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交流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等重要
“nono22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商务交流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等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商务交流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等重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商务交流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等重要
商务交流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等重要
商务交流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言语交流(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两者在使用时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很重要的。
People in business communicate in various ways: face-to-face talks, informal group discussions, seminars, conversations on the phone, writing in letters, memos, and reports. All this is referred to as verbal communication, or communication that involves use of word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does not rely on words, but rather on people's facial expressions, the way they dress themselves, and how long they keep a visitor waiting, etc. Undoubtedly,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both typ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to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because they may exhibit an image of courtesy, friendliness, sincerity, and efficiency, which i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s well.
商务交流中人们通常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沟通:面对面的对话,非正式的集体讨论,研究会,电话交谈,书信往来,备忘录,报告等等。这些都是指言语交流或者说涉及到话语的交流。另一方面,非言语交流,不依靠话语,而是依靠人们的面部表情,穿着,他们让来访者等待的时间等等。毫无疑问,两种方式中的.有效交流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同等重要的,因为他们能够展示礼貌,友好,真诚,效率的形象,而这些对个人和组织都是至关重要的
篇2:面试非言语交流技巧
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同时使用有声语言、副语言、体态语三种手段进行着交流,也就是说:表达:语言十副语言十体态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交际过程中,35%的信息通过言语传递,65%的信息由非言语(语言、体态语)来传递,由此我们对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可略窥一斑。
言语在人际沟通中起着方向性与规定性的作用,而与有声语言相结合的副语言、体态语言则传达着比言语丰富得多的内涵,可以准确反映交谈者的思想和情感(有时甚至是言语难以表达的东西),并起到了支持、修饰言语行为的作用。
在面试中非言语交流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起到辅助表达、增强力量、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可以促进考生与考官间的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的得体使用,是考生面试成功的重要手段与技巧。
副语言在面试中的使用,包括嗓音、声调、节奏与语速、重音等。它有助于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并影响考官对考生的评价。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将一段考生与考官的应答的录音中考生的话作技术上的处理:提高或降低音调,减慢或加快语速,但不影响声音的其它品质,如响度等。然后让被试者听这段录音并对考生做出评价。结果,高音调的声音的考生被认为是软弱、不大真实,较神经症,而说话慢的考生被认为是冷漠、被动、不太可靠。
这样副语言做为考生内在气质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将不知不觉“泄露”考生的思想修养、思维能力。心理状态、人格特点等要素。
除了本色的的声音外,人还有经过修饰的声音。做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考生必须能够控制、驾驭自己的声音,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声音――在面试中使用经过修饰的声音,在语言的清浊,语言的顿挫、语调的抑扬、语感的好坏上下些功夫,塑造一个“声音形象 , 一般来说面试中考生应注意:
音调适中,不可过高或过低;
声音浑厚,但不混浊;
有节奏感,不单调;
这样的声音会给考官留下精明能干,心理素质好的印象,为面试成功铺平道路。
考生同时应该避免:
音调过高,给人以不成熟和情绪冲动的印象;
尾音过长,声音太弱,给人以不肯定的感觉;
语速过快,让考官难以深入理解并减低考官们对考生的重视程度;
发出呼吸声,给人不稳重的感觉;
粗声粗气或另一个极端:尖锐刺耳,会给人以粗俗之感;
语调末尾上升,表明了考生的信心不足;
声音颤动(有时因呼吸不规律造成),让考官误认为你紧张或羞怯;
语速过于缓慢,让你显得毫无生机和压抑;
语调呆板,声音沙哑,将减弱考生的说服力;
用鼻音说话或哼声,会让考官觉得你傲慢、冷漠、缺乏诚意。
篇3:岳晓东:心理咨询的非言语交流
心理咨询过程当中既有言语的交流,也有体语的交流,咨询师不可无视体语信息的重要性,这通常包括眼睛的交流、表情的变化、坐姿的调整、服饰的改变及某些小动作的表现等。咨询师也要注意自身的体语信息,不要给人以分神、邋遢、萎靡不振的印象。咨询师要善于在对话中捕捉体语交流的特殊信息。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心理咨询场合下的交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除了直接的言语和体语交流之外,房间的布置,家具的颜色,画像的摆挂,阳光的投射等等o都在传达着无声的信息。
——《林登街5号》《登天的感觉》 第18页
有的时候,心理咨询的体语交流要比言语交流还重要。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心理咨询是人心灵探索的历程,旨在使来询者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隐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反省自己的思想。所以o心理咨询场所的安排与布置o首先要给人以安全、祥和、舒适及充满生机的感觉。
——《林登街5号》《登天的感觉》 第18页
心理咨询o就是要给人提供这样一片心灵的净土,其房间的布置o应该充分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让来者一进到屋内o就感觉放松、解脱,就想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不平与烦恼,就想不断地再回到这间屋子里来,
——《林登街5号》《登天的感觉》 第19页
心理咨询条件下的言语表述与交流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言语表述与交流。它要求人们在听话时全神贯注,积极反馈,说话时高度简洁、概括、且有的放矢。咨询沟通最忌讳听话心不在焉,说话言不由衷、令人对心理咨询不摸边际,无所适从。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心理辅导是全方位的思想交流,辅导者的言语、衣着、眼神和房间布置都在传达着无声的信息,都可以给来询者带来某种舒心或不舒心的感觉。而来询者对辅导者的感受,也是整体性的、言语交流只是其小一部分。所以,怎样在辅导过程中,向来询者传达出希望、祥和、生机勃勃及不屈不挠的信息o是每个心理辅导人员深入思考的问题。
大家千万不要低估了心理辅导中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它可能正是辅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158页
心理咨询探讨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如同演唱会强调气氛的渲染一样。每一个情景、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谈心理咨询形象设计》(2005年12月18日)广东新世纪教育培训中心专题报告
篇4: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
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与其利用有很大的关系.各种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恰当运用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作 者:陶莎 尹宁宁 杨洁 TAO Sha YIN Ning-ning YANG Jie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50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0(12) 分类号:H3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外语教学 英语课堂篇5:公务员面试教程:第四章第六节面试中的非言语交流的技
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同时使用有声语言、副语言、体态语三种手段进行着交流,也就是说:表达:语言十副语言十体态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交际过程中,35%的信息通过言语传递,65%的信息由非言语(语言、体态语)来传递,由此我们对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可略窥一斑。
言语在人际沟通中起着方向性与规定性的作用,而与有声语言相结合的副语言、体态语言则传达着比言语丰富得多的内涵,可以准确反映交谈者的思想和情感(有时甚至是言语难以表达的东西),并起到了支持、修饰言语行为的作用。
在面试中非言语交流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起到辅助表达、增强力量、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可以促进考生与考官间的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的得体使用,是考生面试成功的重要手段与技巧。
①副语言
