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
“姆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端午节的故事,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端午节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插两枝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妆成小老头,来到一个村子里面,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女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老人要饭,遭到妇女的辱骂,连口水都没要到。老人见妇女如此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然后化为一阵青烟走了。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刚要撒药,忽然看见一条小河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过河,妇女说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要首先照顾这个大孩子。老神仙很感动,拔了一棵艾草,告诉她插在门上便可免灾。这位好心的妇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瘟药无处落,全飘进海里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门前还要挂一把菖蒲,用以避邪,因为在大部分北方人眼中,农历五月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恶日,菖蒲本是一种草药,人们认为他能避邪驱瘟,逢凶化吉。伟德这一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性质却完全不同。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娶了一位貌美能干的姑娘瑞英为妻,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到端午节了,五月初四那天,瑞英心想,端午正逢自己的生日,想办的热闹一些,她见只有公公种的菖蒲青翠碧绿,便挖了几棵洗净后挂在门上,并题了一首诗在门前,自叹命苦。秀才傍晚回家来到门口,读了诗很是羞愧,返身而去,见田中一头牛,旁边无人,便将牛牵走准备卖掉,没想到被牛的主人发现了,把秀才送到县衙。秀才将实情禀告知县,知县就派人把瑞英叫来,要她当堂作诗,瑞英要过笔墨,题上一首七绝,自比牛郎织女,知县大喜,免了秀才的罪,并送了秀才几十两银子,小两口谢恩,回到村中,开了一个酒店,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篇2: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香囊俗称香布袋儿,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体现出时代特色。当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起源是
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也称“毒日”)的禁忌。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针对五月恶月,民间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直到现在,还可以从端午节许多的习俗中,找出驱邪避毒的痕迹
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篇3:关于端午节故事
01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2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03吴越民族图腾祭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04纪念孝女曹娥
传说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05恶日
传说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端午节与孝女曹娥的故事
2.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精选
3.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纪念伍子胥的故事
4.介绍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5.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6.伍子胥与端午节的故事
7.端午节钟馗捉鬼故事
8.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单版
9.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10.关于端午的神话故事
篇4: 端午节的故事
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篇5: 端午节的故事
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感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篇6: 端午节的故事
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篇7: 端午节的故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联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篇8: 端午节的故事
越民族图腾祭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之后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推荐,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篇9: 端午节的故事
纪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篇10: 端午节的故事
第一个,年齿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实,蒲月初五眷念介子推。蔡邕描写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叫招呼,介子推拒不下山。其后重耳纵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不测的是,介子推和母亲被烧作古在山中。
为了眷念介子推,晋文公饬令每年的蒲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以为端午节最早是眷念介子推的。虽然,也有许多人以为是清明通亮节。
第二个,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这个汗青人物,最早呈此刻《史记・屈原传记》中。在此当年,没有屈原这个人私人物记实。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缚在一路,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呈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城。屈原在这一年蒲月五日此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当年,屈原被楚王贬黜政治中心,相称于放逐到了江南地域。
为此,楚国人驾驶划子,但却没能在波澜澎湃的泪罗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赛龙舟。此外,为了不让蛟龙吃失屈原的尸身,就投了米等许多食品。其后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个,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国人,其后由于楚国要将他百口灭失(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就逃到了吴国。其后和孙武成为好伴侣,差点灭失了楚国,并将楚平王尸身发掘出来鞭尸。
吴王阖庐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独行其是赞成媾和。随后,越国行使中伤计,收买奸臣,终极夫差赐作古伍子胥。
作古前,伍子胥说:我身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放在国都东门上,看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尸身装在皮革袋子里,在蒲月初五投入大江。后人由此端午眷念伍子胥。
第四个,勾践(约前5D前465年)
勾践,姒姓,别名鸠浅、I执,夏禹昆裔,越王允常之子,年齿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踪败之后,在范蠡的副部下,颠末卧薪尝胆,越国很快规复气力,终极击败吴国。
在规复气力进程中,越国做了许多事,充塞了诡计和伶俐。但有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海军。这么做是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地传》中对此有记实。
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划龙舟的办法,而现在端午划龙舟角逐是此中一个紧张的项目。是以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眷念勾践而设立并沿用的。
第五个,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身,其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日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蒲月五日遮天投江自尽。不测的是,五天后曹娥抱出父亲尸身浮出水面,众人惊诧。
虽然,尚有一种说法是,曹娥父亲曹盱,在蒲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奠**中溺于舜江。过了十七天,在蒲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身抱父尸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种说法,曹娥都被神话了。曹娥所住之村镇即改名为曹娥镇,舜江被改为曹娥江,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尚有闻名的《曹娥碑》一文作为佐证。蒲月初五就酿成眷念曹娥的节日了。
第六个,周处(236―2)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人士,“荡子转头金不换”、“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的便是他。少小时,被称为“第三害”;其后全力向上,称为国之栋梁。
史称,在西晋时代,周处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事项用功,刚直不阿;干犯显贵,被派往西北伐罪氐、羌等族兵变,遇害于疆场。
值得正视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呈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覆按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紧张参考。是以,有人以为此刻的端午节,也是眷念周处。
篇11: 端午节的故事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部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篇12:端午节粽子故事
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
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
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 将粽揍( 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经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粽子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2.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3.屈原的故事端午节
4.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10.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