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药鉴定论文

中药鉴定论文

2023-03-02 08:09: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松风山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中药鉴定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药鉴定论文,欢迎阅读!

中药鉴定论文

篇1:中药鉴定论文

中药鉴定论文

中药鉴定论文

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以应用性论文为例,无论是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都必须能真实反映出研究目的和过程。不少作者不懂得这些基本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分组代替设计,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具有前瞻性设计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虽有一些论文在名义上是冠以“前瞻性”的,事实上遮不住从回顾性内容中人为制造的痕迹。以上情况基本是当前中医药学术论文存在的.通玻更有甚者,个别作者随意编造、删改实验数据,更改病例发生的时段,使论文失去真实性和可信性。

不少论文没有对照组,即便是一些设有对照组的文章,不少却形同虚设:实验组与对照组不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且不是采取随机抽取或分层的方法,而是按照人为划分的手段获得的。这种所谓的“对照”,失去了对照的实质性意义。如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在他的论文中提供了一年内使用中医药抢救有机磷中毒100多例的报道,还有30名的对照组。且不说这个乡中毒人数之众难以令人置信,就是其所谓的“前瞻性”设计也不能不令人生疑。试想,在中毒者情况各异、迅速抢救垂危生命前提下,要套入作者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可能做得到吗?给人的感觉,只会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和不负责任的。

篇2:中药鉴定学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我国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就有近3000种,它是现今中药科学继承和发扬的基矗现今中药品种约有13000种,在中药鉴定中,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品种一错,全盘皆否。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历史等 诸 多原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同一种中药各地使用的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中药名称,造成品种混乱。如贯众,全国以贯众之名药用植物有11科、18属、58种之多。而人参在历代有多达30余种别名。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如《本草经集注》载:“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所以从古到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这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科的植物。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如始载于《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均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根作白附子用,两者疗效不同,如何变迁的,尚待深入研究。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中国药典》版收载的常用中药不少来源于2个、3个、4个、5个甚至6个种(如石决明),有的中医药甚至来源于不同科(如小通草等)或同科不同属(如老鹳草、水蛭等)的数种动、植物,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如《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作为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作广金钱草收载。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如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有利于医方的发掘与继承,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研究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病方,再经过青蒿历代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试验取得成果。

4、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查考地方志,常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未能记载的资料,解决在品种考证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罗汉果,遍查历代本草均无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永宁州志》查到不仅有罗汉果之名,还有其形态、性味、效用记载,这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如在考证鸡血藤膏时,就查考了去南的《顺宁府志》和《云南通志》等。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今有很多野生物、植物还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上收载的药物都能考证清楚,根据植物亲源关系的线索,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将会有所帮助。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虎掌与天南星,经研究并非一物,虎掌实为掌叶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并在虎掌之下,视二者为同一物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达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以及继承与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开发新药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篇3: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2011中药鉴定学

根及根茎类中药-商陆

[来 源] 为高陆科植物商陆或重序商陆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片为不规则圆形,弯曲不平,边缘皱缩,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 色,木部隆起,形成多个凸起的同心性环轮(异常构造),俗称“罗盘纹”。纵切片弯曲或卷曲,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质硬。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商陆①木栓层细胞数列至10余列。②皮层较窄。③维管组织为三生构造,有数层同心性形成层环,每环有几十个外韧 型维管束;两环之间为薄壁组织。④中央有正常维管束,木质部细胞呈放射状排列。⑤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有少数草酸钙方晶或簇晶。并含淀粉粒。(2)粉 末:灰白色。①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尚可见草酸钙方晶或簇晶。②木纤维多成束,壁厚或稍厚,有多数十字形纹孔。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复粒由 2~3分粒组成。考试通

[成 分] 商陆根①三萜皂苷,水解得加利果酸、去羟加利果酸、商陆皂苷元。又分离出一系列皂苷,如商陆皂苷甲、乙、丙、盯戊、己、辛。②γ-氨基丁酸。为降压成分。③商陆多糖。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活性。④降压成分组胺。⑤甾醇类化合物a-菠菜甾醇、△′-豆甾醇等。

商陆皂苷是商陆扶正固本的有效成分之一,商陆皂苷甲有很强的抗炎活性。

根及根茎类中药-商陆

[来 源] 为高陆科植物商陆或重序商陆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片为不规则圆形,弯曲不平,边缘皱缩,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 色,木部隆起,形成多个凸起的同心性环轮(异常构造),俗称“罗盘纹”。纵切片弯曲或卷曲,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质硬。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显微鉴别] (1)根横切面:商陆①木栓层细胞数列至10余列。②皮层较窄。③维管组织为三生构造,有数层同心性形成层环,每环有几十个外韧 型维管束;两环之间为薄壁组织。④中央有正常维管束,木质部细胞呈放射状排列。⑤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有少数草酸钙方晶或簇晶。并含淀粉粒。(2)粉 末:灰白色。①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尚可见草酸钙方晶或簇晶。②木纤维多成束,壁厚或稍厚,有多数十字形纹孔。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复粒由 2~3分粒组成。考试通

[成 分] 商陆根①三萜皂苷,水解得加利果酸、去羟加利果酸、商陆皂苷元。又分离出一系列皂苷,如商陆皂苷甲、乙、丙、盯戊、己、辛。②γ-氨基丁酸。为降压成分。③商陆多糖。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活性。④降压成分组胺。⑤甾醇类化合物a-菠菜甾醇、△′-豆甾醇等。