副语言在面试中的使用,包括嗓音、声调、节奏与语速、重音等。它有助于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并影响考官对考生的评价。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将一段考生与考官的应答的录音中考生的话作技术上的处理:提高或降低音调,减慢或加快语速,但不影响声音的其它品质,如响度等。然后让被试者听这段录音并对考生做出评价。结果,高音调的声音的考生被认为是软弱、不大真实,较神经症,而说话慢的考生被认为是冷漠、被动、不太可靠。
这样副语言做为考生内在气质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将不知不觉“泄露”考生的思想修养、思维能力。心理状态、人格特点等要素。
除了本色的的声音外,人还有经过修饰的声音。做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考生必须能够控制、驾驭自己的声音,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声音——在面试中使用经过修饰的声音,在语言的清浊,语言的顿挫、语调的抑扬、语感的好坏上下些功夫,塑造一个“声音形象, 一般来说面试中考生应注意:
音调适中,不可过高或过低;
声音浑厚,但不混浊;
有节奏感,不单调;
这样的声音会给考官留下精明能干,心理素质好的印象,为面试成功铺平道路。
考生同时应该避免:
音调过高,给人以不成熟和情绪冲动的印象;
尾音过长,声音太弱,给人以不肯定的感觉;
语速过快,让考官难以深入理解并减低考官们对考生的重视程度;
发出呼吸声,给人不稳重的感觉;
粗声粗气或另一个极端:尖锐刺耳,会给人以粗俗之感;
语调末尾上升,表明了考生的信心不足;
声音颤动(有时因呼吸不规律造成),让考官误认为你紧张或羞怯;
语速过于缓慢,让你显得毫无生机和压抑;
语调呆板,声音沙哑,将减弱考生的说服力;
用鼻音说话或哼声,会让考官觉得你傲慢、冷漠、缺乏诚意。
②表情
考生在面试中,应有意地纠正有碍于交流的面部不良表情,并塑造具有感染力的交际面庞,赢得考官们的认可。
恰当的面部表情,是建立于考生的乐观、豁达、自信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上的,但通过一些技巧的掌握,考生有意识地加强气质的锻炼,增强心理调控能力,是能够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语言灵活自如地“说话”的。
研究表明,表情语言的交流中,嘴部与眉毛的形态含有最大信息量。考生明白这一点就终于能明白:原来只要我们表露出恰当的嘴部与眉毛形态就可以了——这就是微笑的秘密。
当然,考生在快乐,高兴的时候心会自动地、轻松地微笑的,但在考场上除了与自己内心情绪相一致的真实的微笑之外,考生还应积极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用得体的“假笑”向考官表白自己的热情,积极友善和尊重。“假笑”只是指与自己情绪不一致的笑容,这种对自身交际形象的控制,同样是一种涵养和素质,不应认为是虚伪。
考场中应该有的掩饰的笑有这么几种:
在内心平静却必须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或者需要对考官的言行表示积极的响应时,考生们可以使用模仿的微笑;
在考生自己心中情绪低落但力图掩盖时请使用掩饰的微笑;
在考生有些过于兴奋,喜形于色时,请使用低调的微笑;
对自己过去坎坷经历表示不在意或对考场上偶然的失误表示歉意时,一丝苦笑就是最好的言语; 在考场气氛常活跃时,考生也可对自己或考官们的一句幽默的话,发出轻松欢快的大笑。
考场上考官们不愿意看到什么样的笑容呢?
有的考生一副冰冷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考官们也只能感到隔阂;
有的考生硬挤出一副“皮笑肉不笑”.对于这种应付差事的笑,考官们只能表示遗憾;
有的考生的笑,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你的真诚在这种笑里面虚无缥渺;
有的考生笑容夸张,脸部成了“运动场”眉毛、鼻子、嘴巴动作极大,使考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你的哑剧般的表演上;
有的考生笑得小心翼翼,不小心地笑出一声,会把他自己吓一跳,也让考官们吓一跳;
有的考生笑得谄媚,让考官不自觉地端起了架子;
有的考生同一张面孔,表情却打起架来,嘴角掏出笑意,眉头却皱着。
等等,这些都是比较表面的、明显的,是技巧笨拙的笑。
微笑的保持时间一般只能维持4~5秒。
③体姿与动作
体姿在面试中的有很重要作用和意义 。
体姿可以伴随语言对其内容做形象的说明。例如考生掩饰自己因紧张而出汗时说“真热”同时用手擦一擦额头。
体姿还可以表明考生的态度,如倾听考官说话时微微欠身以表示谦恭有礼;用耸肩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用点头表示自己的注意倾听(小心:有的考生对考官的话不住地点头,会让考官以为他不耐烦,想讲话了)。
当考生情绪变化时,他的体姿还可能以“转移”的作用维持情绪的稳定,如紧张时不停地用手往上推滑下的眼镜架;说漏嘴时赶紧用手掩嘴;有时还可能在说错话而考官未发觉时长吁一口气,暗自庆幸。这些体姿与动作,考生一般应尽量避免。
如何正确地运用体姿?
首先,使用体态语要与考生的身份角色相符。考场上可以使用的体态语考生可以用,不合适的体态语考生应避免使用,如向考官做抱手礼,或对考官做飞行员式的手礼表示谢意。这些生活中的体态语和动作不应该出现在考场上。
其次,体态语的使用要把握好度。大幅度的手势,太夸张的姿势,频繁地点头,会给考官造成不稳重的印象。
再次,体态语的运用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要符合自己的个性气质。如考生刚健、热情、活泼,则可以使用幅度大的手势,数量上也可稍多一些,体姿也可以“动作”大一些;而内向、文静的考生就可以表现自己的动作轻巧、身姿优雅,手势语则用一些象征性的就够了。至于手势语少而精、动作舒展,就应该是那些沉稳平实的考生进行体态表达的要点。
最后,体态语的使用应该自然大方。生硬的体态语和与语言内容不一致甚至冲突的体态语最好不用。
④目光
考生与考官的目光沟通,除了一些非言语信息的交流外,更表达了考生对考官的尊重以及对考官说话内容的注意。
为什么目光在交流中可以起到这么多作用呢?
