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的“和”精神
“开心假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东方文化的“和”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东方文化的“和”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东方文化的“和”精神
东方文化的“和”精神
一、序 人的生命无疑分为精神与物质两部分,如果说物质的、内体的部分是生命之量的'构成的话,精神的部分则是质的构成。然而在当今世界,主导世界的西方科学文明对人的生命之关怀,主要的方面是物质部分。……
作 者:金奉建 作者单位:韩国釜山女子大学 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 关键词:篇2:“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征文启事
一、会议背景与宗旨
“东方设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发起,邀请海内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学者,聚焦设计学科前沿理论,关注实际问题。论坛旨在汇聚思想,整合资源,规划未来,创建世界范围内具有学术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的设计大平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首届东方设计论坛”已于11月13日在上海成功举办。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设计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已将设计学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设计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成熟学科。在中国,设计学独立成学科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东方设计哲学是基于东方文化的设计思想体系。东方设计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如何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既着眼前沿理论又落脚现实问题,既传承民族的特性又呈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是每位设计学者面临的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东方文化与设计学科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成果相对分散,尤其缺乏对东方设计思想与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研究。
基于此,我们发起举办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研讨会(2016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Eastern culture and design philosophy),作为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要学术活动之一,围绕“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这一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东方文化和哲学与设计相融合并推动东方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会议组织
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研讨会是报教育部批准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东华大学服装·艺术学院、上海MFA教指委承办。
会议定于4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会议期间将邀请有关艺术设计人文领域的国内外资深专家、研究学者、企业先行者,探讨艺术与设计学科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东方文化与设计理论的融合,为建立东方设计理论体系积累资源。同时可以促进上海东方设计之都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会议将出版《东方设计研究》论文集。
现面向国内外知名学者及设计专业广大理论研究和从业者开展征文活动,诚挚期待学界、业界朋友,尤其是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本次征文活动。
三、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为“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围绕这一主题,本次会议诚邀论文包括(但不局限于)如下议题:
1.东方设计概念体系;
2.传统文化与东方设计;
3.当代设计前沿问题;
4.东西方设计比较;
5.上海东方设计之都建设;
6.设计师与设计教育;
7.艺术、设计与科技;
8.设计史与设计作品研究;
9.互联网与设计;
10.设计公司管理。
四、征文要求
(一)征文内容要求:
应征论文应契合会议主题,具有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资料翔实,文献引注规范,并且是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学者对征文进行遴选(投稿专家不列入终评评委范围),入选论文作者将收到会议邀请函参会。入选论文择优收入本次会议论文集;组委会将为入选论文作者赠送会议论文集,并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二)论文格式及提交要求
1.全文控制在5000—15000字,标题自拟,提供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
2.论文用Word电子文档,页面统一按A4纸排版,并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给秘书处,并请自留底稿。
3.邮件标题请按照“2016东方设计论坛征文投稿+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填写;每位作者以第一作者名义限投论文不超过2篇。
4.在论文结尾处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通讯方式(联系地址、邮编、手机、传真和电子邮箱)等信息,以便及时沟通并寄送论文集。
5.论文应保证系作者原创,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过;论文不涉密,无抄袭,文责自负。
(三)论文提交方式:来稿请发送至邮箱orientaldesign@aliyun.com
(注:论文提交确认以收到邮件回复为准)
(四)论文截止日期:所有论文提供截至时间是203月16日
(五)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华章 13675166747,孟乐 13788989013
电 话:021-34207694
电子邮箱:13675166747@139.com
地 址:上海闵行东川路800号媒设大楼
邮 编:40
篇3:东方文化与东方思维作文
东方文化与东方思维作文
昨,我写了篇《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有人提出质疑并认为:东方文化并非错乱,而是因为我的理解有误差。
我也认为,东方的文化之表达方式,的确是跳跃式的,所以东方文化的精华,正在于浩如烟海的诗歌文化,正在于喜欢强调写意而不喜欢强调写实的东方绘画,正在于弦外之音的天籁之古典音乐,而不在于浮躁之极的现代版的连说带唱……
东方文化,由特殊化的跳跃性,而演化成一种极度璀璨的人文文化,并成就为四大文明之一。
然而东方文化与东方思维,是否完全等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构筑东方文化,自然离不开东方思维,但,东方思维,却并非泛指东方文化,这是最明显的区别。
否则,干脆就把东方文化,完全等同于东方思维,岂不更好?
