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2023-07-07 07:49: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iffa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篇1: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1.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直立行走,手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脑也在缓慢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用手使用工具劳动,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步,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生活很艰苦。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万年。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猪狗、渔猎等经济活动。

②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④制作和使用陶器。

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②能建造房屋,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

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4)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位于大将大海流域;

②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③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④都已会建房;

⑤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同点:

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②房屋的样式不同,半坡聚落房屋时半池穴式,河姆渡聚房屋时干栏式;

③种植物不同,半坡聚落种植粟,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6)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的环境,扩大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篇2: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4.西周分封制: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1)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3)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4)影响/意义/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的影响,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管仲改革,是齐桓首霸的基础,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晋楚城濮大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使得晋文公成为霸主。

(2)战国七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三家分晋(指赵、魏、韩三国)和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并立的局面。著名战例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其中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空前激烈,最为有名。

(3)战国时期政治、外交政策:“合纵连横”

①合纵:齐、楚、燕、赵、魏、韩等六国之间联合抗秦,代表人物:魏国的公孙衍

②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代表人物:秦国的张仪

篇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2.黄帝的传说: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始祖”。

(1)尊黄帝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

(2)全球化时代中华儿女如何认识黄帝: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走向世界,黄帝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

(3)大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夏朝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由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得到姜尚等人的辅佐,强大起来。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取得胜利。商纣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曾炮制“炮烙之刑”。

篇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旧)时期时代)

1.我国目前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能造工具),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两颗牙齿图片)

2.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北京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约70至20万年。(北京人头复原像)

使用火的意义: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约3万年,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有审美观。(钻孔表明人工能取火)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4.河姆渡人:约70,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农作物:水稻。农业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 房屋:干栏式建筑(作用:防潮、通风、防虫等)。手工业:制纹陶、雕刻、纺织等。

5.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中国。农业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出现。

6.半坡人:约6000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农作物:粟。工具:磨制石器。

手工业:人面鱼纹彩陶盆、纺织等。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作用:避风、取暖、防沙)。

7.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房屋不同的原因:地理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因地制宜)。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文物出土说明了传说具有一定真实性。)

8.(时间:四、五千年前)人文之祖、华夏之祖: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炎黄联盟战蚩尤:涿鹿之战,影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9.尧舜禹传位的制度: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推选品德高尚之人做首领的制度。 (选贤与能)

篇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复习提纲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西周的兴亡(国家兴亡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10.“父位子传,兄终弟及”是(夏朝)启开创的(王位)世袭制。 (依照血缘关系世袭)

1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促进商朝稳定、繁荣事件:盘庚迁殷。(殷:河南安阳)

12.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结果: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都城(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13.西周管理国家实行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和疆土。对象:宗亲、功臣、古帝王之后等。

14.诸侯的权利是: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地可再分封。义务是:定期纳贡、服从周王调兵。

15.分封制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土,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

②消极作用: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实力逐渐增强,不利于国家统一,为战乱动荡埋下隐患。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时代 (刻在青铜器上的字叫金文或铭文)

16.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种类逐渐增多:夏朝时期。灿烂时期:商、周时期。

商朝:(最重)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四羊方尊。西周:(铭文最多)毛公鼎、(武王伐纣)利簋。

青铜礼器: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等级界限。(鼎越重,权力越大。)祭祀:反映了对神的崇拜。

17.甲骨文的意义:是我国目前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东周前期的时代转型 (铁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18.东周建立者:周平王,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邑(今洛阳)。(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19.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的原因(背景)是:①经济转型:铁器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了; ②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争霸旗号:尊王攘夷。春秋战争性质:争当霸主。)

20.铁农具、牛耕对农业的作用:促进农业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ƒ提高了粮食产量。

21.春秋称霸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的关键是:强大的经济实力。)

22.春秋争霸战争(或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利、弊):积极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②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种种沉重的灾难和损失。

篇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复习提纲三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东周后期的社会大变革 (变法运动、富国强兵)

