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2023-03-26 08:24: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yq”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篇1: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达到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伤心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意义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追求自然

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像《西京》中,洋洋洒洒30万字,通篇描绘的都是西京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邻里纠纷、送往迎来、婚姻朋友等,没有主线,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论述形式上,贾平凹也是奉行“无技巧”的原则,力求自然呈现,平平常常的说话,乘兴而行,从容不迫。贾平凹的自然叙述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表达形式,可以使读者有话要说产生共鸣,但是也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好看性,贾平凹也强调他的作品应该读慢些。二是意象难以张扬。作者在创作时为追求自然而对生活流程很少选择和加工,人物常会淹没在生活中而面目模糊,形象不具突出性。三是叙述者的完全消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思想上的震撼,读者常会如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一样,在生活海洋中迷失 [1]。

二、意象构造

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择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最后是民俗意象。《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意义,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一定改造,张扬意象。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矛盾。《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三是:意象营造时“度”的把握。贾平凹于作品中多次提到要将形而上结合形而下,在《怀念狼》中,又谈及 “以实写虚”的问题,这两者其实都在说如何将意与象完美融合,营造意象时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最佳结果,其次是凭意胜或者以象胜,而贾平凹的作品意象之间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实现最佳,因而创作时贾平凹应注意意象之间这个“度”的把握[2]。

结束语: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厚重独特,影响深远,其叙事特色鲜明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诚创突破、革故鼎新,并依据西方美学观念转化传统,尽力挣脱其消极影响,,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知识延伸】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文章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丑,且一无是处。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贾平凹先生,在创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令人感同身受,触物通情的文字啊!

细读贾平凹,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文字。譬如这篇,《我的老师》,主角是位做事说话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孙老师,是个孩子。从他的身上,作者发现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文中这么写道:“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是孩子最纯真的善良,唤醒了大人们即将泯灭的一丝真,以及对美的重新审视。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荡荡,童言无忌,却在无意中保护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一个儿童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向孩子学习,拜孩子为师,就是向真善美学习,回归最质朴的人性。

贾平凹的文章,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不动声色地,静静地,在那些默默的文字中绽放。大师,这确实是一位文字大师!仿佛,在他被一圈圈令人炫目神移的光环背后,我隐隐见到一位儒雅的书生,有时他会如李白般狂放,有时也会如杜甫般幽思,更多时候,他像个孩子般勤奋执着,也许为了某一篇字斟句酌的文章费尽心思,像白居易一样,"吟安一个字,掐断数茎须”呢!

也许,我想象中的贾平凹跟现实的贾平凹格格不入,不管怎样,见文如见其人,让我们一起来读 《贾平凹散文精逊吧,可能你认识的贾平凹是另外一种样子呢!

篇2:贾平凹小说特色及读后感

一、追求自然

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像《西京》中,洋洋洒洒30万字,通篇描绘的都是西京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邻里纠纷、送往迎来、婚姻朋友等,没有主线,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论述形式上,贾平凹也是奉行“无技巧”的原则,力求自然呈现,平平常常的说话,乘兴而行,从容不迫。贾平凹的自然叙述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表达形式,可以使读者有话要说产生共鸣,但是也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好看性,贾平凹也强调他的作品应该读慢些。二是意象难以张扬。作者在创作时为追求自然而对生活流程很少选择和加工,人物常会淹没在生活中而面目模糊,形象不具突出性。三是叙述者的完全消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思想上的震撼,读者常会如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一样,在生活海洋中迷失 [1]。

二、意象构造

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择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最后是民俗意象。《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意义,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一定改造,张扬意象。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矛盾。《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三是:意象营造时“度”的把握。贾平凹于作品中多次提到要将形而上结合形而下,在《怀念狼》中,又谈及 “以实写虚”的问题,这两者其实都在说如何将意与象完美融合,营造意象时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最佳结果,其次是凭意胜或者以象胜,而贾平凹的作品意象之间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实现最佳,因而创作时贾平凹应注意意象之间这个“度”的把握[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厚重独特,影响深远,其叙事特色鲜明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诚创突破、革故鼎新,并依据西方美学观念转化传统,尽力挣脱其消极影响,,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篇3: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叛逆性和创造精神的作家之一,也是能够跻身世界文学史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

