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

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

2023-06-27 08:19: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豆达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

篇1: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

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

爱与恨之间,应该还有另一种感情,至少一种,那便是漠然。

曾经以为自己爱过一个人,曾经千里迢迢孤身走天涯,只为了验证那份所谓的爱。结果,我失败了,在意料之中的失败。

这时,才猛然发觉,原来爱一个人,其实太难,要看清一个人,也太难。仅仅是网上的文字相交,实在是很清楚而透彻的了解一个人。两个人相处,有时候,即使是朝夕相伴,穷极一生,也未必能了解对方,更何况,只凭网上的空泛承诺网上的甜言蜜语?

然而,人总是要错过之后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我亦不能例外。

当时,曾经苦于为承诺所束缚,不得抽身。后来,终于明白过来,用一生的幸福去兑现一句承诺,又能证明什么?

佛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其实,陷身爱情的女人,有几个不知道这句话,每每不能回头,只是因为心中还有爱,还不肯放弃所谓的爱。所幸,我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自己,也明白他。我们之间原没有爱,有的只是迷惑。当网上的距离在现实里不复存在的时候,曾经所谓的爱情也不复存在了。于是,我终于勇敢的选择了离开。

当爱情不再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可以轻松的放下前尘旧事?

一般来说,人们总以为,非爱即恨,因爱成仇。可是我没有。

其实,恨也是一种很累人的感情。需要太多的精力太多的时间去沉湎在过去里,让自己终日闷闷不乐,终日以泪洗面,何其艰难?用这样累人的感情来恨一个人,何苦又何必?

不是看的透彻,只是一向很懒,因此,连恨也懒得了,能够省下的,何必念念不忘?何必让自己活的那么辛苦那么累?做人原本就是如此的疲惫不堪了,不是吗?

于是,爱与恨之间,我选择了漠然选择了忘记。我想要的',其实只是来自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无爱无恨,不必活的太辛苦。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愿望竟也是奢侈。身边总有太多太多的人,喜欢以侠义自居而插手别人的是非。

于是流言四起我无路可逃。

朋友说,路旁有疯狗当道,避开也就是了。

小心闪避,但还是不及,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受伤。

想要还击。朋友说,若行路上,为疯狗所咬,你能反过来去咬狗一口?

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作为女人,又有几人可以面临山崩地裂风雨飘摇而巍然不动?只是一直以来,友人都如此的希望与我,怎好让他失望?

终是难以释然,于是一狠心,让自己死了。

到底是在网上,生生死死,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死而复生,亦不会太难。大不了,改名换号,便可以东山再起,重头再来。

然而若是在现实里呢?死到底只能死一次,若死不了,还不是照样得活下去?再艰难的路,都必须勇敢的去面对,千疮百孔的一颗心,又如何去面对成千上万的伤心?

如果可以,那么,只是缘于一份从不舍弃的情。

因为我知道,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他也不会放弃我……

篇2:爱与恨之间优美散文

是否还有梦想,藏于心中。

茫然间,我们已分开数年。

我不知,这么多年,在爱与恨之间,你都那么决然。

然而,梦醒会,我都再也记不清你的`容颜。

窗外的雨,凄凄的下个不停。

想起那年晚秋,我徒步寻你一夜,穿过了西安东城的所有大街小巷。

然而,你却躲在一个偏僻的旅馆,独自哭泣。

是不是爱与恨之间都那么让人无从选择。

对与往事,我唯有默默的怀念!

篇3: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初中读后感作文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初中读后感作文

喜欢白岩松的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深邃的思想。

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本书是写他自己的,拿到手后才发现原来是《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的文字版本,跟随他的文字行走日本,能加深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书中从各个方面呈现了日本的面貌:人文、历史、生活、政界、媒体、娱乐......他在努力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书中有一句话感触颇深:在爱与恨之前,先了解。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看完这本书,对日本有了几个深刻的印象:首先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做得很好,到处干干净净,每家每户都会及时地把垃圾分类好,在固定的时间送到固定的.地点。最喜欢书中的一张图片:阳光明媚,在东京最佳的赏樱地点上野公园,盛开的樱花树下铺着野餐垫,一簇簇或家人或朋友的人群在开怀畅饮。虽然赏花的人很多,地上却没有一点垃圾,日本人都已经习惯将垃圾随手收拾好放入指定地点。我也特别希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能处处整洁干净。好在,今天在本地报纸上看到我们也要实行垃圾分类试点了,说明政府已经重视起来了,但愿能快速见成效。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老年人再就业情况,书中的章节叫“银色一族的第二人生”,我觉得题目起得特别好,其实现在我们中国的退休人员退休时也都才五六十岁,身体、精神都不错,完全有能力胜任一些不太繁重的工作,最主要的是继续工作还能与社会保持亲密度,精神会更好。不过国情不同,也许我们国家不能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给老年人,但我觉得在心理上老年人一定要有退休是第二人生的想法,即便不工作也可以做一些平时爱好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保持心态年轻。