文化是文化,正如孔孟学说:虽然其中糟粕连连,但毕竟属于文化,还属于经典的东方文化。但是文化,并不等同于思维,正如我们不能把孔孟学说拿出来当作治世的标准一样:学说的本质究竟也不过止于学说。任何学说的本质,无非是在强调某些主义罢了,例如无政府主义,也是一种学说。然而,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各地,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没有被消灭,所以暂且不论无政府主义是否合理或者有逻辑性,在事实上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种主义,而不是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及正确的治世之标准。
古往今来的任何宗教,任何哲学,或者任何文化形态,在我看来,应该仅止于文化,而不应该跳跃出文化的范畴去力图指导如何治世。我之所以要辨析《增广贤文》的目的,正在于此:增广贤文的成文之作者,并非真正的大贤大慧之人,其内在本质,无非就是一个专门喜欢搜集并整理某些箴言或谬言的闲散之人。《增广贤文》一书的内容,杂七杂八,在其中所罗列的很多教条,甚至出现严重的自相矛盾现象,而完全属于作者原创的教条,则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增广贤文》的本质,是融会了大量糟粕与少量箴言之通过搜集与罗列所得的教条之文,而非作者的思辨之文。然而正是如此一篇不负责任的非贤之《增广贤文》,严重毒化了自明代之后的吾国国民之思想,也毒化了吾国之方方面面的社会意识,尤其把吾国的整体社会意识引向了消极,遁世,不在乎社会公德,丧失商业道德与商业信誉的地步,甚至连刘墉,也写出一本《我不是教你诈》一书去企图误导吾国之当代的国民。
东方文化,如果仅止于文化,则是灿烂的文化,精彩的文化,文明的文化,或跳跃的诗歌文化,或神奇到极点的东方绘画之文化,或精彩之极的古典音乐文化。但是,任何文化,都难免主观情绪,也正因为主观的不断扩展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才会造就精彩的文化,才会造就灿烂的人文。但是,主观的无限扩展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只能造就精彩的主观文化,却不能用作治国平天下的客观依据,更不能把主观的文化,用来作为判断是非之基准的逻辑依据:诡辩论的起源,正在于此,正在于把主观的文化,生硬地理解成可以用来判断客观事物的辩证逻辑或现实依据,于是诡辩逻辑也就产生了!
这就是东方思维之不可医治的自律背反:主观衍生精彩的东方文化,精彩的东方文化衍生出唯心主义的治世之思想,唯心主义的治世思想又衍生出特有的神经错乱的[在判断客观事物的时候]东方思维,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进而演化成颠倒黑白并指鹿为马的“坐而论道”,最终,主观的文化,也就演化成了彻头彻尾的诡辩。
文化如果仅止于文化,则是人类的幸运,如果用文化去干政,或者用文化去定位现实社会中的是非之判断标准,则会走向真正的诡辩,而诡辩的本质,莫不与主观的“坐而论道”息息相关,甚至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把文化当做济世之准则,是人类的通病:在造神的年代,神之旨意就等于是一切客观是非的判断基准;在皇权时代,皇帝本人就是集世间所有“真理”的唯一执行人;在“主义”横行于世的时代,任何人的主观情绪都可以变成判断外部之客观是非的“基准”,因为总有人喜欢说“鬃撞桓咝恕敝?嗟幕啊?
东方文化的核心:唯心的成分明显远远大于唯物的成分,所以自古以来的东方文化充塞了无尽的神秘性和跳跃性思维,而这也正是东方思维玩不转西方科技,而西方思维也玩不转中国画及东方式诗歌一样。
然而,唯心的文化,自然可以造就辉煌的文化,但是:辉煌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正确的治世之思想。
我之所以要写《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一文,正在于此:正因为无数国人总喜欢把文化等同于逻辑,总喜欢把优美的传统人文等同于治世之道,所以东方文化的优美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气韵,在如今社会,正越来越演变成滥觞了的胡搅蛮缠之诡辩逻辑与指鹿为马并颠倒是非的“坐而论道”,如此一来:原本很优美的东方文化,就彻底变成了神经错乱到极点的东方思维!
