷把钱给她时,她却说这钱来自不明处,她不敢要。妈妈听了,就回答道,我的钱来自不明处,那你的钱就来自明处了吗?你儿子以前在外面做事,明明是几个人的钱,他一个把二十万独吞了,吓得不敢到外面去打工,只能呆在家里。
就这样,她又跟我妈妈吵了起来。
在争吵中,对方骂我爷爷没儿子,是孤人。我听了特别地气愤,就回她说,不要以为你有儿子,我爷爷没儿子,可是我爷爷却有孙子跟他姓,你呢,你大儿子带的两个都是女的,小儿子连女儿都不会有,你家将会断子绝孙。
她问我,我哪里断子绝孙了?
我说,将来的事,不一定会预料得到,这也不是你说是就是的,赚来的黑心钱,总有一天会遭报应。
然后妈妈又跟她吵了几句。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从这件事后,我俩家不再说话,看见时就当没看见一样。
我最恨别人骂我的家人,在我的心目中,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就是我的天,无论如何我都不允许他们嘲笑,诋毁我的家人。
这件事,妈妈虽然没有怪我,但我还是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错误。因为我这次的小错误,而使得我家和邻居反目。不过,我也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两家和好。朋友们,你们有好的办法么?如果有,请告诉我吧!我一定非常非常地感谢你。
篇8:看不见的邻居散文
看不见的邻居散文
大年三十,我们贴上春联和斗方、挂楼钱之类的东西,就蜗居在家里剁馅儿包饺子,说说笑笑,等着穿新衣服,放鞭炮。唯独父亲还在院子里忙碌着呢。大门旁那块青石上,他要贴上“青龙大吉”,西北角那几棵椿树上要贴上“根深叶茂”,窗户与大门之间的砖柱上会贴上“春光满园”,当院贴在一爿木板上的“天地爷”两旁会贴上“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房门旁的土地爷窑上会贴上“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小平车的辕杆上会贴上“日行千里”,堂屋里那一溜瓮上会贴上“五谷丰登”,最后返回家里,在炉台侧上方的灶王爷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才很满意地舒口气,说:“可以过年了。”
每年过春节,父亲都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儿女们,除了左邻右舍,在那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班邻居在那儿住着呢。而且从他虔诚的态度,和书写在梅红纸条上祈求、称颂的内容,可以看出,那不是一般的街坊,而是手握大权的“大婉”。给他们你只能曲意逢迎,得罪不起,否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后来年龄大了一点,活动半径大了,胆子也大了。但始终有些地方不敢去,有些事不敢做。现在想来,那些地方和事情,都与非正常死亡而变成鬼的人或成精变怪的'物有关联,由于这些人和物,我们要么亲眼见过,要么熟悉他(她)的家人,所以,他们做的“崇”,威慑力就很大。那时候,农村里有没有路灯,一到夜晚,到处都是黑觑觑的,一堵墙,一棵树,一个麦秸朵,一条狗,一头牛,在我们的眼中都可能幻化成青面獠牙的鬼或美艳无比的精怪。不知什么原因,大人们还总在不断的强化这种效果,茶余饭后,劳动间隙,人们麋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鬼”上或“精”上。
聊的人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听的人聚精会神,心惊肉跳。
除此以外,“集体”还安排我们系统地听鬼怪故事。
那年月,村里平时没什么文化娱乐,只有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打锣鼓闹红火和仅有几次的公社组织的电影放映,能给人短暂的欢乐。按理看戏也是一种享受,但看戏要买票,只有值勤人员和帮剧团打杂的人可免票,村里人只舍得掏钱看一两场,大多的时间是在场外转悠。再就是偶尔有耍戏班耍猴的光顾,完了还要挨门挨户讨些粮食和吃食,村里人是勉强接受的。唯一不用花钱且能经常欣赏的就只有听说书了。
对于生产队来说,,全队几百口人的耕地全靠牲畜,牲口自然成了宝贝,那头牲口怀了崽,从队长到饲养员,耕地拉车时也照顾,吃草料也偏待。倘产下新崽,为了祈求平安,便于管护,队里再困难也要拿出几十斤粮食请人说段书,全村人也跟着乐呵乐呵。生产队给些玉米、豆子之类的食粮,算是说书人的报酬。说书的成员多则五人,少则不过三两人,基本都是又聋又瞎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靠说唱养活自个。
届时,吃过晚饭,我与有海、朱虎们就一溜烟奔向饲养处。散发着牛马粪味的饲料处的当院摆着一张桌子,上岁数的老人早已围桌子周围,各自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唠嗑。不一会儿,妇女儿童坐在靠前的位置,青壮年们围在四周站立,那不太大的饲养处场院黑压压的全是人。那些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得到了暂时的松懈,男子们吸着旱烟,烟袋锅的红光一闪一闪,满场的呛味;我们小孩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不知碰到了那个男人的要害处,召开一顿喝责;小伙子们打忽哨,说俏皮话,逗得姑娘媳妇们嘻笑声嗔骂。直到队长带着说书的人进场,坐定,人们才有了些许的安静。
队长宣布开始,紧接着说书人的三弦弹起,刷板响动,先说几句开场白,无非是“我们今天来到X村,给大家说段评书”或“父老乡亲静一静,我们说书大家听”之类的。然后再来一个小段子,说书便正式开场。
说的内容大多是紧跟形势的顺口溜,自编的小段子,也唱段蒲剧,道情,眉户的小段子,也充满了“革命”的味儿。尽管说书人摇头晃脑,嘻笑怒哀,表情夸张,但人们逐渐就没了兴味,听众的声音很快就盖过了说书声。不知谁喊道:“来段古的。”“就来段聊斋,不然扣住四音子不让走!”好多人附和。队长崔百川磕掉烟锅里的烟灰,胡茬围一圈的嘴巴,说:“就你的话了吧,聊……聊……斋。”众人欢呼。于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近了蒲松龄……
在经历无数个惊悚和无限遐想的夜晚,我们成长为戴红袖章的红卫兵。我们拆庙毁像,砸狮子、捣房脊,把一切牛鬼蛇神挤出了我们的脑海。
在我烧掉我家祖宗牌位,抡起斧头砸土地爷窑的时候,父亲暴怒了,他说:“你们是一群疯子!有你们的好道!”
现在想来,没有神鬼相伴的路子,实在不好走啊!
翻开中国的历史看看吧,有多少帝王将相,想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老百姓!村里人,没有与你对抗的力量,不得不佯装着很恭敬的样子,背诵他们那一套,把他们那一套,写在墙上,刻在碑上,但他们在心里却不买账。他们鞭策自己,教育儿孙,自有他们的一套。他们尊奉的那些神或鬼,凝结着他们的信仰和道德追求,他们尊敬这些神和鬼,愿意与他们祖祖辈辈为邻,任何强加给他们的意识形态都是长久不了的,也是可笑的!
草木需要的是充沛的雨水,而不是滚烫的开水或岩浆!
【吵架的邻居散文】相关文章:
1.邻居散文
2.吵架检讨书
4.吵架初二作文题目
6.吵架作文初中
7.吵架的句子
8.吵架初中作文
9.情侣吵架检讨书
10.吵架**初一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