商陆皂苷是商陆扶正固本的有效成分之一,商陆皂苷甲有很强的抗炎活性。

篇4:中药鉴定学课程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

刘塔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中药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中药鉴定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任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中药鉴定与资源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主任;任全国中药鉴定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商品学会中药商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动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中南药学》编委。从事《中药鉴定学》教学工作35年,主讲了《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商品学》本科生课程和《中药鉴定学专论》、《分子生药学》研究生课程,是《中药鉴定学》教学的主讲教师。曾于应邀赴日本歧阜药科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讲学。主持和参加部省级及校级教改课题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余篇,获教学成果奖5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及品种质量研究”。曾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中医管理局等科研课题10多项,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奖、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奖等奖项10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在日本“The Japanese Society of Pharmacognosy”《Natural Medicines》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 主编或参编著作20多部;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副主编。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博士研究生2人。

本课程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具体特点,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与改革,形成了以下教学方法:

1、对中药鉴定学理论课教学内容采用“纵横比较、重点讲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讲授法”进行讲授。根据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容易混淆的药物多、类似的鉴别特征多的特点,建立了纵向联系,横向比较,有重点地反复比较和复习的理论课讲授和复习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

2、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对中药鉴别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次机会,能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推动实验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中药鉴别技能考核包括显微鉴别技能考核、性状鉴别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三个方面。

3、建立了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建立了中药鉴定学理论考试试题库,任课教师不参与考试试卷的抽取与审定工作,实行教考分离,以提高教学质量。

4、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性状鉴别教学

“开放式”即:① 教学方法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

中药真伪鉴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和自学的积极性。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以辅导和讨论的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化,鼓励他们在课堂外多接触市场,多寻找机会鉴别中药真伪,任何时候都欢迎他们带样品和问题来进行讨论和研究。

② 教学内容面向市场,联系市场实际

中药市场的状况向中药鉴定教学提出了挑战,学生们需要了解更多市场信息,照本宣科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主动地收集各种中药品种及其混淆品p伪劣品p加强与中药人员的联系,了解市场动态和信息,面向市场进行教学,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应付市场挑战的能力.

③ 教学时间和场所向学生开放

药材性状鉴别的学习不同与一般的理论学习,它不能靠纸上谈兵,它需要直接的感性认识,需要经常性地面对药材实物进行观察比较。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他们自主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巩固学习效果。

④ 教学对象向非药学专业学生和社会开放,

中药真伪鉴定工作是全体医药人员的共同任务,鼓励中医专业的学生到中药性状鉴别实验室学习;中药性状鉴别实验室和中药混伪品展馆向社会中药鉴定专业人员开放,既能向社会宣传我们发现的.伪劣品种,也可虚心学习其它人员及专家的经验,对教学和中药鉴定工作是个促进。

5、制作了单机版和网络版的教学课件“常用中药真伪鉴别”

中药鉴定涉及到大量宏观和微观的形态学鉴别内容,因此,具有高质量图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系列,对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具有重要帮助。

课件以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为蓝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收录222种有代表性的常用中药。其总容量630兆,涵盖了中药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四大鉴别内容,文字18万,声音脚本5万字,原植物、动物图片约220幅,中药材、饮片及其伪品图片约700幅、显微特征图片约800幅、理化鉴别图片约50幅、化学成分结构式约174个。课件中100%的粉末显微特征图片、80%的药材图片、30%的原植物图片是自己的原创图片(约1500张)。课件突出学习的重点,围绕大纲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课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用图片鲜明地表达中药的形态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提示重要鉴别点,并与伪品和混淆品相比较。课件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药材市场上的常见伪品和混淆品,以及当前市场假劣药品的新形式-经过浸提的假药。课件体现了自主教学的思想,课件是一个完整、流畅、系统自动进行的教学体系,又是可选择不同途径的、可反馈的人机对话系统,便于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深度进行教学、学习和自学,解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的问题。

篇5:中药鉴定学实验

中药鉴定学实验

中药鉴定学实验

中药鉴定学的基础理论1 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

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保质寻新,整理提高”

1.1 鉴定中药的品种质量

1、品种 中药中泛指物种,物种不同、成分不同、疗 效不同。一定品种的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矗”虽有良医而药为伪药,则良医无济于事”,影响质量的首要因素。

2、品种混乱的原因:

以假充真 1982年陕西省对县以上药材系统523个单位调查,全拾伪品”26种,混淆品、误用品143种,35个县销售的巴载天是羊角藤,22个县的乌梅均为苦李子和山杏。

1995年元月,我们在汉西收到十九种混淆品药材标本,包括金钱白花蛇(2种)、丹皮、土茯苓、五灵脂、前胡等。

多源现象 石斛 本属10余种

大黄 同属 3种

川贝母 同属 4种

品种混淆 大黄泻热通便,治疗急腹症效好,但一段时间发现毫无疗效,延误病情。1980年对陕西种植大黄调查,30%面积是波叶大黄,有一个地区全是波叶大黄,大黄属波叶组有抗菌作用但不含泻下成分番泻叶甙。

半夏商品 有半夏和水半夏,水半夏无止呕作用。

天南星为天南星属植物的块茎,但半夏属虎掌南星治宫颈癌有效,商品称虎掌男星。

地区习惯用药 产生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

全国海风藤―――――胡椒科风藤和石楠藤

湖北

胡椒科风藤和石楠藤-称作“岩香藤”

夹竹桃科络石藤――称作“石楠藤”

桑科霹雳―――――称作“络石藤”

松萝科松萝――――称作“海风藤”

3、品种是变化的

物种的本质具有二重性,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方面按形态和生殖的不连续性标准划分的种在自然界有一定普遍性,另一方面至今还没有一个把所有有机体都划分成统一的生物学单位的不连续性标准;种是又间断又连续的,连续的部分发生在种和种的交叉处,变异是多元化的,中间过渡的。

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品种也发生变化,优劣是量变,真伪是质变。

4、质量:地道药材品种退化、有效成分含量、杂质和有毒物含量、霉变程度。

地理变化:内蒙黄芪栽培在河北,分枝多,柴性大,甜味低。

生态变化:柴胡栽培,主根小,须根多,柴性大,显微结构改变。

不当加工:苦参水泡切制――提不出苦参碱

伪制假药:

五味子提取了浸膏;

金银花粘附杂质40%

海金砂含砂――30%

没药含树皮、砂石要求<10%,广东销毁一批,杂质>30~50%

5、中成药鉴定

1) 显微鉴定

针对含有中药材粉末的成方制剂,借助显微镜观察检品种是否含有各组分中药材的粉末。

2) 理化鉴定

对待检中成药中主要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光谱或色谱分析,检验是否含有其有效成分及含量的多少。

1.2 继承遗产,整理品种

1)本草考证,理清源流

几千年来,我们积累了三千多种中药的宝贵药学史料,它是指导现代用药的基矗但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有些又难免出错,需要本草考证及研究。

虎掌和南星纲目上为一物,根据调查,虎掌为半夏属掌叶半夏的块茎,含多量生物碱,为治疗宫颈癌的南星品种;天南星为天南星属 天南星、东北天南星、异叶天南星的块茎。

2)整理品种,澄清混乱(一物一名)

我国幅员辽阔,品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不尽相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严重,亟待整理。

例 贯众 来源6科 35种

东北 绵马贯众 含绵马酸类 杀虫效好

中南 紫萁贯众 含促脱皮甾酮,促进代谢

又如金钱草、连钱草、广金钱草等,分别以不同药材名入药。

3)研究调查,继承发展。参考本草,不唯本草,不以本草为唯一尺度

青蒿:菊科青蒿和黄花蒿,青蒿不含青蒿素,90典删去

茵陈:茵陈传统用苗,但花蕾期利胆有效成分6.7 C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色酮等含量高,现茵陈蒿与茵陈(苗)同入药。求同存异,现代与传统共存,新苗与老茎共存,共同发展。

1.3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1、《药品管理法》

首次 1984.9.20 颁布 1985.7.1实施

.2.28修订 2001.12.1实施

2、中药质量标准

①中药标准含义:

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②制定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③适用范围:新中药材

新中成药

老药再评价

④标准和政策

1994年 卫生部药政局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月1日实施 SFDA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现阶段我国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规定的常规方法进行, 只是部分药材和制剂有1个或数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从目前情况看, 仅靠这些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能达到较好控制中药质量的目的, 如在使用已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中常有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这与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不规范, 从而造成制剂质量不稳定有密切关系。

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和模糊分析等特点, 可以通过对中药整体特性的描述, 采取适当模糊的处理方式, 达到整体质量控制的目的。

以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的国际共识。为实现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并与国际接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下发了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要求, 首先要求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并正在抓紧进行指纹图谱库的建立工作, 以逐步实现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现代化。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必然模式: 将全成分指纹图谱和效标成分定性定量测定相结合,建立起符合中医用药特色规律的中药系列质量控制统一智能方法系统.

篇6:中药鉴定学讲座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我国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就有近3000种,它是现今中药科学继承和发扬的基矗现今中药品种约有13000种,在中药鉴定中,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品种一错,全盘皆否。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历史等 诸 多原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同一种中药各地使用的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中药名称,造成品种混乱。如贯众,全国以贯众之名药用植物有11科、18属、58种之多。而人参在历代有多达30余种别名。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如《本草经集注》载:“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所以从古到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这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科的植物。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如始载于《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均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根作白附子用,两者疗效不同,如何变迁的,尚待深入研究。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中国药典》版收载的常用中药不少来源于2个、3个、4个、5个甚至6个种(如石决明),有的中医药甚至来源于不同科(如小通草等)或同科不同属(如老鹳草、水蛭等)的数种动、植物,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如《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作为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作广金钱草收载。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如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有利于医方的发掘与继承,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研究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病方,再经过青蒿历代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试验取得成果。

4、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查考地方志,常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未能记载的资料,解决在品种考证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罗汉果,遍查历代本草均无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永宁州志》查到不仅有罗汉果之名,还有其形态、性味、效用记载,这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如在考证鸡血藤膏时,就查考了去南的《顺宁府志》和《云南通志》等。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今有很多野生物、植物还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上收载的药物都能考证清楚,根据植物亲源关系的线索,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将会有所帮助。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虎掌与天南星,经研究并非一物,虎掌实为掌叶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并在虎掌之下,视二者为同一物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达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以及继承与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开发新药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篇7:中药鉴定学讲座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 查、含量测定等 ,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分对象是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篇8:中药鉴定学课件

关于中药鉴定学课件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中药鉴定学课件。如《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作为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作广金钱草收载。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如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有利于医方的发掘与继承,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研究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病方,再经过青蒿历代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试验取得成果。

4、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查考地方志,常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未能记载的资料,解决在品种考证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罗汉果,遍查历代本草均无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永宁州志》查到不仅有罗汉果之名,还有其形态、性味、效用记载,这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如在考证鸡血藤膏时,就查考了去南的《顺宁府志》和《云南通志》等。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今有很多野生物、植物还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上收载的药物都能考证清楚,根据植物亲源关系的线索,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将会有所帮助。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虎掌与天南星,经研究并非一物,虎掌实为掌叶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并在虎掌之下,视二者为同一物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达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以及继承与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开发新药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当前中药材的真伪问题仍十分突出,一些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品或掺伪品。除历史根源外,究其原因还有: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路黄)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市场上曾大量出售十字花科芫菁的种子,以其充菟丝子;以丝石竹的根充桔梗;以参薯的块茎充山药;在山西、四川、江西、湖北还曾出现把有剧毒的小檗科桃儿七误作龙胆,以致造成中毒死亡或致残事件等。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如防己商品中粉防己、广防己、汉防己、木防己名称或使用相混,广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只有防己科防己才可提制“汉肌松”原料。以滇枣仁充酸枣仁,川射干充射干等。