把文化等同于思维,是某些人的思维混乱;把文化等同于逻辑,则是形而上的.唯心主义治世观;把文化等同于科技,则是极端盲目的妄自尊大;把文化等同于律法,则是造神时代或皇权时代的极端错谬;把文化等同于理性,则是中庸之道的糊涂佬之思想;把文化等同于民主,则是因为某些人根本不懂民主为何物;把文化等同于“人性化”,则是压根就不懂“人性化”到底是什么的一部分人的认知错误。
比如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那场口水战,本质不过就是一桩无聊的玩笑,不论后人再怎么升级这桩玩笑,充其量也不过就是苏大才子的一桩笑话罢了。有好事者很喜欢“把一坨屎”与“一尊佛”的口水战升级为“古典文化”,如今看来自然也无可非议,因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之处正在于唯心主义的创造模式,而非唯物的辩证思维。
然而苏东坡与佛印之间那场无聊到极点的口水战,以及存在于其中之无聊到极点的唯心主义诡辩逻辑,却正被无数后人滥用到了歪曲事实真相的极限:坐而论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并歇斯底里!
东方文化,不论再怎么灿烂或辉煌,也始终应该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本质,就是文化,就是人文,就是一种国民的精神食粮,而非用来判断客观事物之对错与否的逻辑辩证之基准:谁喜欢混淆这两个概念,谁就很喜欢通过“坐而论道”的方式去有意无意地颠倒是非并指鹿为马,而这,也恰恰构成了今日之恶俗现象的泛滥成灾与世风日下的严重现实后果!
脱离了“针对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之辩证原则,那么任何逻辑与主义,都会演变成“坐而论道“式的诡辩逻辑:唯心主义的世风之下,哪里还能容得下真正的公正?
所以我的结论:东方文化,是灿烂而辉煌的文化;东方思维,如果用在文化上,则能造就出灿烂而辉煌的文化,如果用在辩证客观问题的对错方面,则明显是神经错乱的东方思维,因为这时候的东方思维:坐而论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并歇斯底里!
篇4:王石:东方文化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
喜欢不确定性
我的喜好是到大自然(中去),尽量别受约束,而高尔夫因为技术规则摆在那里,你会觉得非常不自然,那是英国绅士的运动,我的血液里天生就不大适合高尔夫,
我喜欢的运动也有约束性,但是不确定性更强。我有一个朋友镶牙,很整齐的假牙,他告诉我是打高尔夫留下的纪念,这就是不确定性,但对于我来说还不够。
我第一次参加海南岛帆船赛,正好赶上台风尾巴,船失控了,整整三天三夜在海上。要打着燃烧棒求救,直到人家发现才获救,这种不确定性多强!
再有就是我不喜欢借助机械的力量。假如现在国外有个神秘的中国人玩越野吉普、摩托车或者去外太空,人们一猜百分之九十是王石,但这怎么可能是我?
生命就是要懂得珍惜
我是企业家,不好越界,我只能去谈房地产,比如万科的行为。我说不行贿,别人都不信。房地产不行贿?不可能的。但万科就是把不可能的做成可能了,而且做得挺好。
我们反思金融危机,原因就是不负责任的透支,消费主义至上。
对于我来讲,现在还好一点,过去几年,不要说媒体,我的团队都对我的言论有过批评,这涉及到职业操守。
我个人当然是积极向上的,尽管从历史主义来看一定是悲观的。文明的兴起衰落是很正常的,中华文明之前也有过辉煌期,但不能说我们就不努力了,恰恰是这种努力带有悲壮性而显得更有张力,可能是无功而返,但我们没有放弃。
从某种程度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你一定要死,你就不能说你就不该出生。
现在是科学进步加上人文主义,改变了物种进化过程,已经不是达尔文自然淘汰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干预,贫富并没有均衡,而是拉大,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的体型变得越来越滑稽。人类的基因本来就是饥饿型的,吃不饱才有生存。现在是过剩,现在各种病和体型都出来了。你没有发现我现在的年纪和身材显示我是个 “异类”?我很骄傲的,这不是遗传的瘦。
这种结果说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不喝酒,在饮食上注意,还要回到大自然。必须这样,你回到物质世界才会珍惜。
荣辱更重要
(企业家要“衣食足而知荣辱”)共性是这样的,个性会有差异,
对于我来说,或许荣辱更重要。我来深圳,毫无疑问要改变命运。我第一次来深圳是197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前夕,到沙头角就已经是禁区了,两边都很萧条,但是你在火车上看从香港来的人,他们穿的衣服,大包小包、电视机什么的,马上能感觉出两边的物质生活显然是不一样的。
从物质生活考虑很重要,但这个动因对我来说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自己能选择能做的事情。之前能做什么都是社会安排的,要么当兵要么下乡,显然当兵比下乡好。当兵回来后,要么开车当司机,要么工农兵大学生。当时显然当司机更好,但我选择了进大学。到深圳也一样,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尊严,也就是荣辱对我非常重要。
很多人现在都说你王石不行贿,第一是你自己不用行贿,第二是你当年一定行贿。我甚至非常坦然把自己曾经有行贿意图的故事写出来,两条烟拉关系嘛。
我一直说如果我不行贿不搞不正之风经营不下去,那我选择做不下去。我宁肯出国,去做二等公民。以我的能力出国养家糊口,过上起码的中产阶级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从统计学和人类共性上你说的不错,但是现在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更尊重个人选择,(衣食足而知荣辱)归根到底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接班人问题与东方文化
