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简介
“九转游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刘禹锡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刘禹锡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刘禹锡简介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1 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来,他参加了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往边远地区。
刘禹锡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在被贬十年后应召回京时,因不满长安新贵们的所作所为,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当朝新贵。诗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当权者知道后极为不满,他因此再度被贬。可时隔十四年后他再次奉召入京时,又在《再游玄都观绝句》一诗中写下了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篇2:刘禹锡简介
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来,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自得其乐。他常和白居易往来,酬和颇多。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篇3:刘禹锡简介
禹锡(772-842),字梦得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
篇4: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刘禹锡诗集】
“东边日出”是“有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审美快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间要好诗”,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然而,当年疯狂地弹还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何必那么不可一世!是啊,看到了几百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话的烟消云散。其实也是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官不要得意忘形:历史无情,运实入。睁开幻想的,但第三句诗突然一跌,说不上有什么新厅的,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眼前实景,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近,野草野花映昭着夕阳,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篇5:刘禹锡简介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篇6: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50字
【诗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人物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作品介绍】
昏镜词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赏析】
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欢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
诗前引子记述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揭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人们挑选镜子,并不讲求镜子质量的优劣,而务在“求与己宜”——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明镜“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用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比况君主用人,即是说君主用人,同人们挑选镜子一样,亦在“求与己宜”,因而,贤良之才不遇英明之君,便不合而遭弃置。用意在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说他们遭贬被杀,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罪,而在于宪宗不是英明之君,是宪宗的爱憎好恶所至。引子重在阐明明镜何以遭弃置,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诗则重在揭示昏镜何以受重视,讽刺宪宗君臣。诗的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意旨明白易了。
【名人评价】
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籍贯争议】
彭城说
但是白居易却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师”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裴二人”踏芳“。同钓,至少以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千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篇7: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
此诗是刘禹锡最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大族的聚居区,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是春季,而“野”字又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正表明昔日车水马克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是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夕阳”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的,而今作者却用一抹斜晕,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感慨了,但作者却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绍著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旧时”二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以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突出了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于它的过去,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籍会蓄之美,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十六岁之时,是应考的习作。据说,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著这看轻士子说:“来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为仁父开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草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就不大一样。如是“荣枯”便是秋草,不能生发出三、四句来,两个“一”字重叠,形成咏叹双生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而一变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征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美的意境。野火燎原,美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圣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作者偏主产它“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天地,回答火的凌虚,这二句不但写出了“原上划”的性格,而且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整天然,卓绝千古。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著阳光,和色可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泛指行者,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可谓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浑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篇8: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100字
【诗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人物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名人评价】
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籍贯争议】
彭城说
但是白居易却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师“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裴二人“踏芳”。同钓,至少以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千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洛阳说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篇9:刘禹锡简介200
刘禹锡从小就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学做诗赋。20岁以前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开始崭露头角。
贞元七年(公元791年),19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到长安。第三年,他考中进士。同年,他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禹锡再进京门,参加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为太子校书,负责校理崇文馆的书籍。贞元十八年(公元8)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第二年调回朝廷任监察御史。因搞了“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又改任为朗州司马。司马一职,无多少事情可做,这就使刘禹锡有较多时间进行创作,写了不少的抒情诗。
篇10:刘禹锡简介200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刘禹锡简介】相关文章:
2.竹枝词刘禹锡
5.浪淘沙刘禹锡词
6.刘禹锡 春词
7.浪淘沙刘禹锡读音
8.秋词 刘禹锡
10.刘禹锡政治讽刺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