贾平凹其代表作有《浮躁》、《商都》、《白夜》、《废都》、《怀念狼》、《小月前本》等。贾平凹常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转型期当代人的迷茫、孤独、彷徨和困惑,本文试图从叙事结构、叙事过程、叙事方式出发,探究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

一、“人在城乡之间漂泊”的叙事结构

从叙事结构上看,贾平凹小说多为“进入型”小说,所谓“进入型”小说是指叙述某人在某地所见所闻的小说,例如,鲁迅的《祝福》描写了“我”在故乡所闻的祥林嫂的故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讲述了工作组到东北元茂屯开展土地改革的故事。这些“进入型”小说结构独特,情节随着进入者的进入和离去而发展变化,形成了圆形结构模式。贾平凹小说多为“进入型”小说,《白夜》、《浮躁》、《高兴》等小说描写了农村人进入城市又离开城市的故事,《商州》、《怀念狼》等小说描写了城里人来到农村又回到城市的故事。小说《商州》可以看作在城市工作的商州子弟回乡考察、又回城工作的故事;小说《白夜》中主人公夜郎从农村到城市打天下,被警察带走,最后离开城市;《高老庄》描写了知识分子高子路带着媳妇西夏回商州老家的故事,以高子路回到城市作了结。这些小说都有着“进入型”叙事结构,联系着城市和农村两个空间,沟通着现代和传统两种文明,展现了城乡二元文化的对比和交融,通过封闭、短暂的时空展现了普遍而永恒的生存状态。

与其他“农裔城籍”的现代作家一样,贾平凹对城市文明有一种本能的异己感和排斥感,对乡村文化有着浓重的情感依恋,在《废都》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城市是什么呢?城市是一堆水泥嘛……梦见了那高山流水,梦见了黑黝的树林子……”,在作家看来城市不过是“一堆水泥”,而农村才是美好的“梦”。贾平凹小说就展现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对立的生存空间,在两种文明的对立中赞美了乡村文化生活,表达了作家对社会转型的文化思考。贾平凹小说虽然批判了城市文明的种种病象,但也揭示了城市文明的先进性和必然性,“国家工业化……这一进程是大趋势啊”。

贾平凹总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到乡村文明的书写上。在小说《商州》的开头这样写到,“商州和省城相比,一个是所谓的落后,一个是所谓的文明……或许可以称作是野蛮的一种东西吧”,作家赞扬了商州文化中“诚挚的人情”、“古老而美好的伦理观念”。在《怀念狼》中,作家描写了商州乡村的风俗人情以及山民的勇武、善良、粗犷、质朴等,歌颂了原始的“野蛮的力”;作家用大段描写了狼的视死如归,“它(狼)完全是疯了,头颅高昂着……只剩下半个脑袋的狼便静静地立在那里”,借此比喻了山民的勇武、阳刚、彪悍。同时,贾平凹也对乡土文化进行了理性审视,批判了乡土文化中丑陋、阴暗、保守的一面,展现了封闭、自私、嫌贫、妒富、懒惰、势利等文化劣根性,如金狗爹的奴性、成义的专断、韩文举的保守安命等。

从整体上看,贾平凹小说描绘了丰富而广阔的城乡文化图景,表现了现代人在城乡二元文化冲突中的矛盾、迷茫和困惑,揭示了在文明进程、文化冲突中人类普遍面临的精神漂泊状态。不管是《商州》中的商州子弟、《废都》中的庄之蝶、《高老庄》中的高子路,还是《土门》中的成义、《浮躁》中的雷大空、《怀念狼》中的高子明,这些主人公漂泊于城乡之间,通过“人在城乡之间漂泊”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当代人漂泊的精神状态,形成了“形式之意味”的文学结构。

二、神秘与人文相融合的叙事过程

神秘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从阿尔卑斯上的诸神到女娲补天的故事,神秘叙事始终是文学叙事的重要方式,并成就了无数经典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吴承恩的《西游记》、但丁的《神曲》等。贾平凹小说有着浓郁的神秘主义叙事色彩,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异瑰丽的神秘世界;同时,贾平凹小说也有着人本主义的叙事特色,饱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这种神秘与人文相融合的叙事形态使贾平凹小说展现出独特的叙事色彩。