人际交流中存在着一个“看——喜欢”原则,就是指:人们喜欢谁就会对谁多看,而交际中多看对方的人会容易被对方接受。
同时眼神的交流中又存在一个回报现象,就是人际交往中交往的一方对另一方注视时间长,则另一方反过来也倾向于多注视这一方。
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运用“目光语言”。交谈中目光的注视有两种:一种是单向的,考生应主动积极地注视考官;另一种是双向的,就是说在考官注视考生时,考生积极予以回报,保持与考官的目光接触。
考生与考官保持目光接触的时间怎样掌握呢?社交礼仪一般告诉我们,长时间盯着人看,尤其是对陌生人很不礼貌的。当然考场上考生与考官的角色就要求二者要尽可能多地进行信息交流,但考生若长时间看着考官,也有些唐突,会造成考官的防御心理。
面试期间的目光交流量很难定个标准,它和交谈话题、交流的融洽程度、面试类型、考官的人数都有关系。这里可提供一组数字供考生参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交际中每个个体在倾听期间会有75%的时间在注视对方,而在谈话期间他们会有41%的时间在注视对方。另外,平均每次目视的长度是2.95秒,而每次相互对视的长度是1.1秒。
特殊情况下,如考生与考官所谈话题较敏感(例如工资待遇),或双方交流不顺畅以及交谈遇到障碍时,双方的目光接触可能会减少,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面试考场上的目光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光注视的方式。
考生可以在面试开始时,将目光停留于考官的双眉之间或鼻尖,既显出你的坦诚、不卑不亢,又给考官留下你表现郑重、严肃的感觉。
在面试进行到后期,考场气氛融洽时,考生可用目光笼罩住考官的面庞,即将目光放虚,注视着考官的脸等头部轮廓之内,这样会给考官以自然、舒服、轻松的感觉,有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
在考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也可采用虚视,以表现自己的认真、努力和机敏。
当考官为多人时,考生需要用环顾的方法,照顾到“全视野”内的考官,以使每个考官都感受到你在同他说话,满足他们要求注意和尊重的心理,并提高他们对你的兴趣。环顾应该是视线有节制地流转,既不能将目光滴溜溜左顾右盼个不停——给人以心不在焉或目空一切的印象,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让目光机械地往返回转,显得十分生硬和呆板。
考生除了把握住自己的注视方式外.还需要观察考官的目光,并对其做出灵敏的反应。如一位目光始终游离于别处的考官,突然目光注视你,那么考生在捕捉到这个信号时,就应该主动与其保持接触,做出期待与其交流的样子,以促进考生与考官之间的融洽。
其实更多的时候,考生的目光是结合表情、动作等进行交流的,如:考生头略微倾斜,与考官目光接触,以表示自己对其说话内容的注意和感兴趣;考生下颌微扬,注视考官,表示期待听到考官的提问等等。
总之,善于使用非言语交流的方法和手段一定会在很大程度帮助考生去争取面试的成功。
篇6:委婉不一定是语--试论非言语隐喻与非言语委婉
委婉不一定是语--试论非言语隐喻与非言语委婉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是可以脱离人的自然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思维手段,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词语表达形式.因此可以认为,人们时时处处都在进行隐喻,包括使用言语隐喻和非言语隐喻.我们在本文中想进一步说明,至少“委婉”也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和词语表达形式,它也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样也存在着“非言语委婉”.