3、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的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其他小蛇头盘成小盘者,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伪充者,甚至有用其他幼蛇在蛇身上用白色油漆画出环纹伪充正品;有用马铃薯片加工伪充白附片;用其他动物的皮(如马皮)熬制的胶充阿胶等。

中药的质量优劣,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中药国际化的大问题,质量是中药的.生命。中药的品种明确后,必须注意检查质量,如品种虽正确但不符合药用质量要求时,同样不能入药。

除品种外,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不当,黄芪木质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风分枝等。

2、采收加工 不同的采收期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使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不同。如茵陈,过去只用幼苗,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茵陈的三个主要利胆有效成分以秋季的花前期和花果期含量为高,为此,药典规定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金银花采用阴干、晒干和蒸后晒干,绿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晒法加工者含量高。

3、产地 同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不尽相同,如广藿香,广州石牌的广藿香气较香醇,含挥发油虽较少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

4、贮藏时间 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贮藏不当会收起霉变、走油、风化等。

5、运输 运输中如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必然影响质量。

6、非药用部位超标 沉香掺入大量不含树脂的木材、山茱萸掺入大量果核等。

篇9:中药鉴定学习题

中药鉴定学习题

中药鉴定学习题

1.具“狮子盘头”特征的药材是

a.防风 b.银柴胡 c.太子参 d.羌活 e.党参

答案:e

解析:根及根茎类:星点(大黄)、云锦状花纹(何首乌)、罗盘纹(商陆)、砂眼(银柴胡)、珍珠盘(银柴胡)、糟皮粉渣(赤芍)、过桥(黄连),猪大肠(防己)、车轮纹(防己、北豆根)、菊花心(甘草、黄芪、党参)、芦头、J、芦碗、珍珠疙瘩、朱砂点(羌活、茅苍术)、蚯蚓头(防风)、狮子盘头(党参)、油头(川木香)、起霜(茅苍术)、怀中抱月(松贝)、虎皮斑(炉贝)、金包头(知母)、鹦哥嘴(天麻)、红小辫(天麻)。

2、川乌主成分的类型与形成层形状是

a.含胺醇类生物碱;形成层类圆形

b.含双酯类生物碱;形成层呈多角环形

c.含三萜苷类;形成层呈类方形

d.含蒽醌类;形成层呈多角环形

e.含香豆精类;形成层呈断续环状

答案:b

3.粉末中无草酸钙结晶的药材是

a.甘草 b.黄芪 c.商陆 d.人参 e.太子参

答案:b

4、知母的来源为

a.毛茛科知母的'根茎 b.毛茛科知母的根 c.百合科知母的根茎

d.百合科知母的根 e.百合科毛知母的根茎与块根

答案:c

解析:常见药材来源:

大黄、何首乌、虎杖:蓼科

怀牛膝、川牛膝:苋科,有异型构造

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毛茛科

苦参、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豆科

人参、西洋参、三七:五加科

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伞形科。

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科,共同特点:断面黑色、含环烯醚萜苷(断面变黑成分)

党参、桔梗、南沙参:桔梗科,共同特点:乳管、菊糖

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菊科。共同特点:菊糖、香味、含挥发油

天南星、半夏、石菖蒲:天南星科

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百合科

莪术、姜黄、郁金:姜科,都含挥发油――有香味――分泌细胞

5、莪术的形状为

a.类圆形或扁圆形 b.圆锥形或卵圆形 c.长纺捶形,两端尖

d.圆柱形,有分枝 e.长圆柱形,顶端尖

篇10:中药鉴定学试题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不包括

A.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B.发掘祖国药学遗产C.中成药的鉴定

D.寻找和扩大新药源E.研究中药质量与疗效的关系

2、益母草,在东北呈坤草,又叫楞子棵;江苏某些地区称天芝麻或田芝麻,青海叫千层塔。这种使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属于()

A.同物异名B.同名异物C.古代典籍,记述粗略

D.一药多源,易于混杂E.历史沿革,品种变迁

3、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药典性质的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E.《本草蒙筌》

5、《图经本草》的作者是()

A.苏敬B.苏颂C.苏轼D.苏恭E.苏辙

6、我国现存最早的且最完整的本草是()

A.《证类本草》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E.《本草衍义》

7、本草书中,最著名的收载药用植物的专著是()

A.《救荒本草》B.《植物名实图考》C.《图经本草》

D.《神农本草经》E.《本草纲目》

8、中药拉丁名称的一般组成原则是()

A.属名+种名(种加词)B.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

C.药用部位名(第一格)+药名(第二格)

D.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E.药名(第二格)+药用部位名(第一格)

9、RhizomaCoptidis的组成是()

A.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种名(名词第二格)

B.属名(名词第一格)+形容词(第二格)

C.属名(名词第一格)+种名(名词第二格)

D.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

E.以上都不是

1/64

10、SemenArmeniacaeAmarum的组成是()

A.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形容词(第二格)

B.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形容词(第一格)

C.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种名(名词第二格)

D.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种名(名词第二格)+形容词(第一格)

E.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二格)

11、“四大怀药”包括()

A.怀牛膝、地黄、山药、菊花B.怀牛膝、地黄、山药、红花

C.怀牛膝、地黄、山药、芫花D.怀牛膝、地黄、山药、金银花

E.怀牛膝、玄参、天花粉、菊花

职业药师考试试题

12、下列除哪一项外,各科药用植物均在一百种以上()

A.石竹科、天南星科、禾本科B.伞形科、百合科、豆科

C.毛莨科、大戟科、蔷薇科D.萝摩科、唇形科、茜草科

E.玄参科、兰科、菊科

13、下列哪味药材久贮有效成分会自然分解,失去其药效()

A.紫萁贯众B.绵马贯众C.狗脊贯众

D.荚果蕨贯众E.峨嵋蕨贯众

14、经验证明含水分过少药材易干裂,水分含量过多易霉变,通常认为安全水分含量为()