第三个就是日本的美食,道顿堀,号称天下厨房,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要去那里。

篇4:《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

别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

——白岩松

时隔七年,《岩松看日本》再次以文字形式重现,然而,七年的时间,沙漏倒流了一次又一次,世界早已物是人非,有些过去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却带我们于文字中窥探过去点滴,为中国寻找更好的明天!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的电视访谈节目《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本,节目策划初衷,就是真正全面的了解日本,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加强大。

中日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一水相隔的邻邦,国仇家恨的敌人,合作共赢的朋友……日本之于中国,注定身份复杂。中日的往来,几经波折,几度温暖。白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日本与中国即将陷入冷战的状态下,选择穿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去了解一个我们所看不到的不一样的日本!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去看这个邻国用短短百年时间,如何创造出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只有当我们能在冷静中悟出日本的强大,中国才能更上一层楼。

日本如今留给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和态度。从靖国神社到和平博物馆,迥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供奉日本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许多扭曲二战历史的解说蒙蔽游人的世界观,右翼分子的频繁参拜,更加体现出神社的特殊性。尽管我们很愤怒,各种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但是,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用实力去说话!都说,爱与恨同时存在。在京都,就有着一家与靖国神社历史观截然不同的纪念馆。它是由立命馆大学创立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里面整理了许多二战期间日军犯下的罪行,对那段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啊,即使身处日本,你也能找到与你共鸣的同行者,他们相信,人间需要爱,人类需要和平!

看一个国家,先看民众的日常生活。走进日本,你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舒心。因为日本的街道都十分干净,日本的环保做得让人拍案叫绝。日本的垃圾处理厂随处可见,而且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舞洲工厂就是这样一个多功能的垃圾处理中心。既可以进行垃圾处理变废为宝,还会开放给人们参观,并且有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之前的大屏幕。日本环保教育从孩子抓起真的值得中国好好学习。日本人民对于垃圾分类都是十分自觉的,一周两三次,每次都会有家庭自发整理垃圾站。垃圾分类十分细致,不会存在随便乱放的现象。透过日本,审视中国,国人的素质教育还有待提高。也许,只有每个人都把这件事视为自己的责任,中国环境才能有所突破。

即使芥蒂颇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某些领悟确实比中国出色。白岩松抛开自己的国家情节,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行走在爱恨之间”,用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看日本。正是如此,我们才看到了极端右翼分子的二战史观,听到了日本多数民众理性的支持和平的心声,感受到日本引领亚洲的时尚潮流,体验到日本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白岩松是一个理智的人,他用专业的眼光看日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与责任。没错,不管我们身处哪一行业,只有用理性的眼光,才能看到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不一样的判断。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以爱国为目的出发,用敬业的态度和眼光,挖掘日本的富强密码,创造更加文明的社会。自由编成的歌,唱出我们的爱恨。让我们行走在爱恨之间,感受世界;行走在爱恨之外,审视世界!

篇5:《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

暑假期间,我读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该书讲述的是白岩松等一行人到日本进行参观,交流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科技和时尚等方面都做了了解,该书首先讲述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在政治上关系较为紧张,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较多,这也就是中日难舍难分的“爱与恨”。

第一部分先讲述白岩松等一行人参观日本的各种纪念馆、纪念碑以及公园等。经过当地的同意,对本地一些景点进行了拍摄,该书中也有许多相关插图。书中提到日本在文物保护方面做的很好,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淡薄,不少文物都流失或被毁坏了。书中特别提到令国人憎恨的靖国神社,这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的国家要富强起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从过去的屈辱的历史中走出来。

书中还讲到日本人民的生活。日本人的生活垃圾能够做到分类装置,这个对环境保护和废品回收利用都有很好的影响。书中采访道一些中年的居民,他们说到:“刚开始都不太习惯,但这是每个人的义务,是大家保护环境的责任。久而久之,大家都适应了这种垃圾分类的方式,也不会花费许多时间,都是举手之劳。”这体现日本民众的文明,这也是国人需要学习的。实际上我国公民的整体文明素养并不高。在外国工作场合都有汉字标识的告诫中国人在公众场合注意的礼仪,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书上也涉及到了日本的饮食文化和日常青年的穿衣打扮。日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普通的一碗清水面都要消费不少,就充分体现了日本是经济大国的特点。书中提到日本的穿衣打扮也影响着世界的潮流。青年们都打扮的非常时尚,与时俱进。

前往日本的一行人还感受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还参观了日本的相扑。相比我国,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有不少青年人愿意参与到传统风俗文化的发展中去。我国一些地方的民风民俗逐渐不为人所知,一些古老经典的民族乐器也少有青少年学习。这样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难以得到传承。如今,川剧、京剧等,较为著名的民族文化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渐渐开始发展壮大。