(关于接班人一说)这不是中国企业家的问题,这是东方文化的问题。东方文化讲究权威,民主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对文化的依赖性决定了只能如此,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文化并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更多的是靠制度本身,东方文化讲究的是人的权威和依赖,甚至要靠道德层面的力量。西方企业制度讲究的是大家都可能好也都可能坏,所以一定要有制度性监督。你看西方人很笨,路上没人碰上红灯车照停,不像我们一看没人,过啊,明明不能掉头的地方还是掉头。
车少没问题,可车多呢?就乱套了。
篇5: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及其特色
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及其特色
本文从文化起源论、文化类型论、文化复兴论、文化传播论及汉字与中医论等方面,对活跃于五四前后的东方文化派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从整体上看,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表现出反思新文化运动、批判西化主义,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因应世界文化对话,及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三大时代特色,是当时国人文化自觉与民族觉醒的深刻反映.但同时,亦存在忽视文化时代性、盲目自大与虚骄等缺陷.
作 者:杨思信 作者单位: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RAILWAY UNIVERSITY 年,卷(期): 21(5)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东方文化派 中国文化观 文化对话 五四前后篇6:季羡林-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
季羡林-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
季羡林
人类创造的文明或文化从世界范围来说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每一个文明或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发展、衰落、消逝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从人类的全部历史来看,我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为什么我认为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东方文化呢?我是从东西方文化的基础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这一点来考虑的。
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我们坐的凳子来说,看看太和殿皇帝的宝座,四方光板,左不能靠,右不能靠,后又不能靠,坐久了会很不舒服。再看看西方人坐的凳子,中间一道略为隆起,两边稍凹,这样坐着会很舒服,但要换个姿势就会硌得难受。而我们太和殿的宝座,光板一块,虽然坐久了不舒服,但是用什么姿势坐都可以。从这件小事,可说明东方人的思维和西方人不一样。
在西方,从伽利略以来的4中,西方的自然科学走的是一条分析的道路,越分越细,现在已经分到层子(夸克),而且有人认为分析还没有到底,还能往下分。东方人则是综合的思维方式;用哲学家的语言说即是西方是一分为二,东方是合二为一。
在这方面,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界是有争论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有不少人相信庄子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果真如此,则西方的分析方法、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文化就能永远存在下去,越分越琐细以至无穷,西方文化的光芒也就越辉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条人类历史发展启示的规律就要被扬弃。
但是庄子所说的是一个数学概念,我所说的分析是物理概念,二者不可混同。
国际上对物质是否无限可分也有两派之争。反对物质无限性观点的代表、大科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认为物质不是永远可分的,最后有个界限,这个界限是夸克,称之为夸克封闭。其理由是夸克虽能被电子对撞机击碎,但击碎后仍是夸克,并未产生出新的物质。国内金吾伦同志著有《物质可分性新论》,也主张夸克封闭。
我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因为对物质永远可分的这个观点现在无法证实。我认为夸克现在不能封闭,但将来总有一天要封闭的。
我们的一切文明、一切文化现象甚至科技不同于西方。即使是数学,看起来应该是东西方没有差别,一加三等于四,而且还有公式,但是前两年我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中,看到中科院数学所吴文俊教授对《九章》一书所写的序言里讲到东方和西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对数学这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尚且不一样,何况其他科学?