A.12~14%B.4~6%C.8~11%D.2~3%E.6~7%

15、下列除哪项外,产地加工时均需经过发汗处理()

A.厚朴B.杜仲C.玄参D.白芷E.续断

16、药材产地加工通常使用的“低温干燥”温度是()

A.70℃B.75℃以下C.60℃以下

D.80℃以下E.90℃以下

17、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正常变化()

A.厚朴经“发汗”内表面呈紫棕色B.天麻蒸透后断面呈角质状

C.山药熏硫后表面变白D.胆矾风化变白E.苍术久置后断面“起霜”

18、一般叶类药材采收时期通常是()

A.秋季至次年早春植株开始生长时期B.花将开放或正盛开的时期

C.花凋谢时期D.果实成熟期E.种子成熟期

19、中药染有下列哪种害虫后,短期内即发霉变质,且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传播多种疾病()

A.药谷盗B.米象C.螨D.谷蛾E.谷螟

20、原植(动)物的鉴定的目的是()

A.确定其中药的名称B.确定其药用部位C.确定其中药拉丁名D.确定其生物种的学名E.确定其中医处方用名

2/64

二、多项选择题

1、中药鉴定学研究的范围包括()

A.研究中药材原植(动)物的种类、产地和分布区域

B.研究中药材质量优劣的分析鉴定方法

C.研究植物科属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D.本草学研究E.中药的资源和开发

2、中药来源除了大部分是植物外还包括()

A.动物及其加工品B.用天然药物为原料的半合成药物

C.矿物及其加工品D.生化制品

E.中药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 3、劣药是指()

A.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国家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B.以非药品冒充药品C.超过有效期的

D.所含成分的名称与国家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E.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4、寻找新药源的途径通常有()

A.从古代本草中寻找

职业药师考试试题

B.根据亲缘关系相近,一般含有相近似成分的规律寻找新药

C.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D.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新药源

E.调查整理和推广民间用药或老药新用

5、唐代的本草著作有()

A.《本草拾遗》B.《食疗本草》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E.《证类本草》

6、绘有药图的本草著作有()

A.《图经本草》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纲目》

7、研究明清两代的药物时,一般应重点查阅的'本草著作有()

A.《本草纲目》B.《本草纲目拾遗》C.《证类本草》

D.《本草衍义》E.《新修本草》

8、在进行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时,下列情况处理正确的有()

A.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一般采用属名作药名命名

B.同属中有几个品种分别作为不同药材使用的,则以属种名作药名命名

C.一属中有几个种作同一药材使用时,采用属名作药名命名

D.不同属的植(动)物作同一药材使用时,以各属名作药名命名 E.以上均不是

9、含小檗碱的药源植物主要分布于()

A.毛莨科黄连属和唐松草属B.芸香科黄柏属

C.小檗科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D.小檗科淫羊藿属E.防己科千金藤属

10、含有氰苷类成分的中药主要存在于()

A.蓼科B.毛莨科C.石竹科D.蔷薇科E.十字花科

三、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

2、中药饮片

3、来源鉴定

4、性状鉴定

5、显微鉴定

6、理化鉴定

7、膨胀度检查

8、显微化学反应

9、呈色反应

10、微量升华

11、PCR

12、RAPD

13、HPCE

四、简答题

1、简述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简述解决中药的品种混乱的途径。

3、简述寻找和扩大新药物资源的途径。

4、简述中药材加工的意义。

5、简述中药产地加工常用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篇11:中药鉴定学试题参考

职业药师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双子叶植物根类中药的一般特点是()

A.外表有栓皮,断面有放射状结构,有髓

B.外表有较薄的栓化组织,断面有环纹,有髓

C.外表有木栓组织,断面有环纹及放射状结构,无髓

D.外表无木栓组织,断面无放射状纹理,有髓

E.外表无木栓组织,断面有放射状结构,无髓

2、单子叶植物根茎类中药的一般特点是()

A.表面较粗糙,节和节间明显,断面无放射状结构,中心有明显的髓

B.表面粗糙,无节和节间,断面有放射性结构,中心无髓

C.表面较光滑,节和节间明显,断面无放射状结构,常可见维管束小点及内皮层环,中心无髓

D.表面常有鳞片、鳞毛或叶柄残基,断面无放射状结构,中心无髓

E.表面节和节间明显,断面有放射状结构,中心有髓

3、狗脊表面的特征是()

A.被粗毛B.被光亮的金黄色茸毛C.被棱线D.被硬毛E.被鳞片

4、生狗脊片近外皮2~5mm处有一条凸起的棕黄色环纹是()

A.石细胞环带B.纤维层C.形成层D.木质部E.韧皮部

5、狗脊根茎主要含()

A.生物碱B.黄酮类C.挥发油D.鞣质E.绵马酚

6、绵马贯众的药用部位为()

A.根B.根茎C.根和根茎D.带叶柄残基的根茎E.鳞茎

7、下列含间隙腺毛的药材是()

A.大黄B.狗脊C.绵马贯众D.紫萁贯众E.荚果蕨贯众

8、叶柄残基横切面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的中药是()

A.荚果蕨贯众B.峨嵋蕨贯众C.狗脊贯众D.紫萁贯众E.绵马贯众

9、药材扁平,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鳞片的是()

A.胡黄连B.骨碎补C.狗脊D.绵马贯众E.升麻

10、大黄星点存在的部位是()

A.皮层B.韧皮部C.韧皮部外侧D.木质部E.髓部

二、多选题

1、双子叶植物根茎的一般构造是()

A.有木栓层B.有表皮或后生表皮C.次生构造多发达,中央无髓部

D.次生构造多发达,中央有髓部E.形成层明显

2、产地加工时需“发汗”的药材有()

A.延胡索B.玄参C.厚朴D.杜仲E.太子参

3、断面可见数轮同心环纹的药材有()