中华传统文明有许多是沿用至今的,如孔子、老子的思想,精神境界等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学习。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完善,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国家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八字精华,这是国家发展的方向,同时需要集结每个人的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篇6:《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

断断续续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第三,日本的落语,厦门的南音。书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日本的单口相声——落雨。本不懂,却忽然记起了和好友三人在厦门旅行时,一定要去寻找的厦门古老乐种——南音。同是民间曲艺演出的小剧场,虽已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却仍在变化的时代中寻找生存空间和传承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第四,饮食。关于吃,众所周知的有日本的拉面、生鱼片、抹茶,还有非常有特色的日本寿司。现在我们习惯将一些国家的食物用料理来称呼,比如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它们都具有一种将食物和器具完美融合的美感。就像书里说的,“日本的饮食是很在意仪式感的,不光在于味道,他们很注重食物的摆放和美,甚至切的薄片要用底下有颜色的盘子衬托出来。”比较喜欢关注各色各样的家居用品,最爱在淘宝上闲逛那些有特色的碗、盘子、茶杯等等,不难发现,带有日式风格的许多日常用品,已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好多女生的心头爱,而我们传统的茶具、青花瓷、漆器已经逐渐淡出生活,在年轻人眼里成为了“古董”。当然,或许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但这种美感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

第五,银色一族。千叶县的老人求职中心为不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找到重新就业的机会,开启了银色一族的“第二人生”。感觉被社会需要,是这些前来登记求职意愿的老年人最重要的理由。他们会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工作意愿,而工作人员也会尽可能地按照老人们的要求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例如:自行车停车场的整理、公园清扫、垃圾分选、园木修剪等一些轻体力劳动,把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同时还能增加点收入,便成为了更愉快的事情。老龄化的问题每年都提,要不要延迟退休日期成了多方专家争论的话题,其实,我们也不妨尝试这样的办法,让愿意工作的老年人继续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继续发光发热,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合上书,仿佛跟着笔者的足迹粗略的游览了一遍日本,东京的樱花、京都的街道,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在脑海里。而不可忘却的历史也会像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里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深深映在心里。

篇7:《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我阅读的白岩松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岩松看日本》系列节目的文字版本,时隔七年,再版。我正处于大学阶段,对于这些政治经济什么的,总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现在,慢慢地开始接触,接触中总会产生些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方面的日本,同时也看到了亟待发展的中国。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之前才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每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我很感谢这本书,感谢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们,给我们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了解日本。透过他的语言,摄像,照片,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这不单是了解一个国家那么简单,正如书里所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日本来照照我们自己。

白岩松说,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中国人对日本人总怀有着爱恨杂交的情绪。

通过这本书,看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这样我们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取并把有益之处及时运用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

篇8:《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

本人很喜欢白岩松的作品,他写的书我都有去读,去思考。白老师作为一个媒体人,用犀利的文字去记录去思考,但是这本书,说实话,我有些失望。

这本书给我感觉就像我们小时候写的流水账式的日记,通篇记录了白老师在日本的所见所闻,靖国牲社,和平博物馆,神风特工队,日本政要,明星等。我之所以喜欢白老师的书,原因之一就是书中有他的思考,在媒体圈摸爬滚打几十年,对人生,对朋友,对家人,对身边的事等等,白老师都有其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更多的是像把问题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日本很多地方中国比中国要好,值得我们理性的去学习,不能被所谓的爱国蒙蔽了双眼,这就是白老师所表达的爱。日本政要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接二连三的参拜晋国神社,不可理喻的这种对历史的践踏,这就是白老师所表达的恨。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怎样去面对日本,怎样在爱与恨之间行走,我想这就是白老师所留下的思考。

通篇貌似只有序言的部分算是白老师的评论吧,其中只有一段话我是比较认可的。日本历史以来就是个傍大腿的国家,过去中国是老大,日本就傍中国。现在美国是老大,日本就傍美国。所以中日关系的关键在于中国,只有中国真正意义上强大了,中日关系才能破冰或者说融冰。

这让我想起个笑话,说日本不会向两个国家道歉。一个是中国,因为即使你不道歉他们也会买你的东西,二是韩国,即使你道歉了,他也不会买你的东西。

其实把问题抛给读者不是什么坏事,可能是喜欢白岩松的缘故吧,对他的书都报有很高的期待。

【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相关文章:

1.日记400字 师生之间

2.日记200字 心情

3.伤感心情日记

4.舍不得心情日记

5.手推车心情日记

6.七年级心情日记

7.咖啡心情日记

8.逃离心情日记

9.面具心情日记

10.红包心情日记

下载word文档
《爱与恨之间心情日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