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
“晗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
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
《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篇2:张九龄感遇其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同道者。
【赏析】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品质,替下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背后,讲着高雅生活哲理。
篇3:张九龄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感遇其二
感遇·幽人归独卧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赏析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宁静致远(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飞沈理自隔)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篇4:感遇张九龄其二
原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注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作品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作品简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篇5:感遇张九龄其二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感遇·其二》是 唐朝张九龄所写的抒情唐诗,我们看看下面的相关资料,大家了解一下吧!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作品注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作品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作品简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篇6:感遇其二之一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作品注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作品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作品简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相关文章:
1.张九龄 感遇其二
4.张九龄感遇
6.张九龄感遇朗诵
8.感遇张九龄朗读
10.张九龄《感遇·其一》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