A.黄连B.牛膝C.川牛膝D.商陆E.延胡索

4、含香豆素类成分的药材有()

A.川芎B.前胡C.当归D.白芷E防风

5、黄芪鉴别特征为()

A.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显菊花心B.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C.切片镜检,近栓内层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D.含晶鞘纤维

E.薄层可检出黄芪甲苷

职业药师考试试题

6、来源于五加科人参属的有()

A.人参B.西洋参C.三七D.绞股蓝E.沙参

7、人参、三七、西洋参共同的特征是()

A.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掌状复叶轮生,伞形花序顶生,核果浆果状,熟时红色

B.皮层有树脂道,薄壁细胞含簇晶,导管径向排列

C.含达玛烷系多种人参皂苷

D.兼有甘苦的特异气味

E.均含有田七氨酸

8、含树脂道的中药有()

A.白芍B.人参C.何首乌D.三七E.当归

9、主含生物碱的中药材有()

A.延胡索B.川乌C.黄连D.粉防己E.甘草

10、含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材有()

A.延胡索B.苦参C.黄连D.川乌E.川贝

三、名词解释

1、艼

2、芦头

3、芦碗

4、车轮纹

5、菊花心

6、星点

7、云锦花纹

8、罗盘纹

9、朱砂点

10、过桥

四、简答题:

1、比较下列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1)牛膝与川牛膝

(2)白芍与赤芍

(3)白芷与杭白芷

(4)山参与园参

2、比较下列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

(1)绵马贯众与紫萁贯众

(2)川贝母与浙贝母

(3)黄连与黄柏

五、论述题:

1、试论述根类中药性状鉴别的要点。

2、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类中药常见的异常构造有哪些?试举例描述各自的特点。

3、从性状、显微、理化三个方面区别大黄与伪品土大黄。

篇12:中药鉴定学试题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木通来源于哪一科植物

A.木通科B.马兜铃科C.毛莨科D.防已科E.豆科

2、习称“红藤”的药材是()

篇13:中药鉴定学讲义

中药鉴定学讲义

2011中药鉴定学讲义

)是关于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方面的资料,构成。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 主要来自于真菌门。真菌类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等。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4. 菌丝组织(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 相关tags:执业药师考试, 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

(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 1. 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来源及主要特征 均来自于低等植物,它们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维管束。 2. 药用藻类的来源 供药用的藻类(Algae)有30余种,主要来源于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绿藻多生在淡水,极少在海水中。植物体蓝绿色。贮存的养分主要为多糖,其次是油类。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少数具有膜质鞘。(1)红藻:绝大多数生长在海水中,多数种类呈红色至紫色。主含红藻淀粉,它是一种肝糖类多糖,通常以小颗粒状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遇碘试液呈葡萄红色至红紫蓝色。少数红藻主含可溶性的红藻糖 。细胞壁内层由纤维素构成,外层为藻胶层,由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藻胶)构成。(2)褐藻:是比较高级的藻类,绝大多数生于海水中。植物体常呈褐色。主含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其次含油类和少量的还原糖,细胞中常含有碘,如海带碘含量高达0.34%。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胶质,由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褐藻胶构成。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 主要来自于真菌门。真菌类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等。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 4. 菌丝组织(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圆形,或近于多角形。 5. 菌核 是菌丝相互紧密地缠结在一起的休眠体。 6. 子实体 是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7. 子座 是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 8. 菌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菌类中药常含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蛋白质、蛋白酶、甾醇和抗生素等成分。其中多糖类成分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如灵芝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云芝多糖等有增强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9. 地衣的概念及其鉴别特征 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生物学特性。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藻类为蓝藻及绿藻。它们的形态分为壳状、叶状和枝状。构造也不相同。叶状地衣分为上皮层、藻胞层、髓层和下皮层。上下皮层是由横向分-裂的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称为假皮层,上皮层内常含大量色素。藻细胞与菌丝,成层排列有明显界限的地衣,称为异层地衣;藻细胞与菌丝散乱分布,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地衣,称为同层地衣。在异层地衣中,藻胞层之下和下皮层之上为髓层,在同层地衣中则无藻胞层和髓层的区别。一般典型的壳状地衣多缺乏皮层或只有上皮层。枝状地衣内部构造成辐射状,具有致密的外皮层、薄的藻胞层及中轴型的髓,如松萝科地衣。 10. 地衣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含特有的地衣酸、地衣色素、地衣多糖、蒽醌类、地衣淀粉。最特殊的是地衣酸类,有的只存在于地衣体中。50%的地衣类含有抗菌活性物质。目前,地衣抗生素已有制剂在使用。地衣多糖有抗肿瘤作用。茎木类中药概述

1. 茎木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茎木类中药分为茎和木类两部分。茎(Caulis)类中药,包括木本植物的藤茎和茎枝(Ramulus)、茎刺(Spina)、茎的翅状附属物、草本植物藤茎、茎的髓部(Medulla)等。

木(Lignum)类中药,指采自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部分入药的药材,通称木材。木材分边材和心材,入药多采用心材部分。

2. 茎木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孝粗细、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及气、味等;其中表面纹理、颜色、气味、以及必要的水试或火试等特征较为重要。如是带叶的茎枝,其叶则按鉴定叶类中药的要求进行观察。

3. 茎木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1)茎类中药的组织构造:以茎入药的大部分为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草质藤本,主要应注意以下特征:表皮或周皮,皮层,中柱部分的组织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细胞内含物等。

双子叶植物木质藤茎有的具异常构造,其韧皮部和木质部层状排列成数轮,如鸡血藤;有的在皮层、髓部具数个维管束,如海风藤;有的具内生韧皮部,如络石藤。

(2)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应分别制作横切面、径向纵切面、切向纵切面等3个方向的切面。主要观察木射线的特征:横切面观察射线的宽度和长度,切向切面观察射线的宽度和高度,径向切面观察射线的高度和长度。

