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明的成语故事
“早睡戒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关于孔明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孔明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关于孔明的成语故事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篇2:孔明叹
高卧隆中时,你年方弱冠,在那个波诡云谲、纵横捭阖的历史流转中,守侯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你,坚信自己有管乐之才。可是汉末群雄中,为何你就单独选择了刘备呢?你说你不求闻达,是真的吗?一个有着绝代才华的青年才俊,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一个志存高远的英雄,又怎么不趁这乱世,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但是刘备寄人篱下,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你追随他,无疑是冒很大的风险的,然而你还是出山了,而且一去就是二十七个春秋。是因为刘备对你的知遇之恩吗?我想是的,你一定是被他的诚意感动了,在那一句声泪俱下的“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下,你就选择了一生的事业,用尽你生平谋略,去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
你的选择是对的,从以后的三国鼎立之势就可得出,刘备确实不愧为一位明主。你也确实不愧有管乐之才,不仅慧眼识人,且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是未卜先知的最好写照。
此后,又值刘备兵败,被曹操追得无立锥之地。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过江相劝,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你羽扇轻挥,谈笑间墙撸灰飞烟灭,从此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随后,你又为刘备借荆州,收二川,从而使寄人篱下的刘备,发展成为跨越荆益两州的霸主。这一切,来得是多么艰辛?可是悲剧,也正在拉开帷幕。
篇3:孔明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乃战略失误吗?
——读《龙之魂》札记
闲暇之余,于书栏上览毛泽东的历史笔记解析《龙之魂》,书中毛泽东自成一家,反叛历史定论,挑战史学权威,他认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维持会长,窃国大盗新王莽是代表农民,荒淫暴君殷纣王是开拓功臣,千古绝唱隆中对实乃决策失误,荆州,这座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地盘构成了蜀汉政权不可克服的战略缺陷。
毛泽东认为蜀国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孔明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固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可身卒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就是史学上堪称极品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从图中原”的隆中决策。毛泽东指出这个战略的缺陷就在于使本来有限的刘备兵力又分散了。刘备占据荆州后,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让关羽守荆州,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后来,刘备占了汉中成都之后,诸葛亮又长期领兵经营汉中,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遥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起兵伐吴,大败而归。至此,蜀汉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诸葛亮无论多么能耐,亦无力回天了。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因此从征伐割据的战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种以攻伐守的防御战略;从战术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军进攻,用兵方法缺少变化,过于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战略。《项籍》中苏洵亦言:“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孙吴之力巧夺荆州,以此结束了刘备流连忘返,寄人篱下的悲惨流寇军事生涯。刘备若不得荆州,无立锥之地就无从谈得益州,璋州等地;若刘得益州后而不让关羽守荆州,而让“二分兵力”合为一处,这虽然符合了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但荆州乃富庶之地, 实乃粮食补济和后勤供应的重要基地,若弃之,实如毛骂宋襄公般“蠢猪似的仁义”,不要荆州的上上策, 即与东吴交换一块与蜀汉相邻的土地,而若大一个荆州,从社会经济而论,益川地的粮食单产量岂可与荆州相比肩耶?待天下有变, 则令一上将出祁山,一军出荆州, 这就突出了荆州对刘氏图取中原的重要性,孔明的防御战略是攻击性的,孔明所想的出必不是合兵一处再图取中原,而是以祁山之敌击之,而荆州兵为现在所谓的“预备役”吧,荆州兵以荆州民众养之,亦不需成都忧虑,且进兵时还可以互为犄角,彼此牵制中原兵马,然后再会师于曹操魏之地, 也或许如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区引向敌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云长都督荆襄九郡事,“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友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徒许都以避其锐。”史载:“却说关公擒了解于禁,斩了庞德,威名大震,华夏皆惊,聚方武商议曰:‘孤素养知云长智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徜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由史可知 ,云长守荆州时曹操魏政权的统治中心亦构成威胁震摄,完全达到了当初诸葛孔明的战略构想,而云长之大意失荆州,才是蜀汉政权沦为悲剧导演的真正因素。