多年前,我就讲过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西方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自认为是天之骄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打到19,基本上是欧洲人打欧洲人。
战后代初期,欧洲思想界出现了反思的热潮,他们思考的是为何自认为文化至高无上的欧洲都要自相残杀?看来西方不行了,要看东方。有本风行一时的'书叫《欧洲的沦亡》,说欧洲要垮台、要灭亡,仰望东方。
当时中国的《老子》、《庄子》非常流行,《老子》德文译本有五六十种。有一位我认识的牙医,既非汉学家,又非文学家,却凭着一本字典、一股傻劲硬是把《老子》翻译了一遍。这说明当时不论是否搞哲学都向东方看齐。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六年,死的人比“一战”还要多。战后,欧洲再次出现一股眼望东方的反思热潮。当时除《老子》、《庄子》外,又增加了禅宗、中医、《易经》,还有印度大乘佛教。
一位英国的史学家汤因比在他所著的《历史研究》中,把各国民族的历史作了个总结,他认为人类共同创造了23个或26个文明,每个文明或文化都有其诞生、生长、繁荣、衰微、消逝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可以贯穿千秋。
从他的哲学基础出发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的文化将来要消灭。至今欧美思想界仍感觉他的反思比较深沉。
我们还可以从20世纪后半期西方兴起的几种新的科学模糊学、混沌学中进一步的说明。模糊学是从模糊数学开始的,以后又有模糊逻辑、模糊语言……
就说模糊语言,我们天天开口讲话,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语言是模糊的,但是说天气好,怎么叫好?天气暖,怎么叫暖?长得高,怎么叫高?这件事情好,怎么叫好?都是模糊的。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仔细分析、追根到底,但是要讲清楚却很难。
混沌学被誉为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之后20世纪科学的第三个伟大的发现。关于混沌学,美国学者格莱克写过一本书《混沌:开创新科学》,此书有汉译本。
我国周文斌先生在1990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写有书评,文中有一段话说:“混沌学是关于系统的整体性质的科学,它扭转科学中简化论的倾向,即只从系统的组成零件夸克、染色体或神经元来作分析的倾向,而努力寻求整体,寻求复杂系统的普遍行为。
它把相距甚远的方面的科学家带到了一起,使以往的那种分工过细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戏剧性的倒转,亦使整个数理科学开始改变自己的航向。
它揭示了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状态的科学,是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它覆盖面之广,几乎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为什么在20世纪后半期,西方有识之士开创了与西方文化整个背道而驰的模糊学、混沌学呢?这说明他们已经痛感西方分析的思维方式不行了。
世上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百分之百的正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绝对的好、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分析的方法有限度,要把一切都弄得清清楚楚是办不到的。必须改弦更张、另求出路,这样人类文化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我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从整个世纪来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领导地位,这是东方,三十年河东。
到明朝末年,西方文化自天主教传入起,至今几百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也带来灾难,癌症、艾滋病、淡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这些灾难中任何一个解决不了,人类就难以继续生存。怎么办?