4. 茎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 兼有木类和皮类中药的特点。主要注意木纤维、导管、木薄壁细胞、石细胞、草酸钙晶体、木栓细胞等特征,其所含的淀粉粒通常较校

5. 木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 主要注意导管、木纤维(纤维管胞、韧型纤维、分隔纤维,或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木射线细胞等特征,亦可见淀粉粒、草酸钙晶体、分泌组织等。木类中药的粉末中细胞组织通常全部木化。

篇14:中药鉴定学复习题

中药鉴定学复习题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

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药鉴定学复习。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

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

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

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复习》。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2、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种

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

4、资源保护: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

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篇15: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分析论文

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以其成本低、简单迅速等优点,为现代方法不可取代。水试法是经验鉴别法中比较重要又较为科学的方法。水试,又称入水,即利用某些中药材遇水后或在水中产生的各种比较明显或特殊的变化以鉴定其品种真伪、优劣的方法。

【关键词】中药 水试 鉴别

一、显色反应

1 、水溶液显色某些中药材遇水后,所含水溶性色素或其它成分溶入水,使水溶液呈现特定的颜色。

苏木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干燥心材。取苏木块投入水中,水液呈现桃红色,后转为红色。加氢氧化钠试液2滴,呈猩红色,再加盐酸数滴使呈酸性后,溶液变为橙色。

鸡血藤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取鸡血藤块,投入沸水中,可见有似鸡血的红线散开。

墨旱莲菊科植物鳢肠Echipta prostrata L.的干燥地上部分。遇水后茎叶显黑绿色,搓其茎叶水呈墨绿色。

2 、药材显色有些中药材遇水后,所含成分发生水解氧化,而使药材本身颜色发生变化。

黄芩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药材应为棕黄色或深黄色。由于所含黄芩苷在黄芩酶作用下水解成黄芩素,黄芩素易被氧化,颜色由黄色变为绿色,影响药材质量。因此,黄芩在切片时,浸泡时间不宜太长,切片后应及时干燥处理。

3 、其他某些中药材由于结晶水或其他的变化引起颜色变化。

胆矾三斜晶系胆矾(CuSO4 5H2O)的矿石。为蓝色半透明结晶,加热失水后变为无色,遇水又变成蓝色。

天竺黄,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es Mcelure或华思劳竹 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天竺黄为象牙色,遇水逐渐变为淡绿色或天蓝色,并产生气泡,有较强的吸舌力。人工竹黄色泽为灰蓝色、灰黄色、灰白色或纯白色,遇水不变色。

二、膨胀现象

一些干燥药材,吸水后体积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1 、胖大海梧桐科植物胖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的干燥成熟种子。水浸后膨胀为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6~8倍。同属植物圆粒苹婆水浸后膨胀较慢,至原体积的3~4倍,为伪品。

2 、燕窝雨燕科动物金丝雀Collocalia esculenta L.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水浸后体积能膨胀15倍。其他用琼脂、银耳等加工的伪燕窝不膨胀或稍膨胀。

3 、蛤蟆油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或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 Boulenger的干燥输卵管。经热水泡后能胀到10~15倍;其它伪品只膨胀3~6倍。

三、沉浮反应

1 、沉水现象有些药材质地致密,相对密度大于1,或由于吸水性较强,放入水中出现沉水现象。

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将其放入水中浸泡,丁香萼管下沉直立。劣质去油丁香则漂浮于水面。

2 、浮水现象若实验的`药材质地疏松,与水的界面张力大或疏水、密度小,药材则浮于水面。

蒲黄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orientais PresI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鲜黄色细粉,质轻易飞,手捻有润滑感,入水不沉。玉米粉等掺伪物质则沉水。

浮海石火山喷发岩浆所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具多孔性海绵状结构,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

四、粘液反应

药材含有粘液质,遇水发生膨胀。

1 、菟丝子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经沸水浸泡后,手摸粘滑,种皮破裂时,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其它同属植物的种子的胚为黄色,螺旋状。

2 、北葶苈子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t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水湿后,外表形成一层透明的粘液层,厚约为种子宽度的1/2;南葶苈子播娘蒿Descurainia saphia(L.) Webb ex Prantl湿水后粘液薄层厚约为种子宽度的1/5~1/4。

3 、小通草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et Thoms.,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 的干燥茎髓。遇水吸水滑腻。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的干燥茎髓也当小通草使用,但遇水不粘滑。

五、乳化反应

树脂类药材中的树脂、色素、树胶等成分与水与水共研,形成颜色固定的乳化液。

1 、乳香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其他树种植物渗出的油胶树脂。加水共研,呈白色或黄白色乳浊液。

2 、没药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爱伦堡没药树Balsamodendron ehrennbergianum Berg.的干燥树脂。加水共研,呈黄棕色至棕褐色乳浊液。

3 、阿魏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及同属他种具有蒜样特臭植物的油胶树脂。加水共研,呈白色乳状液。

六、泡沫现象

因含有皂苷、蛋白质、树胶或其它高分子化合物,加水振摇产生泡沫。

1 、远志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i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ia sibirica L.的干燥根。因含有皂苷水浸液振摇可产生持续性泡沫,且10 min内不消失。

2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因含有人参皂苷水浸液振摇可产生持续性泡沫以区别其他伪制品。

七、小结

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是我国医学宝库中十分重要的财富,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及过程,是中药鉴定工作者的基本功。但在一些新版中药鉴定书中,多注重理化鉴别,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法鉴定中药材的真假、优劣,忽视了对传统鉴别方法的记述,建议关注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并使其能得到继承与发展。

致谢

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

篇16:中药论文

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对象探讨中医辨证实质及其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科[1]。

