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书评:《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
“荼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巨婴国》书评:《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巨婴国》书评:《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巨婴国》书评:《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
《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
《巨婴国》被禁,淘宝一搜还能买,下单一本。
上礼拜咳嗽,编码缓了缓,看了起来。
1
这本书为什么被禁?
看前几章,我的内心是极不舒服的。
从国人好吃,什么事都经过嘴来体验,就断言:国人停留在口欲期(印度还在中阴身)
中国文化的实质都在找妈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批判集体主义
批判中国式好人
批判孝道
批判我们冷淡疏离的家庭关系
……
正巧和在美国读临床心理学的朋友一起晚餐,聊到这本书。
朋友听我转述,提出一连串的质疑: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旧的精神分析理论,容易误导大众。
口欲期推论至整个民族,会不会太以偏概全?
武老师的各种理论,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了吗?
武老师引证了那么多的病人事例,得到病人同意了吗?改编过了吗?会不会导致病人不适?
文中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武老师和病人远程治疗时,感觉自己幻化成大黑虫。神乎其神。
朋友解释说:好的心理咨询师是极其敏感的,可以先于病人,感受到他 | 她的情绪起伏变化。
所以:
武老师感觉自己变化成大黑虫,然后病人看到大黑虫 的顺序不完整。
正确顺序,应该是:
病人内心恐惧→武老师感知到→武老师先于病人感受到大黑虫→病人看到大黑虫。
书中先后关系混淆。朋友的观点,代表了部分学术界的看法。
后来到知乎一搜,很多心理学专业人士,都对《巨婴国》提出了质疑。
是因为这些原因下架了吗?不得而知。
继续看还是不看,这是个问题。
因为强迫症,同时也想看看武志红老师10多年来,心理咨询的案例。带着质疑,继续看了下去。
2
这本书讲了什么?
武志红老师说:国人还停留在口欲期,不仅是口欲期,而且是0~6个月前的共生期。
心理特征如下:
共生
觉得自己和妈妈构成一个共同体,觉得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全能自恋
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偏执分裂
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
共生心理,催生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大家共生在一起,统一思想,反对独立,没有界限。
集体主义,催生了中国好人,牺牲小家为大家,牺牲小我为大我。所以,个人就被忽略了,被压抑。
中国式好人,掩盖了一个大真相——婴儿都想做为所欲为的龙。
当这条龙做自己时,就想全能自恋。
转而想管别人时,就变成了绝对禁止。
孝道的根本,是成年巨婴得找人共生,同时因为全能自恋,希望有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
法家儒家,其实都是为了压制个人全能神自恋,转而压抑人,弱化人。
全能自恋,是国人各种问题的核心。
最后,武老师建议:
我们应该拥抱我们内心的这条中国龙,将它的活力,展现在这个世界上。
同时也要驯服它,驯服的力量来自爱与链接。
只要一条龙,能真切地与另外一条龙,建立真实而饱满的链接,它就被驯服了,变成了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禁闭了这条龙的中国式好人,是一个假人。
一环扣一环。
3
社会文化中巨婴的影子
这本书还是震撼了我。有些观点,之前没想过没接触过,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比如:
中国人的感情模式都是在找妈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
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是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所以相对更匮乏的女人们,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
所以萝莉找大叔这种事情,在西方是偶尔出现,在东方则成了常见现象。
紫禁城和大母神
中国家庭中父亲普遍缺席,那么,父亲去哪儿了?我想了想回答,或者高高在上如皇帝,或者被阉了。
普通的男人们,被压制性的权力体系吸走,家中就剩下母亲与孩子。而在家的男人们,常常也如皇宫中的阉人们一样,“不存在”地存在着。
皇宫中一直是母因子贵。这也是无数中国普通家庭的集中写照。
男人们构建了社会权力体系,成为体系中的砖瓦。而女人们则需要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才能不被权力体系抛弃。特别是,她得为这个体系做贡献——生儿子。一旦生了儿子,一个女人作为生育机器的价值就被确立了。
可以说,社会体系中,如政府、公司,常是男权体系,由帝王般的大家长掌权;家庭体系中,常是大母神掌权,即由一个过于情绪化、什么时候都要说了算的女人掌权。
女鬼、女妖与无欲男
玩怨恨的,是女鬼(《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为了爱恨情仇捅破天的,是女妖(譬如《白蛇传》的白娘子)。在小说和神话传说中,中国男人的经典形象,是柔弱书生与和尚,和尚有时也柔弱,如唐僧,有时则是圣僧,具备非凡本领。
在我的理解中,男人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权力体系,而体系的设计是想灭欲,所以男人面目不清,失去了活力。女人被排斥在体系外,她们反而因此留住了生命力,但不够人性化,于是为妖,如被伤害,就有了怨,于是成鬼。
书生和女鬼、和尚与妖女,构成了中国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妖女与无欲男,这种搭配比比皆是。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如金庸的郭靖与黄蓉、殷素素和张翠山;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兄弟;如白娘子与许仙。
男人被绝对禁止性的权力体系压制得不能动弹,于是被动,而女人倒可以主动。
哪吒与悟空
哪吒与李靖,孙悟空与佛陀,直接构成了这样一对矛盾:为所欲为的孩童——实为婴儿(本我),和绝对禁止性的父亲(超我)。父亲就是来镇止孩童的全能自恋的,孝道社会也和父亲一起来做这件事。
还有很多,比如:
为什么中国的女人脾气往往比较大?