人类到了今天,三十年河西要过,我们就像接力赛一样,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接过这一棒,用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去除掉这些弊端。
所谓综合,就是整体观念、普遍联系这八个字。西方的哲学思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个别细节上穷极分析,而对这些细节之间的联系则缺乏宏观的概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清如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认为中国的东方的思维方式从整体着眼,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着眼更合乎辩证法的精神。就像中医治病是全面考虑、多方照顾,一服中药,药分君臣,症治关键,医头痛从脚上下手,较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更合乎辩证法。
总之,我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的寻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
“取代”不是“消灭”,而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种取代,在21世纪中就可见分晓。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篇7:“任人为贤”还是“论资排辈”――“东方文化”下的无奈选择
明代有个抽签的选官办法,研究者多持批评态度,甚至当成是官场的笑话,仔细想来,其实不然。抽签选官也许根本就是谈不上是什么好的选官制度,还是至少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不是最坏的选官制度,甚至是可以防范最坏选官制度的办法。这和企业选拔人才“论资排辈”有相通的道理。
在任人为贤的理念下,当然所有人都希望选拔人才要以德才兼备为好。但是当这种把以上级的眼光来选拔人才形成一种传统而没有制约时,随上级个人的利益和权力来选拔下级官员也就成了一种惯性。必然也造成了“无德驱逐有德”、“无才驱逐有才”的现象。这和西方管理学的“帕金森”定律异曲同工之处。这时,以抽签来选官,从概率来讲,其选出优质人才的概率虽然不高,但也远远超出了“提拔制”下的优质人才的概率。
在企业,人们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是“任人为贤”还是“论资排辈”。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时,是对“论资排辈”特别反对的,当时年轻是一个原因,自以为很能也是一个原因。但随着对企业和社会认识的加深,自己也变得老化了,开始思考论资排辈的合理性了。在日本企业,这一点是最明显的,但他细想想,为什么日本的产品做得精细,完美,也许与这种制度真的有关联。论资排辈的主要缺点就不用多说了,但是其优点少有人研究。
一、论资排辈使得提拔人才有个量化的标准
尽管这个标准不是最科学完美的,但是是最能够衡量的。“贤”这个标准显然没有“资历”这个标准准确和容易判断。如果是“贤”者选贤,或者还有可能性,但如果一但出现“庸”者选贤,那“贤”就成了提拔无才无德之辈的一个最好的口实了。就和老师教学生一个,一个把教育当成是生意来做的老师,怎么可能培训出有价值理念的学生呢?
由于有了“论资排辈”的标准,至少有了个基本标准。使人人们在相当的时间内安心工作。大学刚毕业在国企工作时,没想过要评什么资称,也没想过做点事就要什么回报。而现在的员工,大多做点事就要报酬,看似维权意识很好,实际是应了孔子说的:“小人知进不知退”的哲理。员工不能沉下心来做点事,也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论资排辈下使员工精力放在长远的工作积累上
就用中国大多企业一样,你要是讲如何快速致富,来听的人挤爆门。你要是讲如何进行企业长期战略发展和文化建设,大多会打嗑睡。这也怪不了企业家们。商鞅曾经给秦孝公讲“王道”,但秦孝公打瞌睡,但讲“霸道”,秦孝公两眼放光,
商鞅的法制,其实也是迎合帝王的爱好而已。
论资排辈至少有个好处就是,让人处于一种升迁的安全感中,不用担心只要自己资历到了,年龄到了,还拿不职称或者官位,于是可以省下心来多研究产品开发,研究专业技术,研究市场策略。否则天天在想如何挣个位子,哪有心思想工作。我想,日本人索尼能做出精致的微缩产品,做到精密的加工,如果在没有升迁保障的机制下,也是难以想象的。国内大多企业不静心,也不难理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他能想到什么科研投入、品牌积累吗?
三、“论资排辈”也符合东方求稳求和的文化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其文化的核心在于“和”。儒家之所以能够源渊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为建立了一个各归其位的稳定社会格局提供了文化土壤。在这个土壤中,激烈的变化和快速的升迁往往都是让大多数人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论资排辈也就很自然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一种硬约束,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机制前,还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
尽管现在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一个不争的现实却是,企业的骨干往往还是企业随着企业一步步发展而培养起来的。因此,论资排辈也有助于年轻松人放弃幻想,脚踏实地的工作。
当然,我不是支持“论资排辈”,只是相信有其合理的因素,比如我们以前在国企业分房时,都按照工龄,职务和学历积分,其实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来个领导“任人为贤”,那可就麻烦了。我想,要让员工有点骨气的工作,有点静心工作,一定还是要有硬性的标准。不然本来美好的创新愿望,最后变成最保守的企业。海尔的“赛马不相马”,其前提是要能有比赛的机制,如果没有较公平的比赛的机制的前提下,论资排辈也许不是个坏的选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whgname@126.com
关于作者:
吴洪刚:深圳市时代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咨询业资深顾问,MBA,营销学博士。先后出版《职业销售经理培训》、《战略性营销计划》、《超越卓越》等著作。曾为深圳方正、长虹数码、东鹏陶瓷、联想科技、长安集团、比亚迪汽车、伊莱克斯(中国)、夏新电子、新天国际酒业、华帝股份、朗能电器、龙电电气等三十余家企业提供营销咨询和培训服务。查看吴洪刚详细介绍 浏览吴洪刚所有文章 进入吴洪刚的博客
篇8:论东方文化的含义与亚洲视角的建立
论东方文化的含义与亚洲视角的建立
首先从地理方位、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论述了“东方”及“东方文化”的含义;接着概括地分析了东方文化中与现代化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亚洲价值观”及“儒教伦理”,最后探讨了“亚洲视角”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问题,并广泛评述了东西方学者有关视角转换的一些代表性论著和观点.