术语,又称为技术名词、科学术语、科技术语或技术术语,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一个术语表示一个概念[2]。最近几年,临床中药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媒体和企业文件的频率有所增高,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且标准化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基础,更是倍受关注,本文就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标准化的研究进行简单分析。

1 研究现状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进行加工、配伍、调配、临床效验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应用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联系的纽带,也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古老又年轻[3]。

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术语的规范、标准等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与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理论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临床中药学的用语与其他相关学科有很多地方出现重合或交叉的现象,使得临床中药学学科特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对临床中药学学术交流和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体系,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 临床中药学术语特点

2.1 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古汉语文有言简意赅、句式对称、语法灵活等特点。历史上的医家多为儒医,故形成具有浓厚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临床中药术语,特别体现在中药学中的①药物命名,如泽泻、灵芝、胡椒、车前子等;②炮制方法命名,如酒蒸、酒泡、润透、煅等;③药物功效阐述,如《草本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癖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癖”。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临床中药学的语言描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2 研究重点偏向于文献

临床中药学术语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形成于古代,在这点上与其他大量的中医术语都一样,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临床中药学术语的标准化从文献入手,能使中医中药理论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医药理论对临床中药运用的指导作用。从文献中收集临床中药学的词条,例如“酸甘化阴”等词,是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首次体现的,故可以将这些具有学科特色的术语列出再进行标准的规范整理。通过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归纳总结,将具有学科特色的术语进行规范化整理。所以,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具有研究重点偏向于文献的特点。

3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3.1 临床中药学术语体系复杂性高,标准化工作难度大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是汉语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的,临床中药学与其他传统学科有相似之处,有些术语保持其原始的含义,在当前工作中普遍使用;有些术语在内涵上发生了本质转变,不经常使用;甚至有些术语已经完全被弃用。随着中医事业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临床所用的中药的主观印象是治根本且副作用小。但是在百年以前,就有大量的西医学术被引进到国内,这样使临床中药学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术语体系相比较为复杂,也决定了临床术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务。

3.2 与科学实验研究和临床相结合不够

随着中医药和临床的学术发展,临床中药学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单纯的继承挖掘及回顾性研究,远远不能适应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将研究模式转变为质疑、探求、创新和发展,尽可能使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具有前瞻性、客观性,从而实现全球化。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应该从中药的功效、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方面与临床相结合,与西医药学理论相结合,与生物技术理论相结合,与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3 与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够

在未来的发展中,临床中药学是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其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科发展重点的预测,为了响应临床中药学现代化、科技化、全球化的要求,应做好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在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发展过程中,与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够,不能充分运用规范的语言去探讨临床中药毒性与药物基源、服用方法、用药剂量、个体差异的关系以及体内代谢过程中毒性成分与毒性效应的关系,成为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5]。

4 对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临床中药学术语名词的规范整理

临床中药学术语,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发展而来的,作为新时代中医药的接班人,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挖掘中医药宝库带给我们的财富并将其发扬光大。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特点也是临床中药学的特点,所谓特点都是本身具有的创新点,保持自己应有的特色,分析和巩固现有的术语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术语。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规范正名。临床中药学也涵盖于科学技术中,所以在进行术语标准化定名过程中还应遵循这些原则[6]:①术语的准确性;②术语的简明性;③术语构成派生词的能力;④术语的单义性。此外,从事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工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不能与日常使用的语词有过多的联系,容易产生歧义,也容易沾上作为术语所不应有的感情色彩;(2)从几个同义称谓中挑选标准术语时,要优选派生能力强的词;(3)术语有约定俗成性,己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术语,不能因其“理据错误”或“理据不足”而被轻易更换。(4)术语的概念要国际化,形式也要尽量国际化。

4.2 重视中药功效名词的整理

中药的主治、功效是临床中药学最为密切的环节,由于中药功效的定义区别,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在患者身上所用的中药,在完善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当中,应对中药功效名词的定名和定义作相应的重视,可通过对该术语的传统理论、传统临床应用、现代基础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进行整理,更利于反映其科学内涵。

4.3 建立临床中药学术语数据库

术语库又称为自动化词典,是术语研究和词典编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要建立临床中药学术语数据库,主要是因为:随着临床中药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中药的术语数量也必然增加,记录并储存这些临床中药术语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后查找方便以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进行分类;其次,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数量太大,必须寻找新的途径,以缩短查找术语信息的时间;再次,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临床中药学术语一定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自动快速地对大量而又复杂的临床中药术语进行处理。所以,建立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数据库,将会加快临床中药学的现代化脚步。

5 结语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研究需要长期、大量的专业人员的细致工作,应以中药功效为线索,遵循临床中药学特征,通过基础研究,可修正药性认识的偏差,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药性理论。对中药功效的统一,中药功效的表述规范化研究是关键。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临床中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 1 ] 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学科界定要点[ J ] .中医教育,2004,23 ( 4 ):43-46.

[ 2 ] 粟武宾,于欣丽.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三)[ J ]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 ( 4 ):13.

[ 3 ] 魏赟.临床中药学:古老学科的现代化命题[ N ] .医药经济报,2006-12-15(A05).

[ 4 ] 王璟,包·照日格图,却翎,等. 临床中药学术语规范化研究与中医全球化[ J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10 ( 5 ):8-9.

[ 5 ] 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J ] .中医教育杂志,2008 ( 2 ):1-4.

[ 6 ] 潘书祥.汉语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J ] .科技术语研究,1998 ( 1 ):10.

[ 7 ] 唐志国,却翎,包·照日格图.浅论“酸甘化阴”—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探索[ J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2 ):6-8.

【中药鉴定论文】相关文章:

1.中药鉴定学复习题

2.中药教学论文

3.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学

4.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5.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鉴定学

6.中药鉴定学辅导:树脂类中药化学组成

7.中药广告语

8.论文鉴定意见范文

9.中药师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中药自测题

10.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自测题

下载word文档
《中药鉴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