23.战国七雄:齐(东)、楚(南)、秦(西)、燕(北)、赵、魏、韩。(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大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战争性质:兼并对方,统一天下。(马陵、桂陵、长平之战)

24.各国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是: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了。

②政治上: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统一天下。

25.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语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6.商鞅变法最核心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体现地主阶级利益)。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因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受百姓欢迎的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等多的人可免徭役。

27.商鞅变法的影响(作用):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ƒ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身死法存。

28.都江堰修建的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影响: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天府之国”。(材料:“水旱从人(由人控制),不知饥馑……”。)

第八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 (诸子百家:儒、道、法、墨等)

29.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万物对立并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经典:《道德经》。 (识记老子画像)

30.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识记孔子画像)

大思想家: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人与人关系的准则)。②政治主张:“以德治国。

大教育家: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发现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编定《春秋》等。

31.(战国)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是:“兼爱”“非攻”、节俭,反对非正义战争。

32.(战国)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是:①提出“春秋无义战”。②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儒家另一代表是:荀子:主张礼治。)

33.(战国)庄子:道家的代表。主张是: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后人将他与老子合称“老庄”。)

34.(战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35.诸子百家思想现实价值:①儒家:以德治国,民本思想,忠孝节义等。②道家:顺应自然、辩证看待问题,淡泊名利等;③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④墨家:平等博爱、和平、节俭等。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注:中国古代历史大趋势:国家统一,民族交流融合)

36.秦朝:前2,嬴政在咸阳称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达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37.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争战的混乱局面;②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8.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其包括以下制度:

①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总揽全国一切大权;②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意义: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9.秦始皇(秦始皇画像:手摸胡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文化上:命丞相李斯等统一文字,小篆通用。(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经济上: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b.统一度量衡;(意义: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c.统一车轨;(意义:使秦朝的道路四通八达。)d.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意义: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③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0.对秦始皇的评价:①秦始皇的功(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a.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②秦始皇的过(其被称为暴君):因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赋税、严刑酷法、“焚书坑儒”。

篇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单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旧)时期时代)

1.我国目前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能造工具),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两颗牙齿图片)

2.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北京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约70至20万年。(北京人头复原像)

使用火的意义: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约3万年,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有审美观。(钻孔表明人工能取火)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4.河姆渡人:约7000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农作物:水稻。农业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 房屋:干栏式建筑(作用:防潮、通风、防虫等)。手工业:制纹陶、雕刻、纺织等。

5.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中国。农业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出现。

6.半坡人:约6000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农作物:粟。工具:磨制石器。

手工业:人面鱼纹彩陶盆、纺织等。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作用:避风、取暖、防沙)。

7.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房屋不同的原因:地理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因地制宜)。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文物出土说明了传说具有一定真实性。)

8.(时间:四、五千年前)人文之祖、华夏之祖: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炎黄联盟战蚩尤:涿鹿之战,影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9.尧舜禹传位的制度: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推选品德高尚之人做首领的制度。 (选贤与能)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西周的兴亡(国家兴亡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10.“父位子传,兄终弟及”是(夏朝)启开创的(王位)世袭制。 (依照血缘关系世袭)

1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促进商朝稳定、繁荣事件:盘庚迁殷。(殷:河南安阳)

12.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结果: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都城(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13.西周管理国家实行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和疆土。对象:宗亲、功臣、古帝王之后等。

14.诸侯的权利是: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地可再分封。义务是:定期纳贡、服从周王调兵。

15.分封制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土,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

②消极作用: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实力逐渐增强,不利于国家统一,为战乱动荡埋下隐患。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时代 (刻在青铜器上的字叫金文或铭文)

16.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种类逐渐增多:夏朝时期。灿烂时期:商、周时期。

商朝:(最重)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四羊方尊。西周:(铭文最多)毛公鼎、(武王伐纣)利簋。

青铜礼器: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等级界限。(鼎越重,权力越大。)祭祀:反映了对神的崇拜。

17.甲骨文的意义:是我国目前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3.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4.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复习提纲

6.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9.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人教版

10.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复习资料

下载word文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