作 者:张三夕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 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年,卷(期): 19(3)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东方 东方文化 亚洲价值观 儒教伦理 亚洲视角篇9:东方文化的和谐之美:一位心理师的来信
——————————————
论坛组委会:
我从事心理学工作已经8年了。大概在我从事心理学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开始,有一个问题开始在我的心头萦绕,并且随着我对心理学的理解与感悟的深入,这个问题愈发的困扰着我。
我想我遇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相信很多咨询师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一问题。这也是我写这封信的初衷,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和更多的同行分享自己的经历。
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科班出身”,但几年来,凭着对心理学的兴趣与热爱,我先后考下了三级、二级证书,并通过参加各种工作坊、培训班和成长课,又陆续学习了不少的专业技术课,如催眠、精分、家庭治疗、团体咨询等,自己的专业“工具箱”里也算得上琳琅满目了。
在这样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由于经常被我们本地的媒体采访、作为嘉宾参加电视节目,或者被学校邀请讲座,我在地方上也渐渐成了“名人”,生活的很体面,收入方面自己也比较满意,对此,我始终抱有一种感恩之心。
我所遇到的困扰,有点像初学六脉神剑的段誉:自己虽然学过了很多的流派与技术,但总是觉得这些东西还是别人的,没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一出手,威力无穷,咨询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可有时候却令人沮丧,面对有些来访者,我所有的“内力”似乎都被某种东西压制着,尝试了很多“招式”,但总觉无法切中要害,无法掌控进程,这种情况为数不少,
我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专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我也知道,一旦这个瓶颈被打开,我的专业生涯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找到答案,两年来,我不停的奔波于各类督导班、“大师班”,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然而,我却总是找不到方向。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之久,令我很是彷徨。
直到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车文博先生的一篇文章,车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荣格思想中的东方意蕴,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如果说弗洛伊德看出了人的心灵的混乱与紧张,那么,荣格则发现了其中的和谐。荣格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他内心深处的这种和谐美的体验。”
东方文化!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令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理解到,我所遇到的所谓“瓶颈”,就像武侠小说中经常会遇到的情节:一个初出江湖的年青人,因缘际会,体内被灌注了多家多派高手的“真力”,这些“真力”,性质不同,在年青人体内四处流窜,无法控制。最后,这位青年又因为一次殊胜因缘,修习了一本渊源深厚的名门秘笈,将体内的各家真力一一收服、“内化”,最后功力大增,独步江湖。
这秘笈,于我而言,就是这四个字:东方文化。回归到文化的背景与脉络之下,再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学理念,让我的视线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心情也立刻无比的舒畅——和谐之美!后来有一次听罗劲先生关于“顿悟”的演讲,我心中对此颇有体验。
我想,作为一个咨询师,手中当然必须先有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当然是越丰富越好,就像木匠必须要先有一套好的工具一样——但最终你能不能成为鲁班,仅有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东方文化,正是统筹这些“工具”,超越专业瓶颈的要旨所在。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感悟,如果组委会觉得有点价值,此信可以转发给各位参会同行,谢谢。
心理咨询师 张沐阳
篇10:精神
高高兴兴无惆怅,
欢欢喜喜啥都忘。
精神支柱若不倒,
健康之花永开放。
【东方文化的“和”精神】相关文章:
3.“任人为贤”还是“论资排辈”――“东方文化”下的无奈选择
4.精神
8.屈原精神
9.精神演讲稿
10.北京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