因为自恋型暴怒。
为什么外面的人觉得他很牛叉,但是家里人都很讨厌他?
因为集体主义,他牺牲小我为大我,自我和家人都被压抑等等。
武老师很善于贴标签,通过这一个个标签,我大脑植入一些弹窗,开始审视、开始觉知父母辈的一些现象,并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找寻我们身上巨婴的影子。
4
巨婴的标签贴不贴?
但是,我的内心还是存在这样的质疑:
我们的问题真的可以归结为:
我是巨婴,或者他/她是巨婴吗?
或者我们都是巨婴吗?
会不会太偏颇?毕竟这些推论是缺乏科学手段检验的。
贴“巨婴”标签,会不会让我们对很多问题粗暴套用?而失去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可能。
”标签效应“:精神科中,与心理疾病相关的名词都会变成患者的标签,令患者更无力对抗,而更依赖医生和药物。
而现代心理治疗推崇”叙事治疗“:把标签从人身上移到问题、情绪本身,帮助患者把人和问题/情绪隔开。比如:从”你是一个xxx患者“变成”这些负面情绪/行为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5
后记: 积极意义
《巨婴国》里面的极端例子、分析、推导让人很开眼界,也让人反思。
武志红老师对很多心理咨询案例、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围绕“巨婴”的观点,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让我意识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 启动了我对这些现象的觉知。
一个朋友,高中时抑郁症,亲朋好友都不理解,“你父母健在,衣食无忧,考上了七中(重点中学),前途无量,还想东想西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朋友如身处人间炼狱。 后来到北京求学,求医,药物干预,方好。
《巨婴国》里面多次提到,建议大家在经常性情绪失控时,积极求助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积极治疗。时至今日,我们对心理治疗,还普遍存在误解;心理治疗也不算发达。武志红老师的建议,有很积极的意义。
篇2:《巨婴国》读后感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篇3:《巨婴国》读后感
其实从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篇4:《巨婴国》读后感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篇5:《巨婴国》读后感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篇6:《巨婴国》读后感
提醒一下还暂未购买此书,或像我一样刚买完就后悔的朋友:如果你在看这本书时,对作者和此书有一个更合理的定位,会感觉好很多:此书不是专业心理学著作,只是谈谈他个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许多是偏激的)――从他做心理咨询接触案例的观点和角度。
它更像是一本微信公众号文章集锦,作者把之前写过、想过的,分类归集,然后在开头的第一章给这个“集锦”戴了个理论的帽子。但这个理论帽子戴的水平比较差,以偏概全时有发生,总认为几个极端或神叨叨的例子就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另外总拿电影、动画片的事儿做举例说明自己观点,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心理学家所为。作者的信条是“大胆的假设”,但没有“小心的求证”,另外再加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绝态度,总让我觉得他讲的太言过其实,有种想揪其衣领的冲动赶脚。
也因为是这样类似“集锦”的构成,各章节之间只有相关度,但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样的观点和论据反复地多次出现,我认为如果从提出观点,并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展开讲述的话,此书厚度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叫做《我身边的世界:巨婴国》。这样,读者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毕竟每个人所认为的世界,都主要是他自己看到的世界,人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大家也可以谅解。
期中也确有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角度,有时间也可以看看。不过,总体上来说,如果你个人心智正常,身边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亲人朋友,那么你读起来可能比较难找到什么共鸣。
惊喜之处是:你会常常被作者所举的例子或作者自己观点的“神逻辑”逗乐,也着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权作一笑吧。
篇7:《巨婴国》读后感
今天用很快的时间阅读了《巨婴国》,讲了一个人对于中国社会人性的看法,不能说是对或是错,只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上还算清晰流畅。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察社会及人性,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西方思想的延续,但是有自己观点并且勇敢去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从人性角度上去理解的话,中国社会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几千年的集体主义不能说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益处,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使得人类这个物种顺利存活下来,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个体似乎脱离集体也能很好的生存,尤为明显的就是依据互联网生存的群体。
集体主义,这个曾经的宠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桎梏个人的一把枷锁了,作者是从家庭成长、个人心灵健康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资源极度丰富,但是心灵日渐贫瘠的时代,自由、个性、自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是要走向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的,虽然会受到出身或是形势的局限。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是,人性的力量本身无对错,只要社会家庭给予包容、理解、爱,至少就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人本身也能活的很快乐。而这也和我之前的感悟相一致,以前以为人的价值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要成为像树一样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但是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想法抹杀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个性的成分,人活着,是为了自我更好的体验,不管是人性体验、社会体验、性体验、事业体验等,所以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其中的一部分,而胸怀这样的态度,人生便是充满乐趣的。活着很短暂,好好度过。
【《巨婴国》书评:《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相关文章:
2.巨婴国读书笔记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