作 者:陈道明 Chen Daoming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6(2) 分类号:H030 关键词:隐喻 委婉 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篇7:早期教育,父母与孩子交流更重要
早期教育,父母与孩子交流更重要
他们随处可见:烦恼的父母拉着他们的小不点去上汉语课、体操课或古典小提琴课。在家里,他们在儿童室放了各种“教育型”玩具。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充分利用人生最初的三年,在此期间大脑构造的重大变化会决定小麦迪逊或小马修有朝一日能否考上常春藤名校。不管怎样,这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在外界的引导下接受的观点。只可惜,这一切也许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由于记者苏珊格雷戈里托马斯称之为的“幼儿产业情结”,父母们对名字里有“爱因斯坦”或“天才”字眼的玩具着了迷。在托马斯的新书《买,买,孩子》里,她解释了卡内基基金会在1994年出于好意发表的报告如何引出针对孩子父母的巨大营销努力。这份题为《起点》的报告利用神经系统科学理论证明,提供更多由联邦拨款的婴幼儿服务是有利的,该报告称大脑在子宫内以及在人生第一年的发育“要比我们以前认识到的更快、更全面”。尽管这种科学理论事实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而且肯定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玩具或录像能够使小孩变得更聪明,但这篇报告使全国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早期教育上了。
这篇报告还启发了一个不大可能的参与者――演员兼导演罗伯雷恩。他发起了一场运动,旨在说服父母和决策者相信,应当在早期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金。雷恩认为,关注“0至3岁阶段”可能会消除许多社会弊病:早孕、吸毒,犯罪。他找到了一个热心的盟友――希拉里克林顿,后者于在白宫召开了儿童早期发育和教育会议。会议召开前,《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都就这个主题进行了重点报道,美国广播公司在黄金时间播出了特别节目。托马斯写道,这次受到媒体广泛报道的会议为普及“窗口”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一个关键的“窗口”会在3周岁时关闭。这次会议还说服各州和联邦政府出资数百万美元支持婴幼儿新计划。
到这个时候,急切的企业家们也已经看准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叫做“小爱因斯坦”“聪明宝贝”“小小神童”和“天才宝贝”等名字的公司成为了婴幼儿产业的一部分,托马斯估计该产业的产值每年约2200亿美元。非营利性智库“教育部门”的高级政策分析师萨拉米德认为,这些公司巧妙地利用了“父母的焦虑”。她在新发表的'报告《百万美元宝贝:为什么不能硬把婴儿与成功联系起来》中说,父母们开始相信,如果婴儿没有做过水中有氧操,那么“他和大学就拜拜了”。米德写道:“这种恫吓使父母们每年浪费大量金钱。把钱存入大学学费储蓄账户可能比花在这些教育型玩具上要好。”米德指出,神经系统科学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会继续生长发育“直到老年”――这就戳穿了严格的0至3岁窗口观点的谬误。
最引人注目的科学关注的是婴幼儿在早期缺乏关爱的负面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刺激会使婴儿 (和成年人)变得焦躁。
研究人员说,父母应当花更多时间与孩子说话、唱歌、读书和玩耍,而不是领他们去上汉语课。这些活动都没有特殊的设备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互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际能力。这里还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现在的母亲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实际上比她们的母亲在40年前花费的时间多。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长了。这也许不能保证孩子上哈佛,但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篇8: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
摘 要:鉴于非言语行为有其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意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形象性。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非言语行为优化包括对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与对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促进两层含义)。本文在阐述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应用原理和语文教师不良行为纠正方法的同时,提出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优化的五个原则:善意尊重、适度恰当、协调一致、合理搭配、自我控制。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 非言语行为 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借助非言语行为与学生交往,培养学生的各种人文素质,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言语行为无法取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非言语行为在人的交往中传递的信息占总信息的65%-93%。教师在教学中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此,非言语行为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教学现状是,许多教师注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讲求教学语言的选择,往往忽视非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语文教学同样存在着老师忽视非语言行为问题。
一、非言语行为与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指借助有声言语以外的东西,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目光等无声言语或语调、节奏等辅助言语来传递信息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能表露一个人的意志情感以及交往中的附加信息,而且有时能代替或加强言语行为,使表达更为明确有力。与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非言语行为的信息容量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包含的信息量也有所不同。例如,对教师皱眉叹息这一非言语行为,有的学生可能只从中看到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恼恨;而有的学生却不仅觉察到了教师的失望,而且也体会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2、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具有模糊性和随意性。例如,如果教师的目光经常集中在一位同学身上,却并未用言语表明自己的目的,被注意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就可以把这一行为化为某种具体的意思。当然,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气氛中,对同一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上例中提到的被注意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心情的好坏以及与教师关系的好坏,得出“教师是在故意出我的丑”或“教师在注意我的学习,关心我的课堂学习情况”等不同的结论。
3、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同一非言语行为可表达多种含义,同样,同一含义也可以通过多种非言语行为表达出来。如:同一个拍肩动作,在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意味着教师对他的提醒和警告;在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或师生之间进行愉快的交流时,则意味着教师对他的鼓励和赞扬。同是赞扬,可以通过点头、微笑、等多种行为来完成。