贾平凹小说的神秘主义叙事源于传统湘楚文化和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贾平凹吸收了儒家的宿命观、佛家的轮回思想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又借鉴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通过神秘主义叙事展现了超越理性的不可知世界,表达了作家对神秘的生命现象的敬畏。例如,长篇小说《废都》开篇为,“西京城出了桩异事……但一日自己却把热水当冷水浇灌,花被浇死”;小说《高老庄》开篇就是,“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杀人也是看见这样的草帽”,这些神秘现象使作品笼罩着一层扑朔迷离的文化色彩。

神鬼世界是贾平凹小说的重要内容,在小说《废都》中作家创造了人、鬼两个世界,庄之蝶去看望牛老太太时,老太太告诉他,“邻居”吵得牛老爷子(已死去)这两天睡得不太好,让他去看看老爷子,庄之蝶到老爷子墓地后发现真有个新坟,这时他才知道老太太的话不假。当人们无法掌握命运时,往往会求助于占卜、巫师等,小说《浮躁》中主人公小水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姑娘,她屡屡遭遇不幸,她深爱着金狗,但金狗却娶了英英;她嫁给了小男人,但丈夫却在成婚之夜死亡。于是小水去找不敬岗的和尚占卜,和尚让她随口说个字,小水说了“完”、“回”两字,和尚解释了一番,而后和尚的话竟然一一应验。在贾平凹小说中有许多神秘人物,如《废都》中的拾破烂老头、《浮躁》中的韩文举、《白夜》中的夜郎、《高老庄》中的西夏等;还有许多神秘事件,如《怀念狼》中的人兽互变、《废都》中的四株奇花等。贾平凹通过这些神秘叙事创造出一种绮丽的异域风情和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增加了小说的民间化色彩,表达了作家对世界、死亡、大自然的敬畏,展现出一种超越生命的终极关怀。

此外,贾平凹常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真实再现了社会变革中的乡村文化风情和城市生活图景,表达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精神关怀。如《废都》、《白夜》、《浮躁》等小说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的人文精神缺失、传统价值没落、个人欲望膨胀等,揭示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迷茫、内心焦虑等,包含了深沉的人文关怀,用贾平凹的话说就是“我太爱这个世界了……眼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小说《高老庄》中贾平凹用松散随意的叙事方式和意象化的表达手法,创造了许多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连的意象群,高老庄寓意着文明的退化,子路象征了土生土长的汉文化,蔡老黑象征了民间侠盗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意象揭示了庸常的生活图景背后形而上的文化寓意,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的迷茫、彷徨和孤独。在小说《秦腔》中作家用“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讲述了清风街那鸡零狗碎的琐事,展现了一个荒凉颓败、凋敝残破的乡村社会,叙述了乡土精神必然衰落的历史宿命。在《土门》中贾平凹为人们建构了一个城乡完美结合的“乌托邦”,“它是城市,有完整的城市功能……水不污染,空气新鲜”。

三、平实自然的“说话式”叙事方式

贾平凹认为,小说就是讲一段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要采用平平常常的“说话”方式就行。贾平凹小说有着自然无痕的特点,也有人称之为“聊天体”小说。这种叙事方法首先体现于对叙事人的隐藏上,贾平凹曾说,“作家留言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一种说法……或是茶社的鼓书人,甚至于街头卖膏药人……说者和听者皆知道自己的位置”,这里的“鼓书人”、“卖膏药人”等都是叙事者,贾平凹小说使这些叙事者与观众融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家人,让读者看不到叙述的痕迹。如《废都》、《浮躁》、《商州》、《怀念狼》等小说就采用了“说话式”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叙述风格。在《白夜》中叙事者几乎隐匿起来,讲述了都市人的家庭纠纷、谈情说爱、朋友聚会等,小说内容随着情节、内容等自然展开,随意散漫、苍茫混沌,近乎于“浑圆”。

随着生活阅历和创作实践的丰富,贾平凹的创作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认为,叙事不需要技巧,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故事里本来就有技巧,让人看出在做,做的就是技巧的将“真实、自然、无技巧”作为最高艺术境界。同时,贾平凹采用“以实写虚”的方式将形而上的思想寄于人物的生活、行为之中,创造出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形成了自然无为、大道无形的艺术境界。小说《高老庄》中几乎没有严谨的故事情节,全是鸡零狗碎、家长里短、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生活琐事,子路与子夏走到哪里,摄像机就记录到哪里,叙述者完全隐藏起来,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使读者感悟出一种象外之旨的意境美。[5]

