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

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

2023-03-19 08:41: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迷失资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欢迎阅读与借鉴!

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

篇1: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

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

泰山玉皇庙山门前的石坎下,有一高6米,宽1.2米,厚O.9米的方柱形石碑,色灰白,形古朴。碑顶有方形屋脊状石帽,帽上还有方柱状帽顶,顶尖呈圆锥形,略有缺损。碑通身无字,也无饰纹。故而一直被称为“泰山无字碑”。

此碑因无字可考,不知碑立何时,立者何人,所立何因?人们一直猜测推断,杳无定论。

清朝以前,普遍认为此碑为秦始皇所立,立碑意在焚书。其理由是:始皇自以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承载;又焚书黜字,故所立石碑也不铭一字。持此观点者,如明代的王在晋和张铨。王在晋有诗云:“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张铨的一首七绝,至今还立于“无字碑”东侧,诗曰:“莽荡天风万里吹,玉函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清朝乾隆皇帝也曾断言“无字碑”是始皇所立,有他的一首打油诗为证:“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

然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这些说法难以成立。其一,据记载,始皇所立之碑刻有文字。其二,始皇公元前2立碑,公元前2才焚书,他不大可能六年前就想要焚书。

清代鸿儒顾炎武,提出汉武帝立碑说。他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中论证道:《史记》记载秦始皇刻石,无不先言立石,后言刻石,“立”和“刻”都有明确记载。若始皇在泰山另立无字碑,《史记》不可能不记。而《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东上泰山,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未说他曾“刻石”。如武帝立石又刻字,《史记》、《汉书》焉能不记?

顾炎武之说,遂成为清以后的主流观点。郭沫若也主张此说,他1961年夏天在泰山观日出不遇,遂作诗道:“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辟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此诗也被刻成碑,树在“无字碑”西侧,与张铨的诗碑左右对称,以示两种观点并列。

然而人们对此说也有疑问:认为立无字碑与汉武帝的性格大相径庭。向来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怎会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载体刻字,为己歌功颂德呢?

石碑的秦汉之争,从未停息。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泰山研究学者周郢、姜丰荣、李发林诸先生重新提出了“无字碑”属秦代遗物的观点。

他们认为,说“无字碑”为秦始皇立,仅是传说,并无足够证据;说为汉武帝立,也仅是依《史记》、《后汉书》中的某几句话推论。详查有关史料,许多史实与顾说不符。

姜丰荣认为,“无字碑”是秦代石阙而不是碑。首先,碑与石阙的形制区别明显:碑由碑座、碑身两部分组成。阙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阙础,阙柱直接嵌于阙础内;中部为阙柱,柱有四面,为长方形或略呈梯形;上部有顶盖,多为屋形出脊,最顶部有顶柱石。这些特点,与“无字碑”高度吻合。其二,依据东汉初期马第伯《封禅仪记》记载,经实地勘测、比对,现在“无字碑”的位置,正是马第伯所记载的“始皇石阙”的'位置。其三,“无字碑”的形制、尺寸,与秦代其他标志物的内在关联密切。如秦代对数字的记载都以三的倍数为基准,而石阙的长宽高正是三的倍数。以上三点,足以矫正过去的猜测和误传,证明泰山“无字碑”确是石阙,而且是秦代石阙。

姜丰荣仅为泰山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名不见经传的文博研究员,他一语既出,学界瞩目,令千多年来的其他观点难以立足。由此可见,真理有时并不都在大家、名人手里。谁用心,不迷信,重科学,重事实,谁距真理就越近。

篇2:泰山的杂文随笔

泰山的杂文随笔

饭后,看着一天未刷的朋友圈,见到朋友携妻儿老小登泰山,一路缆车扶摇直上,五岳独尊前相尽显磅礴,朋友圈里点赞声已经传开。

望着屏幕,我心中虽然觉得温馨,却也有些怅然。诚然每个人对旅行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不知从何时起,旅行开始深深的遵循这样一种快捷的套路,起始于充电,行进于单反,结束于点赞。在这个崇尚性格外向的社会,人人将分享自己的生活看成一种美德,对新奇的表面现象寄托着强烈的精神诉求,而一旦获得满意的审美体验,则不会再去追问这一种表象加工之前的意义与内涵如何。于是名山大川在闪光灯下被廉价而机械的传递与消费,在修图软件里被施上或浓或淡的装扮,成为没有灵魂而任人玩弄的化学元素。

文艺的新装在社交媒体上光鲜耀眼,而实际则是一场空虚寂寞里强行狂欢的裸奔。我们的时代不缺乏快乐,缺乏的是快乐的意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所谓的乐,一定是人的心智与景物之间产生出了共鸣,而伸发出的`忘我情怀。山水对人文而言是襁褓也是归宿,人文对山水则是注解与寄托。虽然蜉蝣天地,也无论理想功名,人与自然的心性本就是互联共生,而唯有吹去嘈杂尘世遮蔽的尘埃,用心体会,才能品味出大自然真实的意境与性情。

登山拜水,是修为,也是朝圣。记得前年游山东时登泰山,一步步拾级而上,山脚下花红柳绿,莺歌雀舞,摩崖石刻赏玩无穷,直至中天门就已经累的汗流浃背,当时虽有撤退的想法,但无奈行在半山腰,进退两难,心一横,继续攻山。说来也奇怪,这么坚持的向上走着,海拔越高,竟然越不觉得疲惫,反而一步步更为坚实有力。每踏下一步就仿佛听到整座山峦沉沉的回响,好像是一种来自远古深处的激励的鼓声,回荡在云雾山间。过了十八盘,补充了一碗牛肉刀削面,一抹嘴,继续走。直至山顶忽然雷声大作,刚看到昂首天外的石碑,竟然下起了硕大的冰雹,猛砸头顶,只好去玉皇顶的天文台前一避。

下山时听说缆索正在维修,只好沿着模糊的石阶从后山下。没有了栏杆的间隔,且人迹稀少,翠林山风遍随意揽入怀中。时值正月,树木正是衰竭之时,而雨后的空气又格外湿润清新,鸟鸣虫鸣或长或短,婉转悠扬,不绝于耳。当时心情愉悦,精神舒爽,步子也就不觉迈得大了,突然惊出一两只野兔,蹬着后腿,毛茸茸的小背影衔枚疾走而去,甚是可爱。如此走了许久,直至夕阳在山时遇见一个老农在山脚下闲坐,略显惊讶的问我,怎么现在才下山,再晚一会儿,天就黑了。

果不其然,搭上回程的汽车,已是明月高悬,而回头一望泰山,竟也掩去笙箫,慢慢的睡去了。

这之后很久,每每听到鸟雀风水的山林之声,总觉得熟悉的仿佛长辈促膝的交谈,而每每厌烦了繁琐拘谨的工作,想起那个黄昏下轻快的脚步与心情,总是羡慕那时无忧无虑,意气风发的自我,所幸泰山虽高,路途却不遥远,丢掉相机手机,即刻启程,就可到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忘我之处,皆为圣地,凡有所悟,可称情怀。一个人的泰山,是跋涉,是对话,也是苍松翠柏间恒古不变的光荣与精神。

【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角色扮演杂文随笔

2.踏雪寻梅杂文随笔

3.玫瑰杂文随笔

4.乡愁杂文随笔

5.大海杂文随笔

6.冬去春来杂文随笔

7.狼来了杂文随笔

8.永生随笔杂文随笔

9.深思杂文随笔

10.兰花指杂文随笔

下载word文档
《泰山无字碑辨略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