非言语行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经常单独使用,而必须配合言语行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非言语行为表达的模糊性、随意性特点,也使其不太适用于以明确的概念和抽象的逻辑推理为主要特点的理科教学,但是却比较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教学。语文教学以人文教学和言语教学为主,汉民族言语的最大特点是表意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而文学则注重表达上的概括性和内隐化。言语与文学的这些特点使汉语文教学不可能像数、理、化各科教学那样单靠公式概念的讲解,而必须在运用感性形象言语的同时,辅以大量生动传神而又含义丰富的非言语行为。以此切合语文教学含蓄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达到培养学生较高的言语驾驭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及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目的。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非言语行为多种多样,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非言语行为,语文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从“身势体语”、“辅助言语”、“类言语”中得到主要体现。
(1)身势体语 这类非言语行为是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社会心理学中常说的“体语”,也就是体势动作,是以身体动作来表达意义的信息符号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如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等。由于这些非言语行为既可以与言语行为同时使用,又可以单独使用。
(2)辅助言语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声音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说话的声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部分。其功用在于辅助言语的表达,使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中,对相同的一段语词,教师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音量和节奏,就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时,如果教师用一种舒缓轻松的语调来读,学生可能会把诗的基调定在淡泊宁静这一层面上;如果教师用一种深沉凝重的语调讲课,学生可能会从中体味到一种凄然之情,从而产生对诗的不同理解。
(3)类言语 类言语是指无固定语义的发音,如:笑、哭、叹息、呻吟、口头语及各种叫声等。类言语虽然没有固定的意义,但它与辅助言语一起使言语更为生动、活泼、含义丰富,使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更为深入。因此,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同的辅助言语伴随下,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正是这两种非言语行为使语文教学中的言事更为鲜活生动,洋溢着勃勃生机。
二、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发生作用的原理
非言语行为在信息沟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思经实验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哲学、心理学基础。
从哲学上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即使它再好也难以得到完美的体现。这里所说的表现形式,既指教师的言语行为,也包括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过程,其特有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美的言语,还要借助美的非言语行为,把语文教学的内在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净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调、节奏等辅助言语及各种动作,以配合言语表达把教学内容生动地传递给学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就不能忽视非言语行为。
在语文活动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辅助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释某种意思。如当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顾”字时,可做出“回头看”的样子,不必多费口舌,学生便会理解这一个词的含义。
(2)配合言语行为描述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这个人物时,可模仿他的迂腐穷酸,表演他在“排出九文大钱”、“吃茴香豆”等情景中的神态,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影视媒体中接触到的封建文人形象,揣摩表演这一人物的动作,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性格特征。
(3)加强感情分量。人的情感是含蓄内隐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并不都是通过言语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它更多的是借助各种外在的因素和非言语行为间接表现出来的。如轻快的语调,使人兴奋激动;缓慢低沉的语调、紧锁不展的眉头,弥漫出一种悲痛沉重之情;……这些非言语行为,不仅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使之受到心灵触动。
(4)补充文字表达的未尽之意。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文字表达“言不尽意”,或作者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填充等情况,对此,教师不能把这些“未尽之意”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感受到“空白”的存在,主动去思考、填充和建构,从而,在体验的高度上阅读文章,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感受到“空白”的存在。如教师可利用朗读中语调的变换和停顿时间的长短,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味悠长的境界中;也可以在课堂时间安排上下功夫,在关键之处戛然而止,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使教学在学生心中余音萦绕。
正是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替代和辅助言语行为的功能,它总是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获得并巩固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记忆信息时,并不是按语词一个个记忆的,而是把它们组织成一个个事件、形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语文教学更要注意这一学习原理,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词语,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非言语行为的参与,使信息通过两个信号系统形象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大脑两半球都活跃起来,有效地接收信息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还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易疲劳。
三、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优化
良好的言语行为对整个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其二是对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促进。纠偏与促优相结合,能够促使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不断优化,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
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因为它是潜在地发生作用的,其效果不像言语行为那样直接、明显,所以它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许多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普遍存在着随意、自然、凭个人爱好等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非言语行为。这些不良非言语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非言语行为的选择不加限制,无意义非言语行为过多过滥。语文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要求师生双方的行为都要自然、大方、真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只顾言语行为,而在非言语行为上马马虎虎。因为语文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对非言语行为不加选择、盲目随意运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经常出现的一些对习惯性动作不仅无助于言语信息的传递,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知识的传授。