篇4:孔明隆中对读后感
关于隆中对读后感写作,我认为应该侧重在隆中对对于刘备,乃至对于整个三国时代的影响。首先谈谈我对与隆重对意义的认识,《三国演义》里,全书的分界点很明显就是在隆中对与赤壁之战,隆中对为刘备展示了一幅三分天下的蓝图,赤壁之战则真正使这份蓝图的实现成为可能,隆中对之于三国演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一段是对于之前故事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则决定了后面故事的发展,纵观三国全文。
篇5:孔明的歇后语
关于孔明的歇后语
西城楼上的孔明――――嘴说不怕心里惊
五丈原孔明逝世――――一代人杰升天
事后诸葛亮――――人人会做;瞎能
事后的诸葛亮――――人人会做
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糊里糊涂
刘备三上卧龙冈――――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请诸葛亮――――思贤心切;三顾茅庐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对诸葛亮――――无话不说
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孔明张嘴――――计上心来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孔明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孔明擒孟获――――抓了又放
孔明七擒孟获――――服了为止
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自吹自擂;自吹自嘞
孔明哭周瑜――――各怀心腹事;虚情假意;假慈悲;要买人心;假动情;假好心;邀买人心
孔明借箭的.天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孔明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给周瑜看勃―自有妙方
孔明的计策――――神机妙算
孔明弹琴还仲达――――好沉着
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
孔明拜诸葛亮――――自拜自
孔明拜斗――――自知要死了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了
孔明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跟诸葛亮学的本事――――能掐会算
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隔着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隔着门缝看孔明――――瞧扁了英雄
隔夜孔明――――过时话;假强
属孔明的――――见识不少
渚诸葛亮用兵――――出奇制胜;神机妙算;虚虚实实;神出鬼没
诸葛亮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要丑――――不知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鲁肃上了孔明船――――尽办糊涂事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孔明用计――――神机妙算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篇6:孔明告诉我作文
孔明告诉我作文
在我心中,孔明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但他的失败也告诉着我们做人的道理。
有人说,蜀国的灭亡是因为刘禅无能。有人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他们认为“成也孔明,败也孔明”。因为孔明实在是"管的多”,独掌大权,才导致刘禅不学无术。我的观点与后者略有差异,我认为孔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懂得审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做到“知己”,他输了。
他的事迹诠释了什么叫做“知彼”,他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上演了草船借箭一场好戏。他看出了魏延有造反之心,死前留下锦囊给姜维,最后除掉了魏延。这样一个人才却没有审视好自己,没有“知己”。刘备第三次顾茅庐,孔明向刘备道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战略蓝图,刘备自然心服口服,认为孔明是个人才。但读了《隆中对》后发现,在外苦等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并不服气,还是刘备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才停嘴。而孔明在一旁什么也没说,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竟有一种他们并不服气的感觉。孔明日夜为蜀国操劳,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切身为蜀国的将来做打算。因为他没有培养出一个称职的君主,没有找到和当年五虎将同样英勇的将军,即使是自己的徒弟也没有得到他的毕生所学。他没审视自己,没有审视自己为蜀国的将来留下了点什么,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光复汉室。
孔明的智慧也算得上前无古人了,即使是他,没有审视自己也会失败。那我们呢?没有他的那种智慧,又不懂得审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成天趾高气昂,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不会显得很可笑吗?
还是那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信息社会,“知彼”容易得多,那么“知己”呢?就像写卷子,一个题目读完后没有一点思路,五分钟后还无法下笔,你却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写的出来,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我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初中数学老师给的评语是――一百一十分的能力,一百二十分的心,最后一百都不到,典型的眼高手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会审视自己,才能在今后面对人生挑战时,“百战不殆”。
【关于孔明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孔明的歇后语
2.颂孔明作文
10.鲁肃上孔明的船歇后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