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

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

2023-02-23 07:54: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

篇1:曹操用人歇后语

001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002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003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004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005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006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007 曹操用计--又好又滑

008 曹操不宛城--大败而逃

009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010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011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

篇2: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

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志》。

曹操的'知人善任在三国诸君中是突出的。他一反东汉豪强专政讲求“门第世资”的用人传统,主张任人唯贤,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选人才,以至“选将于亡虏之内”。郭嘉,满宠出身低微,因为富于谋略而被擢拔,于禁、乐进以勇敢善战被选拔于小吏之中,有才干的许攸在袁绍那里受排挤,投曹后受到殊遇,曹操俘虏关羽后,明知留不住他,仍待为上宾,陈琳替袁绍写檄文骂他三代祖宗,他也因才而加重用。张辽也是他从俘虏中选出来而成为名将并立过大功的人。

这句歇后语比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篇3:曹操用人歇后语的下

三国,是一个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歇后语,被后世广为流传津津乐道,那么知道曹操用人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吗?就是【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些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诸葛亮的歇后语【1】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有借无还、有把握)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办法多)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著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皱眉头(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

周瑜的歇后语【2】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歇后语【3】

诸葛亮哭周瑜--虚情假意。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篇4:曹操歇后语

曹操做事 --疑心重

曹操作事 --干干净净

曹操诸葛亮 --脾气不一样

曹操张飞打哑谜 --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曹操遇庞统 --中了连环计

曹操遇蒋干 --误大事

曹操用计 --又奸又滑

曹操下江南 --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杀吕布 --悔之莫及

曹操杀华佗 --讳疾忌医

曹操杀蔡瑁 --操之过急

曹操割须 --以己律人

曹操的人马 --多多益善

曹操打徐州 --报仇心切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战宛城 --大败而逃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蚕豆)背时遇稀饭 --倒霉透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不出所料

篇5:曹操歇后语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打徐州——报仇心切

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曹操杀蔡瑁——操之过急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布——悔之莫及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误大事

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曹操张飞打哑谜——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篇6:曹操歇后语

故事:

曹操杀吕伯奢是《三国演义》中极有意味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说,曹操与陈宫路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的家,受到吕伯奢的热情款待,杀鸡宰猪的设置晚宴,由于家中无好酒,吕伯奢出门沽酒,结果曹操就起了疑心,来到草堂观察动静,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吓出一身冷汗说,“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接着与陈宫一起二话不说拔剑杀了吕家八口人,当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时才知道错怪了好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起杀掉,并说出了一句奸诈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给我们印象很深,也凸显了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及形象,通过这个故事及其以后的演绎情节,使曹操这个“乱世之奸雄”予以了定格,也使他阴险恶毒的形象更加脸谱化。

但是,根据史实记载,曹操杀吕伯奢其实并不存在。

一、《魏书》的记载:

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思是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盗取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

二、《世语》的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孙盛《杂记》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世语》和《杂记》的记述已经很直白,易于理解,无需注解)

综合以上三种史书的记载可以概括为两种说法:一是曹操在吕家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劫夺了他的马匹和财物,曹操正当防卫并无过错。但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有很多随从,吕伯奢即使有五个儿子加上宾客,也不敢轻易对曹操一群人动手。二是吕家对曹操待以上宾,好酒好菜相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而杀人。此说也难以服众,曹操在亡命之中,吕伯奢又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曹操没有任何理由滥杀无辜。如果是怕吕伯奢“报警”,就没有必要投宿吕家,再说,那个时候又没有“网上追逃”“AAAA级通缉令”,杀人不是更留下踪迹吗。所以,无论哪种说法正确,都绝没有杀吕伯奢一说,因为吕伯奢不在家。

《三国志》根本就没有相关记载,而且,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纯粹是子虚乌有,是小说的虚构。曹操杀吕伯奢成了历史上最冤的人(图片来源网络)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是采用《世语》和《杂记》的资料改编而成,再加上作者尊刘抑曹思想作祟,便导演了曹操残忍的杀害善良好客的吕伯奢及其一家八口的情节,从而塑造了曹操奸恶的形象。

一部《三国演义》使曹操蒙冤近20xx年,曹操真的成了历史上最冤屈的人,他若在天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不过曹操似乎早有预料,故作《短歌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篇7:曹操歇后语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华佗作为中国古代神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至今让后人景仰。一代神医死于何因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但在中国的歇后语中却有一则道出了华佗死因。你知道是哪一则歇后语吗?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以怨报德

【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一、关于曹操杀华佗的故事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着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一家之言,何以为信?》 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着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二、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一)正面:坚决果断、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严于律己

1、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曹操做事——大刀阔斧。

3、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4、曹操遇关公——喜不自喜

5、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6、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众将愿为他出生入死)

三、曹操考华佗

华佗的医术高明和医学知识的渊博,三国时期就驰名中外。魏武帝曹操是一个不信诈的人,他想考考华佗,看他对中药精通如何。于是口授徐庶写了下面一首四言诗句: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

晴空夜明,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康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师难混。

接骨医生,老实忠诚。

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以上诗句,若是旁人看了还以为是批评和指责华佗无能。可是华佗看了之后,自言自语地说:“相爷又在考我也。”于是挥笔行墨,写了十六种中草药的名字,由徐庶转交给曹操,曹操看了大喜,说:“果真是有能之悲也!”

你知道曹操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吗?

谜底:每一句诗是一句中药名: 穿心莲 杭菊 满天星 生地 万年青 千年健 益母 防己 商陆 当归 远志 苦参 续断 厚朴 白术 没药

篇8: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歇后语

白脸蛋上打粉――可有可无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打徐州――报仇心切

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曹操杀蔡瑁――操之过急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布――悔之莫及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误大事

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曹操张飞打哑谜――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相关文章:

1.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2.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

3.曹操下江南歇后语下一句

4.歇后语和谚语

5.谚语和歇后语

6.《为朝廷用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7.关羽歇后语及答案

8.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9.和孙悟空的歇后语

10.曹操诗词

下载word文档
《曹操用人的歇后语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