2、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缺乏艺术性,把握不好“度”。有的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行为,但是在运用中把握不好,没有达到最佳艺术效果。这种情况表现在各类非言语行为中,如语调、音量等辅助言语的运用,或是过于平板无吸引力,或是过于慷慨激昂,使人难以接受;衣着服饰,或是过于讲究,给人以轻浮之感;身势动作,或是幅度过大,频率过高,给人以夸张滑稽的感觉,或是幅度频率过小,造成拘谨、呆板、僵化的印象。以上各种不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过”,还是“不及”,都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无助于甚至有碍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效地纠正不良非言语行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加强广大语文教学对非言语行为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众多功能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地运用和改进自己的非言语行为。
其次,提高教师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质。“诚于中必形于外”,外在的风度行为来源于内在的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素质和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才可能处处表现出美的行为举止,展示出人格魅力,为学生所接受、所爱戴。
再其次,加强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语文教师要主动学习一些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如体语学、距离学、目光学、触摸学、副言语学等,以便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各种非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涵义,从而正确运用。其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进行非言语行为训练,培养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优化的原则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仅仅纠正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各种非言语行为符合语文教学的具体需要,以达到最优化。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善意尊重原则
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目的,不仅在于形象地传递知识,而且要有效地调控学生的行为,肯定激励正面表现,否定抑制负面表现,最终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种种信息。而且语文教学特有的人文内涵,规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包含了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只是作为经验丰富的长者与学生进行对话,给他们以启示。因此,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也要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否则,不仅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反而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阻碍教学的进展。
2、适度恰当原则
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讲究一定的“度”,不能过于夸张,也不能过于拘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艺术地把握非言语行为,特别是在多种非言语行为同时或交替使用时,更要注意种种行为之间的变换,考虑到它们产生的综合效应,使其适度恰当。
3、协调一致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即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运用相应的非言语行为。如当学生们安静地看书时,不要随意地指指点点;当学生注视着黑板思考问题或做题时,不要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在很融洽的讨论中,不要突然以严厉的目光注视某个学生……否则,这些原本没有什么不妥的非言语行为会因为与环境的不谐调而产生负面效应。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一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性格类型、平时表现不同的学生以及性别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不同班级之间的集体差异。所以在一个班级适用的非言语行为,在另一个班级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4、合理搭配原则
教师在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各种非言语行为之间要做到合理搭配,形成最佳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对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具体的教学情景,作出适当有效的决策。例如,当教师对学生提出口头表扬时,要辅以亲切赞许的目光和微笑,否则,会给学生以虚假的感觉;当教师以严厉的目光警告某个违纪学生时,可配以适当的走动,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威慑力。
5、自我控制原则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学会控制无益的非言语行为。有时教师可能会产生对教学无益的情绪和思想,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并采取适当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掩盖。如当教师对学生的纪律问题束手无策时,不能把这种焦虑表现出来,否则更不利于教学管理;当教师心情恶劣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把这种坏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其学习。当然,对无益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控制,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戴上假面具演戏,有时,教师需要敞开心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但是这需要保持一定的分寸,不能把无益于教学的不良非言语行为不假思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上各项原则,是对语文教学中非言语行为运用的具体规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的具体规定,具有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语文教育从其表层的意义而言,是要教导学生准确和熟练地使用自己祖国的言语和文字,而归根结底地说,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从事于人性的升华与完美,因此语文老师在给予学生言语行为的同时,应给予学生非言语行为的默化。
参考书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程江平,试论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2)
3、刘键,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
【商务交流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等重要】相关文章:
2.爱情言语
4.手机短信言语传情
5.空间留言语
6.言语的成语
8.毕业留言语段
9.健康言语家庭名言
10.泰戈尔最美的言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