贾平凹以自然无为的叙事方式、神秘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叙事过程、人在城乡漂泊的结构模式,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意象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学体系,推动了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篇4:贾平凹创作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人物评价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18]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 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光明网评)

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作家王蒙评)

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文艺批评家肖鹰评)

篇5:贾平凹长篇小说特色

贾平凹长篇小说特色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呢?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达到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伤心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意义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特色一、追求自然

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像《西京》中,洋洋洒洒30万字,通篇描绘的都是西京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邻里纠纷、送往迎来、婚姻朋友等,没有主线,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论述形式上,贾平凹也是奉行“无技巧”的原则,力求自然呈现,平平常常的说话,乘兴而行,从容不迫。贾平凹的自然叙述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表达形式,可以使读者有话要说产生共鸣,但是也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好看性,贾平凹也强调他的.作品应该读慢些。二是意象难以张扬。作者在创作时为追求自然而对生活流程很少选择和加工,人物常会淹没在生活中而面目模糊,形象不具突出性。三是叙述者的完全消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思想上的震撼,读者常会如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一样,在生活海洋中迷失 [1]。

特色二、意象构造

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择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最后是民俗意象。《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意义,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一定改造,张扬意象。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矛盾。《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三是:意象营造时“度”的把握。贾平凹于作品中多次提到要将形而上结合形而下,在《怀念狼》中,又谈及 “以实写虚”的问题,这两者其实都在说如何将意与象完美融合,营造意象时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最佳结果,其次是凭意胜或者以象胜,而贾平凹的作品意象之间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实现最佳,因而创作时贾平凹应注意意象之间这个“度”的把握[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厚重独特,影响深远,其叙事特色鲜明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诚创突破、革故鼎新,并依据西方美学观念转化传统,尽力挣脱其消极影响,,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贾平凹近作崂山太清宫

即便没有太清宫,崂山也是道山。因为崂山只有两种颜色:乱起的白石河石缝里的绿木;白而虚,绿而静,正是“虚白道可集,静专神自归”的意思。

先有了道山,再有了太清宫;来太清宫修行的就非常多,有人,也有树,树比人多。

树在宫院里似乎都随便站着,仔细看看,又都有方位。那些枝粗枝高的,每个院落里都有,或单独挺立,挺立成一个建筑,或两个并排,树身隆着从上而下的条楞, 如绷紧的肌肉,或五六个集中了,一起往上长,却枝叶互不交错。这些树极其威严,碰着了只能仰视。而更多的树,是年轻的,也努力的向上长,它们的皮纹细致, 如瓷的冰裂,还泛一种暗红色,可能是数量多的缘故吧,前边院子里有,后边院子里又有,感觉他们一直在走动,于你的注意中某一个就蓦然地站住了。有的树已经很大了,却周围一圈小树,以为是新栽的,其实是自生的,大树枝叶扑拉下来,遮得看不到天空,而小树的叶子涂过蜡一般,闪着光亮,如是一堆眼睛,那是长者给幼者交代事情吗?这样的树只能远远看着,不好意思近去。当然也有或仄或卧的树了,他们多在墙角和塄沿,太阳照着,悄无声息的打盹。也有老树,树干开裂,如敞了怀,那黝黑的粗桩上新生了一层叶子,几乎没有风来,叶子也在反复,像是会心地无声地笑。每个院落的窗前就是那些小树了,枝叶鲜亮,态度温柔。而院墙之外,小路拐弯处,那些树就不严肃了,枝条拉扯,藤蔓纠结,蝉也在其中嘶鸣,只待着宫里的钟声一响,才安静下来。

六月十五日的上午,我走了一趟太清宫,走着走着,恍惚里我也走成了一棵树,是一棵小叶银杏。当时一只鸟就在我头顶上空叫,我怔了一下,并不知鸟在叫什么。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相关文章:

1.贾平凹长篇小说特色

2.贾平凹散文

3.贾平凹短篇小说

4.贾平凹《相思》

5.贾平凹趣事

6.贾平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7.贾平凹白夜主题思想

8.贾平凹散文特点

9.贾平凹的散文

10.贾平凹散文摘抄

下载word文档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