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
“一只可爱小猫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去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过渡:在长征途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个可爱的小红军,听一听他的声音,感受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二、看录象,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文中有很多感人的地方,请大家去读一读找一找。
三、读课文,找最感动的句子。
四、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找出来的`句子。
当学生交流13、14两小节时,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来谈自己的感受。
用“为了……宁可……也不……”进行练说。
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原来小鬼说不累不饿都是装的!多么懂事的小红军!多么可爱的小红军!读书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感情一定更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14、15小节。
过渡:课前,同学们问我小鬼的名字,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查到。这个小鬼他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牺牲了。小鬼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的音容笑貌是那么深刻地留在陈赓的记忆中,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10小节。
五、感情朗读3―10小节。
1、小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读。
六、师生分角色配乐朗读3―15节。师读叙述部分。
七、续写结尾。
1、同学们,陈赓打了自己一个嘴巴后,他还会说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写一个结尾,好吗?
2、交流。
八、质疑。
九、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2: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
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去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过渡:在长征途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个可爱的小红军,听一听他的声音,感受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二、看录象,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文中有很多感人的地方,请大家去读一读找一找。
三、读课文,找最感动的句子。
四、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找出来的句子。
当学生交流13、14两小节时,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来谈自己的感受。
用“为了……宁可……也不……”进行练说。
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原来小鬼说不累不饿都是装的!多么懂事的小红军!多么可爱的小红军!读书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感情一定更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14、15小节。
过渡:课前,同学们问我小鬼的名字,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查到。这个小鬼他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牺牲了。小鬼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的音容笑貌是那么深刻地留在陈赓的记忆中,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10小节。
五、感情朗读3―10小节。
1、小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读。
六、师生分角色配乐朗读3―15节。师读叙述部分。
七、续写结尾。
1、同学们,陈赓打了自己一个嘴巴后,他还会说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写一个结尾,好吗?
2、交流。
八、质疑。
九、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13《倔强的小红军》 之二
13《倔强的小红军》 之二
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2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读成“漆(q9)”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二)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的来历。没有这一段,第二段提到陈赓同志时,会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第一段还表露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深情”怀念的感情。它是故事的“引子”,不能没有它。)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因为他们“十分疲惫”了。)
②“疲惫”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疲惫”是非常疲乏的意思。造成疲惫的原因,课文中有:“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
③看来,行军途中造成疲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常忍饥挨饿,连马都没什么可吃的,成了“疲惫的瘦马”,何况是人呢。)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从这些外貌特点看出什么?
(“黄黄的小脸”的“黄黄”,“两只脚穿着破草鞋”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的“又青又红”,从这些特点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乏了。)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会儿马,并且命令他骑,还要跟他“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结果都被小红军找理由拒绝了。)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顺便解答“思考・练习”第3题第(1)问。)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终于”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只好”是不得不这样的意思。用了“终于”,表明小鬼说服陈赓同志是费了周折的;用了“只好”,表明陈赓同志不管怎样想帮助小鬼,小鬼也有理由拒绝,没办法,不得不离开他。这两个词,看起来平平常常,这里用了它们,把陈赓同志一心想帮助小鬼,而小鬼又想方设法拒绝帮助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三)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老放心不下。)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以为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单独行动,怎么能不出意外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浮现”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包括接触过的人,再
篇4:四下、13、倔强的小红军
第四单元教学要点
一、教学内容:
《倔强的小红军》、《登山》、《猎人海力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基础训练。
二、教学重点:
1、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使学生受到英勇无畏的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细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篇5:四下、13、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要求:
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倔强、忍饥挨饿、疲惫、满不在乎、浮现、口吻”等词语,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读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介绍时代背景,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
读懂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红军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途中翻过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那草地不是我们公园的草地,而是沼泽地,就是许多的泥潭,草长了一人多高,没有任何可吃的,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住下休息的。而红军的粮食非常缺乏,在草地上粮食几乎就是生命,没有了吃的,就走不出草地,就会饿死在草地上。《倔强的小红军》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漫无边际的草地上。
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他们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也有不少则牺牲在途中。《倔强的小红军》,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真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小红军。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但是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二、(现在老师就来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四、读后谈感受,激发儿童的情绪。
1.读了这篇课文,什么地方使你心情最沉重?(小红军在陈赓将军的马背上停止了呼吸)
2.小红军因为什么而死?
五、了解课文大意。
1.启发:既然小红军是因为没有粮食,他忍饥挨饿,但他仍然坚持着。到最后他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终于停止了呼吸。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遇到了陈赓将军,陈赓将军有没有关心他,帮助他?下面再进一步读读,边读边想。
2.陈赓将军先是给他马骑,后来给他粮食,他有没有接受?这是为什么?我们下面再细读课文。先把课文段落层次搞清楚。
3.提示: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初步懂得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引起这个故事。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哪儿就是陈赓将军曾经深情谈起的这一件往事。(第二自然段--末尾)
4.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陈赓将军遇到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接着写了小红军坚决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帮助与照顾。你们看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骑陈赓将军的'马;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
5.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件往事(第一自然段)
六、讲读课文。
1.“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情?(已经过去的事)
2.既然已经过去,陈赓将军为什么谈起来又那么深情。这样的开头,是用陈赓这位国内外有名的大将军的亲身经历的事来谈,一开始就给读者真切感,使读者非常想知道是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深秋的一天
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人物:陈赓、小红军
事情:两人都掉队了
指导:写一件事必须清楚地告诉人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
5.这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在草地上行走十分艰难?指名读一读。(荒无人烟、忍饥挨饿、十分疲惫、瘦马、一步一步)
指导:从“瘦马”的“瘦”也告诉我们,马因为没有吃的,也十分疲惫、瘦弱。“一步一步”说明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突出。
6.指名朗读。
7.轻声齐读。
七、课堂练习。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熟读课文,并按课后提示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深刻理解小红军说服陈赓骑马先走,以及陈赓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的原因。
2.学习小红军为了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
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篇6:13《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之二
13《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2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读成“漆(q9)”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疲惫”、“浮现”、“荒无人烟”、“满不在乎”、“无可奈何”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3.小红军倔强的表现跟陈赓同志有什么联系?从小红军牺牲前后的事实,反映陈赓同志是怎样看待小红军的?
(二)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的来历。没有这一段,第二段提到陈赓同志时,会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第一段还表露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深情”怀念的感情。它是故事的“引子”,不能没有它。)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因为他们“十分
篇7: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
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
[教例]四年级《倔强的小红军》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生:……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这位教师准确地抓住学生“丢字”这一契机,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关键字词对于表达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体会到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真可谓抓住一字,点石成金。
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
[教例] 四年级《倔强的小红军》
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生:……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这位教师准确地抓住学生“丢字”这一契机,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关键字词对于表达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体会到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真可谓抓住一字,点石成金。
【13《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1.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8.硝酸第二课时
9.《春联》第二课时
10.《学画》第二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